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紐約時報
*【川普在投票前可能削弱郵政系統,導致郵件交付速度變慢】
歡迎來到下一個選舉戰場:郵局。隨著總統大選進入最後幾個月,川普總統對郵政部門的多年的攻擊以及他關心郵寄投票可能產生的疑慮正在爆發。國會議員和州官員都拒絕了總統延後大選的建議,也不認同郵寄投票將導致廣泛造假的主張。但是他們也警告,除非多年來陷入財務困境的郵政總局收到緊急資金,而共和黨人在就大流行救助法案進行談判時受到阻撓,否則大量的投票可能會使郵遞員不知所措。同時,川普以動議的方式削弱了郵件系統,將採取削減成本的措施,讓郵件交付速度變慢和可靠性降低。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31/us/politics/trump-usps-mail-delays.html
*【拜登尋找副首的進度接近尾聲,民主黨人的遊說動作加劇】
拜登選擇競選搭擋的進入最後階段,下週將進行一對一的交流,經過廣泛的民意調查和焦點小組推舉,權衡了一些因素,例如在州選舉中有影響力,以及是否選擇非裔女性等女。目前有兩名女性,分別是前國家安全顧問Karen Bass和Susan Rice是最突出的兩大競爭者。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31/us/politics/joseph-biden-vice-president.html
*【川普集團企業去年經營成績不錯】
根據最新發佈的年度財務披露報告,在冠狀病毒席捲全國,影響川普總統的家族企業和酒店之前,該公司去年表現出適度增長。川普經兩次延期後,終於披露報告。由於美國經濟在去年表現強勁,川普集團的收入約4.463億美元,較2018年的4.349億美元增長超過2%,但在2017年,他報告的收入約為4.526億美元。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31/business/trump-financial-disclosure.html
*【冠狀病毒實時更新】
#根據《紐約時報》數據庫,加州在星期五通過了一個嚴峻的關卡,成為第一個報告超過500,000例冠狀病毒病例的州。不過在死亡人數方面,不到9,000人,其總數遠低於紐約的32,000人及紐澤西州的15,000人。
#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負責衛生事務的助理部長Brett Giroir稱,大多數病毒測試能在24小時內完成,但公共衛生專家不同意。
#在一些受災最嚴重的地區,追踪接觸的努力似乎是徒勞的,因為許多人拒絕參加甚至無法找到他們,這進一步妨礙了醫護人員的作業。
#失業援助將在午夜結束,白宮和民主黨人為此承擔了責任。
#喬治亞州夏令營的一次大規模爆發增加了兒童容易感染該病毒的證據。
#惠譽評級下調了對美國債務的展望。赤字飆升。
#曾經是失控的中心,義大利現在提供了控制病毒的範本。
#歐洲第二季度經濟陷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從4月到6月,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比第一季度下降了11.9%,在使用歐元貨幣的核心國家中下降了12.1%。按年率計算,歐盟經濟體萎縮了14.4%,歐元區經濟體萎縮了15%,這是自1995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大縮減。
#英國暫停英格蘭8月1日重新開放,並強制要戴口罩的命令,在傳出新確診病例的38天後,目前已累計近900個新感染病例是一個月以來的最高病例數。
#法國衛生當局報告,過去一周新病例增加了54例,住院治療也有所增加。根據SantéPublique France的說法,社區傳播在20歲至30歲的年輕人中最為迅速。
#國際救援委員會稱,在許多非洲國家,缺乏嚴格的檢測,使衛生單位無法追踪,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整個非洲大陸最近的病例激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越南在過去三個多月以來,應對新的病毒爆發,該國已宣布其首個死于冠狀病毒案例。死者是會安市一名70歲居民,他患有腎臟疾病已有十多年了。該名男子於7月9日因胸悶和疲勞而入院,並於週日檢測出該病毒呈陽性於星期五早上去世。
#香港政府週五表示,由于冠狀病毒大流行,將把香港九月的立法選舉推遲一年。
#法國製藥商Sanofi表示,已獲得一項至多21億美元的協議,向美國聯邦政府提供1億劑實驗性冠狀病毒疫苗,這是迄今為止宣布的最大一筆交易。
#佛羅里達州連續第四天打破記錄,是該州連續一天死亡人數最多的記錄:星期五,該州宣布又有257人死亡。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31/world/coronavirus-covid-19.html
*【川普稱削減應用程序,微軟表示正在洽談購買TikTok】
川普政府嚴厲施壓下,中國網路公司字節跳動 (ByteDance)打算脫手 TikTok 美國業務,據傳微軟已和字節跳動展開洽商。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31/technology/tiktok-microsoft.html
測試案例範本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之前曾領到主管給的任務,讓我去看一下華為這間公司。所以看到這篇文章想拆解華為的營收 ... 原本點進去看時是很期待的,點進去看後,嘿嘿 ... ... ...
