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知名YouTuber #愛莉莎莎 發表了一支「喝橄欖油排膽結石」的民俗療法影片,被另一位YouTuber台大兒科醫師 #蒼藍鴿 批評是誤導民眾。2021春節期間,愛莉莎莎拍攝影片反擊對方言論,反而遭到醫療人員和眾多網友嚴厲批評,最後終於發布道歉影片,並且下架前面兩支高度爭議的影片。
底下我彙整了《#專業之死》這本書的重點資訊,交叉比對這起事件可能的起因和過程,整理出我們能從書中學到的五件事情。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death-of-expertise/
【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專業之死》的作者是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他主要研究蘇聯政局,也曾經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會助理。他感嘆道:「以前的問題是在於資訊不流通、不發達,人民缺少學習知識的機會;現在則是資訊太爆炸,大家充滿了擁有知識的假象,反而開始對知識和專家體系抱持著敵意。」
這本書會說明這種現象的成因,以及這種現象帶來的後果和影響。作者除了談「專業」兩個字之外,書中也圍繞著「專家」與「公民」在民主社會中的關係來談。作者試圖回答兩個問題:(1) 專家與公民之間的關係可以崩解? (2)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專家或者公民,又應該如何應對來將此危機化解?
作者從定義什麼是專家、什麼是公民開始,然後說明為什麼這兩個族群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難,現在甚至還演變成彼此抱有敵意。然後談到了教育有時候不一定會開啟我們的視野,如果做的不恰當,反而會讓我們變成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
接著,作者談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單純依靠搜尋引擎,並沒有辦法讓我們擁有跟專家一樣的能力,有時候「以為自己弄懂了」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他也同時抨擊新聞媒體和政客官僚,他們為了博取眼球、總是操作意識形態的手法,反而會讓專家和公民漸行漸遠。
最後,作者提醒要如何成為一個恰如其分的公民,也提醒了身為專家應該保持謙虛和溝通的意願。這不是兩邊的拉扯,而是彼此的互相合作,因為專家和公民的良好合作,才能讓民主體制健康地發展,而不會淪為意識形態操弄下的極權統治。
無知在美國是一門邪教,而且源遠流長。反智像一條綿延不絕的線,蜿蜒貫穿著我們生活中的政治與文化面,至於滋養著這條線的謬誤觀念,則是: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
-科幻作家艾西莫夫(Issac Asimov)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我之所以會拿起這本書來讀,是因為在去年的疫情肆虐之下,美國前總統川普總統特立獨行的防疫作為,還有他的支持者對於防疫不屑一顧的態度,都讓我十分納悶。為什麼在現在資訊這麼發達的時代,還是有這麼多的人,對於這種明明有科學證據的公衛政策,抱有這麼大的敵意呢?
加上有讀者推薦我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精彩,我找來讀完之後的確大呼過癮。通常來說,這種書名加上教授身分的作者,會給人一種「艱澀」和「生硬」的先入為主印象。但是作者的敘事手法,搭配譯者非常「接地氣」的翻譯口吻,簡直讓這本書讀來輕鬆流暢,偶爾詼諧戲謔,偶爾嚴肅正經。
例如在這本書的開頭,作者就開宗明義就說:「萬一你覺得自己從來不需要任何人的意見,那就恭喜你,就是你這種人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寫不可。」以及平民是怎麼看待讀書人的:「只要你還讀過兩天書,然後又不願意棄明投暗去跟大眾抱團的,那你就是精英份子,你全家都是精英份子。」
當我讀完這本書,正在整理心得的時候,恰逢最近網路上吵得火熱的「愛莉莎莎和蒼藍鴿的肝膽排石法事件」,這段你來我往的過程,被媒體塑造成了「文組vs.理組」之爭或「網紅vs.醫生」之爭,以這本書來解讀的話,這恰好是一場「公民vs.專家」之爭。
【1.無知的人有時候不知道自己無知】
許多網路留言抨擊愛莉莎莎的這支影片充滿誤導民眾的惡意,甚至在後來還拍了支反擊的影片,更是罪不可赦。我認為,起初的影片應該不至於是惡意,她很可能只是落入了「鄧寧——克魯格效應」而不自覺。
作者提到,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由兩位心理學者鄧寧和克魯格發表的論述,這個現象是在說「愈是笨蛋,就愈有信心自己不是笨蛋」。說話愈是草包的傢伙,就愈不可能知道自己錯、別人對。愈是沒料的人,就愈是會去無中生有、穿鑿附會。
