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社區長者關懷 慈基會義工分享慰訪故事
以美好的晚年為願景,分享慰訪經驗,深化社區關懷。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於8/5上午9點,在雲來別苑舉辦全臺義工聯繫交流圓滿場次,一同重溫面對疫情、災害的新知,認識與時俱進的長青服務。包含先前在紫雲寺、寶雲別苑及雲來寺等地,共有4百多位義工參與,對於長青議題迴響熱烈。
在介紹社區長者關懷前,慈基會均先邀請地區義工分享經驗。「我們募集有聲音的樂器、玩具,用遊戲和傾聽等方法,才逐漸轉化安養機構行動不便長者們的冷漠」,王雅寬說,現在備受銀髮族歡迎的中永和義工們,均有深刻地感受,透過對於無常的觀察、無我的奉獻,成長最多的其實是自己。
數年來陪同僧大學僧,前往慰訪金山、萬里獨居長者時,李春森總會一再提醒自己,要學習以「同理」來提昇同情;基隆區的廖傳中在服務長者時感動不已,懇請大家發揮「視病如親」的精神,共同投入照顧貧病長者。而當協助防疫的「口罩隊義工」上台說明時,全場更響起熱烈掌聲,久久不絕。
鼓勵地區義工就近深入社區,辦理長者關懷活動。慈基會專職郭又禎透過舉例解說,如何藉由營造課程活動,賦予長者學習的目標,並提供學以致用的舞台;或者串聯該會原有的關懷方法,讓長者體驗助人的快樂,將受關懷的角色翻轉成關懷者,重新發掘自我價值、對生命懷抱希望和意義。
活動圓滿前,慈基會會長柯瑤碧與副會長王瓊珠、秘書長常順法師也代表僧團及信眾,感謝各地義工與慰訪對象,能以該會做為學習奉獻、彼此感恩的互助平台。常順法師更勸請義工們在防疫期間,要先照顧好自己,進而做好利益他人的關懷和服務。
#慈基會
#社區關懷
#義工
#長青
#口罩隊
法鼓山基金會目標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心靈環保教育推手 齊聚共享大智慧
在疫情影響之下,睽違許久的法鼓山教師心靈環保教學研習營終於在7/31順利舉行,20多位來自各地教職義工們,帶著如夏日驕陽般的熱切心情來到北投雲來別苑,參與由法鼓山教師聯誼會首次舉辦的「《大智慧過生活》教學研習營」。
課程一開始,便由教聯會副會長張育嘉教授帶領認識心靈環保理念與精神。張副會長提到,現代人由於心的污染而造成心靈貧窮,因此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於1992年提出「心靈環保」的理念,教導人們時時練習身、口、意的修為,從自己做起,進而影響他人、擴及社會,以消弭心靈貧窮,達成「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
接著由李翠芳老師簡單扼要的介紹《大智慧過生活》套書的內容,為在場學員,說明如何使用這珍貴的寶庫。隨後由簡國樑老師分享將這套教材,融入國中資訊課程的教學方案;簡老師以分組的方式讓學員挑選其中的文章,將其內容製作成動畫,讓學員在學習技能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故事中的良善力量,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在「心靈咖啡館」單元中,參與的學員們輪流聆聽三位教師使用《大智慧過生活》的心得;林佳儒運用第二冊〈拒絕整型的少女演員〉,搭配公益性質基金會的影片,讓學生對自己能更有信心;邱佩玉將教材文章作為導師與學生的溝通媒介,每週挑選兩篇文章讓學生撰寫心得,並進一步讓親師生互相交流;高玉娟老師則運用第三冊的〈舞出不一樣的自己〉、〈安頓自己五部曲〉及〈我們都是畢畢生〉,讓學生認識並肯定自己,照顧好自己的心,使自己更有智慧。
經歷一整天精彩而豐富的課程之後,許多學員表示,很期待能夠將《大智慧過生活》運用在教學場域,也有人分享自己將心靈環保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讓學生能更深入探索創作的初衷;還有一位教師在接觸心靈環保之後,逐漸體認做指導時,應更多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
活動最後,教聯會輔導法師也鼓勵與會的老師們,讓專業領域與佛法相輔相成,以協助未來的活動規劃。教聯會也期望教師們未來能夠多多參與各式活動,眾人在活動中教學相長,不僅是利益學生,對自己的身心也會有更多助益。
#聖嚴法師
#心靈環保
#義工
#雲來別苑
#教師聯誼會
#教學研習營
#大智慧過生活
法鼓山基金會目標 在 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閱讀筆記]
改變
製作人:王宛茹 撰文者:單小懿、蘇鵬元 研究員:蘇鵬元
2008年金融海嘯摧毀世界秩序,'09年在震盪中摸索,今年是學改變、再出發的一年。凡事求勝的老曹,學會定心、快樂;33歲女碩士放棄澳洲高薪,到柬埔寨當志工……。94.3%的人認為自己需要改變,你,也可以做得到!
