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隔離期間的心理強化技術 #如何成為最有力的陪伴
#一位心理師與一位親友被確診隔離的夥伴對談
.
前陣子,看著 陳茻 陸續寫下關於他父母雙雙確診隔離,母親從防疫旅館住進醫院、從病情變化到復原,最終平安出院的種種經歷。一方面,祝福且欣慰他長輩平安;另一方面,也想從家屬的第一手經驗,了解隔離中還有什麼心理需求,可以如何強化心理照顧。於是,我們在線上聊了起來⋯⋯
.
心理師:
「從你的經驗中,你覺得還有什麼會有機會帶來一些幫助呢?家人的聯繫鐵定是,如果一些錄音,有辦法協助像你父母這樣的人嗎?」
.
茻:
「我其實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耶!這段日子,我就是傳我兒子的照片、影片。其實我覺得視訊最有用,我媽每天看到嬰兒就很有動力。
如果從這個方向去想,應該要有一些能帶來希望的、對未來生活的想像來支撐病患的精神健康。我們可以具體描繪那個圖像,讓他們『相信』自己會好起來,已經可以規劃之後的日子,而不是活在悔恨中⋯⋯」
.
心理師:
「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安靜能繫望』」。
.
茻:
「這個是什麼?」
.
心理師:
「(咦?)」
.
————————————————————
.
這個是什麼?
這個是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防疫大作戰」裡,司長宣導的壓力因應內容。
這個是衛福部「總柴提醒」的緩解心理壓力五大招。
這個是2007 年,歐美各國災難創傷專家,針對大型災害與創傷,歸納出的五項介入原則,並且發表於學術期刊中。
這個是蘇逸人博士翻譯,後來在「災後創痛的復原長路:大型災難初中期介入的基本原則與作法」(蘇逸人、游勝翔、周嘉瑛,2009)文章中,整理出的應用表格。
這個是龔怡文博士在某次團隊會議腦力激盪時,提出成為「安、靜、能、繫、望」的五字訣。
這個是許多臨床/諮商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經常掛在嘴邊的宣導內容。
這個可能是國內心理健康目前流傳最成功的口訣。
.
然而,比起燒燙傷急救的「#沖脫泡蓋送」,這個「心理急救」五字訣可能仍是大眾較為陌生的字眼。
.
因為比起生理的健康,我們對於心理健康的關注,始終遠遠不足。且讓我們透過「確診隔離」的處境,談談這些原則如何得以成為一種「心理強化」技術。
.
————————————————————
.
茻:
「所以這五點,有一個固定的順序嗎?」
.
————————————————————
.
特別說明一下,「#安靜能繫望」其實是五項原則,不是五種做法,也不是五個步驟。不用照順序,也有很多彈性的做法。事實上,在確診隔離的處境,五個原則實際上可能會像是這個樣子:
.
🟧 #安 安全
.
安全是相對性的概念。即使身在隔離病房戴著氧氣罩,看似不安全,但我們仍可想辦法「提升」安全程度。例如:
◼️接收正確的疾病訊息;
◼️了解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會接受什麼樣的治療協助;
◼️減少接觸引發焦慮不適的影像或訊息;
◼️當過於恐慌擔心時,張開眼睛、凝神聆聽、專注身體感覺,重新與當下的環境連結。
.
茻:
「看來心理層面的建設,也是安全建設的一環。我比較好奇的是,對於專業的醫療人員來說,這些資訊都是「早已知道的事」,或是他們必須直接面對讓人焦慮的種種衝擊,那他們又能做什麼呢?」
.
🔺給醫療團隊:
.
其實醫療團隊也很需要這些安全感喔!尤其對很多支援的人力來說,例如防護依就不一定是很熟悉的事。所以醫療人員也想要確定自己的需求有被聽見、確定自己有被保護與準備好、確定自己的生活有被良好支持,這都是重要的安全需求。
.
不過如果先把重點放在病人身上,我們可以想像:當醫療團隊過於忙碌,又加上全身防護,難以重複說明相關訊息時,使用懶人包單張或海報,也許是個不錯的方式。當病人清楚知道自己現在怎麼了、接下來會如何,即使真的要面臨死亡,也能帶來莫大的安心。
.
