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為何能買到台式民主?一個參選者的自白》
#既得利益者的勝利不是擊敗我們 #而是我們放棄挑戰
(感謝獨立評論在天下刊載)
我參選台北市議員至今,對於「選舉很花錢」這件事百感交集,因此看到前陣子天下雜誌《一場選舉開銷燒掉7座小巨蛋!用錢買的台式民主》探討台灣選舉所費不貲,特別有感觸。
#離一般民眾越來越遠的選舉
我分析了2014年台北市議員選舉的政治獻金申報資料(至於真實開銷也只能呵呵了)。111個開立政治獻金專戶的擬參選人,扣掉3個最後沒有實際參選,108個實際投入選舉的候選人募款總額約5億9,538萬元,平均一個候選人募到551萬元。而其中有高達40.11%的政治獻金來自營利事業,更有高達86%的政治獻金單筆超過3萬塊以上。
當營利事業和超過3萬元以上的捐款成為候選人政治獻金的主要來源,我們如何期待候選人在選後會和一般民眾站在一起?議員當選後不管是為了報答這次的金主,還是為了籌措下次的選舉經費,在任職期間能不配合金主嗎?而無法影響政治人物的一般民眾自然會離政治越來越遠。
#選個議員都有貧富差距
雖然平均每個人募到551萬,但這就只是平均而已。在台北市108位候選人中,募款最多的是2,400萬元;而募款超過1,000萬元的有20位,其中18位是現任議員,另外2位則是現任議員的家人,這20位候選人最後只有1人落選。
相對地,有31位候選人募款不到100萬元,其中則僅有4人當選。如果加總這31位候選人的募款金額,也只排得上募款排名的第27名。輸給募款金額前26名的候選人不說,甚至給某些候選人當宣傳經費都不夠。
超過1,000萬元的候選人人數占總人數的18%,但募款金額卻是總募款額的47.28%,是募款不到100萬元31位候選人募款總和的31.7倍。如果用貧富差距的指標──吉尼係數來看,竟是慘不忍睹的0.51。
#沒名氣沒支持宣傳成了最大開支
一面一個月要3~5萬元的看板在街頭四處掛,一台一個月要7,000~8,000元的公車廣告滿街跑,5塊、10塊的文宣小物動輒數萬份地發送,這些都是選舉最燒錢的部分。
在競選過程中,宣傳支出超過選舉支出的一半,如果我們進一步將競選總部、宣傳車等加進來,宣傳費用將超過選舉支出的63%。平均每位候選人將耗費約329萬在宣傳上。
有必要花這些錢嗎?讓我很殘酷地告訴您、同時也逼我自己面對:「有必要!」有48位市議員候選人募款連328萬都沒有,其中只有10位當選。而在宣傳費用花費超過328萬的47位候選人,竟然有41位選上。
選舉過程中,有資源的候選人可以透過宣傳讓自己更有名,然後募到更多的資金,花更多的錢打廣告,然後更有機會當選。而沒有名氣的候選人募不到錢,沒錢宣傳,沒人認識,最後變得更弱勢。
選舉花費甚鉅,甚至有16位候選人選後政治獻金結餘負債超過100萬元,最高的更負債達350萬元。更值得玩味的是這16位候選人有10位最後當選了。為何市議員年薪不過百餘萬,卻有人願意以近乎做1〜2年白工的方式也要花這筆錢?是我太天真了嗎?
#應限制競選文宣與推動公費選舉
面對競選花費過高,我認為最有效的限制方法是限制競選文宣的張貼與公費競選。
記得幾次在日本看到,各候選人都會在類似里佈告欄的地方張貼競選海報,也只能在這些地方張貼,透過看板數量的強制統一,新舊候選人間的知名度就能被維持在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
當民眾不會說出:「你有要選喔?啊怎麼沒看到你的看板?」當無資源者的知名度不會再被淹沒在金錢堆砌的看板海中,選民輕易地認識到每一個候選人,選民才有可能進一步開始詢問:「你的政見是什麼?」
然而這些修法的權力還是留在高額選舉經費的獲利者手中,除了透過足夠的社會壓力外,只能期待像我這樣以少量競選花費的候選人能當選,逐步改善我們的選舉文化。
文章連結: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7176
-------------------------
#市議員選舉 #政治獻金
#陳又新
#社會民主黨 #市議員候選人
#內湖 #南港 #港湖日新又新
🗺️交通‧幼托完整政見及內湖南港服務地圖
https://ppt.cc/fNfFnx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