2010年,有33.9%的人,最想把語文學好,增加工作競爭力。
新年新氣象,二○一○年,你最想改變什麼?
農曆年前夕,《商業周刊》與一○四人力銀行合作「台灣人,你想改變嗎?」網路問卷調查,結果出爐:九四‧三%的人認為自己需要改變!
改變大調查出爐,台灣社會兩項發現
他們最想改變自己什麼?「不抱怨、正面思考」最多,占三六‧一%,其次是「每週固定運動三次、減肥又健康」及「把語文學好,增加工作競爭力」。由此份問卷,我們發現二層意義:
發現一:想改變的都是小改變,反映當下社會氣氛是反求諸己,從個人最需要也最容易改變的事開始。
心理學家王浩威分析,多數人想改變的,都是個人思考、健身習慣等自身周邊最常被發現的項目,相較之下,「從現在起,勇敢完成一件十八歲時的夢想」、「做一件到七十歲想到都會笑的事」和「增加美好的性經驗」等夢想類改變,排名相對落後。
「多數人傾向保守型的改變,而非攻擊型的改變,顯示出集體心態比從前更保守。」王浩威分析。
不過,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傳人果東方丈說,保守另個意義是先求穩,見機行事,而不是貿然行事,因緣成熟時則發大願心做利益大眾的事。「真正的改變,是從修養自己開始,再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動他人。」
發現二:台灣人的人生轉折提早到三十歲。
在心理學上,一個人的改變,可分為提高外在競爭力的「攻擊型改變」,和培養內在條件的「防禦型改變」,而「轉攻為守,則被視為中年危機的分界,」王浩威分析。
我們再對問卷進行交叉分析後發現,三十一歲以上的族群傾向選擇「防禦型改變」,其中,「不抱怨」、「固定運動」和「有耐心」是他們最希望改變的三個選項。王浩威由此推估,此刻的台灣社會,「三十歲就出現轉折,回歸自我。」
王浩威進一步分析,台灣人的生涯規畫模式,經過三種演變。第一種稱為「李登輝人生」,也就是像李登輝一樣,每完成階段式目標,馬上朝著下階段目標邁進,所以假設三十歲的目標是成家,四十歲就要追求社會地位,五十歲、六十歲繼續下去。「人生就是一個從左下往右上成長的直線,不停的求進步,」「是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典型生涯規畫。」
第二種稱為「失樂園人生」。《失樂園》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暢銷小說,描述一個雜誌社總編輯,享有社會地位,卻在五十歲左右遭逢事業瓶頸,產生中年危機,最後導致外遇。
一九八○到九○年代的台灣社會,上班族普遍在五十歲左右面臨職場高原期,不上不下;原本直線向上成長的人生曲線,到了五十歲開始維持平盤、甚至反轉走下坡,就是此典型。
第三種則是台灣目前的狀態。美國知名心理醫師克利絲汀(Kenneth W. Christian)稱之為「低成就趨勢」(Underachievement)。
克利絲汀在其著作——《這輩子,只能這樣嗎?》(Your Own Worst Enemy)中提及,一九七○年代所定義的「低成就」,普遍指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低於能力範圍;但到二十一世紀,「低成就」現象已經擴大到個人心理層面的自我設限,包含幾個特徵:容易放棄、猶豫不決、缺乏計畫和執行力、做事拖拉、凡事力求簡化、害怕失敗等。
也就是說,固然有九成四的人想改變,但大環境艱難,多數人最後可能仍無法改變。原因何在?「因為人既希望新現象出現,另方面又捨不下舊有的環境,害怕改變,一變動就惶恐不安,」法鼓山住持果東方丈說,「唯有學習放下的勇氣和智慧,才可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成長、改變。」
放下過去,雖是一念之間,卻也需要鍛鍊與時間。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人類的改變過程包含五個階段:思考前期、思考期、準備期、行動期和維持期。
前兩個時期,個人仍停留在自我探索方向的階段、無法捨下舊有環境;中間兩個時期,在確認方向後開始行動,並得到改變後的初步結果;最後一個時期是要把改變內化,徹底放下。
遵循六心法,啟動改變連鎖反應
心法對了,才能改變。以下是綜合各方權威理論「三要三不」的改變六心法:
一、不要等時機。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立即改變?這是因為我們以為,改變有特殊時機,在時機還沒到之前所做的都是多餘,但這想法大錯特錯。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曾經說過,人們接受心理治療,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但他們只想用自己的方式改變。這種抗拒心態是最大障礙。所以改變人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等,如果一定要等到心情好的時候才來改變,一旦心情不好,生活又恢復和過去一樣。
