《推薦閲讀:美國撕裂了自己,因為它搞不清自己可以實現什麼目標?》
文/季辛吉(原文刊載於Economist 經濟學人雜誌)
塔利班接管阿富汗帶給我們的近憂,只是如何解救滯留阿富汗的數萬美國人、盟國人和阿富汗人:如何營救他們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但更重要的問題是長期的影響。
美國應反思自己的決策過程:美國的盟友和相關人員,在過去20年間,在阿富汗戰爭上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而美國卻未發出足夠的警告,也未與他們進行充分協商,已於前年起擅自做出全部撤軍的決定。
美國更應思考,為什麼阿富汗問題會被以一種非此即彼的零和策略呈現給公眾,使大眾以為美國只能在完全控制阿富汗和全面撤軍之間,做出選擇。
從深陷越南戰爭到開打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美國介入他國的根本問題,困擾了數代美國人。美國必須首先將戰略目標和政治目標結合起來,然後再派出軍人冒險血戰,賭上國家的信譽並將其他國家牽拉入戰爭中。
在戰略上,美國要搞清楚戰爭的形勢;在政治上,美國要明確的制定目標,以便在相關國家內部和國際上維持戰爭成果。
在開打阿富汗、尤其伊拉克戰爭過程中,美國撕裂了自己。
因為美國搞不清為何而戰,以及可以實現什麼目標?美國人也無法在美國政策過程中,將這些目標結合起來。
當一個軍事目標過於絕對且難以實現時,政治目標便會變成過於抽象且難以捉摸。
這樣的戰爭註定失敗。
在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戰爭中,美國領袖們無法將這些目標結合在一起,這一直困擾著美國,並導致美國深陷國內紛爭的泥沼中,自己無法團結一致。
基地組織從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出發向美國發動襲擊:於是作為報復回應,美國在獲得廣泛民意支持的情況下進軍了阿富汗。
最初進行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但當塔利班崩潰之後,我們除了斬首追捕賓拉登外,已經失去了戰略重點。
塔利班基本上靠巴基斯坦的庇護才苟活下來,後來在巴基斯坦個別部門的協助下,十年後,他們又重返阿富汗展開了游擊戰。
於是我們告訴自己,甚至深信只有將阿富汗變成一個擁有民主體制和憲政政府的現代國家,才能最終避免阿富汗重新變成恐怖主義的溫床。
這樣「宏偉的計劃」,不可能成功!
2010年,在一篇評論阿富汗增兵的文章中,我便警告不要貿然延長這場戰爭:否則即使是那些不贊成塔利班聖戰的阿富汗人,也會站到我們的對立面。
因為阿富汗從來就不是一個追求現代化的國家:它的國家建立在共同體的宗教意識和中央集權的基礎上。
貧窮的阿富汗,恰恰缺少現代化國家所需要的元素。要在阿富汗建立一個政令通行全國的現代民主國家,這意味著要制定一張時長多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表;建立現代民主國家的努力與該國的地理環境和民族宗教本質信仰,完全背道而馳。
正是因為阿富汗倔強、閉塞和缺乏中央權威,才使其成為恐怖組織首選的基地。
一個獨特的阿富汗實體早在18世紀就已形成,但組成這個實體的各個民族卻一直強烈反對中央集權。
阿富汗的政治統合,尤其是軍事統合,一直是沿著種族和部族的脈絡發展,它基本上處於一種封建結構中,發生主導作用的權力代理人就是部落武裝的領導人。
這些軍閥通常在開戰時,才會結成廣泛的聯盟,這主要發生在外部勢力試圖破壞阿富汗時。例如1839年英軍入侵阿富汗,和1979年蘇聯武裝佔領阿富汗。
正是各個部族從鬆散改變為聯合,才導致英國人於1842年倉皇撤離喀布爾,最後只有一名歐洲人逃脫了被殺或被俘的命運。
接下來便是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大規模撤退。
現在所謂阿富汗人民不願意為自己而戰的說法;並沒有歷史依據。當為自己的部族和部落為自治而戰時,他們都是英勇無畏的戰士。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富汗戰爭呈現出以往美國開戰漫無盡頭的特徵,美國國內對戰爭的支持也逐漸減弱。
摧毀塔利班基地的目標基本早已經實現,但重建這個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卻佔用了太多太大量的軍事力量。塔利班可以被遏制,但不能被消滅。而從外部引入陌生的政府形式,則削弱了美國的政治承諾,並加劇了業已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
因此,美國國內原有的爭論模式又在阿富汗問題上重現了。
在這場辯論中,平亂一方被定義為進步派,而政治解決派則被視為災難製造者。在兩黨交替執政期間,這兩派人總都想搞垮對方。例如,美國政府在2009年決定增兵阿富汗的同時,也宣佈將在18個月後開始撤軍。
被忽視的是一個本可想得到的、兩全其美的替代方案。戰爭的目標可縮小為遏制而非摧毀塔利班。而政治-外交途徑則可能探索了阿富汗現實的一個特殊層面:該國的鄰國,即使在相互敵對時和偶爾與我為敵時,也會感受到阿富汗恐怖主義的可能威脅。
這有沒有可能會促使我們聯合展開反恐行動?