.
這篇的解讀方式,基本上 ... 嗯 ... 不太能夠當範本,但你可以當參考。 #以下所有的批評都跟轉貼文無關
#所以千萬不要冒出誰來問他哪裡寫得不好
.
我只是想說一下,如果你想解讀某產業某家公司的數字,最基本的產業知識少不了。例如說你想讀懂電信業者或網路服務供應商,在不知道一些非常基本的名詞 & 產品運作模式,最好不要先想著去解讀研究單位的圖表;真的要試著解讀也無所謂,但不要「教」人 ...
.
為什麼?因為你無法弄懂資料所指向的產品是那些,你自然就弄不懂圖表後面在談的是銷售量?銷售額?或是甚麼。讀數據是很 serious 的,不要亂湊
.
你有沒有想過,營運商花多少錢架構網路基礎建設,買誰的設備、建置費用、測試費用、維護費用,真的會拆得出來嗎?研究單位怎麼辦到做完分析的這件事的?他要研究全球的設備供應商耶!他又要懂全球的網路 / 電信服務業者?研究員是怎麼辦到的?
.
有太多研究取徑可以讓你「逼近」這個答案。例如說,全球也不過就 240 個國家地區,假設每個地區都有一家業者要提供 5G,你不就是要時時監控 240 家業者的新聞而已嘛!(攤手)
.
所以他們的資本支出,宣布買了誰的設備,幾個基地台,預計要服務多少人 ... 都是苦苦苦苦苦苦功。你只要掌握這幾百家業者,不就知道5G的業務狀況的概略模樣了嗎?
.
或者你緊盯晶片業者、設備業者、國際聯盟、標準組織、協會、其他單位 (像台灣政府就很喜歡統計) release 出來的資料,不斷的查核跟比對,也對你確認數字有幫助。
.
我最討厭亂解讀,還教人怎麼解讀的文章了。你絕對不可以在不清楚定義時,就把兩個看起來很接近的名詞放在同一個框架裡探討,然後說一個故事出來。
.
基於產業專業的探索,跟看圖說故事,是兩回事。
測試案例範本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需“自律”也能高效工作的6個方法!
許多講自我提升、成長的文章,總會重複著那些陳腔濫調,最後就說:道理大家都懂,做不到?那就是你不夠自律。這種腔調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都屬於“正確的廢話”。
因為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除了感覺“啊,好厲害”,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套“Edison 鍛煉法”。它是從需求入手,在幫助你解決日常需求的情況下,插入一些微調,逐漸的,幫助你適應並轉移到新的工作方式上。
▌01吃青蛙(Eat a frog)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手上在做別的事情,腦海裡卻時常閃過一些放不下的念頭:可能是一個任務、一個問題,或者一些難以介懷的事情。
它們總在你不經意時闖入腦海,一直難以徹底消除。
比如:
•下星期就要提交方案,但還差一個重要的idea沒確定;
•大後天有個重要的演講,一直胡思亂想,覺得自己沒準備好;
•又或者,半個月後就是紀念日了,但還沒想好買什麼;
•……
這些縈繞在腦海中的煩人問題,就稱為“青蛙”:它們未必是最重要的,未必是最緊急的,但卻一直讓你心神不寧。
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處理呢?一個建議就是:
在每一天的工作裡,優先去處理它們。這就叫做“吃青蛙”。如果說有一個最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那一定非這一條莫屬。
我們總會習慣把困難的事情留到後面,直到 deadline 再一鼓作氣去趕工。
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契可尼效應”的作用,它會一直影響、干擾著我們,不斷造成“注意殘留”(attention residue),佔用我們的認知資源。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告訴大腦:我已經把它安頓好了,暫且告一段落,讓我們專注在其他事情上吧。
