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直播_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
.
▍無知的人才會傷害別人
無知者並非不學無術,而是不了解自我。即便他們能稱作懂得學習之人,卻執著於書本和知識,或深信、依賴權威者將會理解自己,那麼他們便只能是愚昧之人。理解是了解自我心理運作的完整過程,即透徹的認識自我。故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了解自我。
─節錄自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克里希那穆提談教育》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必須隨時省察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卻經常沒有餘裕做到。很多人常說,過了四十歲就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但該負責的怎麼會只有長相呢?對於知識、言語和行為、禮節、個性及自己,我們都必須負起責任。
通常對整體狀況不清楚者,說話會比較大聲、有自信。即使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會因為能力不足而無法認知這是個人的失誤,這種現象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ffect)。這些人自然也不會感到羞愧,因為他們沒有足夠能力意識到自己的無能。
一九九九年時任康乃爾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的鄧寧(David Dunning)與克魯格(Justin Kruger),以康乃爾大學部的學生為對象,進行測試幽默、邏輯推理與文法能力的研究。他們要求參加者在觀看測試結果之前,寫下自己預估的個人得分,結果非常有趣。成績越差的人,預測自己的排名就越高;成績越高的人,則預測的排名越低。
人越無知,則越有自信。達爾文與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過:
「無知比知識更能讓人有自信。」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有自信的人都很無知,賢明的人總是懷疑、猶豫不決。」
《論語》〈衛靈公篇〉提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對事情一知半解卻自信十足,無法認知到個人缺失的人,會對他人造成危害;但過度謹慎,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也同樣會對他人造成困擾。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那就靜靜地學習並深入思考,將資訊徹底變成個人的知識,在需要判斷時,才能慎重且果決地執行。
■ 面對無知的人,不要在他的怒氣上火上澆油
無知的人通常不了解自己。我們心中隨時都會有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好好控制情緒,人際關係就會出問題。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想要什麼?如何控制及表達情緒?在了解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了解自己。
懂得控制負面情緒,就能成為情緒的主人。學習心理學並運用在生活中,就能進一步了解自己。若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及需求,又胡亂發洩在他人身上,便容易傷害到對方。我稱這種狀態為「情緒閱讀障礙」,因為這些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負面情緒、該如何鎮定自己的心。常生氣的人會辯解,認為是對方先讓自己生氣,但其實情緒的主體是自己,即便他人給予刺激,要如何反應卻是自我的選擇。
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有哪些特徵呢?
.因為有「想變強」的刻板印象,所以內心變脆弱時,會用生氣掩飾情緒。
.以生氣表達不安、憂鬱。
.習慣啟動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學習養育者的情緒處理方式。
.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
.自尊低落,認為對方小看自己。
其中,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在力量比自己強大的人面前不吭一聲、只能忍耐,讓對方感到十分無力。這樣的人會挑選比自己弱小、內心脆弱的人來發洩怒火,勃然大怒的同時,讓對方了解「我一點也不軟弱」,進而支配對方。
若養育者以這種方式表現怒火或教育子女,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影響。萬一父親是這種類型的人,那麼兒子便有很高的機率,學會父親處理情緒的方式;女兒則會對男人抱持負面認知。若上司和父親擁有相同的情緒處理方式,當事人也會對上司持有敵對態度,或在面對一些小狀況時感到不安、發抖。若母親經常發怒,也會產生相同的狀況。
若從小就是養育者的情緒垃圾桶,經歷情緒虐待長大後,內心容易因為他人的批評而受重傷,也會做出過度敏感的反應。面對常生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退一步,並以冷靜的口吻和理性的態度回應。若以忽視的口吻說話或做出火上加油的行為,只會使情況變得更差。建議維持客觀的立場,在情緒上保持距離。
佛經裡有這樣一段話:「想對他人發洩怒火,無異於手中緊握著燒燙的煤炭,最終會在自己身上留下燒傷的痕跡。」那些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手中握著燒燙煤炭並四處巡視,虎視眈眈地想把怒火扔到別人身上。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被自己的情緒燒傷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情緒表達方式,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我們都應該努力成為理解自我情緒之人。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自卑到自大的擺盪
■ 沒有自知之明,才會輕易落入無明,傷人傷己
.
討論書籍:
《#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
作者:朴相美
直播時間:
7/9(五)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特定知識缺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
.