印度、中國、俄羅斯和巴基斯坦常常存在利益分歧。但展開創造性的外交活動,有可能提煉出戰勝阿富汗恐怖主義的一致的外交聯合措施。
英國就曾採用這一戰略。
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在沒有永久基地的情況下,與臨時的本地支持者一道,保護其經過中東到達印度的陸上通道。
但這一替代方案從未被仔細研究過。
川普和拜登總統在競選總統時反對這場戰爭,在就任後與塔利班展開了和平談判,而正是這個塔利班,是我們在20年前曾發誓要鏟除它,並勸誘盟友出手相助。
如今,拜登政府的無條件撤軍,使這齣戲達到了失敗的高潮。
大談形勢發展並不能抹除政府撤軍決定的粗疏和突兀。
由於美國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歷史價值,美國無可避免地要在國際秩序中扮演關鍵角色。美國無法通過撤退來逃避這一個命運。
能夠自主研發且掌握更多先進技術的國家,將是一項全球性挑戰。要想抵制恐怖主義,我們必須把國際戰略利益和國際合作相互結合,我們可以通過展開相應的外交努力,來創建合適的國際框架。
我們必須認識到,在近些時候,沒有任何重大戰略舉措可以抵消這一次自作自受的失敗,比如在其他地區作出新的鄭重承諾。
美國的魯莽會加重盟國的失望情緒,鼓勵對手,並使觀察家們迷惑不解。
拜登政府才剛剛執政,它還有機會制定和維持一項符合國內和國際需要的全面戰略。
民主就是在各界衝突意見中發展而來的,透過和解,民主可以實現偉大的成就。
武裝衝突定義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敵情威脅報告
國防部智庫表示,台灣將不可避免面對中國小型無人機威脅,西方國家有關反制小型無人機相關能力的建構發展,值得台灣注意
根據美陸軍「慢速、小型戰術無人機」(LSS UASs)的定義來看,重量小於20磅(約9公斤)、操作高度低於1200呎(約366公尺),速度小於100節(約每小時185公里)者,為定義中的最小級別,商用無人機改裝者也包含在內
武裝衝突定義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許多人活得好像自己有兩個人生可活,一個是模型,另一個是成品,甚至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各種版本。但你只有一個人生,而在你終於領悟以前,你的心已經疲倦了。至於你的身體,總有一天沒有人要再看它,更沒有人願意接近。現在的我覺得很遺憾,我不羨慕痛苦本身,但我羨慕你會痛。」
⠀⠀⠀⠀⠀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台灣同婚合法化滿兩週年,即使 Netflix 已下片,還是想來回顧這部與《斷背山》、《墨利斯的情人》同等並列心中愛片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那一年義大利的夜晚還很年輕,令人神傷,在 1983 年的夏天, 17 歲的男孩 Elio 總會隨著歷史教授的父親和翻譯學者的母親在十七世紀的莊園享受古典樂和閱讀薰陶之下的度假時光,由於家學淵源和潛移默化,他雖然稚氣未脫,卻天資聰穎、飽讀詩書也相當早熟,與多數孩子無異的是那尚未定型的內心世界。
⠀⠀⠀⠀⠀