或許你為了「不抱怨,正面思考」,找到了去年最紅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並上網訂了一個紫手環,打算在紫手環到手以後,開始實行計畫。但是,在紫手環到手前,你還要繼續抱怨嗎?其實從這一刻起,你就可以運用手邊的工具,例如橡皮筋,充當手環,或是把銅板、小石頭放在口袋裡;當下,就是改變的開始。
二、行動不貪多。也許現在的你,不滿意你自己,所以特別規畫了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又要不抱怨,正面思考,還要把英文、日文學好,當然不能忘了每週運動三次……。林林總總的目標一大串,卻忘了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如果同時專注在太多事情上,一定分身乏術,失敗的機率自然提高。因此,不妨先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如同CNEX基金會執行長蔣顯斌所說:「只要有一口井,你的人生就不一樣了。」
此外,在掌握的範圍內慢慢的改變,循序漸進,才能從中適應新的技巧,觀察到具體的進步。親子書作家游乾桂說,改變不能執行的原因,常常是因為捨近求遠。「從身旁的事情去改變,」你才不會因為短期看不出成效而打退堂鼓。
三、不怕失敗。在改變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許多挫折,但是換個角度看,如果沒有改變,哪來挫折?挫折就是你進步的依據,說明你正在改變。果東方丈提到,「做不到是正常的,只要我們有那份向上向善、改變調整的動力,踏出去,一點一滴,從零開始,先有出發,從一起步,才有未來的十到一百。」
「在台灣滿普遍的是不敢去嘗試,太在乎失敗,」王浩威說,怕嘗試以後失敗,所以放棄嘗試,「可是事實上失敗沒有那麼重要。」唯有勇敢迎向失敗,才可能嘗到成功的果實。
譬如蔡英文剛當民進黨主席時,曾經個人民調支持度由五成下滑到只剩三成,但蔡英文不放棄,終於贏得三次勝利,奠定自己的領袖地位。
四、要有耐心。一開始改變,你可能會手忙腳亂,甚至感覺狀況越來越糟,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畢竟你正在拋棄過去的習慣,接觸新的事物,麻煩在所難免。多給自己一點時間,等「習慣成自然」,混亂的狀況都會隨時間漸漸趨於平穩,也正式宣告改變大功告成。
例如,為了快速改變身材,設計了一個「魔鬼式減肥法」,雖然可能很快達到理想的標準,但新的生活習慣若無法持久,很快又會復胖。其實在改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持續。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為了成為一名律師,常常徒步三之十英里到一個法院聽其他律師的辯護詞,回來後對著樹林和玉米田模仿他們的神態、手勢,最後終於靠著這項演說技能,進軍政界,留下有名的蓋茨堡演說。
果東方丈則說,他現在碰到任何變化,都能接受面對、正向思考,言語絕不衝擊人,其實,他剛進僧團時,習氣煩惱也很重,講話常被誤會在罵人;現在的樣貌,是花了十多年薰陶修煉來的。
五、要懂求助。或許你還在猶豫該不該改變,找個強而有力的靠山,這可以讓你改變的心更篤定。
例如找個夥伴一起改變,互相激勵。或是找到一個支持者,在你遭遇瓶頸時推一把。只有國小畢業的蔡秀英,從賣檳榔歐巴桑變身為作家,就是在女兒的支持鼓勵下,熬過學習與放下的痛苦,浴火重生。
你也可以從閱讀下手。游乾桂說,書中一個人物的想法,可能是一個觸媒,讓你產生改變的動能。金曲獎最佳作詞人方文山,曾經在一次的訪問中提到,閱讀《野火集》讓他發現,寫文章不一定只能風花雪月,還可以以筆代劍、氣勢磅礡。
透過閱讀,可以找到效法的對象,這些對象都在對你說,只要去做,就可以做到。另外,在閱讀中可得到很多資訊,這些訊息可以更堅定你的意志,努力朝改變的方向邁進。
六、要有計畫。最後,改變需要規畫,如果你有一個完整的計畫,改變就更容易循序漸進,邁向成功。
一個好的計畫應該包括短期與長期的目標,針對這些目標,分階段訂定執行步驟,從簡單的事情開始,慢慢建立自己的信心,再挑戰困難的任務。量身訂做的計畫,可以讓你實踐起來更有效率。
二○○三年二月《美國今日報》(USA Today)報導,一個由美國斯克蘭頓大學(University of Scranton)進行的調查,他們在二○○二年詢問受訪者,發現有四五%的人會許下新年計畫。
在這些許下新年計畫的人中,研究員把他們分為兩類:一類是把新年的計畫寫下來,另一類人只是想一想,並沒有寫下新年計畫。一年後,那些沒有把目標寫下來的人,只有四%的人有了一些改變,相對的,把新年目標寫下來的人,有四六%改變了,成功的機率足足差了十倍。
有了計畫還不夠,寫下目標、時時拿起來看,你會更有改變的動力。
這些,你絕對做得到;因為改變之前,人人平等。如同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所言:「期待他人或等待未來,改變將永難實現。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等待的人;我們自己,就是我們尋找的改變。」
延伸閱讀:今年,大家最想改變的是?