▍無知的人才會傷害別人
無知者並非不學無術,而是不了解自我。即便他們能稱作懂得學習之人,卻執著於書本和知識,或深信、依賴權威者將會理解自己,那麼他們便只能是愚昧之人。理解是了解自我心理運作的完整過程,即透徹的認識自我。故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了解自我。
─節錄自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克里希那穆提談教育》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必須隨時省察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卻經常沒有餘裕做到。很多人常說,過了四十歲就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但該負責的怎麼會只有長相呢?對於知識、言語和行為、禮節、個性及自己,我們都必須負起責任。
通常對整體狀況不清楚者,說話會比較大聲、有自信。即使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會因為能力不足而無法認知這是個人的失誤,這種現象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這些人自然也不會感到羞愧,因為他們沒有足夠能力意識到自己的無能。
一九九九年時任康乃爾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的鄧寧(David Dunning)與克魯格(Justin Kruger),以康乃爾大學部的學生為對象,進行測試幽默、邏輯推理與文法能力的研究。他們要求參加者在觀看測試結果之前,寫下自己預估的個人得分,結果非常有趣。成績越差的人,預測自己的排名就越高;成績越高的人,則預測的排名越低。
人越無知,則越有自信。達爾文與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過:
「無知比知識更能讓人有自信。」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有自信的人都很無知,賢明的人總是懷疑、猶豫不決。」
《論語》〈衛靈公篇〉提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對事情一知半解卻自信十足,無法認知到個人缺失的人,會對他人造成危害;但過度謹慎,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也同樣會對他人造成困擾。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那就靜靜地學習並深入思考,將資訊徹底變成個人的知識,在需要判斷時,才能慎重且果決地執行。
■ 面對無知的人,不要在他的怒氣上火上澆油
無知的人通常不了解自己。我們心中隨時都會有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好好控制情緒,人際關係就會出問題。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想要什麼?如何控制及表達情緒?在了解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了解自己。
懂得控制負面情緒,就能成為情緒的主人。學習心理學並運用在生活中,就能進一步了解自己。若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及需求,又胡亂發洩在他人身上,便容易傷害到對方。我稱這種狀態為「情緒閱讀障礙」,因為這些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負面情緒、該如何鎮定自己的心。常生氣的人會辯解,認為是對方先讓自己生氣,但其實情緒的主體是自己,即便他人給予刺激,要如何反應卻是自我的選擇。
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有哪些特徵呢?
.因為有「想變強」的刻板印象,所以內心變脆弱時,會用生氣掩飾情緒。
.以生氣表達不安、憂鬱。
.習慣啟動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學習養育者的情緒處理方式。
.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
.自尊低落,認為對方小看自己。
其中,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在力量比自己強大的人面前不吭一聲、只能忍耐,讓對方感到十分無力。這樣的人會挑選比自己弱小、內心脆弱的人來發洩怒火,勃然大怒的同時,讓對方了解「我一點也不軟弱」,進而支配對方。
若養育者以這種方式表現怒火或教育子女,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影響。萬一父親是這種類型的人,那麼兒子便有很高的機率,學會父親處理情緒的方式;女兒則會對男人抱持負面認知。若上司和父親擁有相同的情緒處理方式,當事人也會對上司持有敵對態度,或在面對一些小狀況時感到不安、發抖。若母親經常發怒,也會產生相同的狀況。
若從小就是養育者的情緒垃圾桶,經歷情緒虐待長大後,內心容易因為他人的批評而受重傷,也會做出過度敏感的反應。面對常生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退一步,並以冷靜的口吻和理性的態度回應。若以忽視的口吻說話或做出火上加油的行為,只會使情況變得更差。建議維持客觀的立場,在情緒上保持距離。
佛經裡有這樣一段話:「想對他人發洩怒火,無異於手中緊握著燒燙的煤炭,最終會在自己身上留下燒傷的痕跡。」那些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手中握著燒燙煤炭並四處巡視,虎視眈眈地想把怒火扔到別人身上。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被自己的情緒燒傷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情緒表達方式,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我們都應該努力成為理解自我情緒之人。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自卑到自大的擺盪
■ 沒有自知之明,才會輕易落入無明,傷人傷己
.
