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勸募條例
修正日期: 民國 109 年 01 月 15 日
法規類別: 行政 > 衛生福利部 > 社會救助及社工目
第 1 條
為有效管理勸募行為,妥善運用社會資源,以促進社會公益,保障捐款人
權益,特制定本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用名詞定義如下:
一、公益:指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
二、非營利團體:指非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第八條公益事業,依法立案之
民間團體。
第 3 條
除下列行為外,基於公益目的,募集財物或接受捐贈之勸募行為及其管理
,依本條例之規定。但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一、從事政治活動之團體或個人,基於募集政治活動經費之目的,募集財
物或接受捐贈之行為。
二、宗教團體、寺廟、教堂或個人,基於募集宗教活動經費之目的,募集
財物或接受捐贈之行為。
第 4 條
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衛生福利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
縣(市)為縣(市)政府。
第 5 條
本條例所稱勸募團體如下:
一、公立學校。
二、行政法人。
三、公益性社團法人。
四、財團法人。
各級政府機關 (構) 得基於公益目的接受所屬人員或外界主動捐贈,不得
發起勸募。但遇重大災害或國際救援時,不在此限。
第 6 條
各級政府機關 (構) 應依下列規定辦理前條第二項之勸募:
一、開立收據。
二、定期辦理公開徵信。
三、依指定之用途使用。
前項政府機關 (構) 有上級機關者,應於年度終了後二個月內,將辦理情
形函報上級機關備查。
勸募團體基於公益目的,向會員或所屬人員募集財物、接受其主動捐贈或
接受外界主動捐贈者,依第一項規定辦理,公立學校並應於年度終了後二
個月、其他勸募團體於年度終了後五個月內,將辦理情形及收支決算函報
許可其設立、立案或監督之機關備查。
第 7 條
勸募團體基於公益目的募集財物 (以下簡稱勸募活動) ,應備具申請書及
相關文件,向勸募活動所在地之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申請許可。但
勸募活動跨越直轄市或縣 (市) 者,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許可。
前項申請許可及補辦申請許可之程序、期限、應檢附文件、許可事項及其
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8 條
勸募團體辦理勸募活動所得財物,以下列用途為限:
一、社會福利事業。
二、教育文化事業。
三、社會慈善事業。
四、援外或國際人道救援。
五、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之事業。
第 9 條
勸募團體於最近三年內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機關應不予勸募許可:
一、違反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一條或第二十二條規定
。
二、有第十條第一款規定情形,經主管機關廢止其勸募許可。但其負責人
或代表人經無罪判決確定者,不在此限。
三、有第十條第二款、第三款或第十一條規定情形,經主管機關廢止或撤
銷其勸募許可。
第 10 條
勸募團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機關得廢止其勸募許可:
一、勸募團體之負責人或代表人因進行勸募涉犯罪嫌疑,經提起公訴。
二、依第十六條規定開立之收據,記載不實。
三、違反會務、業務及財務相關法令,情節重大。
第 11 條
勸募團體申請勸募活動許可之文件有不實之情形者,主管機關得撤銷其勸
募許可。
第 12 條
勸募團體辦理勸募活動期間,最長為一年。
第 13 條
勸募團體應於郵局或金融機構開立捐款專戶,並於勸募活動開始後七日內
報主管機關備查。但公立學校開立捐款專戶,以代理公庫之金融機構為限
。
第 14 條
勸募行為不得以強制攤派或其他強迫方式為之。亦不得向因職務上或業務
上關係有服從義務或受監督之人強行為之。
第 15 條
勸募團體所屬人員進行勸募活動時,應主動出示主管機關許可文件及該勸
募團體製發之工作證。但以媒體方式宣傳者,得僅載明或敘明勸募許可文
號。
第 16 條
勸募團體收受勸募所得財物,應開立收據,並載明勸募許可文號、捐贈人
、捐贈金額或物品及捐贈日期。
第 17 條
勸募團體辦理勸募活動之必要支出,得於下列範圍內,由勸募活動所得支
應:
一、勸募活動所得在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者,為百分之十五。
二、勸募活動所得超過新臺幣一千萬元未逾新臺幣一億元者,為新臺幣一
百五十萬元加超過新臺幣一千萬元部分之百分之八。
三、勸募活動所得超過新臺幣一億元者,為新臺幣八百七十萬元加超過新
臺幣一億元部分之百分之一。
前項勸募所得為金錢以外之物品者,應依捐贈時之時價折算之。
第 18 條
勸募團體應於勸募活動期滿之翌日起三十日內,將捐贈人捐贈資料、勸募
活動所得與收支報告公告及公開徵信,並報主管機關備查。
前項勸募活動所得金額,開支新臺幣一萬元以上者,應以支票或經由郵局
、金融機構匯款為之,不得使用現金。
第 19 條
勸募團體辦理勸募活動所得財物,應依主管機關許可之勸募活動所得財物
使用計畫使用,不得移作他用。
如有賸餘,得於計畫執行完竣後三個月內,依原勸募活動之同類目的擬具
使用計畫書,報經主管機關同意後動支。
前項之賸餘款項再執行期限,不得超過三年。
第 20 條
勸募團體應於勸募活動所得財物使用計畫執行完竣後三十日內,將其使用
情形提經理事會或董事會通過後公告及公開徵信,連同成果報告、支出明
細及相關證明文件,報主管機關備查。但有正當理由者,得申請延長,其
