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鍵詞。
這次我問她,過了這段時間,會不會再加新什麼關鍵字。
劉教授說她會加「專家」這個關鍵詞。
為什麼?
劉紹華教授說:每天疫情指揮中心向大家提出報告,也說他們有個決策委員會。但是她問我:「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這些人到底是誰,媒體要不到資料,法律學者也要不到資料。
她說:在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許多民主國家裡,這是不會發生的事。
即使在臺灣也一樣。
在這一次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政府的運作也沒有這樣。
這麼重要的一個單位在決定這麼多重大的事情,裡面有所謂的決策委員會,但其中有哪些專家、委員,卻沒人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前是沒有發生過的。
我問劉教授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她說這就是因為一旦我們把控制疫情的數字放在一切事情之首的時候,當然其他的事情都會放到其次,不受注意。
這麼重大的事情,決定的專家卻隱形了 ,這不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李建良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他說:現在防疫權力這麼集中的情況,稀釋了法規上的一些正當性。
衛福部部長究竟是根據什麼法源來代行閣揆的職掌?
真正的指揮官是誰?
真正出了重大的問題,誰要來負責?
都是不清楚的。
疫苗的分配也是。到底有哪些科學基礎、價值選擇、政策衡量?
打疫苗的順序,又實際上是由誰來決定的?出了問題,如果要追究決策環節的時候,到底是誰要負責?
決策的透明度、決策的過程,到底是根據什麼標準跟流程做出來的?
這些目前也都是不清楚的。
所有這些,都是當政府在一切以疫情控制為最優先的時候,所忽略的事情。
2.
另外,當然還有公民權益的倒退。
劉紹華教授指出: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只禁止滯留湖北的臺灣人返臺;從別的地方返台的人卻沒有這種限制。
一個民主國家,把公民的基本權益做這種限制,是不該有的情況。
劉教授說:在這個過程裡,提出質疑,就會被要求團結;有不同的意見,又很容易被打成中共的同路人。
她說:從去年開始,中央的政策都在喊全島一致,一直到最近,所謂的要不要解封這樣的事情,才交由地方政府來決定。
她認為,這是因為亞洲經過威權文化洗禮的地方,都容易就以為團結就是整齊劃一。
但她說,看教宗這本書就會知道,像教宗講的團結, 就比較像是禮運大同篇裡面所講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果不能容納多元的聲音,那到底怎麼形成一個社會的共識?怎麼形成真正的所謂生命共同體呢?」她問。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也說:在一個社會裡面怎樣調節不同的意見,互相尊重,讓不同的意見可以創造出新的思考和解方,是極關重要的。
杜教授說:教宗在這本書裡面講 「不同意見 可以保留高音處的和弦」。這樣才可以使得社會的聲音更繽紛,更豐富,不落俗套。
此外,李建良教授也指出:就是疫情期間很多會議都採取網上會議的時候,視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會減弱,重要的決策很容易就被輕鬆通過。
而線上型式的利弊就是,一方面有利於資訊的傳播、記錄,
但不利的一點就是公共政策會如此決定。
李建良教授也特別提醒:數位足跡的資訊掌控跟使用,事後如何還權於民,或者說是如何還私於民,這些事情也都是政府應該事先就清楚說明的。不能等到人民要求說明一點,政府才做一點。
3
除了政府的角色之外,公民社會的課題也非常關鍵。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的林文源教授,這一年多來一直在密切觀察臺灣在疫情時代所發生的種種現象。
他說:就像世界經濟在疫情爆發之前重視全球化的長練,而疫情爆發之後開始注意各地區的短練,台灣對疫情的關注和因應,也有長練和短練。
林教授說:臺灣的疫情,其實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
今年五月之前,很容易讓人覺得台北就是全台灣,非常中心化,也像是重視的是長練。
而今年五月之後的第二階段,才開始更注意各地當地的現象,在地化的討論和因應。
林文源教授觀察上半場的另一個現象是 :大家的討論都好像參加政論節目,而下半場則出現比較多的個人化的行動,實質考量。
假新聞很多,但是主動對抗假新聞,補資訊漏洞的人也多起來。
「臺灣跟中國的較量,從過去政府之間好像是長程飛彈的較量,改為現在民間的巷口的肉搏戰。」他說。
當萬華茶室事件爆發後,固然有很多人在污名化,但是也很多 NGO 的從業人員在關心這些弱勢者,為她們發聲。
所以他說看到民間很多人在主動論述,幫我們釐清社會的樣貎,因而可以準備未來可以做什麼事情。
因此,林文源教授說他看到很多人像是在日常生活裡進行個人的社會運動。
許多其他學者也有相同的觀察。
杜文苓教授說:如果只看主流媒體,會只看到對立立場的相互指責,看不到社會有什麼其他自主性的力量。
但事實上,杜教授說,像社會出現對萬華茶室的污名化之後,出現很多自主性的草根力量在行動,協助街友、性工作者。
她說,這是我們社會可貴而重要的力量,也是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靭性力量。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趙恩潔教授提醒要注意兩大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是要注意資本的不平等。
她提出所謂 COVID 難民這個概念。
她說,這一次疫情的傳播,全世界皆然,都是因為有些人可以搭飛機在空中到處旅遊 , 所以造成了快速的全球性蔓延。