但請千萬千萬,不要給出虛假的保證。
.
————————————————————
.
🟧 #靜 鎮定平靜
.
平靜是為了減緩過度強烈的情緒波動,能夠避免後續更多的困擾。平靜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讓我們獲得自我掌控。例如:
.
◼️知道這些壓力引起的焦慮反應是自然的;
◼️把每天遇到的問題劃為可控制的小單位;
◼️練習意象放鬆技巧;
◼️促進正向情緒,例如喜樂、幽默、興趣、滿足、與愛。
.
🔺給醫療團隊:
.
當處在呼吸困難中,呼吸的放鬆練習恐怕難以帶來成效;當行走都成為負擔,肌肉放鬆可能也過於沈重。這時候,意象類的放鬆技巧,例如「自我暗示放鬆訓練」可能較有幫助。同時,人們可以在想像與實際的經驗中,感受到正向的情緒,並且擴展個人的資源庫。例如陳茻的母親走到窗邊曬太陽,說那是日光浴,其實就是很好的例子。
.
特別提醒,不建議在這樣的狀況下,一直讓病人談論焦慮與憂鬱的困擾情緒。
.
茻:
「什麼樣的情況算是與病人談論焦慮與憂慮的情緒呢?」
.
過去有的做法認為,最好引導人們把不舒服的情緒盡量「說出來」,像是一種「宣洩」,並且相信這樣會有幫助。但是研究發現,在重大壓力下,刻意引導人們一直訴說負面情緒,反而增加後續產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所以現在不建議一直刻意引導病人談。不過如果病人本身很想談,還是可以談喔!甚至最好是安排專業的心理諮商!」
.
————————————————————
.
🟧 #能 自我與集體效能
.
效能是當個人與團體知道自己「做得到」的時候,感受到的權能與尊嚴感。這可以讓我們重新得到控制感,甚至開始累積成就感。例如:
.
◼️知道自己擁有許多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新校準現況,設定當下可以達成的目標;
◼️主動判斷並解決問題;
◼️行有餘力,幫助他人。
.
🔺給醫療團隊:
.
也許很難想像,都已經確診隔離了,還能如何幫助他人?然而陳茻的母親就是最好的示範:為了保護醫療同仁,她每天主動消毒、整理自己的房間,就為了讓他們少穿脫消毒一次。這樣的利他與感恩心情,有太多研究提出,對於身心的恢復,能帶來確確實實的助益。
.
因此,千萬記得,不要把病人變「小」了。讓人們擁有一些自我的掌控,其實比無微不致的照顧來得更好。
.
茻:
「所以,其實重點不只是這些舉動實際上產生的幫助有多大,而是這些行為本身,在事情發生時就具備深刻的意義嗎?人透過實踐,實際去做點事情,是真的會讓身心感覺變好嗎?」
.
沒有錯,事情不在大小,「實踐」這件事情本身確實有極大心理健康意義。我們在具體的目標與完成的行動中,可以一次又一次確認自己是擁有能力與資源的。這就像是一種「參照經驗」,我們可以藉此更知道自己是誰!
.
————————————————————
.
🟧 #繫 聯繫
.
社會支持一直是心理健康中一個極重要的因素。哈佛大學超過80年的幸福(Happiness)研究,告訴我們「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只要能維持通訊,便有許多可以連結的方式,例如:
.
◼️找出所愛的人,並與他們聯繫;
◼️分享親密的情感;
◼️感覺被需要;
◼️確認自我的價值;
◼️獲得實際上的協助(像是餐點、治療)。
.
🔺給醫療團隊:
.
注意到了嗎?在情感方面,也許我們都還有更多可以學習的面向。除了教導病人與家屬表達彼此的關懷與愛意外,也可以讓病人知道他是被需要的、有價值的,這同樣是社會支持的重要面向。而除了情感外,社會聯繫還可能帶來具體、實際的協助,甚至獲得因應方式的教導等。畢竟身而為人,我們都是社會性的動物。
.