你不一定非要解決它,甚至未必要給出一個結果,最關鍵的,是讓大腦知道:我已經花時間精力去處理過它了,這個“任務”已經完成。
這樣,就可以有效安撫你的大腦,釋放出被佔據的隱性認知。
具體而言,可以參考這套步驟:
•01 在前一天晚上臨睡前,列出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這不僅有助於找出青蛙,也有益於睡眠。
2018 年一篇發表在 JEP General 上的論文揭示:在臨睡前列出第二天的待辦事項,能幫助人更快地入睡,睡眠品質也得到顯著提高。
甚至,列出的事項越具體、詳盡,提升的效果就越明顯。
原因非常簡單:造成入睡壓力的一個潛在原因,在於大腦知道“我們有未做完的事情”,這會持續導致神經系統的興奮 —— 而列出待辦事項,可以有效緩解這種焦慮,取消大腦的高水準啟動狀態。
•02 第二天工作前,檢視清單,找到一件最困擾你的事情,為它設定一個期限。
這個期限可以視實際情況而定。
可以是半小時、1小時,乃至2小時 —— 看它是否重要,以及你有多忙碌。重點在於:
在這段時間裡,心無旁騖,不要受其他事情影響,專注投入在“青蛙"上,並且把你的思考過程寫下來。
比如:你的青蛙是“紀念日送什麼”,那不妨在紙上寫下:可能的選項,每一項的優缺點,排除掉哪些可能性,還可以去問什麼人……
哪怕毫無進展,光是把它寫下來這個動作,就能有效地緩解你的焦慮。
•03 一旦期限到了,立刻停止,不要再去想它。開始做其他工作。
大量研究表明:在明確的時間壓力下,人會有效地減少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
舉個例子:
心理學家 Sophie Leroy 發表於 2009 年的研究表明:更高的時間壓力,可以幫助人們更聚焦,從而對任務完成程度的評價會更高,降低任務的注意殘留。
這是我一直在實踐的做法。可以說,是門檻最低、又最立竿見影的技巧。
▌02 延遲(Delay)
最可怕的時間殺手是什麼?聊天。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什麼都沒做,但突然就下班了”?很多時候,原因就在於:我們被各種即時的、低效的聊天,不知不覺之間佔據了大量時間。
原因非常簡單。回想一下你的狀態,是不是這樣的:
工作,微信閃了,回復資訊,等對方回復,注意力切換到工作,微信又閃了,繼續回復,再切換到工作,周而復始……
發現問題所在了嗎?真正消耗你時間的,不是“回復"和“聊天",而是“切換"。
你以為你在工作,你的時間的確也很充實,但實際上,它們都花在了切換上 —— 你的工作記憶,不斷重複做著“清除 - 寫入”的工作,不斷地被迫調整到新的狀態。真正用在工作、思考、執行的時間,極其有限。
高效最大的敵人,不是拖延,而是分心。
分心意味著什麼?
你的大腦會被迫塞進一大堆碎片資訊,你的狀態會被分割得支離破碎,你會永遠告別“心流”,甚至,一旦你習慣了這種模式,你會再也難以做到“專注”—— 因為你再也“坐不住了”。
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想辦法把“同步”的聊天,變成“非同步”的資訊處理。
當你開始工作時,關掉微信,靜音掉手機,儘量遮罩掉外界干擾。
不要急著去回復資訊,而是專注在工作上,每1個小時,起來休息一次、活動一下,這時,集中處理之前的消息。隨後,再開啟一個新的迴圈。以此類推。
要實行這種工作方式,需要滿足幾個前提 —— 你不妨告知需要跟你緊密聯繫的人,讓他們理解並尊重你的工作習慣:
•01 不要開啟碎片式的對話,而是把需要處理的資訊,寫在同一條裡,一次性寫清楚,注意好結構、邏輯,發出來。
比如:
•Hi,Joshua,有幾個問題需要確認一下:
•1)……
•2)……
•3)……
•麻煩在下午4點前回復,有空回復即可,謝謝!