然後等疫情爆發之後,以臺灣為例,很多人就因為臺灣安全,就回到了臺灣;可是等到臺灣的疫情爆發,疫苗又短缺的時候,這些人就又馬上又離開臺灣,
再到其他可以打疫苗,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趙教授認為這是一種資本的不平等。
有些人有條件一直這樣飛來飛去,不但造成了病毒的傳播,又能夠這個及早找到自己認為安全的避風港。
相對之下,社會裡比較弱勢的人,沒法像他們這樣移動的人,居於非常不利的情況。
趙教授提醒的第二點,是大規模農業和養殖動物的問題。
養殖動物從以前開始就是很多傳染病的起源,目前當然更是我們要小心的源頭。
而她看到現在許多人因為這次疫情,已經改變自己的注意,
改為開始注重在地的生活圈,發展農業自主。
她認為這也是公民社會裡大家在實踐勇敢夢想的行動。
4
在一個公民社會裡,溝通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劉紹華教授說,所謂觀察問題,並不光是說「看」到問題就可以。
光是「看」,也可能會「睜眼說瞎話」。
她說:觀察問題,需要有一段距離,才能需要「景深」。有了景深,才會觀察得立體化。
劉教授說,但是臺灣的人口密度很高,大家都很貼近,所以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經常難以產生必要的「情緒距離」和「眼光距離」,也就難以產生「景深」。
她說: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對於如何溝通,台北醫學大學林益仁教授提出一個觀點。
林益仁教授長期觀察原住民文化,參與原住民的活動。
他說:台灣的地理很特別。從海平面上升,到亞熱帶、溫帶,甚至到高山是寒帶。 所以我們的植物生態非常多元。
林教授說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人口有非常有多元的各種背景,和澳洲一樣也是墾殖社會,但是擠在一個小很多的土地上。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我們社會的對話,可以參考原住民的這個方式。
他說,泰雅族裡面有句話話叫「 sbalay」。
「balay」就是真相,「sbalay 」就是找尋真相,和解。
所以當泰雅族碰到他們族裡面出現爭議的時候,就會把大家找來,都坐在一起 ; 你把你看到的講出來,我把我看到的講出來,他把他看到的講出來 。
林教授說,通常大家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講出來,轉了一圈之後,
大家大致就會有一個答案出來了。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向原住民借鏡參考的一種溝通跟對話的模式。
我們談過了疫情時代為什麼不能只是關注每天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這些表面上、結果性的指標,卻不注意其他更根本、更原由性的課題之後,下面最後一集,我們來談一下疫情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勇敢地夢想、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以及台灣想要進入國際社會所該有的準備。
謝謝大家。
我們最後一集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交大在今天舉行新任校長的交接...
「清大醫學科學」的推薦目錄:
清大醫學科學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AI碰上醫學,生活好方便,隱私好危險?
當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人心惶惶,科技防疫一躍成為國家利器,但公共衛生與人權隱私的論辯,也再次浮上檯面。
台灣的個資法有好好被規範嗎?人民隱私跟公衛之間,到底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解方呢?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 研之有物
延伸閱讀:
血氧 App 怎麼量?會有資安疑慮嗎?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3219
同一句話男女情緒大不同!AI 幫你分析無法脫魯的原因——清大資工陳宜欣專訪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14318
________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清大醫學科學 在 劉崇顯 科技思維x在地青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幾天一篇標題為「國產疫苗選錯技術? 中研院士:以國際標準7月絕不可能通過」的新聞引發熱烈的討論,甚至也有許多民眾感到恐慌而紛紛來詢問,因此我以碩士期間在清大生醫工程領域實驗室求學的經驗替大家整理相關資訊,簡單來說,「選錯技術」的標題 #易誤導民眾蛋白質次單位疫苗本身不好,陳培哲院士的說法則未能通盤說明次單位疫苗的優勢。
💉蛋白質次單位疫苗的優點與挑戰
這是國產疫苗選擇的技術,而國際上目前已緊急授權使用較知名的AZ為病毒載體疫苗、BNT與莫德納為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病毒載體與mRNA為最新發展的技術,原理相似都有使用目標病毒的遺傳物質,直接 #把病毒蛋白的DNA或RNA注入人體產生蛋白質抗原,再促進抗體產生,雖因此有些許副作用,而優點是合成較快可在緊急情況能儘早做出疫苗。
至於蛋白質次單位疫苗的發展則已有幾十年歷史相較成熟,在病毒外殼的蛋白中,篩選出所需的病原蛋白質,以基因工程的技術,將蛋白質的DNA序列植入體外細胞培養,使體外細胞長出 #病毒蛋白質加以純化後再製成疫苗打入人體,沒有病毒的遺傳物質進入人體相對安全性更高,亦可達成相同甚至更好的保護力,然而蛋白質的純化是困難的技術需要時間,疫苗相對無法快速完成。
💉選錯技術?無法獲國際認可?
