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離地書院第三課:三權分立重溫】第三課反應十分熱烈,陳成斌教授希望能藉此課堂,帶同學跳出主流媒體的框架,去了解「三權分立」,從理論的層面深入了解「三權分立」背後的意思。
課堂簡述:簡單而言,「三權分立」可理解為立法、司法、行政權力分立及互相制衡。但是,除了討論是否立法、司法、行政權力是否分立之外,「三權分立」的議題背後其實是指向對民主的想像。若要追溯「三權分立」背後的意思,就需要進入歷史及哲學的討論,而這些討論是為「三權分立」奠下其理念基礎。
從閱讀康德的《永久和平論》起,可以看到歷史上對民主政制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是共和(Republic),另一種是民主(Democratic)。兩者的分別在於對民主的側重點不同。以約翰・洛克(Locke)為首的是屬於共和的支持者,他們傾向認為民主就是需要權力互相制衡,以防止一權獨大。因此,他們認為需要把政府的權力分開,議會的制度上傾向以代議政制。相反,民主的支持者較強調民主就是公民的參與,他們著重總體意志(General will),認為理性的人是會追隨總體意志,當中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這派別的代表人物。
除此以外,陳教授也介紹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及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兩個概念。前者的著重點放於外在環境,認為自由就是不會受到限制;後者的著重點放於人的自身,強調自由就是能夠把自我的理想實現。陳教授認為共和派別傾向於擁抱消極自由,民主派別傾向接受積極自由。若按此分類去理解,「三權分立」對民主的想像,是與共和的派別較接近,背後也是以制衡權力為重心。換言之,公民投票選出來的領袖,不論領袖的質素如何,也是以制衡權力為首要任務。
若民選領袖是以權力制衡為大前提的話,那麼袖的質素是否重要呢?在這制度下仍可以產生出一個有質素的好領袖嗎?陳教授以貝淡寧教授(Daniel A. Bell)所提倡菁英政治(Meritocracy)作相反的觀點。貝淡寧教授認為,像中國傳統的以考試的方式選領袖,能夠確保領袖的質素,這比投票的方式更有效地選出一個好的領袖。最後,陳教授播出(當年的民主派)湯家驊和(在清華大學任教的)貝淡寧教授於2012年的辯論片段,讓同學思考「中國比西方更能選出一個好領袖」(China Picks Better Leaders than the West)嗎?
⏺詳細重溫及筆記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1929158
▶️有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北大自由派教授的諍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vvJFDxqjVo
民主和平論康德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篇來自於【報導者】上的文章,轉載了《爭論中的德國》上的一篇文章,帶我們看到了德國爭論文化的源頭,以期對於當今德國的價值,更讓我們進一步思考文化該如何走向更理性的對話。
--------------------
德國自1970年以來建立了一個重要政治傳統,由總統在耶誕節前夕透過電視向全國人民講話,以在這個重要節日建立國家未來正確的方向,並給予人民自豪與信心。
2019年12月23日,德國總統史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循例發表耶誕談話,他呼籲,德國的公民們應該展現支持民主的公民勇氣、共同體認同、以及爭論文化。民主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對民主負有責任,每個人都在其手中握有一小塊德國,「我們需要民主,可是我也相信,此時此刻民主特別需要我們。」他認為爭論的文化是德國社會的珍貴資產,也樂見各種立場間激烈的爭執。他指出,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爭執了,然後呢?摩擦如何再轉為尊敬?不休的憤怒如何轉為合宜的爭論文化?針鋒相對如何產生團結合作?」
這些問題當然是困難重重的,但是,為了捍衛民主,依然必須不懈地尋求答案。真正的民主精神不是在制度裡面尋找的,而是在活躍的民主公民之彼此往來間被實踐以及存續,是與各種不同意見的他人溝通,尋找出讓大家都得以和平共存的生活方式。這條道路並不平坦,但再怎麼跌跌撞撞,我們都還是得走,因為民主生活已經是所有生活形式中我們唯一可以接受的。史泰邁爾在演講裡,有這樣一句話:「你們不要害怕!」(Fürchtet Euch nicht!)引述德國人熟悉的聖經話語,但也是重現了康德在建立歐洲啟蒙精神的關鍵時刻所發出的呼喊:「要有勇氣使用你的理性!」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view-deutschland-streitet?fbclid=IwAR3eJzg8owEv3Q0QZu7eHYsbf8ffUsNh1bSCVtlII7tleD4-h_W4RcRdRHE
民主和平論康德 在 黃暐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能出席演講 馬前總統虧:「原來香港這麼危險」?