在沒有充足的醫學知識和化學知識之下,她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任何不妥,恐怕對這種療法會帶來的副作用也毫無所知。我可以想像,當她看到蒼藍鴿的糾正影片時有多麼氣憤,如同作者說的:「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因此,她找了相關書籍和網路資訊,磨刀霍霍準備回擊對方的指點。
【2.搜尋引擎已經不管用了嗎?】
書中提到現代人有一種通病:上網搜尋的過程會讓人自認學識變淵博了,包括跟他們所查知識無關的主題,網友都會覺得自己所知變多了。這也算是一種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程度「愈差」的人,「愈難」在上網的時候察覺自己其實什麼都沒有吸收進去。
一心想反擊的愛莉莎莎,做了一個在這種處境下,可能很多人都會犯的事情:「他們會先決定好自己要相信什麼,然後再去網路上找證據,也就是一個先射箭再畫靶的概念。」作者也提到,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當她急著找資料佐證自己的立場的同時,似乎忘了對方是有醫師執照的執業醫師。
雖然我們不是當事人,但仍然能從作者對「搜尋引擎學習法」的批評學到寶貴一課:「我們希望別人可以幫我們把骨頭都先挑掉,整理成懶人包,呈現方式還得顧及視覺上的舒適。那些字體又小、本身就很容易破損的教科書,我們敬謝不敏。所以與其說很多人在做研究,不如說他們是在:搜尋漂亮的網頁來提供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裡,花最少力氣吸收的解答。」搜尋引擎只能幫我們找到線索,閱讀和解析的苦工才是我們該練就的真本領。
【3.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許多媒體報導愛莉莎莎雖然擁有高學歷背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行銷碩士),卻在醫療這件事上面「不尊重專業」。為什麼會犯下這麼明顯的錯誤?這可以用心理學家鄧寧的說法來解釋:「我們傳統上認為無知就是缺少知識,所以教育就是無知的解藥。但教育即便是辦得好,也還是可能會製造出虛幻的自信。」
如今高等教育已經非常普遍,有時候反而帶給我們一種「我再多學一些就能跟專家平起平坐」的過度自信。我很喜歡《知識的假象》書中提過的一個觀念:「我們自以為擁有的知識,不過是延伸自全人類的知識共同體罷了;許多我們自己為懂的事情,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懂。」
所以愛莉莎莎在反擊影片中,引用《神奇的肝膽排石法》這本書,還把所有替這本書推薦和背書的「專家」也拉了進來,試著讓自己的立場增添一分可信度。只是她沒料想到的是,她引用的這位作者和推薦者們,本身就充滿了爭議,在科學上也站不住腳。受過高等教育的平民要挑戰另一個領域的專家,過度的自信反而成為了最大的絆腳石。
【4.專家難道就不會錯嗎?】
當我在閱讀相關報導網友們的評論時,看到許多留言寫道「很多專家也會誤人子弟」,以及「專家也不能全信」。之所以會有這種觀感,大多來自於某些專家曾經「撈過界」或「犯過錯」,如同作者批評某些自以為是的專家:「他們當自己的專業知識是萬用鑰匙,動輒對天下的事情大放厥辭,他們漂亮的博士帽就像佛光普照,一戴上去就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這次的事件,很明顯的是蒼藍鴿以醫學專業獲得壓倒性勝利,導正了視聽,但身為普通公民的我們,仍然要保持清醒的意識,察覺以後遭遇的其他爭議事件。注意專家發表意見的場合,是針對他們自己真正的專業領域,抑或是他們不小心撈過界了。
雖然作者並不鼓勵我們對專家抱持百分百的盲信,但是在我們保持懷疑的同時,也不要急著對非自己專業領域的事情妄下判斷。他建議平民對專家抱持懷疑之心時,必須符合以下三點:
1. 當專家看法一致時,反面的意見就不能推定為真。
2. 當專家看法有分歧時,非專家的人不能認定任何一個看法為真。
3. 當專家都認為資料不足以做出結論時,一般人也理應不要妄下斷言。
專家不能保證所有的事情都是喜劇收場。他們無法承諾自己永遠不會犯錯,或在思考時不掉進凡人都很容易掉進的陷阱。他們能保證的,只有遵循科學原則和方法,進而把犯錯跟掉進陷阱的機率降到比大多數人低很多。想要享受某種專業帶來的好處,我們就得同時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就得接受他們還是有一定犯錯的風險。
【5.新聞媒體的標題亂象】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現代人會蜻蜓點水掃一下報紙頭條或文章,就分享到社群媒體上,但他們根本沒閱讀報導的內容。儘管如此,人們都希望在別人眼裡既聰明,消息又靈通,所以他們總是會一路裝蒜下去。」不可否認的是,以前的我也曾經這麼做過,看到標題就急著轉發。這個動作最後只為了表達自己立場和意識形態,還很容易造成假新聞的傳遞(用標題引誘轉發、塞假資訊在內容裡)。