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
勸募團體應將前項備查資料在主管機關網站公告,主管機關並定期辦理年
度查核。
第 21 條
主管機關得隨時檢查勸募活動辦理情形及相關帳冊,勸募團體及其所屬人
員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第 22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將勸募所得財物返還捐贈人:
一、非屬第五條規定之勸募主體發起勸募。
二、勸募活動未經許可。
三、勸募活動之許可經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但於撤銷或廢止前,已依原
許可目的使用之財物,經查證屬實者,不在此限。
四、逾許可勸募活動期間而為勸募活動。
五、違反第十四條規定。
前項財物難以返還,經報請主管機關認定者,應繳交主管機關,依原勸募
活動計畫或相關目的執行,並得委託相關團體執行之。
勸募團體辦理勸募活動所得之賸餘財物,因勸募團體解散或未依第十九條
規定辦理者,依前二項規定辦理。
第 23 條
主管機關應將已核定之勸募活動、其所得及使用情形等資料予以上網公告
。
第 24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經制止仍不遵從者,處新臺幣四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
罰鍰,並公告其姓名或名稱、違規事實及其處罰;經再制止仍不遵從者,
得按次連續處罰:
一、非屬第五條規定之勸募主體發起勸募。
二、勸募活動未經許可。
三、勸募活動之許可經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仍為勸募活動。
四、逾許可勸募活動期間,仍為勸募活動。
前項罰鍰,於勸募團體或其他法人、團體,併罰其負責人或代表人,並公
告其姓名。
第 25 條
違反第十四條規定,經制止仍不遵從者,處新臺幣四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
下罰鍰,經再制止仍不遵從者,得按次連續處罰;情節重大者,並得廢止
其勸募許可。
第 26 條
違反第十三條、第十五條至第二十條或第二十二條規定者,得予以警告並
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
次連續處罰。
第 27 條
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一條規定之檢查者,處新臺幣一萬元
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強制檢查;情節重大者,並得廢止其勸募許可
。
第 28 條
違反第六條規定者,由其上級機關、許可其設立、立案或監督之機關予以
警告並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
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
第 29 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者,除依本條例處罰外,其有犯罪嫌疑時,應移送司法機
關處理。
第 30 條
本條例所定之罰鍰,除第二十八條規定者外,由主管機關處罰之。
第 31 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直轄市上級機關 在 行政法林清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國行政命令體系,由行政機關所訂定者,乃採二分法;由法律授權行政主管機關訂定者為法規命令,由行政機關依職權訂定者為行政規則。
一、具有法條形式,行政機關對於「抽象」事件的規範。
1、法律授權行政機關訂定:法規命令(行政程序法第150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7條)。大法官解釋367號又將其分為:
(1)、得到法律具體明確授權之法規命令(得涉及人民憲法上一般自由、權利之規定)。
(2)、得到法律概括授權之法規命令(僅得就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次要事項之規定)。
2、行政規則(又稱為訓令):行政機關依權限或職權,訂定行政機關内部秩序和運作規定之一般性、抽象性規定(行政程序法第159條)。又可分為:
(1)、組織性行政規則
(2)、解釋性行政規則(又稱行政釋示、行政函釋)
(3)、裁量性行政規則
(4)、認定事實準則
二、職務命命(又稱指令),乃上級機關對於下級機關或長官對屬官,就「具體」事件,不具有法條形式的個案指示(公務員服務法第2、3條,釋字243號)。
三、地方自治法規(地方制度法)
1、自治條例(地方制度法第26條):地方立法機關(直轄市議會、縣市議會、鄉鎮市民代表會),對地方自治事項,三讀程序通過,由地方行政機關公布者。
2、自治規則(地方制度法第27條):地方行政機關(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依職權或法律授權、自治條例授權,就地方自治事項所訂定之規範。
3、委辦規則(地方制度法第29條):地方行政機關(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依職權或中央法令,就上級政府委辦事項所訂定之規範。
4、自律規則(地方制度法第31條):地方立法機關(直轄市議會、縣市議會、鄉鎮市民代表會),就地方議會代表會內部議事運作之規範。
四、緊急命令:總統依據憲法授權,經行政院會議通過,對於國家或人民避免緊急危難,或財政經濟重大變故所發布,並經立法院追認之命命(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釋字543號)。
直轄市上級機關 在 黃健豪-北屯漸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反萊豬!拚公投!連署小教室
#問題: #台中市 #嘉義市 #彰化市 都是市差在哪?
