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的客家文化
值得大家一起討論
舊例要改,新例要設
--從葉曾孟《姑婆塔》藏頭詩談起
數月前看到我鄉鄰村好友葉曾孟
作有一首七言的《姑婆塔》藏頭詩
阿堂哥讀之深有同感
春節大年初一當天我到五美堂公廳
看到葉玉珍老師偕夫婿同來祭祖
他們依例逐爐參拜上香
怎麼葉家的女兒也來拜祖先?
阿堂哥想一個問題
如果百年之後
跟葉老師一樣的葉家女兒
因為宗族百年鐵例無法入塔
這是台客家族男性沙文、父權社會的惡習
誰說:【舊例不改,新例不設】?
都什麼時代了
蔡英文都當總統快3年了
台客文化協會受桃園市文化局委託
將於6.22-7.04期間
於桃園土地公會館舉辦台語詩畫展
劉正偉理事長跟我決定
邀請葉曾孟這首《姑婆塔》參展
《姑婆塔》-大牛欄客福佬葉家藏頭詩 葉曾孟
春秋遠祖沈梁公,
迎受楚昭封葉公,
女遷佛嶺隨洙公,
兒陟惠州居海豐,
歸鄉永傳春日公,
娘育五美子傳宗,
家承特孝與特鳳。
榮華富貴春繁宗,
英雌那堪攀折榮,
子嗣孤承葉家宗,
女僮獨守閨門空,
返抵祖祠何所從,
葉氏鳴嚮千年鐘,
家道堪稱百年璁。
喜鵲迎來家門旺,
開祠歸宗望女逢,
宗族平等九族望,
門第和綏毋內訌,
女是莖葉亦是芃,
兒是雀鷹亦是鴻,
回鄉終始心亦同。
葉落入泥心所終,
氏族繁衍何所從,
家承繼嗣難為衷,
業力障礙難敵衷,
傳說那堪終如潼,
萬心依雲似非虹,
年歲倚盼望穿瞳。
★姑婆塔緣由
雍正13年(1735)春日公渡海來台起,傳下五美堂派下『特大高廣旭明倫。 斯時欲識同宗德』,自『明』字輩以下在世者橫跨七代,瓜窳連衍子孫逾12000人。每逢清明祭祖,各台媒體報導蔚為台灣奇觀。惟往昔重男輕女,加上少子化、獨生女,或不婚、離緣者日增。同是葉家骨肉卻流離在外,無能入塔安魂,興建姑婆塔,是當前我們必須面對的新議題。
葉曾孟簡介:
桃園新屋人,大牛欄葉家子弟,社區營造、海岸生態調查研究專家,現任桃園海客協會理事長。2011年投入社造,經石滬、藻礁、老屋、葉家及考古等議題的洗禮,著墨在地文史生態的田野調查、論文發表、媒體受訪、導覽解說及演講授課,2016年取得環教人員認證,目前環保局社區調查改造、文化局社造計畫,甚至參與市政府諸多單位評估規劃,為家鄉前景增加底蘊,讓人與土地感動融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
田野調查論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田野調查論文 在 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第十一屆論文研究計畫暨田野心得發表會□日期:2015/06/12 (五) □時間:10:00 ... 我們的學術研究不見得指向革命,但我們的確相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