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承擔分手後可能帶來的改變,例如恢復單身。我必須重新去習慣寂寞;我可能很難再找到一個能夠接受我的家世背景、我的外貌與內在的伴侶;我在粉絲頁上各種放閃結果閃分手這面子我掛不住。
現階段雖然對方某些行為舉止讓我很受傷,但相比可能沒辦法再找到另一半以及面對外界對我的冷嘲熱諷好像又不是那麼難以接受了。於是我一方面忍受著不被尊重的生活,一方面想分手又不敢付出行動...
決定論 因果論 在 澳洲希臘人妻Clair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愛書 #被討厭的勇氣
☘契子
-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
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所以,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阿德勒心理學:人是可以改變的。不只如此,還可以變的更幸福。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決定論v.s目的論
決定論:過去發生的事決定了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目的論: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每個人都會因為某些目的而活著。
"無論任何經驗,它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心理創傷)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我們是藉著賦予過去的經驗什麼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一生(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
❤ 人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決定要怎麼生活的,是我們自己。
改變的第一步是要先知道。答案不是由誰來告訴你,應該自己親手去找。
♥️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你選擇了自己的生活型態 (性格&人生觀世界觀)
,所以我們有重新選擇的可能。
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更不是能力,而是勇氣不夠。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 第一件事,捨棄現有生活型態的決心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不可以逃避這個缺點一大堆的自己
要在人際關系之中不受傷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旦踏出那一步難免會受大大小小的傷害,同時也會傷害某些人。因為過於恐懼人際關係,所以選擇討厭自己;藉由討厭自己來逃避人際關係。
🌷自卑感=價值 +較少 +感覺
就是跟自我的價值判斷有關
例如作者身高太矮是一種人際關係中產生的主觀的自卑感,但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但主觀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重新選擇生活型態。
問題在於:我賦予這樣的身高什麼意義?給它什麼樣的價值?而價值到底是什麼呢?所謂價值必須在社會脈絡中才能成立。
🌷自卑感和追求卓越都是好的,是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但"自卑情結"是在 "還沒做就認為反正我不行"或 "就算努力了又怎樣" => 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 (因為A所以達不到B)
表面的因果論=>實際上缺乏改變生活型態的勇氣
🌷自卑感-> 自卑情結-> 優越情結 (不能接受無能為力的自己,就會想用更簡便的方式來彌補,刻意表現的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中) 例如展現權威和炫耀不幸(把不幸當成武器想要支配對方)
🌷將人際關係脫離競爭的模式,才能感受到人人是我的夥伴,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
"權力鬥爭"=>只要對方有任何舉動會引起你的憤怒都可以認定對方是在挑起一種權力鬥爭。而真正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戰鬥,想藉由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如果這樣的挑釁不離開就會進入"復仇"的階段,而人際關係進入到復仇階段,當事人想解決這個問題也幾乎不可能的。為了不變成那樣,當對方挑起權力鬥爭時絕對不要隨之起舞。
=>離開(認錯)不等於"承認失敗"
🌷你所欠缺的是變得幸福的勇氣,因為失去勇氣的你在逃避人生的任務
行動面的目標:"獨立"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心理面的目標:"我是有能力的"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人生任務: 工作/ 交友/ 和愛(戀愛和親子) 是以人際關係的距離和深度來區分
- 阿德勒心理學是為了讓自己改變的心理學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自由是什麼?
想向他人尋求認同是受了"賞罰教育"的影響
重點=>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待而活
=> 要為自己的人生而活
🌷課題的分離=>這是誰的課題,不是完全割捨而是從旁協助和建立信任的基礎
"我們可以把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它喝水"
🌷課題分離並不是人際關係的最終目標,而是一個入口,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需要一點距離的。
🌷認同的需求是一種天生的慾望=>傾向性
但真正的自由是有抵抗本能和衝動的能力
🌷想要行使自由就要付出一些代價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謂的自由,是不害怕被討厭的可能性
=>邁步向前,不去過那種如同由坡道上滾落的人生,攀登眼前的上坡路,就是人類的自由
(希望不被人討厭或許是我的課題,但要不要討厭我就是別人的課題)
🌷變得幸福的勇氣裡也包含了被討厭的勇氣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哪
阿德勒的個體(無法分割)心理學=>身體和心理是無法分割來思考的。課題的分離是為了把結打開,如何與人連結?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Social interest =>把別人當作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就稱為社會意識。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但幸福的關鍵也在於人際關系。
Social interest社會關注的最小單位就是: 你和我
=>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世界的關心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任性的人和做不到課題分離 被認同需求束縛的人(看起來很在乎別人因為你希望給別人好的觀感,事實上眼中只有自己,是對自己的執著)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並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共同體的一分子 (不是中心)。
我們都在追求一種可以安身的歸屬感,但歸屬感不是待在那裡就可得到而是要自己主動積極的參與共同體才能得到,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
=>正面迎接人生的任務: 不要想這個人會給我什麼? 而是,我可以給這個人什麼?
"咖啡杯裡的風暴" 在人際關系裡遭遇困難時,首先要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從課題分離到社會意識需要發展一種橫向關係=>不能責罵也不能稱讚,只能鼓勵 (雖然不同卻是平等)=> 也就是非介入式的援助。
人在面對課題的時候猶豫不前並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缺乏面對課題的勇氣,但越被稱讚越會形成一種自己沒有能力的信念。當獲得別人稱讚成為你的目的時,最終你選擇的生活方式就是迎合別人的價值觀。
課題分離->接納彼此差異-> 建立對等的橫向關係-> 鼓勵
♥️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要怎麼做人才會有勇氣?
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要怎麼做才能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某人)是有益的,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不是從某人得到好的評價而是主觀認知我對別人有貢獻。
♥️不以行為層級來看待別人,只要存在就有價值,對存在表達感謝。
- 先從建立橫向關係開始
☘第五夜 人生的意義? 認真活在"當下"
喜歡自己或討厭自己都會自我意識過剩
=>不是肯定自己而是接納自己,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
擁有社會意識(安身立命的歸屬感)需要的是=> 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
🌷接納自己: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
🌷『積極正面的斷念』要分辨『可以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對於可以改變的事物保持改變的勇氣,這就是接納自我。
害怕信任,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
貢獻他人,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存在。什麼是幸福?所謂的幸褔就是貢獻感。
🌷甘於平凡的勇氣:平凡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不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所組成的。認真的為每一個當下而努力,要看看每一個剎那是如何度過的。
🌷必須有人開始去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沒關係。這就是我的建議,應該由你開始,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給予
#世界是單純的人生也是一樣的
決定論 因果論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概念文】用一張圖來說「個體心理學」
。
我把Adler的概念簡單講,大約就是這個圖。
至於實際怎麼做,細節是很多的,所以它只是個概念。
。
圖表的進程是很精神分析的,「因果論」與「心理決定論」也深入其中,不過並非不可動搖,個體若能找到其心理動力與背後人際系統的關係怎麼了,是擁有主權去修改的。
於是,認識自己,真的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你的人生,不是被決定的,而是建構、創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