今天晚上因為一時手癢,跑去打了幾個小時的籃球,打得全身大汗,暢快淋漓,因為這樣,我今晚沒時間寫馬前總統的演講評論了,真抱歉,各位。
不過明天早上他會在台北開記者會,並接受台灣記者提問,我會去,並補上我的評論。
有些朋友還沒看過影片,貼出這個連結,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大家晚安。
暐瀚 2016-6-15 de 台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gULbVKFn6Y
講稿全文:
中華民國 105 年 6 月 15 日於「香港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頒獎典禮」錄影演講稿(中文版)
Warhola 主席,各位嘉賓,各位亞洲出版業協會的成員,各位女士先生,大家晚安!
在開始前,本人對未能親自參加此次盛會並演講,表達深切遺憾。
本人缺席的原因有點奇怪,上任不到一個月的臺灣新政府認為,我的香港行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問題,包括可能洩露國家機密,以及對我的人身安全保護有所不足。因此我訪港七小時並進行公開演講的請求,很不幸遭到總統府的拒絕。
喔,我不知道原來香港是這麼危險的地方,各位女士與先生,你們最好小心了!
無論這些理由是否具有說服力,身為中華民國的前任總統,一定會對國家善盡職責。因此,我尊重繼任者蔡英文總統所作決定的職權。由於今晚未能親自與會,請接受我的誠摯歉意,雖然或許不該由我來向各位道歉。但在洩漏更多國家機密之前,請容我開始今晚的演講。
今天很高興能和各位談話。新聞的自由和專業的標準,永遠是現代社會的文明指標,並反映臺灣與香港共同享有並支持的核心價值,SOPA 自設立以來的努力與貢獻,大家有目共睹。
愈來愈緊密的臺港關係
我也很開心能和香港民眾談話,理由有三:
首先,我在香港出生,全家在香港住過一年八個月,1951 年時搬回了臺灣。所以我也算是香港仔,對香港有一份感情。事實上,我媽媽是在臺灣懷了我,來香港後生了我。如果用企業的語言表達,我可說是臺灣製造,香港交貨,再出口到臺灣,是臺港合作的成果。
第二,香港與中華民國的歷史淵源很深。香港是中國國民革命的基地,也是現代化的先驅,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是在香港受教育,念過香港皇仁中學與西醫書院(就是香港大學的前身),更在香港受洗成為基督徒,並設立革命組織。1896 年他在倫敦被清廷公使館綁架 13 天,差一點被送回中國處決,當時營救他的就是香港西醫書院的老師康德黎。香港改變了國父的命運,國父又改變了近代中國的命運,而我是國父的鐵粉,對香港自然另眼相看。
第三,香港與臺灣的關係持續深化。香港與臺灣一同走過風雨飄搖的年代,一起保衛釣魚臺,一起經歷天安門廣場上的六四民運。我記得七十年代臺灣還是戒嚴時期,出版自由仍被限制,我們都是在書報攤「偷看」從香港私運過來的禁書。香港人自己都不知道,香港曾經扮演臺灣年輕人突破政治禁忌的對外窗口。
尤其重要的是,香港和臺灣都使用正體漢字。現在全球使用中文的人口 14 億人,但使用正體漢字的不到 4千萬人,臺灣和香港加起來就超過 3 千萬。這是連結傳統中華文化的臍帶,也是認識其他華人社會的橋樑,在文化、歷史及美學方面的意義無可取代。香港近年來透過文化、出版,在正體漢字上所做努力,值得臺灣高度肯定。
這些年臺灣和香港也彼此吸引。很多臺灣人第一次出境旅遊就是到香港,對香港大街小巷熟悉程度,不輸臺灣。在兩岸直航前,絕大部分臺灣旅客都是經過香港轉往大陸,香港一直臺灣是通往大陸的門戶。
在另一方面,越來越多香港人因為喜歡臺灣的文化特色與生活品質,到臺灣旅遊,過去八年中,從 50 萬人增加到 150 萬。成長為 3 倍之多。有些人甚至想要移民臺灣。我聽說臺灣的誠品書店在香港很受歡迎,開了 3 家。因為誠品賣的不只是書,還讓港人品味臺灣人的生活方式。
上個月香港獲得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2016 年全球競爭力評比的第一名,值得慶賀。讓我們為香港鼓掌喝采!
