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耶穌有咩好?」
「接受神,佢喺你生命中掌權,你人生就會不再一樣,生命會好豐盛。可以上天堂、可以被赦罪。我哋好多信徒都係醫生律師,生命好成功,有好見證。」
聽過不止一次這些「黃大仙信徒」的說辭,他們信教無非就是信什麼然後得到什麼。
他們自以為信耶穌,其實跟信黃大仙無異。
「信耶穌,得___。」
健康、財富、人際、事業、永生(?),有些教會是經常宣傳,神很愛你,連頭髮也數過,對你人生未來有全盤美麗的計劃。
其實跟買保險沒有什麼分别,買一份回報率高的保險,投保後按計劃執行,到人生的尾段享受。
信耶穌,神就會賜你人生豐盛,只要憑信心去求就有應許,因為神想你幸福,而且到最後還拿到天堂的入場卷。
我得說,這種「無微不至、愛護到底」的神形象是吸引,因此在信眾之間也廣泛流行。
「神為我計劃的人生一定最好。」、「只要有信心求就會成功。」
先不論這種計劃論跟自由意志的衝突。
成功神學有什麼問題?
聖經何時有說過,信神會得到這些好處?
許多基督徒都是一生堪坷然後慘死,初代不少信徒都是被釘十字架殉道、倒十字架、被拋在鬥獸場咬死,為信仰而逼迫受苦致死。
這是神的「美麗人生計劃」失效嗎?是神計劃書的紙不夠,剛好寫不下初代信徒和基督徒的結局?
好吧,那是特殊例子,那麼潘霍華、金鮮一呢?那些天生視障、聽障、智力不全的人呢?
神從來沒有應許過一生平安,順風順水,也沒有應許必定有美好的健康、財富、成功和人際關係。
跟隨耶穌不是等同一生幸福⋯⋯至少不是我們在世間定義的幸福:能實現夢想、事業有成、長命百歲,住洋樓養番狗。
聖經不是在說,我們如何信,人生就如何幸福美滿。因耶穌來本是顛覆這個世間的價值觀,為「成功」、「美滿」重新定義,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叫飢餓的飽餐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恰巧,耶穌自己是嚐盡世間的痛苦,在當代人眼中,卑微、失敗的被釘上十架。
聖經沒有應許今生的成功和財富,因為這些跟扭轉你生命無關。
今天好些教會將「信耶穌,得永生」,仿彿將福音簡化成:「只要你信耶穌就能進天堂」。
如果是這樣,將耶穌二字換成其他東西也可以,隨你喜歡什麼黃大仙、觀音、玄天上帝、元始天尊也可以。
它將福音廉價化,福音就是用信神換取你上天堂的位置,福音就是用禱告搖動神為你的慾望成事的工具,福音就是你犯罪後說句對不起,就能不斷被恕罪的贖罪券。
是嗎?不是。
耶穌曾表明過,跟隨祂是一條需要付上代價的路。這個代價極高,可能充滿傷痛困難,可能沉重難行的窄路,可能還要為真理犧牲生命。
福音不能廉價,因恩典是極重價。
福音的核心是說,我們本性是什麼,耶穌這個人為我們做了什麼,一個扭轉生命的機會。
潘霍華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祂是叫他來死。這種死可能像最初的門徒一樣,要離開家庭和工作來跟從祂,也可能像路德之死一 樣,必須要離開修道院跑到世界上來,但每一次都是同樣的 死——死在耶穌基督裡,在祂的呼召下治死舊我。」
是的,世間很荒謬,人生很荒謬,世間充斥着不公不義,連同自己也滿身傷痕,生命仿彿就是走進掘頭巷,每一條都是死胡同,沒有出路。
聖經說,當我們看不見生命中的出路時,有一道門能打開死胡同之中的出路。
唯一應許就是那道門。
@west_wingm
#信仰 #基督教 #基督徒 #黃大仙 #絕望 #自殺 #文字 #文學 #香港 #西樓月如鈎 #故事 #散文
聖經真理定義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宣教士談品格(二)】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在準備動筆寫此文的這個上午,正好看到一則網路新聞,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會領袖因性騷擾罪名而被判刑。
多麼令人難過惋惜的消息!自從被揭發以來,此案子已經給教會名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在這追求「復興」的年代,這些新聞再次向我們發出警戒:品格比什麼都重要,活出來的比做出來的更重要。不但如此,此案子被判的領袖年事已高,這也提醒了所有神國的子民(尤其是全職事奉的神僕):我們一刻尚未離世見主面,撒但都不會停止引誘我們犯罪,故一輩子不可掉以輕心。