你或許會問,那我們該如何對抗假新聞的傳播呢?雖然作者在這本書裡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引,但是我想起了另一位英國科學作家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在《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書中給出的兩個建議:
1. 首先,不要推波助瀾。盡量避免轉發誘餌式標題,例如「肝膽排石法到底有沒有效?」這種標題,就無助於資訊的釐清,卻會讓不知詳情的民眾被誤導,只看標題還以為這是某種有效果的療法,很容易越描越黑。反而是「研究已經證明肝膽排石法是無效的民俗療法」這種平淡的論定式標題,才有助於導正視聽。
2. 其次,只轉發有憑有據的正確資訊。例如看到某則醫療資訊,就要很謹慎查證來源是否有公信力,像是衛服部、醫療院所和機構、有名有姓的具名醫師,這些查得到來源出處的資訊才經得起驗證,避免那些連作者和來源都查不到的坊間謠言。
【民主制度仰賴專家與公民的溝通】
除了上面的討論之外,作者認為一個良好的民主制度,得仰賴專家與公民保持良好的溝通,才不至於讓不尊重專業的民粹主義崛起,進一步惡化成極權主義。這個觀點讓我重視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作者在書中這麼說道:「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就跟絕大多數民主制度下的互動關係一樣,都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一旦這樣的基礎崩解,專家與公民就會變成交戰的兩方。一但事態朝此方向惡化,民主本身就可能陷入死亡漩渦,進而讓暴民政治或由技術官僚把持的精英統治,變成迫在眉睫的危險。這兩種終局都是威權統治的變形,也都是美國現狀所面臨的重大危險。這就是為什麼專家與公民關係的崩解,就等同於民主制度的失能。」
對應到台灣的社會狀況,這段評論值得我們作為警惕。歷史上平民的資訊量不足是一碼子事,專業知識又是另外一個問題。現在有問題的不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無視,而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抱持敵意。專家必須更加謙遜地傳達知識,公民必須提高自己對知識的自覺。
【後記:不敵對,造橋梁】
我認為《專業之死》這本書是寫給所有現代人看的必讀之書,無論你自認為是專業領域中的專家,或者你只是一個像我一樣普通的平民百姓,這本書都會帶給你不同於以往的觀點。更進一步,讓我們認識民主制度和數位浪潮的結合之下,身為個人該如何保持冷靜和理性,扮演好自己身為公民的角色。
我透過這本書學到的事情,就是除了跟著大眾搖旗吶喊「專業已死」這個選項之外,我還能有別的選擇。回顧到我自己能做出的貢獻,就是在專家和公民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樑」,透過部落格和Podcast傳遞我看到且認為正確的資訊,保持謙遜聽取來自各方的意見,讓知識的傳播足夠廣泛,並且時時保持優化。
一支民族若想自治,就必須要先武裝自己,而知識的力量就是他們最好的武器。
-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現代人對死亡的看法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停止讓自己衰老的壞習慣》
這一本書可以說是我們健康從業人員的備忘錄, 裡面介紹的很多東西都是絕大多數教練忽略到的東西.. 絕大多數人講到健康與營養, 就是告訴你運動蛋白質運動蛋白質運動蛋白質運動蛋白質無止境鬼打牆...
所謂的「健康」關鍵因素就只有這兩項嗎? 即便是這兩項, 又有多少人真的做對了呢?
本書討論的是「抗老化」, 那就必須從人類「如何老化」的原因開始了解, 作者把老化的因素歸類於一下幾個原因:
1. 荷爾蒙的變化: 男性在30~35歲以後, 睪丸素水平開始下降; 而女性在40~45歲左右的雌激素分泌會開始減少, 而這些荷爾蒙都是維持皮膚彈性, 體態外型, 肌肉量, 以及血管通暢的因子
2. 化學物質: 現代社會, 抽煙, 空氣與水源污染, 基因改良以及注射激素的食物等等, 以至於相關的化學物質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爭先恐後的進入人體. 而這些有害物質會導致各種不適,基因突變, 疾病, 甚至是死亡. 人體的確有解毒的自癒能力, 但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衰退
3. 現代性營養失調症: 這是一個食物隨手可得的世界, 我們每天吃下肚的東西不管是口感, 熱量, 或是種類都令人感到滿足(有時侯還太滿足了), 但唯一的一點就是: 營養並不均衡.. 極度缺乏根本不是蛋白質,而是纖維素以及維生素礦物質, 缺乏這些東西直接會使腸道環境變差, 細胞加速老化
4. 糖分攝取過量: 糖類是維持身體運作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 但現代人的問題卻是糖分攝取已經過度到一個誇張的地步, 而最大的問題點在於一般人對自己糖分過量攝取完全沒有自覺... 身體過度糖化的結果就是加速身體老化, 例如肌膚失去彈性, 血管動脈硬化, 以及產生一堆慢性疾病