這是一個非常良好的工作習慣,可以為彼此節省大量的時間、精力,值得落實。
•02在某幾個固定的時間點,檢查所有資訊,並一次性徹底回復。
可以是半小時一次、一小時一次,也可以安排在午飯、下午茶、晚飯等固定時間,依工作的靈活性和自由度而定。
一般來說,由於人的注意力集中峰值有限,1-2小時檢查一次較為適宜。
•03需要同步討論問題,請事先約好時間,不要突然來找。
舉個例子:你有一個問題,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需要跟我討論,那麼請提前約一下時間,我可以事先做好安排。
到了時間,我會把注意力切換到咱們的討論上,排除掉其他的干擾。
這樣,對雙方都更有益。
•04除非有極其重要的事情、需要立刻得到回復,否則請不要打電話、語音。
電話或語音是一種“自我本位”的做法:它方便的是自己,麻煩的是對方。
除非真的極其重要、緊急,否則儘量慎用,用書面或約時間的方式去替代。
▌03 啟發式決策(Intuition)
啟發式是人類固有的認知“捷徑”,它會造成許多思維的偏差。
•比如:我們會傾向於從鮮活、印象深刻的案例出發,去支撐我們的論斷,這就叫做“可得性啟發式”。
•再如:我們會傾向於關注重大的、顯著的個例,從而錯誤地推斷整體趨勢,這就叫做“代表性啟發式”。
這些都是它的負面後果,也是我們大腦“偷懶”的結果。
但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時候,巧妙地運用啟發式進行決策,可以幫我們節省大量精力。
畢竟,如果遇到一個問題,都要非常理性地建模、權衡利弊,那……未免也太累了。
但是,運用不是套用,有效的做法是什麼呢?
是事先給自己設定好幾條簡單的規則,當遇到對應情景時,直接調用這些規則,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這就叫做“直覺決策”。
那麼,有哪些設定啟發式規則的技巧呢?心理學家 Alice Boyes 提出了幾個例子,可以給你一些啟示:
•01我的時間價值是__
計算一下自己的時間值多少錢,填在後面的空格上,比如“50元/小時”“400元/天”。
然後,當遇到需要花時間去做的事情時,思考一下:這件事情能為我帶來多少收益?如果我不自己做、而是請別人來解決,需要花多少錢?
如果收益小於價值,不要去做。如果價格低於價值,儘量請別人來做。
這條啟發式規則,能非常有效地幫你過濾掉諸多瑣碎、無意義的小事。
你會發現,許多讓你煩惱的事情,這麼計算、代換一下,其實都不值一提。
•02一有心情和時間,我就__
許多人會告訴你,要去衡量任務的重要性、劃分優先順序,但其實,什麼事情重要,什麼事情不重要,我們心裡一清二楚。
所以,更有效的做法,不是繁瑣地去一個個任務分析、標記,而是給自己定下規則:只要有空、有心情,我就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請把你能想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填在後面的橫線上。
無需特地去安排時間,只需要設定這麼一條規則,就可以讓自己清楚:我需要聚焦的是什麼,什麼才是我需要去推動進度的。
•03當我有心情去收尾時,我就去收尾。
這是一條很取巧的規則,但也非常有效。
什麼意思呢?有句話叫“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我們總是習慣於開始一件事情,但卻不喜歡把它“做完”。
也因此,我們的待辦事項裡面,一定充滿了“還沒有結果”的事情。
所以,這條規則,可以把你從繁重的時間分析、任務管理中解放出來。
你無需再把它們安排得滿滿當當,就這樣放著吧,什麼時候突然想到了、並且有心情去做,再把它收尾就行。
我們不是專家,也不是機器人,沒必要對自己過分苛刻。
▌04例行開關(Switch)
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就是用一些具有儀式感的小習慣,讓自己建立“條件反射”,告訴大腦:我要進入某種狀態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我總會在下午2點左右,泡一杯紅茶,喝兩口,然後全力以赴開始工作 —— 這時,這杯紅茶就是一個“例行開關”。
哪怕有一天狀態不好,我也可以通過這個習慣,讓大腦適應“全力以赴”的狀態。
另一個例子:
有人比較容易分心,所以,當需要長時間專注時,就到星巴克去,點一杯美式 —— 這也是一個“例行開關”,就會告訴大腦:接下來要開始專注了,請將外部的打擾和內在的分心暫時遮罩掉。
它的重點在於:把某個動作,跟某個情境,建立一個高度的關聯。