討論書籍:
《#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
作者:朴相美
直播時間:
7/9(五)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特定知識缺失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港區3.0:台灣國運與高雄的機會】
昨天,蔡英文總統與蘇貞昌院長來到高雄,宣布「#亞洲新灣區5GAIoT創新園區」正式啟動。這則新聞或許因為其他社會議題掩蓋、或許相關內容早已釋出,並未有太多人關心。但我們認為,亞洲新灣區到整個港區的轉型,會是高雄未來發展最重要的關鍵,也將和台灣的國家發展密不可分。
從20世紀初期到80年代,高雄都肩負著台灣發展的引擎(兼排氣管)這樣的作用,而台北就像是駕駛座與客艙,吹著冷氣,坐在南部頭上開心的前進。
1930-40年代,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南進政策需要和太平洋戰爭爆發,農業台灣逐漸被賦予更多角色,而高雄變成為台灣第一個「重工業化」的港都,從煉油廠、金屬工業、化學工業的基礎,乃至城市基礎建設藍圖,都在此時奠定。戰後,中國殖民政府佔領台灣,高雄成為陸海空三軍+軍需工業重鎮,接著從發展輕工業進口替代,到重工業自主化,高雄都是領頭的城市。
然而,在台灣進入知識經濟轉型,計畫性發展電子代工、半導體工業之際,高雄卻因知識資本的落後而被遺忘,也造成台灣南北差距加速擴大。而高雄的重工業受後進國家競爭,發展日益受限,而隨著政治解嚴,同時進入經濟自由化時代,大量經營不善的國營企業進行清算,去工業化加劇,也釋出大量閒置港區土地。
「亞洲新灣區」一帶,就形成在高雄的「後工業化30年」期間,前後有三次主要的發展計畫,對應於港口設施的「外海化」,核心港口地帶的發展,則象徵了高雄進行「產業升級」的嘗試,但卻因為許多原因,並未完全成功,以下我們來分析:
❶ 多功能經貿園區 (1995~1999)
背景:1995年政院提出「#亞太營運中心」,規劃空運、媒體、製造、海運、電信、金融六大機能,並於1996年指定高雄進行都市更新。
目標:以港口機能發展海運轉運中心,並將金融、電信等三級產業機能,以及觀光休憩機能引入周邊市區。
成就:1999年完成「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特定區計畫」,劃分街廓與土地分區。
缺失:
1.「亞太營運中心」目標設定失敗,缺乏產業動能。
2. 承上,因上述失敗而規劃的特倉區產業發展方向亦無以為繼。
3.土地掌握於國營企業與部分黨國裙帶企業上,開發能力與意願皆薄弱,甚至拖延遷廠,無法配合1997年分階段開發協議。
4.吳敦義市府動作緩慢,亦無明確招商計畫。後續謝市府能力所及僅能完成軟體園區、夢時代等個案。
5.缺乏重大建設帶動,基礎建設亦尚未完備。
❷ 亞洲新灣區(2011)
背景:扁政府時期開始在港區引入重大建設,但馬政府時期推動遭遇許多杯葛及困難。
目標:由地方政府包裝,結合重大建設與交通路網,搭配海洋城市意象行銷。
成就:完成展覽館、總圖、海音、旅運中心、輕軌等計畫,並成功推廣「亞洲新灣區」知名度。
缺失:
1. 政府投入200億以上建設,但吸引民間投資相對有限。
2. 創造之投資與工作機會集中於零售、觀光業,雖有高軟、中鋼之發展,但帶入的高薪工作機會仍有限。
3. 地主普遍仍缺乏開發能力,指標開發案招商則多次流標。
❸ 亞洲新灣區5G AIoT創新園區(2020)
背景:新灣區基礎建設完成,中美貿易與科技戰,台商回流與台灣科技戰略地位提升
目標:擴大引進智慧產業,結合大南方計畫加速發展
機會:隨著半導體產業鍊成「護國群山」,在美中關鍵科技競爭中,台灣地位日益重要,5G/AIOT正是從規格到應用都劇烈交鋒的一塊。目前市府與中央目標空前的一致,也能獲得政院協助,將是吸引產業投資的利基。
挑戰:高雄的問題不在水電土地,而在人才、資金與生態系。新灣區甚至高雄市區,仍然缺乏足夠的 #高教研發機構,提供足夠的人才循環動力,這點仍是我們較為擔憂的。也希望既然中央全力支持,除了讓人才回流,讓大廠投資,也要讓高雄在地的知識經濟上游,具備持續創新的能力!
(圖:高雄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