世界各國的蛋白疫苗的確皆仍在試驗階段,進度最快的是美國諾瓦瓦克斯(Novavax)公司,其能否在7月通過歐美的緊急授權是一大關鍵,因此新聞下標選錯技術不盡公允,不是只有台灣採用這項技術,而其更是發展已久,不僅現有的B型肝炎與百日咳疫苗採用此技術,做為在國際生醫學界亦屬頂尖學者的翁啟惠院士,也有與中研院合作新冠肺炎蛋白疫苗的研究,這也是陳時中部長說一切以科學為準,蛋白質次單位並不是個無法通過國際標準認可的技術。
💉簡單總結
在疫情尚未升溫AZ疫苗剛來時,有許多民眾在意安全性而沒有選擇第一時間施打,這代表安全性確實是大家非常在意的議題,因此 #國產疫苗選擇安全性最高的技術 也是可以理解的決定,未來核准在國內使用後我也願意第一時間施打,也歡迎大家一起留言討論國產疫苗的議題。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參考連結
1. 基因線上:4 大 COVID-19 疫苗大解密!
https://reurl.cc/a9k5p4
2. 康健雜誌:台灣新冠疫苗最快3月到貨,5張圖看懂疫苗怎麼做
https://reurl.cc/bXkX4v
3. 美國全國公共電台:A New Type Of COVID-19 Vaccine Could Debut Soon
https://reurl.cc/Lbpb7L
4. 聯合報:Novavax新冠疫苗最快今夏供施打 與台疫苗同技術(第3.的中文報導)
https://reurl.cc/YO9Odx
5. 自由時報:病毒變種株剋星!翁啟惠馬徹團隊研發單醣化蛋白疫苗
https://reurl.cc/VEjELb
清大醫學科學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交大在今天舉行新任校長的交接典禮,新任校長吳妍華是交大創校以來第一位女校長,也是第一位非交大系統出身的校長,有著生醫背景的她,未來將致力於跨領域跨校際的整合,要讓交大成為世界一流頂尖大學。
交大、清大、陽明三位頂尖大學校長齊聚一堂,在交大校長交接典禮上,簽署「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的合作承諾書,藉由跨校、跨領域合作,共同發展光電、奈米、生醫等六大研究中心,而這也是交大新任校長吳妍華上任後的首要目標。
交大新任校長吳妍華,是美國田納西大學生化博士,專長是生物醫學。同時也是中研院院士,現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是國內女性科學家的代表人物,在2001年接任陽明大學校長,成為國內首位女性國立大學校長,才剛卸任,就被遴選為交大校長,不僅是交大創校以來第一位女校長,也是交大首次由非交大系統的人來經營,各界對她都寄予厚望。
期待有生化專長的新校長能強化交大的生物科技領域,校友會還立刻捐出一千萬的提升交大軟實力循環基金,供新校長運用。此外,由於吳妍華在擔任陽明大學校長期間,曾推動清交、陽明、中央等大學合併,有部分人士擔心將重啟合併機制,對此,吳妍華表示,只會進行四校策略聯盟合作。
接下交大校長一職,吳妍華戰戰競競,她表示交大以電子資訊工程為主,除了維持原有優勢,她還要加強跨領域及跨校合作,重視文化創意領域,帶領交大成為世界一流的頂尖大學。
清大醫學科學 在 清華大學醫學科學系學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清華大學醫學科學 系學會 · September 5 at 1:05 AM ·. 歡迎各位參加2021全國三分鐘生科論文口說競賽! 地區分為北區、南區與東區~ 報名時間與方式請參考下圖. ... <看更多>
清大醫學科學 在 清大生科和清大醫科怎麼選? - 考試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生科,清大,醫科. ... 心情69・回應76. 熱門留言. 中國醫藥大學. 54. B1 醫學科學叫你歐豆豆重考比較快啦 ... 國立清華大學. 2. B1 清大「醫學科學系」. ... <看更多>
清大醫學科學 在 [問題] 清大醫學科學系的未來? - 看板CareerPlan 的推薦與評價
小弟有幸錄取了這個系
但是此系創立時間僅4,5年
沒有什麼歷屆資料可以參考
面試前聽教授說會偏向轉譯醫學
以及雲端醫療和生技製藥等等
不知道版上各位認為此系未來前景呢?
還是一如台灣生科,一生坎坷呢?
小弟目前先唸指考衝醫科...
畢竟個人對臨床治療比較有興趣
想多接觸有關精神醫學的領域
因為高三的課程有點荒廢ˊˋ
有想過直接在學重考
希望版上各位能提供小弟一些意見
感激不盡
--
Sent from my Androi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192.12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reerPlan/M.1429283891.A.A80.html
※ 編輯: Medres (36.226.207.112), 04/18/2015 16:45:59
※ 編輯: Medres (36.226.207.112), 04/18/2015 16:46:5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