但特別注意,社會聯繫也可能有負面的。例如若有人輕視病人的需求、對復原不切實際的期待、表示不認同⋯⋯等。因此,需要謹慎選擇聯繫圈。
.
————————————————————
.
🟧 #望 希望
.
希望是「蓋洛普調查」主張最有力量的幸福信念。希望是一種思考未來的方式,包含主動性,更要付出努力。例如:
.
◼️標認、擴展、建立自己的能力;
◼️設定嚮往的未來目標;
◼️規劃前往目標的途徑;
◼️看見自己已經展現出的力量。
.
🔺給醫療團隊:
.
希望不是許願,而是了解目前的困境,但接納各種可能性,努力克服困難。同時,希望也經常來自前面的安全、平靜、效能、聯繫四個原則。當陳茻的母親透過視訊看著可愛的小嬰兒,想著以後要怎麼跟他玩、帶他去哪裡,落實到生活的細節,知道自己做得到,也就更能相信自己會好起來。
.
特別注意,可以讓人們看見自己「已經展現」的力量或從事件中的獲得,但不建議讓人們發現「尚未理解」的意義。
.
茻:
「『安靜能繫望』,聽起來很簡單,但簡單的東西最好用。」
.
是的,它不僅是重大災難與創傷後的心理急救原則,也可以是促進病人恢復的「心理強化」技術。看似簡單,但都是經過實徵研究的有效作法!
.
————
.
撰寫「安靜能繫望」時,我想到前陣子看到一段話,來自電影《#愛上觸不到的你》結尾:
.
「肢體接觸,出生後的第一種溝通方式,安全感,安心感,舒適感,都在指尖溫柔的愛撫下,或嘴唇輕輕觸碰柔軟的臉頰下,在快樂時聯繫著我們,面對恐懼當下使我們強壯,強烈情感帶來的興奮感,還有愛,被愛的人觸碰,就跟需要呼吸一樣重要。我從來不知道被觸碰有多麼重要,他的觸碰,直到我無法擁有它。所以,如果此時你正看著這段,可以的話,觸碰他,觸碰她。生命短暫,經不起任何一秒浪費。」
.
在Covid-19時代的隔離病房中,碰觸已成奢望。不只得維持社交距離,有時甚至還生死兩忘。然而現代的科技,讓我們即使實際上隔著病房、隔著面罩,仍能透過網路與通訊,敲開一點點縫隙。
.
台大醫院家醫部蔡兆勳主任,前陣子分享了一對老夫婦同時住院,當阿公進入呼吸窘迫後,團隊透過iPad,讓兩人透過視訊道別,見了最後一面。
.
我真心相信,網路與通訊,真的是不亞於維生系統的重要生存依據。若各種維生系統包括藥物、氧氣維護我們的「身」,那麼網路與通訊,便在此刻維持我們的「心」。
.
是否,我們能讓所有住進醫院的重症病人,都能擁有一台可供視訊的設備,無論是手機或是平板呢?
.
若今生無法再碰觸彼此,請至少讓我們得以好好道愛與道別。
.
有你(妳)的陪伴,即使死亡將至,也可不再恐懼孤單。
.
#安靜能繫望 #心理急救 #心理強化
.
👉本文由黃天豪臨床心理師撰寫,原發表於個人臉書,經同意授權引用;圖片由心理師想跟你說丁郁芙臨床心理師設計。相關連結分享於留言區,也歡迎大家參考!