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開展兩岸關係
今天我的演講主題是去年 11 月新加坡「馬習會」後的兩岸關係。過去八年,兩岸關係出現 1949 年以來最大的變化,變化的基礎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這基礎怎麼來的呢?
1987 年臺灣解除戒嚴、開放兩岸人民探親,兩岸關係開始解凍。1991 年,兩岸分別成立海基會與海協會,開啟制度化交流。1992 年 10 月,兩會在香港舉行事務性商談,大陸方面要求協商「一個中國」原則,但雙方沒交集。會後我方鍥而不捨,去函提出新建議:
「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所賦予的涵義有所不同,各自可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海協會在 11 月 16 日正式函告海基會,「充分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雙方終於達成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的由來。當時臺灣媒體就下了「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標題,沿用至今。 香港在兩岸達成「九二共識」的過程中,也扮演了一個角色。
在這個基礎上,1993 年 4 月,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與海協會汪道涵會長在新加坡成功簽署 4 項協議,這是兩岸在 1949 年隔海分治 40 多年後,首度由雙方政府授權相關團體,簽署正式協議。
但不幸的是,往後的15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動盪起伏,並不順利。從 1996 年李登輝總統執政時的臺海飛彈危機,與 1999 年提出「兩國論」的震撼,到 2001 年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論,2004 年與 2008 年的公投綁大選,15 年間兩岸關係危機四伏。
直到2008年,我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推動兩岸和解,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不統、不獨、不武」現狀的主張得到超過 80%臺灣民眾的支持,可被稱為「臺灣共識」,而「九二共識」則是兩岸共識,已是現狀的一部分。由於這些政策,兩岸關係開始穩定下來。
八年來,兩岸簽署 23 項協議,主管兩岸事務的首長會晤 7 次並互稱官銜。每週往返兩岸的航班從零增加到890 班,去年到臺灣的陸客超過 400 萬人,增為 14 倍;陸生增加到 4 萬 2 千餘人,成長近 50 倍,臺海緊張情勢大幅降低。
這些發展將一個「衝突熱點」變為一條「和平大道」。也因為「九二共識」,我們才能連續 8 次派衛生部長正式參加暌違 38 年的世界衛生大會。這是因為我們改善兩岸關係的同時,也採取務實的「活路外交」,停止在國際上跟大陸為爭取邦交國而惡鬥,使得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不再是零和遊戲的「惡性循環」,而成為雙贏的「良性循環」,和平紅利開始出現,也已受
到美國、歐盟與亞太等各國的肯定。
各位也許記得,1958 年 8 月 23 日,廈門共軍開始大規模砲擊金門, 面積 150 平方公里的金門,44 天內落下 47 萬發來自廈門的砲彈,平均每天超過一萬發,1979 年起廈門才停止砲擊。2008 年後,廈門不再射砲彈過來,送來的是每年平均超過 17.5 萬的觀光客。有趣的是,陸客在金門最喜歡買的紀念品,就是用共軍多年前打來砲彈殼所製作的菜刀!
