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fieldwork)是人類學研究方法的核心。隨著「做田野」成為學校社會科學領域乃至業界諸如市場調查分析與使用者經驗研究等範疇時常見的詞彙,田野裡人際互動與社會關係的建立與經營之道成為重要的議題。在 新作坊 的這篇文章,帶我們看到,進入田野後產生的不只是「約訪」、「做訪談」的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關係。對於與當地人接觸互動如何「觀」與「察」以蒐集觀察田野調查資料與分析,生活日常「聊天」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一直往學術社群中走去,人類學逐漸不再是大家沒聽過的神祕概念,但「聽過」仍是基於某種既定印象,例如「人類學家不寫paper,只寫小說」。也經常有人說,我們做研究的時候不像在做研究,沒有穿著白袍、沒有使用結構嚴謹的問卷、沒有拿著高科技儀器(頂多就是相機、錄影機、錄音筆),通常只有一本筆記本、一支手機、或什麼都沒有,好跟「報導人」(研究參與者)好好聊天,或一起從事他們正在做的事。
事實上,「聊天」這個與人群互動的方式,並非專屬於人類學學門,但民族誌式田野工作中的「聊天」,確實有其特殊功能與邏輯。人類學家/田野工作者以自己作為「研究工具」,用「聊天」創造一個符合真實人際互動的情境。
...
我們經歷了一個「建立關係」的過程,包含共食、共飲、共作(例:下田),及生命禮儀的共襄盛舉(例:慶典)與陪伴(例:喪禮)。其中,「聊天」串起了這其中所有的人際互動。大家圍坐分享食物、飲料,一邊暢聊的場景是部落中最日常的活動。在幾次這樣的場合上,部落長輩對我說:「妳想問什麼就問吧!」他們知道我「研究者」的身份,怕「浪費我的時間」,和藹地建議我善用時間蒐集資料,但這並非我出現在那些場合的本意。某一次我回應:「今天是想來陪大家聊聊天、聽聽故事,也學習大家重視的事,沒有特別要問什麼啦!」長輩們聽完後,表示認同與覺得受到尊重,有人直接說:「這樣說就對了。」
...
在剛進入田野的階段,很多時候「聊天」的用意並非獲取研究資料,而是傾聽報導人希望訴說的個人想法、故事、日常生活遭遇的困難、想吐的苦水等等。報導人與田野工作者的關係,到後來往往不僅止於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而是在真實的人際互動中找到連結。臺東大學團隊到部落參加喪禮時,我們往往跨越了「研究者」或「觀察者」角色,到場的目的不是記錄,而是致意與陪伴,希望為喪家帶來一點走過悲傷的力量。
...
臺東大學團隊藉由「聊天」接觸部落不同群體,逐步拼湊出部落生活的樣態。倘若沒有這些深入、個人化的連結,很難真正掌握田野地或研究社群的脈絡,也難以找出應該被討論、卻易被忽略或被認為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議題。因此面對報導人的信任,田野工作者有保護他們的義務。若「聊天」的內容成為研究資料,對其之保存與使用將份外謹慎。
...
經由多次聊天,感受出部分部落成員對於外來者跑來學走他們的文化與知識未必有好感。他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似乎)握有更多文化、社會、經濟資源的學者可以對部落有何貢獻?同樣地,對話過程中發現,「共學共作」、「把主體性還給部落」等希望凸顯部落話語權與能動性的論述,也不必然獲得部落一致認可,反而有聲音期望我們帶著明確目的或問題意識,直接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怎麼解決問題、如何有成效。
此種情況下,「聊天」被理解為田野工作者們還在不清楚狀況的階段。我們認為釐清「他們想做什麼」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他們期待的是我們提出「我們想做什麼」。因應這些反應,田野工作團隊持續與眾多不同年齡、立場、背景的部落成員溝通、討論,藉此聽見不同聲音,也讓不同群體覺得受到尊重,增加計畫的公共性、正當性、參與度、包容度。田野工作者們長期在部落走動,參與各種日常生活中非正式的互動,不急著解釋或提解決方案,而是傾聽部落說出自己的看法或提案,讓他們慢慢感受到誠意,並理解我們工作的步調與邏輯。雙方已逐漸磨合出共識,而這場「聊天」馬拉松還會繼續。
(引用自: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86/articles/314)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20的網紅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科展60高中生紀錄影像創作培育計畫】 12組同學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imoCS8liTKnXB1eC1FhiNPN9m55w8FPf 科展60周年,重新思索科展的意義與精神,並嘗試以紀錄片的方式記錄當屆參展學生們遇到問題、思索解...