本文延續上一期的主題,繼續列出一些我認為當一個宣教同工需要特別關注的幾個品格。
一、簡樸
所謂簡樸,網路上的定義極為簡明:「一種致力減少追求財富及消費的生活風格。」這對神子民是重要的,對宣教士更是如此。
在好多聊天場合中,當弟兄姊妹談到某某有錢的人生活怎麼樣怎麼樣(如住多豪華的房子、買多大的電視、多名貴的腕錶等),我總是會這樣回應:「生活方式不一定跟有多少錢有關係,即便擁有那麼多錢,基督徒也不應該那樣生活。」我們不是一定要當窮人,當有錢人也不是罪,關鍵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什麼樣的生活心態。按著自己的能力讓自己過得舒適是可以的,但要小心,很容易就過頭了。界限在哪裡?答案是:在心裡。畢竟每個人的需要和狀況不同,各地的生活水平也有差異,我們很難以一個標準衡量所有人,倒是應該常常撫心自問:我是否按照神的旨意來使用神給我的錢?
基督徒相信一切資源都是神所賜的,故我們應當常常思想一個問題:「神給我們一切資源的目的是什麼?怎樣使用才算是合神心意?」其實,福音書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馬太福音第24章和25章記載了耶穌著名的末世講論,該段除了告訴我們關於耶穌再來的徵兆,更重要的信息是關乎神子民面對那日子的到來。耶穌講了「精明管家的比喻」(24:45-51)和「十個童女的比喻」(25:1-13)囑咐我們當隨時隨地作好準備,因為祂會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到來。接著,耶穌又講了「按才幹分銀子的比喻」(25:14-30),教導我們「如何」作準備,方法就是要善用神所給的資源,去投資在有永恒價值的事情上。有永恒價值的事指的是什麼,以致我們可以積極投資?「綿羊與山羊的比喻」(25:31-46)就是答案——神要我們做的事,看到有需要的人(即便只是黑暗角落不起眼的弟兄),就去滿足他、服事他,就像我們的主在世的時候一樣。這就是神的心意!把賺來的錢用於自身的享受不完全是錯,但若以此為最主要的目的,或把所有的資源都用於此,那就是問題了。我想,施予過的人都認同,真正的喜樂並不來自於得著多少,而在於給予多少。這就是所謂的「錢能買到快樂」。
二、忍耐
「忍耐」是聖經對信徒常發出的勸勉,它幾乎出現在所有關於品格的重要教導中(如羅12:12,林前13:4,加5:22等)。 在宣教工場上,忍耐的操練顯得格外需要。
宣教士需要學會忍耐是因為繁瑣的事情很多,而且那些事表面感覺與事工異象沒有關係,也永遠不會引起我們的興趣,這直接考驗我們的耐心!我們甚至會想,把花在這些事情上的精力和時間用在福音使命上,能做多少事情。在準備上德國工場的時候,我就曾經因為處理家人的簽證問題,在馬來西亞和柬埔寨之間坐飛機往返多次,有時只為了交幾份文件。而且,到最後還是沒有預期的成果,只有料想不到的新要求。事情進展持續「惡化」,內人後來因為簽證問題被迫離開我和孩子們三個月之久,走的時候,完全不知道何時能相聚,而且我也為了此事多次寫電郵和到訪相關部門,結果完全無濟於事。 在事工上也需要很多忍耐。做起拯救靈魂的事宜,神的僕人通常都滿有熱忱、迫不及待地希望盡快看見人信主,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當個宣教士,前面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安頓、適應、學語言以及處理各種手續,再加上要同異文化的人傳福音,還需要了解他們的文化、想法、習慣等等,根本急不來。
在眾多事工當中,尤需強調忍耐的是對人的期待。常有人說,做事情不難,處理人的問題才難。可是我們不能因此逃避,因為神託付我們的工作重點就在人。人不是機器,不會對特定的動作做出固定的反應。在服事人的過程中,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辛苦耕耘的結果超過了預期,分外驚喜。但另一些時候,我們可能會感覺「白做了」,付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正在寫著本文的時候,正收到一位我們夫妻花了很多時間陪伴、輔導的肢體留言,責怪我們傷害了她)。好多宣教士的故事都可以看到,他們辛苦耕耘了十多年才帶領第一個人信耶穌。到他們死的時候,信徒可能仍寥寥無幾。