30.1% 早睡早起,作息固定
20.3% 遭遇突發任務或做過多瑣事,比以前更有耐心
19.0% 減少發怒的次數
17.3% 把薪水的1/3存起來,不當月光族
14.0% 上班時間做完份內的事,準時下班
11.7% 認真閱讀理財資訊,不要人云亦云
8.1% 積極安排聯誼活動,再談一次戀愛
7.7% 從今年起,每年做一件到70歲都會笑的事
6.6% 不吃油炸食物,尤其是鹹酥雞
6.3% 培養兩性情趣,增加美好的性經驗
5.6% 從現在起,勇敢完成一件18歲時的夢想
4.0% 每週吃素一次,拯救地球
2.9% 爭取簡報發言機會,練習台風
2.9% 買股票不要槓桿操作
2.8% 臉部微整形,讓自己年輕10歲
2.5% 被客戶拒絕不氣餒
2.4% 其他
1.2% 每週做志工3小時
1.0% 每週回家吃晚餐2次
延伸閱讀:5步驟,迎接新自我!
1.思考前期
對現狀不滿-有困擾倦怠等負面感受,但不知原因,只希望狀況能改變
困難:怕麻煩或忽略不適感
突破:放慢腳步、想想自己怎麼了?設法找出原因。
2.思考期
思考改變可能-確認自己出了問題,開始思考該不該改變
困難:自怨自艾、抱怨, 延滯行動
突破:透過閱讀,從中找改變的靈感;或找好友、同事甚至主管聊聊,外人經常可提出盲點。
3.準備期
擬定改變計畫-已確認要改變,同時開始準備
困難:3分鐘熱度,仍保留過去的習慣
突破:把計畫切成小計畫,先求做到,再求多與好。把目標貼在隨處可見的地方,寫下改變日記。
4.行動期
他人感受到改變-所有人都明顯感覺到你在改變
困難:遭遇失敗感到沮喪懶散,因此不再持續
突破:可以回到步驟2尋求協助,支持自己走下去,然後持續原有的計畫。
5.維持期
維持新生活-盡所有努力來鞏固新的改變
困難:無法認同新生活,或花費太少時間維持新生活等
突破:花更多時間來鞏固改變,並打從心裡接受改變帶來的新生活,否則便又回復過去的自己。
延伸閱讀:除了自己,大家最希望配偶改變
除了自己以外,誰最需要改變?本刊調查出的前五名依序是配偶、政府官員、父母或公婆、老闆或主管與立委。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分析,配偶之所以成為榜首,可能是夫妻間有一種很細微的潛力競爭:不遵從另一半的要求,才能顯示在家中的地位。因此你越要他改變,他越不改變,「最需要改變的,往往就是最難改變的。」
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呢?第一步:從自己做起。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提到,「你要人家不嘮叨,你自己先不嘮叨。」自己做到了,要求別人才有說服力。法鼓山住持果東方丈也說,夫妻要站在對方立場著想,先肯定對方,再以善意的語氣提出建議。
第二步:找到問題核心,對症下藥。親子書籍暢銷作家游乾桂說,發現配偶有問題,不能一味嘮叨抱怨,必須找到為什麼他(她)會做出這樣的行為,然後訂定計畫加以改善。「不著痕跡的把對方拉到我的生命動線。」
至於政府官員的排名高於立委及總統,反應出民眾對官僚主義的不滿,總統與立委因為有任期限制,時間一到就會下台。(文/蘇鵬元
法鼓山基金會目標 在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法鼓山 慈善基金會竹山共修處的義工們,為了讓同學有不一樣感受,一年兩次的頒發活動都發揮巧思,安排不一樣的節目。 這次請來社區義工,也是退休老師們演奏佛曲,將 ... ... <看更多>
法鼓山基金會目標 在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法鼓山 慈善基金會, Chilian, T'Ai-Pei, Taiwan. 801 likes · 140 talking about this · 21 were here. 秉持聖嚴法師「心靈環保」的理念,在慈善關懷中延伸安心與教育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