「田野觀察法」的推薦目錄:
- 關於田野觀察法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田野觀察法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田野觀察法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田野觀察法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田野觀察法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田野觀察法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田野觀察法 在 民族誌及其研究方法02—田野紀錄與訪談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田野觀察法 在 田野調查法論文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田野觀察法 在 田野調查法論文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田野觀察法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要認識另一個文化的人,我們如何才能看得「更為全面」?在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訓練中,常會提到要融入另外一個社會,不能只要工作或是正式場合之中,也需要在一些非正式場合進行觀察與互動。
這篇文章來自【every little d】上摘錄自《日本觀察日記》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日本上班族下班後的真實狀況,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要經歷過哪些場合後才能看到完整的「台灣人」
————————————
居酒屋的觀察
日本人個性比較含蓄,做事也比較嚴謹,在職場上總是高壓肆虐,居酒屋就是讓他們在下班後能夠紓解一天緊繃的心情,或是和同事、朋友聚餐的地方,現場鬧哄哄的還會有誇張的大笑,在居酒屋可以看到平時日本人的另一面。
立飲顧名思義就是站著喝酒的地方,假日中午就一堆人在喝了,但應該是價錢很便宜,不然站著喝酒沒辦法放鬆,只能小酌一下。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46789?fbclid=IwAR3FQTK15K1oFHxwl_qOMwX3jZHa7r47tnmZhRLyD2wbouqrCCehAR6kxU8
田野觀察法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秋連假廢到笑的B級踩點,台灣小旅行 IG 廢七寶
⠀
好不容易活到中秋連假,疫情鬱卒不能出國,台灣民宿一位難求,但越是這時我越怕死,只能在家滑 IG 看別人的照片過過乾癮。台灣小旅行 IG 廢七寶,路上觀察學,走訪不入流的 B 級景點和主題小旅行。
⠀
⠀
「#B級景點研究社」裡不時有粉絲投稿驚悚的路邊裝置與台灣街道怪奇物語,比如愛因斯坦代言的髮廊(想知道有在乎本人想法嗎?)、黏上假睫毛的糖葫蘆美眉、南天宮十八層地獄裡搖手的鬼魂、淡水路邊的派大星與章魚哥⋯⋯,充滿低俗趣味、看起來像半成品的路邊藝術,那同時也擴大了社會這片田野的視野
⠀
⠀
「#B級台灣」最讚的是他捕捉台灣街景的妙處,不知道為何可以遇到刷著睫毛膏的計程車,並且每張照片都會打卡,如果真的想見見神景,也許可以去該打卡點蹲點;還有為什麼超級戰隊的成員會走在嘉義市中山路?
⠀
⠀
小旅行 IG 廢七寶➤➤ https://bit.ly/3AdUi3z
⠀
⠀
以紀實的角度拍出光怪陸離三角錐們的「#三角錐生態觀察」,紀錄三角錐的功用不只擋人擋車,還可曬鞋曬拖把;畫面捕捉的三角錐也不一定完整,許多是已經碎裂、風化的椎體。
⠀
⠀
「#台灣招牌看板」這個帳號搜集的帳號也多是水噹噹的古早味招牌。除了漂亮的復古字體,也不少卡哇伊的衝突感,比如新北長江鱉大王的烏龜招牌、冒用小叮噹的早餐店,都呈現了因為不規矩得以發展出生命力的招牌。
⠀
⠀
⠀
▍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傘開計劃 —— 三款設計傘,手刀收藏 ➤➤ https://bit.ly/3yqpH13
⠀
#攝影|#社會紀實|#文化研究|#地方的社畜|#美崙米老鼠|#舊文沒看過就是新的
田野觀察法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科展60高中生紀錄影像創作培育計畫】
12組同學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imoCS8liTKnXB1eC1FhiNPN9m55w8FPf
科展60周年,重新思索科展的意義與精神,並嘗試以紀錄片的方式記錄當屆參展學生們遇到問題、思索解決之道,相互傾聽、表達、分享與合作的學習歷程,並期望以高中生紀錄高中生的方式,由不同學習背景的青年視角去詮釋科展研究的過程,以及參加科展對他們的意義;同時期望透過這個計畫,讓除了科學領域專長的學生也能有機會親近、接觸科展,並以他們的專長參與一年 一度的科學盛會。