既是如此吃力不討好,我們又為何要忍耐呢?……我在最近創作的一首新歌《無悔的足跡》中寫出了我們的信念:「不要被現實所蒙蔽,看不見不是沒奇蹟,看看召他的主會預備什麼驚喜……傷痛和眼淚會過去,永遠長存的是美麗,深信愛他的主必為他預備驚喜。」
三、寛容
宣教士需要一個寬大的心胸,因為宣教經歷中有太多新鮮且不一定是我們能接受的人事物。
我見過好些對於自己的看法、習慣、作風非常堅持的宣教士,這種個性使得他們在工場上常碰釘子,而且工場上人際關係也比較差。如果是因為真理的原因堅持倒好(這種個性的人對所信的真理通常也很堅持),可是大部分情況卻往往是出於他們把相對的事情看得過於絕對,例如,參加主日崇拜一定要穿正裝、靈修一定要做筆記等(這些都是好事,卻不是完全不能變通)。 如果我們可以用寬容心胸面對,宣教工場可以是非常多姿多彩的。跨文化環境中的人,也和我們一樣,他們有缺點,也有很多值得我們看齊的優點。以我的宣教經驗為例:我不太習慣韓國人家長式的領導,但我非常欣賞他們很講義氣、幫人幫到底的精神;我不喜歡柬埔寨人常見的貪小便宜的心態,但我欣賞他們的單純與善良;德國人辦事效率的確比亞洲人慢很多,也不太講人情,但我欣賞他們對原則的把握和辦事的嚴謹態度。我們應當避免站在自己角度去審視他人,更要制止自己的口有意無意之間說出批評的話。當我們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的時候,不要忘了,不寬容本身也是不好。
四、開明
寬容和開明有緊密的關聯和重疊,在此分開討論是因我認為「寬容」較重於待人方面,而「開明」的重點比較在於理性、觀念層面。
宣教士需要開明,因為跨文化環境會給我們的思想、甚至固有的神學帶來許多衝擊,唯持有開明態度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和有效服事,也能使我們對信仰和服事有新的啟發。要說在前面的是,開明不代表沒有底線,而是在堅守自己原則的同時,願意先放下「為堅持而堅持」的心態,去聽取跟我們不同立場之人的想法、感受、需要和考量,並且檢討自己立場的根據,嘗試去發現有什麼應當堅守、又有什麼需要改進之處。
在信仰的理解上,我們需要開明態度。十六世紀爆發的宗教改革,就是一個認真看待聖經真義的修士,向當時已經固化的觀念和體制發出挑戰。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即便是當時改革出來的新教,也不應該驕傲地以掌握完備的真理自居。神的真理極其豐富,人應當不斷地謙卑考究、改進、修正和發掘。可悲的是,今天很多保守福音派的信徒卻犯了當時天主教同樣的錯,認為自己的觀點最完備正確,盲目地抵抗提出不同觀點的人。在明確的真理上我們不應妥協,可是在很多情況中,爭辯的點往往在於解釋的不同,故冷靜和理性交流才是成熟的態度。另一點值得提醒的是,交流之後我們絕對可以堅持自己的立場,但不要隨便給別人貼標籤(諸如新派、靈恩派、異端等)。只要大家接受同一個基本教義,不同立場的人應該可以一起相處和同工。
美國幽默作家Evan Esar(1899-1995)說:「當你失去所有你能失去的東西之後,僅存的就是品格。」品格這個具有永恆性的東西,要比一切容易引起我們的興趣和渴慕的東西,更配得我們關注。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2期: https://gointl.org/magazine-62.php#imission
聖經真理定義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宣教士談品格(一)】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能做多大的事更重要。」這句話是我在講道中常說的,因我如此深信。
基督信仰強調恩典與信心,亦強調與信心相稱的行為(弗4:1)。從聖經的以色列歷史來看,君王的領導力或軍隊的強弱都不是神子民興衰的主因,關鍵是他們對一神的忠誠,以及他們所活出來的品格,包括個人道德和社會公義。今日也不難聽聞,很多教會和領袖在事工上很成功,後來卻因貪財、姦淫等罪黯然下台、羞辱主名,成就毀於一旦。
品格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諸多品格之中是否有重要之分?若有,哪些品格至重要呢?在宣教工場上又是否有別呢?