由於兩岸累積了足夠互信,在尊嚴與對等的前提下,去年 11 月 7 日,我在新加坡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先生會面,是兩岸 1949 年隔海分治 66 年後的第一次。
雙方在會中確認「鞏固兩岸和平、維持臺海現狀」的共同基礎就是「九二共識」。我並當面向習先生表示,「九二共識」的內容就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其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可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也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我方不會表述到「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因為這是《中華民國憲法》所不允許的。對我們而言,「一個中國」當然指的就是中華民國。「馬習會」後臺灣民調顯示,這種說法有 6 成民眾支持,比過去的支持度還要高。「九二共識」同時反映出臺海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概念。
如果您問:「馬習會」的意義是什麼?我會說,兩岸因內戰隔海分治 67 年,兩岸領導人平起平坐、握手言歡本身就有重大歷史與現實意義,等於搭建一座跨海的和平大橋,讓兩岸領導人可以直接溝通。
在「馬習會」前的籌備階段,雙方都同意:會談到第三地舉行,馬、習見面時不稱國名與官銜,互稱先生。
最顯著的是,我們都同意事先儘早先通知美國。我們也同意舉行會後餐敘,但誰出錢?答案是:各自分擔。我們還各自帶酒來,他們帶 30 年份的陳年貴州茅台。我們帶 25 年份的陳年金門、馬祖高梁與老酒。會後發現,高梁酒喝得比茅台多。
讓中華民國成為和平締造者和人道援助者
過去八年來,我致力讓中華民國做「和平締造者」與「人道援助者」。我們「從臺海、到東海、到南海」三次實現和平,我們提供資金、糧食、衣物、醫藥、救援與醫療團隊、組合屋與其他救災物資給需要的國家,如日本、菲律賓、中國大陸、西非、敘利亞、加勒比海、尼泊爾與中美洲。臺灣如今已是國際社會的
資產,而非負債。
臺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創造出豐富多元且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而臺灣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政經轉型的成功歷史,也深深烙印在人民的共同記憶中,成為臺灣社會最深層的底蘊,造就了臺灣的創造力以及人情味,這是大陸最需要了解的。
而大陸的遼闊疆域、人民勤勞,35 年來的經濟改革,也使大陸的整體財富與力量快速成長,大陸現在已經非常不一樣了。雙方都要相互了解,將心比心。這 8年來,我們歡迎大陸民眾造訪臺灣,鼓勵大陸學生來臺唸書,臺灣的大學校園出現了許多大陸學生,他們與臺灣同學在自由民主環境下,一起讀書、一起辯論、
一起運動,一起遊憩,在他們人生比較早的階段,就開始交朋友,為兩岸未來永續和平與繁榮打下基礎。我相信我們將為臺海兩岸人民創造一個非常不同的未來。
記得 4 年前一月我競選連任成功的晚上,有兩岸大學生一起看電視開票。有國際媒體報導,臺灣同學向大陸同學稱道臺灣選務工作的效率。他說,「你看看我們開票的速度,我們早上投票,晚上就知道結果了!」。
大陸同學聽了說,這沒什麼,在我們那邊,也是早上投票,但我們前一天晚上就知道結果了!」大陸學生的幽默感,顯然不比臺灣學生差。
結語
各位女士與先生,過去八年來,兩岸關係的大幅改善,不只為臺海兩岸,更為亞太地區帶來和平與繁榮。臺港關係也連帶水漲船高。我當然希望在臺灣政黨輪替後,這個趨勢仍可持續下去,我衷心希望新政府能有所需智慧與勇氣,維持馬政府過去八年所辛苦打造出的和平繁榮現狀。臺灣與香港本就共享自由、民主、人權及法治等核心價值。未來我期待雙方攜手合作,繼續對兩岸與區域的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
最後,敬祝各位貴賓健康快樂。歡迎大家有機會到台灣來訪問,作我的客人。 謝謝大家!
民主和平論康德 在 邱顯智- 昨天非常榮幸參與游院長與法國參議院友台小組的餐 ... 的推薦與評價
民主 的浪潮席捲整個歐洲。 哲學家康德深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1795年寫出影響後世深遠的《永久和平論》。 他認為民主國家間不會打仗,要促成永久和平,首要的條件是民主。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