影像與科學的碰撞
紀錄片與科展的媒合,能夠幫助不同領域的青少年相互認識理解,並能夠由內部觀點,讓觀眾們更加了解這個世代的孩子們對於科學與世界的探索。
青少年階段正是由內在轉向外在探索的時期,透過紀錄片的學習,幫助孩子們更有系統與方法的去理解這個世界,也促進孩子們關心身邊的事物。
攝影機可以成為他們的雙眼,透過影像來接觸並觀察世界。讓孩子們學會以影像作為表達工具,不只表達內心的想法,更能透過影像去傳遞思想,並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人永遠比紀錄片重要
這是我們堅持的信念。攝影機是觀察世界的角度,紀錄片是表達想法的工具,但因爲拍攝與觀看的對象都是人,我們希望學員在學習拍攝紀錄片之前,要先學會愛人。擁有愛的能力,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雖然紀錄片傳遞的是作者的思考,但要對拍攝的主題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才可能接近事件的核心,我們希望培養學員對世界的熱情與謙卑,教導學員田野調查的觀念與技巧,讓孩子們更知道該怎麼走向人群與世界。
在多年的紀錄片培訓經驗中,我們深深體會,年輕創作者們需要的不只是教導,而更是陪伴,在遭遇挫折時有人鼓勵,心中有困惑時有人能夠相互辯證,陪伴是我們對所有學員的承諾,這不只是形式上隨時接電話或隨時協助這種客服式的陪伴,而是與學員們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夥伴關係。
本屆學員所追蹤拍攝的科展紀錄片主題範圍多元,十二組作品中,有正在準備報名明年全國科展的團隊、也有落選國際科展的團隊;而記錄到入圍本屆國際科展的作品有五組,其中有四組在國際科展中晉級獲獎,有一組入選國際參賽之資格。同時也有作品記錄了2019年青少年科學獎得主在本屆回來協助評選;也有不少組別紀錄了校園中一直致力於指導科展的老師;此外,更有作品追蹤記錄了從體制外如何以自學的方式學習科學並升學的過程。
田野觀察法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科展60高中生紀錄影像創作培育計畫】
影展12組同學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imoCS8liTKnXB1eC1FhiNPN9m55w8FPf
科展60周年,重新思索科展的意義與精神,並嘗試以紀錄片的方式記錄當屆參展學生們遇到問題、思索解決之道,相互傾聽、表達、分享與合作的學習歷程,並期望以高中生紀錄高中生的方式,由不同學習背景的青年視角去詮釋科展研究的過程,以及參加科展對他們的意義;同時期望透過這個計畫,讓除了科學領域專長的學生也能有機會親近、接觸科展,並以他們的專長參與一年 一度的科學盛會。
影像與科學的碰撞
紀錄片與科展的媒合,能夠幫助不同領域的青少年相互認識理解,並能夠由內部觀點,讓觀眾們更加了解這個世代的孩子們對於科學與世界的探索。
青少年階段正是由內在轉向外在探索的時期,透過紀錄片的學習,幫助孩子們更有系統與方法的去理解這個世界,也促進孩子們關心身邊的事物。
攝影機可以成為他們的雙眼,透過影像來接觸並觀察世界。讓孩子們學會以影像作為表達工具,不只表達內心的想法,更能透過影像去傳遞思想,並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人永遠比紀錄片重要
這是我們堅持的信念。攝影機是觀察世界的角度,紀錄片是表達想法的工具,但因爲拍攝與觀看的對象都是人,我們希望學員在學習拍攝紀錄片之前,要先學會愛人。擁有愛的能力,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雖然紀錄片傳遞的是作者的思考,但要對拍攝的主題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才可能接近事件的核心,我們希望培養學員對世界的熱情與謙卑,教導學員田野調查的觀念與技巧,讓孩子們更知道該怎麼走向人群與世界。
在多年的紀錄片培訓經驗中,我們深深體會,年輕創作者們需要的不只是教導,而更是陪伴,在遭遇挫折時有人鼓勵,心中有困惑時有人能夠相互辯證,陪伴是我們對所有學員的承諾,這不只是形式上隨時接電話或隨時協助這種客服式的陪伴,而是與學員們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夥伴關係。
本屆學員所追蹤拍攝的科展紀錄片主題範圍多元,十二組作品中,有正在準備報名明年全國科展的團隊、也有落選國際科展的團隊;而記錄到入圍本屆國際科展的作品有五組,其中有四組在國際科展中晉級獲獎,有一組入選國際參賽之資格。同時也有作品記錄了2019年青少年科學獎得主在本屆回來協助評選;也有不少組別紀錄了校園中一直致力於指導科展的老師;此外,更有作品追蹤記錄了從體制外如何以自學的方式學習科學並升學的過程。
田野觀察法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宜蘭散步] 海的聖地:找尋宜蘭蘇澳的日治神社–南澳神社、蘇澳金刀比羅神社、蘇澳神社、台泥構內社 | 李長潔
.