一、勇敢
列勇敢在首位,因為可以說,不勇敢就不可能當宣教士。宣教意味著你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圈,那需要勇氣。宣教意味著你願意回應神的感動去冒險,願意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過一種你感到陌生的生活,以及需要去嘗試新的事物,面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這些都需要勇氣。宣教意味著你願意在任何環境當中堅守並傳揚真理,那更是需要勇氣!
什麼是勇敢?是不是指天不怕、地不怕呢?美國超齡空軍艾迪•瑞肯貝克(Eddie Rickenbacker,1890-1973) 說過一段話值得我們反思。這個人曾經贏得「美國勇者中的勇者」之美譽,因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雖然他已經超過了能做飛行員的年齡,而且他的學歷不足,卻創下了三百個小時的空戰最高記錄。一百三十四次空戰未被擊落,打下二十六架敵機,並且贏得榮譽勳章,八個傑出服務獎,及法國菁英榮譽勳章。這樣的人,旁人看他膽大包天、毫無畏懼,可是他卻承認自己很害怕。瑞肯貝克給勇敢下了這樣的定義:「勇敢,就是去做你所害怕的事;如果你不曾害怕,你就不能了解什麽叫做勇敢。」
二、真誠
美國南加大管理研究院和紐約市Korn/Ferry公司曾經調查過一千三百名資深經理人,其中百分之七十一受訪者認爲,誠實與正直是企業成果最重要的品格特質。事實的確如此。在亞古珥的禱告中,反映出他認為短暫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兩件事之一就是真誠(箴30:7~9)。這個品格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其他所有品格的基礎。少了真誠,其它品格都是假的——假謙卑、假勤奮、假善良、假慷慨……反之,有了它,其它的品格才有價值。
在宣教上,真誠一樣是根基性的品格。宣教同工能否得到團隊成員及當地人的信任,就在於他人是否感受他的真誠。我必須承認,作傳道人很容易不自覺地就偽裝起來。我們在人前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聖潔、自信、高尚、堅強、勤奮、喜樂、有愛……我們也深怕自己的軟弱可能給人不好的見證、絆倒人,或阻擾人來信耶穌。實際上不見得是這樣。適當地流露並述說自己的局限和軟弱,更能真實地打動人心,且讓人聚焦在神的偉大上。當然,完全的敞露是近乎不可能,我們有意無意之間都會把自己隱藏起來。為免讓自己活在自欺中,宣教士若能與幾位成熟的同工建立深入的屬靈夥伴關係,是極為可貴的。在主裡彼此督促、彼此勸勉,使我們保持最純潔的心來做主工。
三、勤奮
根據我在工場上的經驗反思,「懶惰」是宣教士一個極大的試探。儘管我認識的宣教士大部分都是「工作狂」,但就環境而言,除非宣教士很自律,否則很容易就懶惰起來……因為在很多工場上,宣教士都是獨自工作,無人監督。保羅提醒信徒要在服事上顯出這樣的態度:「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彼得則將殷勤用於對品格的追求上:「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 (彼後1:5)
值得注意的是,勤奮的動機要比表現更重要。到底我們為什麼而勤奮?多年前台灣著名音樂人就在《忙與盲》歌詞中問道:「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在神國事業上,這兩個角度都不應該是主導,但軟弱的人性似乎不可能完全沒有。我們或多或少、不知不覺都會為自己和討好別人而努力,願聖靈常常提醒我們:殷勤是因為服事的價值——它是至高神的委託,也是人最大的需要。
此外,我們在忙於哪些事也很重要。那些事是否真正與宣教的使命以及愛人愛神有關?抑或都是一些瑣碎事?著名的緬甸宣教士富能仁就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敵人最陰狠的詭計是要我們在表面的事上忙碌(像賣書、學習語文、管理福音站、寫報告、通信、記帳、建房子、修護、購物、讀書等等),敵人樂於讓我們在一些次要和瑣屑的事上忙個不停,而不以真正的戰鬥精神去攻擊抵抗。」這無疑是當頭棒喝!宣教士有必要固定地,每一天、每週、每月或每年回頭去檢討自己使用時間和精力的比例,免得忙壞了才驚覺不在做重點工作,反而在許多無關緊要的事上賣力。