5. 細胞氧化: 就是所謂的自由基理論. 身體在每一天, 需要大量的氧氣來代謝糖類脂肪產生能量之外, 這個過程會產生一些活性氧化物(自由基), 這些氧化物只帶單一電子, 為了安定, 就必須去掠奪正常細胞中相反電荷的電子. 而正常的細胞的電子被搶走, 就會產生老化與基因突變. 一般來說,人體內有稱為「超氧化物歧化酶」, 可以消滅這些自由基,英文簡寫是”SOD” (果然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啊啊啊). 但是過度的壓力, 飲食失調, 飲食過量, 睡眠不足, 或是物質濫用(菸, 酒,毒品...) 會加速自由基的產生, 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既然知道了會導致老化的原因, 作者將對抗老化的策略分成四個方向, 16個良好的習慣. 讓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可以執行的一項先開始, 循序漸進的來達成. 我簡單整理如下:
飲食:雖然書中沒有明確提到, 但是作者滿尾博士建議的就是「正念飲食」: 八分飽原則, 區別「飢餓」與「嘴饞」, 適當的斷食, 不要盲目追求過瘦的體重. 避免「金黃色」的食物(油炸), 告別「白色主食」(以全穀類為主), 攝取魚類,鐵質與維他命B群和D
運動: 已經有無數的文獻證實, 有氧運動可以增加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 除了改善健康之外更能增進幸福感. 肌力訓練可以有效對抗肌少症以及骨質疏鬆. 而伸展運動則可以改善體態, 紓解壓力, 以及維持活動度
睡眠: 在優質睡眠時, 生長激素分泌可以達到最高峰. 我們都知道生長激素負責合成肌肉, 修補細胞以及代謝脂肪. 而睡眠時, 大腦會進行清洗工作, 刪除不必要的神經連結, 同時減少在beta類澱粉性蛋白的堆積(這種蛋白物質是導致老年癡呆的主要原因).睡眠不好有可能毀掉你辛辛苦苦在健身房的一切努力, 導致肥胖, 抑鬱以及老化
思維: 讓自己活得超然, 不要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 這裡說的不是要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主要是需要大家遠離「SNS Syndrome」 (網路社交症候群), 不要一直在意有多少人給你點讚? 不要一直留意有沒有人留言給你... 我們會因為過度被網路綁架而活的不快樂. (我自己就曾在培訓時看到旁邊一個女生擺姿勢各種凹的自拍了兩個小時... 後來才發現她是個網紅, 每天花這麼多時間就是希望有一張照片可以po出去讓人點讚..), 正向思考, 保持感激, 並適當的透過各種方式發洩壓力, 學習冥想
我覺得這本書很簡單的把所有對於衰老/抗衰老的重點都連結在一起, 淺顯易懂,值得反覆咀嚼!
現代人對死亡的看法 在 閱讀好生活-康健出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何避免讓亞健康的狀況走向大病?4個概念免除癌症威脅】
💡以連續38年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來說,可說是現代人最大的生存威脅之一,平均每3個人死亡人口中,就有一個是因癌症過世;如果是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口,癌症死亡的比例更高達85%。
🔍亞健康人士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定期追蹤,運用君臣佐使的概念來照護健康,此概念也能應用對健康的看法,如正面的人生觀、清爽乾淨的環境、定期定量的活動和飲食習慣等......
✍️行醫30年、許中華醫師集中西醫臨床經驗新作
📣《君臣佐使》1/6寬心上市>>
https://sylch.pse.is/3baf7z
#亞健康 #君臣佐使 #許中華 #寬心協會 #照護 #正向 #癌症照護 #整合醫療 #十大死因 #健康照護
現代人對死亡的看法 在 對死亡的觀點 的相關結果
大致上來說,我們分成四個主要的觀點:(1)對自己瀕死的看法(2)對自己死亡的看法(3)對於自己死後將發生之事情的看法(4)關於其他人瀕死、死亡、或死別的看法。 (1)對自己瀕死 ... ... <看更多>
現代人對死亡的看法 在 認識死亡才能更好的生活:生死學帶來的啟示 作者:邵明 的相關結果
物質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人們不願意討論死亡,「人死一把灰」是大部分現代人對於死亡的態度。死亡意味著孤獨、冰冷、黑暗、悲傷、以及「永遠無法再來」,幾乎所有負面 ... ... <看更多>
現代人對死亡的看法 在 談談「死」這檔事 社會學觀點看死亡的現代性 的相關結果
我們常泛論地認為,華人社會對死亡充滿禁忌,不似西方社會那般直接公開地討論死亡及身後事,因而把現代面臨的許多死亡難題歸咎於此。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