因為無法出國旅行,反而形成我開始找尋日治時代神道教、佛教遺跡的契機,剛好也因為金子展也研究的中文譯本《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台湾に渡った日本の神々),讓我們有更多的背景資料,得以去理解與詮釋台灣諸神社的誕生、留殘與變容。今天,就去宜蘭的蘇澳一帶,用影像記錄「南澳祠」、「蘇澳金刀比羅神社」、「蘇澳神社」、「台泥構內社」。
.
▓ #國家神道社格制
.
日本神道教是受到國家治理的宗教體系,因此,從古至今由國家神道教社格制架構之,粗略分成「國家管理」(大小官幣神社)與「民間營運」(縣社、鄉社、村社、無格社、社)兩種。今天去的幾個靠近礁溪的神社,全屬於民間營運的神社,主要由地方人士、企業機構因應宗教需求而建制。
.
▓ #南澳山裡的南澳神社
.
從南澳火車站出發到南澳神社,沿路可見相當鮮明的當地部落文化。南澳有一個非常知名的「日治殖民神話」,即「莎韻之鐘」,是一種言論戰略的殖民技術,暫且不談。只消十餘分鐘,便可以抵達南澳神社。當地的車站名為「神社」,但其實是「祠」。祠的地位最低,通常規模不大,許多設施也省略,也無特定神職人員經營。
.
南澳祠於昭和11年設置,祭神為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神社現址為南澳鄉保護區公園,就是一個看起來長滿雜草的長樓梯。觀察階梯的規模與形式,可以想見當年的神社樣貌,階梯底端就是本殿基座,尚可見石砌(影片裡稱之「玉垣」是失手錯誤,應為本殿基座)。公園久未整掃,荒煙漫草。往澳灣望去,可以見到美麗的南澳景色。
.
▓ #宜蘭也有金刀比羅宮
.
相信大家聽到「金刀比羅宮」就會想到日本四國金刀比羅宮爬到嚇死的參道階梯,而礁溪的金刀比羅神社一樣也有長長的階梯,由港口通往神社。所謂「金刀比羅」指的是「金毘羅」,是為日本大物主命、崇德天皇的合體,為守護海路的神明。日治時期的臺灣重要港口,如淡水、基隆、高雄等地,皆設有金刀比羅神社。蘇澳砲台山上的金刀比羅神社,地勢完美,充滿神聖性的地理位置,可以俯視蘇澳市街和蘇澳港區。
.
蘇澳金刀比羅宮的位置,今天改為「天君廟」,我在傍晚時上山,山上廟內毫無人煙,氣氛荒涼。天君廟前還留著神社的石燈籠與石階基座。從廟旁的小徑步上,可以登上砲台山的高處,一片美景展開:由港口延伸至山頂正殿的石階,一盞盞路燈矗立,站在神社跡處,海洋、港口、小鎮構成一個豐富的視覺經驗。
.
▓ #台灣水泥廠構內社
.
來到台灣水泥公司內神社之前,從沒注意到有「構內社」這個指稱。構內社,顧名思義,是指「機構內」的神社,通常為民間團體建設,例如台灣肥料、台灣糖廠等企業都有設置小型簡約的神社。而台灣水泥廠區內的神社也屬「構內社」。對我來說,台泥構內社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
我的爺爺就是台泥蘇澳廠的員工,這一輩子都在台泥工作。據說,我非常年幼之時,就已經來過台泥廠內的宿舍,還在泳池裡玩過水,只是當初可能沒有注意到有這個神社,或是尚是廢墟。昭和17年,台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蘇澳工場建該社,為鋼筋水泥的「校倉造」形式。小神社有點像沖繩當地水泥材質的遙拜所,在廠房一角的小丘下,帶著濃烈的神秘氛圍。
.
▓ #學校中的蘇澳神社
.
趁著最後一點時間,來到蘇澳車站附近的晉安宮,找尋蘇澳神社的遺跡。蘇澳神社原址應該是位於蘇澳國中內。而其中部分的基座、柏犬,移至晉安宮安置。雖然宮廟門口的石獅子看起來還蠻新的,但在門口附近發現了棄置的石燈籠基座。探訪著一天,也累了,就在宮廟旁的海鮮小吃休憩吃飯。
.
#參考文獻
1. 金子展也(2020)。《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野人文化。
2. 蔡錦堂. (2017). 02 植民地期台湾に建てられた社, 祠について.
田野觀察法 在 民族誌及其研究方法02—田野紀錄與訪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民族誌及其研究方法02— 田野 紀錄與訪談】講師:政大民族系藍美華教授本單元將介紹做 田野 紀錄時該注意的事項, ... 民族學研究方法—參與 觀察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