四、謙卑
基督徒常形容宣教是某種形式的「道成肉身」,若我們真的認為如此,就必須學會謙卑,因為那就是耶穌降生最標誌性的表現。保羅在其著名的基督頌中寫道:「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
大部分宣教士來自一個條件相對較好的國家,到一個在各方面都較落後的國家,透過醫療、教育、社區發展等方式服事,一不小心就會以一種高姿態來面對當地人:我們來幫你們、我們來救你們、我們來教你們——然後我們期待他們為此而感恩或感動。有時候,宣教士甚至會看不起當地人的某些文化、習慣、做法或能力,在他們面前誇耀自己原生國家的優越。這些心態我們本身或不察覺,當地人卻直接能夠感受得到。另一個宣教士很容易陷入的高傲試探,是拿自己的經歷來誇耀。尤其事奉時間長了,我們會以自己服事年日的長度,或工場上的特別經歷(即便可能是艱苦、悲慘的經歷)、成就和別人比較,或期待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仰慕。我們甚至會以「我不是在誇口」在掩飾自己驕傲的心態。
願施洗約翰的宣告也成為我們的座右銘:「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
五、彈性
為人和做事有彈性,能隨機應變、能屈能伸,是宣教士一個極其重要的品格特質。保羅在腓立比書的自述是我們的典範:「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1~13)
在真理和真理所啟示的行為準則上,我們不應向任何文化和境遇妥協,但是按照我在工場之所見所聞,與一些無關真理的小事相比,遇到必須為真理站穩爭辯的情形還少很多。可惜很多時候,人偏偏就費上許多的心力和時間去為這些「小事」而堅持,以致破壞工場的人際和事工。
所謂彈性,可指我們願意開放心胸去接受新的事物和觀點。宣教士都帶著自己文化、習慣、想法、做法進入另一個全新的大環境中,要是缺乏「彈性」去融入其中,暫且別說事工能否做好,就連自己也會活得很辛苦。我就見過一些宣教士,因為堅持自己的喜好和習慣,而在工場上生活得極不開心,結果也無法在工場久待。
除了以上文化適應所需要的彈性,宣教士的事工與生活也很需要彈性,因為有很多出乎意料的狀況會出現,考驗著我們的應變能力。每當有人問我當宣教士的條件時,我都會提到其中一條是「什麼都能吃、哪裡都能睡」。過去二十多年的宣教,我吃過各地方和種族的食物,睡過各種環境,包括落後的鄉下、戰場,以及非常吵雜的環境。事工上的應變也很需要,因為宣教工場狀況常有變動,我就不止一次本想去參加禮拜,卻被人當場叫上去講道!那些經驗以後,我隨時隨地做好講道的準備。
要談的品格很多,下回待續。讓我以美國幽默作家伊凡·伊薩爾(Evan Esar,1899-1995)的話為本文結束:「當你失去所有你能失去的東西之後,僅存的就是品格。」這話絕對適合用在宣教上。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1期: https://gointl.org/magazine-61.php#imission
聖經真理定義 在 真理、生命主耶穌曾告訴我們,祂就是道路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那麼,到底「真理」在聖經上所說,主耶穌所用、所下的新定義是什麼? 主耶穌曾說:「祢(真神)的道就是真理。」(約翰福音十七章 ... ... <看更多>
聖經真理定義 在 耶穌說:我就是「真理」!不是在說理論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許多人知道 聖經 是「 真理 」,但是卻不知道,在希伯來文中,「 真理 」和「真實」是同一個字!當我們能夠明白,就能夠更了解 聖經 中的許多意思!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