每年暑假,都會挑選一位攻讀歷史的學者擔任父親的暑期實習生,一方面幫忙教授,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有所進展,然而今年這位迷人英俊的美國學者 Oliver 的出現,不只是他們家來來去去的無數過客之一,在陽光普照浪漫愜意的美麗海岸,帶著文人的默契和浪漫,Elio 和 Oliver 發現彼此被喚醒了靈魂深處的強烈渴望,在永恆夏夜寫下真實動人、情感奔騰,也令人心碎的愛情故事。
⠀⠀⠀⠀⠀
愛意開始萌芽時,Elio 的目光就像黃昏追逐黎明,孤鳥追逐天空,在背影消失後放肆蔓延,在夜闌人靜時低喃自語,在抑鬱難挨時尋求回應,那是似愛非愛的雛形,是故作堅強的泡沫,也是脆弱易碎的武裝,更是那記憶中每個人難以回首、不願回首也不敢回首的純粹,深怕眼前的未知一旦清醒就成了殘花敗柳。
⠀⠀⠀⠀⠀
Timothée Chalamet 渾然天成的將自己全然融入了 Elio 的身體,不帶一絲刻意,沒有一點表演痕跡,深深賦予了人物立體的靈魂,Luca Guadagnino 的鏡頭善於呈現自然細膩的情感流動,一如 Andre Aciman 的文字立體描述掙扎刺痛的內心感受,透過眉宇雙眸和舉手投足取代層層堆疊的文字,兩個男性之間的戀情可想而知不會有太多親暱的互動,因此導演含蓄傾瀉了溢於言表的濃情和不知分寸的蜜意,從鏡頭到音樂,連床戲都相當內斂的將角色間的慾望、矛盾與道德衝突細膩揉和,透過典雅傳統的手法,以心有靈犀的頻率讀透彼此的淵博,望穿世間遲疑,包容笨拙假象。
⠀⠀⠀⠀⠀
滿腹猜測走到赤裸坦承,才下眉頭卻又上心頭,手指劃過顫抖的身軀,兩顆心中間那堵透明冰冷的高牆宛若瞬間蕩然無存,即使深藏著離別之日漸漸逼近的恐懼,也不要讓生命完整的最後一天湧上遺憾,但無奈的是,遺憾往往和空氣一般永遠如影隨形。
⠀⠀⠀⠀⠀
火車緩緩行駛的剎那,距離越拉越遠,靈魂越拉越遠,共同擁有的時光也漸漸越拉越遠,就像手握著人生中的其中一顆球,掉了,就碎了,同時將悲傷與幸福一並擁入懷中,只剩慢慢冷卻的掌心、淚眼迷濛的殘影。好在這一對世界上最善體人意的父母,為孩子不辭千里,為孩子敞開心胸。夜幕降臨之際煙火才會完美,爐火劈啪地響,凝視漸趨模糊,落寞停滯於空氣之中,在慢慢成熟而滿是遺憾的收尾,完整了這部電影不落俗套的美麗印記。
⠀⠀⠀⠀⠀
有時候,繞了很遠的一大段路,才會往彼此身邊靠近一步,滿腹猶疑和忐忑的摸索自己觀察對方,縱使這個世界再如何單一的去定義每個人,我們也不應輕易侷限自己。人都有必須成長,無法成長,與不可能成長的部分,曾經狠狠烙印在靈魂深處的火焰不會消失,這些際遇因此讓我們與眾不同,帶著傷痕走的姿態只會更美。Andre Aciman 另一本作品《愛的變奏曲》這樣寫著,相當適合成為《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註解:
⠀⠀⠀⠀⠀
「我們這一輩子只愛一次,父親曾經說過,有時太早,有時太遲,而其他時候則總是有幾分蓄意的。」
⠀⠀⠀⠀⠀
We love only once in our lives, my father had said, sometimes too early, sometimes too late; the other times are always a touch deliberate.
武裝衝突定義 在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聯發處黎健文副處長介紹田老師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聯發處黎健文副處長介紹田老師以「武裝衝突法下戰俘的處遇-由近期印巴衝突談起」為題,解析日內瓦公約對戰俘之定義及保護與國家實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