燒燙傷宣導 在 戰鬥公主小米拉Mir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唉呦,我才重新恢復更新不久,就開始引戰吸引各路妖魔鬼怪來這百鬼夜行了wwwwwwwww
今天來講一下昨天那篇圖文的延續討論,應該會是很長的文章,來看看大家閱讀能力如何
順便測驗長篇文章會不會觸及率分享率都變超低,拜託大家不要讓我失望啊
【五寶爸事件探討】
整起事件就是有一個台灣家庭前前後後生了五個小孩,生活困頓養不起整個家,於是上網求助造成了社會高度關注
所以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生育貧困這件事
放眼整個世界,為什麼好像越是窮困、越是社會底層的人,生育率越高?明明都養不起了幹嘛還一直生
在印度,性教育普遍相當落後與不普及,根本不太會想到避孕,而且有兒子值錢的觀念,所以人們會一直生,希望藉由以後兒子迎娶女人來拿到嫁妝
在澳洲,國家政府給予國民的社會福利相當豐厚,這個國家致力於讓澳洲成為「可以讓人民放心育兒建立家庭的國度」,因為安穩的家庭能幫助國家穩定與進步,只要你生了小孩,接下來幾乎可以說是政府出錢幫你養了,於是澳洲家庭有四到六個孩子其實並不稀奇,甚至有些人利用這樣的社會福利,專門生小孩來「賺」政府的錢,拿了補助給自己過好生活,但是小孩隨便養過得超爛
在美國,由於墮胎需要一筆可觀的費用,許多人是因為「沒錢墮胎」才只好生下來,雖然養小孩也很貴,但至少不用一次拿出一大筆錢,再加上宗教的關係,美國社會風氣其實傾向於反對墮胎
在中國,因為發現生育率對國家的影響,所以現在取消了一胎化政策後,還反過來鼓勵生育,跟印度類似,社會上普遍認為男生值錢,所以將之視為改善家庭的一條路,而且有傳宗接代、多子多孫多福氣的想法
我們綜觀這些例子,可以歸納出窮人多生,或說窮人「被迫」多生的一些原因:
避孕知識落後
社會福利好
宗教反對墮胎
傳統觀念鼓勵生育
把生小孩當作投資
那麼回到五寶爸,這是一個發生在台灣的故事
你要說台灣避孕知識落後嗎?這絕對是鬼扯,你我心知肚明,連A片都會告訴你內射會懷孕了,有的片還教你怎麼花式戴套(不...我不是在說我看過很多片片),而且台灣是一個不太忌諱甚至鼓勵購買套套的國度,政府會帶頭宣導大家去衛生所領取,許多公廁外面會有套套販賣機,各種尺寸紋路和口味的套套光明正大肆無忌憚的陳列在屈臣氏、寶雅還有密密麻麻的24小時便利商店裡,你要跟我說五寶爸或許因為教育程度而不知道要避孕,我不相信
台灣的社會福利的確不算差,但也沒有到政府會完全出錢幫你養小孩所以可以放開子宮瘋狂生的地步,而且補助申請的手續繁瑣,需要準備的資料讓人眼花撩亂,不是你申請就一定會拿到的,所以我不覺得五寶爸不避孕狂生會是為了拿補助
那如果是因為宗教、傳統觀念,或把生小孩當投資,這部分我懶得多做討論,會因為這些原因而狂生小孩的人,我覺得就是智商太低書讀太少不會自己思考只會當不合理的「規矩」的幫兇,而且這是在教育程度普及的台灣,沒有像印度或美國那麼悲劇的時空背景,這種自私的智障我沒甚麼好說的
好我們分析完了大眾問最多的「為什麼養不起還一直生」這個問題的各種答案了,我們得到甚麼呢
我們得到一個:
不動腦(沒想太多總之先把小孩生下來
不動腦(我養得起嗎我能給家庭甚麼樣的生活呢算了管他的反正懷孕的不是我
自私(只想爽懶得買套子
自私(不論是宗教因素傳統因素還是投資因素來面對小孩都是對生命的極不尊重
...的一個人格側寫
難怪一堆人要噴爆他,真的,我已經努在幫你想理由了,可惜這是台灣,這些理由全都說不通,真的欠噴,不噴你噴誰
但如果五寶爸認真努力負責積極的扛起來,他不會被攻擊的這麼慘,我們現在要進入第二部分的討論了
-------------------
仁慈的護航者曰:
「一堆人說五寶爸不努力,他不是有做一份工作了嗎?他回家還要顧小孩欸!」
「你們是有要出錢養嗎?關你們甚麼事啊?」
「為什麼要別人照著你們的意思生活!」
「想幫就幫不想幫就不要幫,幫得這樣不情不願的幹嘛?」
首先,我的確不清楚他的這「目前唯一的一份」工作收入是多少,但養育五個孩子的開銷相當龐大,再加上他上網求助的行為,我們都能輕易推斷是絕對不夠的,所以他必須要再開源,身兼二職或數職,才能給予孩子們基本的溫飽與教育
我再說一次,是「他必須」,不是社會的「期望」或「意思」,是「他必須」,因為他有扛起小孩子開銷的義務與責任,誰叫他不戴套,是我們嗎?不是吧?