久而久之,當你再執行這個動作時,大腦就會自然回憶起相關的情境,從而進入你需要的狀態。
它的要點如下:
•01設定一個動作,作為你的例行開關。
動作必須要簡單、易行、無門檻。
可以是泡一杯茶或者咖啡,可以是某個特定動作(比如擴胸、拉伸),可以是在紙上書寫,也可以是散步10分鐘……諸如此類。
只要在需要時,能夠時刻行動,就可以。
•02養成習慣,在這個動作之後,進入你想要的情境。
像前面的例子:剛開始的時候,你或許需要付出一點點努力,讓自己沉浸到某個狀態裡。比如“全力以赴”和“專注”。
但一旦有規律地重複,它就會成為你的習慣 —— 你無需再提醒自己,也無需再刻意行動,這個動作本身,就能夠誘發大腦,為後面的情境做好準備。
類似的例子還有:寫完第二天的待辦事項,就上床睡覺。
只要持續給自己這樣的暗示,哪怕你一開始睡不著,慢慢的,也能達到到點睡覺、改善熬夜和失眠的效果。
•03在這個情境之外的時間,儘量避開這個動作。
比如:我習慣了喝紅茶,然後全力以赴,那麼,在不需要全力以赴工作時,就儘量別喝茶。
原因很簡單:神經元的聯繫是成對的。
你把“喝茶”和“全力以赴”建立了聯繫,無論啟動哪一個節點,都會同時啟動另一個;但如果這時插入第三個節點,結果就是,原有的聯繫會被削弱,轉移到新的聯繫上來。
試一試,設置幾個這樣的“例行開關”,你會發現,自己對生活的控制力高了許多。
▌05持續性收益(Ongoing return)
我們的大腦,總是喜歡即時回饋和短期收益的,這是它一切行為的驅動力。
但有時候,稍微克服一下這種模式,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自由。
當然,我不是指諸如學技能、背單詞這種事情 —— 這有點陳腔濫調了 —— 你要思考的是:
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自己下一周的工作,稍微更輕鬆一些?
這樣,就是將短期回報,變成一種持續性、易得式的回報,這可以最大化地減少我們的行動阻力。
本質上,它順應的是大腦追求穩定、省力的底層驅動,並借此來優化我們的工作模式。
具體而言,可以考慮三種做法:
•01範本化
針對自己日常的工作,不妨思考這幾個問題:
•哪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哪些東西是需要改變的?
•我可以如何把它固化下來?
這就是一個“範本”。
比如我會要求團隊的成員,在向開發和設計提需求時,有一份對應的需求範本。每次下需求,按照範本寫清楚即可。
這不但可以節省時間,也可以保證需求的規範化,最大程度保障雙方的溝通效果。
•02流程化
針對已經做完的任務,不妨思考這幾個問題:
•我做這件事情的步驟是什麼?
•有哪些環節可以優化?
•下一次再做,我可以按什麼樣的步驟來?
我會要求團隊:每次結束了一項任務,都做一個簡單的複盤,把流程寫下來。
如果是舊的流程,就思考可以如何去優化。
這份成果,就是團隊的寶貴經驗。它不但可以指導團隊的實踐,也是可遷移、可複用的,可以成為方法論的一部分。
•03清單化
針對一個重複性的專案,不妨列出一張清單,把需要關注的地方寫清楚,並逐個核對。
最簡單的例子:
•和客戶溝通時,需要注意哪些地方?需要詢問哪些資訊?寫成清單。
•測試一個產品原型時,需要做哪些操作?需要留意哪些細節?需要符合什麼標準?寫成清單。
•諸如此類。
把這些清單收集起來。這些都會是你寶貴的知識財富。
▌06中立思維(Neutral)
最後,簡單提一下“中立思維”。
什麼意思呢?許多人經常會患得患失、自我批判,尤其是內向的朋友,這種現象會非常明顯。
你是不是經常這樣,在內心裡對自己說:我的表現怎麼這麼差;別人會不會介意;我當時要是如此這般就好了;如果重來一次,我會……
這種思維有一定作用,但沉溺於此,會持續造成壓力和焦慮 —— 我們會不斷活在自我批判中,難以留出精力,去應對未來的新挑戰。
所以,不妨試一試:學會用中立的目光,去反思和審視自己。
亦即:只分析,不批判。
不妨用這樣的句式去做自我反思:
•在過去的__________事件中,
•我採取了___________的做法,
•如果有下次,我可以試試____________。
慢慢的,你會感受到改變:你可以擺脫對自己的枷鎖,接納“並不完美”的自己。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煩惱,往往都源於內心。
因此,解決的鑰匙,也在於內心。
以上6點,就是一套完整的“Edison 訓練法”。
它未必有多麼神奇的效果,能讓你脫胎換骨、效率爆棚,但每一步,都會讓你從中感受到收益和動力 —— 你無需強迫自己“自律”,而是會發自內心地去完善它們。
這才是自我改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