#直轄市 #省轄市 #縣轄市 #你填對了嗎?
這幾天參與 #反萊豬、 #拚公投連署的民眾非常多,很感謝大家的熱情,也真的只剩這個方法讓蔡英文政府被民意震撼。
但這幾天發現一個問題,很多人對「市」的定義很模糊,另外也對哪一里第幾鄰很陌生,而填錯格式也會影響連署書的效力,尤其是現在中選會的宗旨可以說是為黨服務的狀態下,格式正確也成為很重要的細節。
換個角度想,因為台灣近代經歷過凍(廢)省和六都升格等重大變革,加上多數人平時的確政治冷感,這次的反萊豬連署,正好成為一次大型的地方制度法普及化教學。
我簡單的把「市」的概念寫清楚,希望能給各位做參考:
斯斯有三種,「市」也有三種:直轄市、省轄市、縣轄市。
1.直轄市,就是六都,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
住在這些地方的朋友,在填公投連署書的時候,就在第一格直接填寫居住的城市就好。
直轄市的位階跟「省」一樣,現在的上級機關是行政院。
2.省轄市,只有三個,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
當年台灣省政府還實質存在的年代(宋省長),除了直轄市,其它縣、市皆由省政府管轄,只是現在精省,縣、市的上級改為內政部,但實務上還是會稱省轄市,比如公投連署書的格式。
3.縣轄市,就每一個縣的政治經濟人口中心,通常縣政府也會設在這。
新竹縣竹北市、苗栗縣苗栗市、苗栗縣頭份市、彰化縣彰化市、彰化縣員林市、南投縣南投市、雲林縣斗六市、嘉義縣太保市、屏東縣屏東市、台東縣台東市、花蓮縣花蓮市、宜蘭縣宜蘭市、澎湖縣馬公市。
這些地方選出的市長,位階和縣裡面其它鄉長、鎮長同等。
4.跟縣轄市同等的,還有每個縣裡面的「鄉」、「鎮」,以及直轄市、省轄市裡的「區」。
差別是,縣裡面的鄉鎮市還有自治權,鄉鎮市長及鄉鎮市民代表,由當地民眾選舉出來。
直轄市及省轄市的區,就是直接官派的公務員區長。
-
綜上所述,台灣目前的地方制度,可以這樣理解
直轄市---區-里-鄰
(省)-市-區-里-鄰
(省)-縣-鄉鎮市-村里-鄰
連署小教室,我們下一個行動連署站見!
直轄市上級機關 在 係由上級機關所授予(B)委辦事項之執行效果 的推薦與評價
... 機關之直接上級機關提起訴願。」可知(B)之論述從字面意義觀之不甚正確,亦為本題選項。 (三)地方制度法§29Ⅰ規定:「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 ... ... <看更多>
直轄市上級機關 在 [課業] 行政法一些問題- 看板Examin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委任
委任的訴願機關.訴願法第8條
"向受委任機關"或"其直接上級機關提起"
可是老師說有瑕疵
應該是"直接上級機關提起"才可以
之後老師又舉例說行政院
不可能是受委任機關也沒有上級
所以不能"向受委任機關"提起訴願.只能向它的"直接上級機關提起"
可是我不太懂為什麼有瑕疵?
跟行政院的關聯又是什麼意思?
●委辦
指中央行政機關或上級自治團體
將權限內之事項委由地方自治團體辦理
就是"上級政府"之權限委由"地方自治團體"辦理執行
然後老師舉例
*行政院.部跟會→直轄市政府
*部跟會.屬跟局→縣(市)政府
*縣政府→鄉鎮市公所
只是為什麼"部跟會"也算直轄市政府的"上級政府"?
"屬跟局"也算縣(市)政府的"上級政府"?
上級政府代表的意思又是什麼?
委辦只會存在行政院的體系下嗎?
地方自治團體的有分什麼地位或哪一層級嗎?
因為帶得很快聽不太懂在講什麼
然後有幾個例題
教育部將公費留學考試→"國立"大學→委任
教育部將公費留學考試→"私立"大學→委託
為什麼對私立大學不是委託行使公權力?
是因為"私立"大學"視為行政機關"嗎?
只是上課的時候一些疑問可能還沒想通吧Q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5.237
真的謝謝版大的意見
你自己去看清楚那些回文有完全清楚的講出來嗎?
有的就跟我說明的一樣只有單純提到那樣沒有再說什麼
如果有我也不會在這邊用半個多小時把我的問題打出來
就是因為不懂又沒有人可以問我才發問...
只是想問說署跟局就不能委辦直轄市政府嗎?
※ 編輯: wanglaoda 來自: 36.234.147.172 (11/03 22: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