如果今天是智障親友在旁邊催生「哎呀生小孩才會熱鬧呀你們多生一點」,那你就可以去反問智障親友「啊你是有要幫忙養嗎?」
但不是,今天是他自己不知道哪根筋不對生了一堆,你跑來問我們這些質疑他「為何要生這麼多現在怎麼辦啊」的人:「啊你是有要幫忙養嗎?」
哈囉你是邏輯鬼才?
再來,我們來談談他的各種行為吧
如果他今天是積極的尋求更多收入,知道自己要更努力才行的話那就好了,但他是五天的班請假一半,一個星期就離職
你說他要顧小孩,好,如果他真的很愛小孩,全部都顧很好,孩子都乾乾淨淨健健康康那就好了,但他們夫妻把最小的孩子洗澡洗到全身燒燙傷,直接被醫院通報
如果他今天是全家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一起睡公園睡車站,那真的很可憐一定會有人要幫他,但他是把別人租給他的家糟蹋成廢墟,然後拍拍屁股舉家搬離(還記得要搬走愛心冰箱
我真的除了欠噴以外不知道該說他甚麼
你說我們怎麼這麼沒同情心不能同理一下人家的難處嗎?我上面列舉的你再看一遍,請問是誰逼他變成同情心終結者的?杜芬舒斯博士的邪惡企業?
「所以到底乾你們屁事?」
好問題,麻煩再往上拉看一次我條列式的精彩說書,「五寶爸上網求助」「幼兒全身燒傷」「醫院直接通報高風險家庭」,這些已經讓政府準備介入,給予援助與安置,對,簡單來講就是會花到我們全民的錢,這樣我們還不能關注?
撇開花我們稅金的問題,大家是真心為五個小孩子感到著急與生氣,然後再看到五寶爸那個工作請假的態度,我們要怎麼幫?直接把小孩搶來收養嗎?
我不知道護航者的心態是很中二的覺得自己意見跟社會不一樣欸我好清流喔~還是只是跟五寶爸一樣「沒想太多」,總之跟著感覺走~
恩,說你大腦皺褶太少都是客氣了
(恭喜讀完2394字
燒燙傷宣導 在 洪震宇的田野思考與觀察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年最後一場說故事工作坊,是陽光基金會燒燙傷(或口腔癌)傷友代言人的培訓。
如何宣導臉部平權,不受歧視,正向增強同理與交流?這其實是許多公益團體需要溝通宣傳的重點。
一位口腔癌病友大哥,過去碰到演講時聽眾不專心,或是沒有注意力,無法有效傳達的問題。
中午用餐時,我跟他聊天,看到他拿出一大堆器具,小剪刀、果汁機、喝水瓶,他一一解說示範,如何將便當的菜用果汁機打成稀稠的食品,他才能吞嚥。
他也分享出國的渴望,有了果汁機,才能解決這個異地吃飯的困擾。
他說了很多有意思的細節,我下午教故事九宮格,讓大家把經驗重新有結構、順序與條理地放入九宮格之中,讓故事聚焦有起伏節奏。
這位大哥嘗試練習把果汁機的小故事,放入九宮格之中,講了一個有趣、感人、笑中帶淚的故事,甚至連大閘蟹也可以放到果汁機打成美味,也傳達了臉部平權的精神。
病友也有旅行的渴望與權利,如果出國遇到口腔癌病友同桌吃飯,請不要排斥與害怕,他們也喜歡旅行,嚮往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