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故事】~曾參養志
曾子養志, 請與有余, 母嚙其指, 負薪歸廬。
曾子名參,字子輿③,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與父親曾點都是孔子的優秀學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順承親意、養父母之志的孝行,成為後世普遍贊美和效仿的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飯的時候,曾子一定都會細心觀察和體會父母的飲食口味與習慣,並將父母最喜歡吃的食物牢牢記在心裡。因此,一日三餐,曾子總能准備出父母最愛吃而又很豐盛的菜肴。
父親曾點深受聖賢教誨的熏陶,平常樂善好施,經常接濟貧困的鄰裡鄉親。對於父親的這個習慣,曾子也同樣銘記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過飯後,他都會畢恭畢敬地向父親請示,這一次余下的飯菜該送給誰。
在曾子的心中,時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愛的一切事物,他也都會放在自己的心裡,以便隨時可以滿足父母的心願。父親平時很喜歡吃羊棗,曾子就會在外出時盡量給父親多帶回一些。待父親過世之後,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棗,他就想到父親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無限的傷痛。所以從那以後,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棗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裡頭去砍柴,只有母親在家。不巧家裡突然來了客人,母親一時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禮,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頭,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應,趕快回家。果然,母子連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覺一陣心痛,他馬上就想到了母親,於是,就趕緊背著木柴趕回家中。
還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給年邁的婆婆吃。當時梨蒸得還不熟,她就端給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氣,也很懊惱,就把妻子休出家門。從此,曾子沒有再娶,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把兒子曾元從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後來也成為了賢達之人。
曾元長大成人之後,因為思念自己的母親,向父親請求是否可以把母親接回來住,但是曾子並未答應。他告訴兒子說:“人一生最重要的無過於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於孝道。一個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這個家能夠承上啟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導子女、輔佐丈夫。”
由此可見,曾子極其重視孝道。他認為妻子連蒸梨這種小事都處理不好,又怎能承擔起整個家庭的責任?怎能盡到一個兒媳、母親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會有損於家風,導致家門不修,也會影響到後世子孫。所以與妻子分離也實在是不得已之舉。曾元聽到父親這番意義深遠的話語,也理智地認同了父親的看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過一個叫“勝母”的地方,他很避諱這個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這個地方。
孔子知道曾子是一個孝子,所以將“孝道”的學問傳述給他。在《孝經》當中,孔子與曾子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開解無遺。他囑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發揚光大。由此可見,曾子的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曾子不但對於奉養父母的身體非常重視,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語行為當中,也非常謹慎,惟恐有辱父母養育之恩,擔心因為自己表現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同時,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導自己的學生,時刻以自己的修身來做學生們良好的行為典范。所以,他的學生“子思”繼承了他“養志”的精神,不僅使自己成為了賢人,他的學生“孟子”後來則成為“亞聖”。
曾子一生秉承孔子的教誨,依教奉行,專心致力於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來告訴我們,如何順承親意,如何將孝道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則孝,出則弟”,還做到了“謹而信”,並且把夫子所教的這些德行流傳於後世,培育他的學生。而由他所傳述的《孝經》,也流傳千古,直至今日。期間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與朝代。
縱觀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希望他們能有所成就。然而,成就“功名利祿”並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學問”才算真有成就。
📍影片出處
https://youtu.be/Lvcwkh0yWu8
📍文章出處
http://big5.xuefo.tw/nr/article34/335981.html
............................................................................................
📝【學習心得】
我們現在人對「孝順」的意思都扭曲了,就容易自我將其定義為八股,其實不然,是因為學習方針有所扭曲,而偏歪著重於形式而非往涵意去落實而造成誤解。學習「孝順」的真意,對父母的恩德,從中習倫理之道,時刻體恤父母辛勞,為人子女對父母的敬重,學習聖賢之理,實踐聖賢之德方向落實,並非追尋世間的名利富貴為成功定義,而是真正成就為聖賢之人才是真正報父母恩德。
聖賢 世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禮義廉恥】故事~
《列女傳》記載陶答子妻子的一個故事,陶答子治理陶邑三年,一點政績都沒有,他在為官之時,貪婪收取不義財物,家裡比原來富有了三倍。妻子屢次勸諫他定要「清廉」為官,為天下百姓造福,他都不聽。當答子五年退休後回家時,帶了上百輛裝滿財物的車子,宗族的人高興地慶賀,而妻子卻抱著孩子大哭。答子的母親非常氣憤,認為她太掃興,不吉利。妻子說:「他才能淺薄而官位卻大,這不是好事;沒有功績而家裡卻暴富,這是積禍殃啊!」
後來,妻子還舉例來說明,楚國的令尹子文,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自己勤儉而國家富有,所以全國上下的人都敬愛他,他的福報也因此延及後世子孫。可是答子呢?他貪求富貴,不顧後害。南山有黑豹,霧雨中七天都不下山覓食,為什麼?因為它愛惜自己斑斕的皮毛,所以藏身遠離雨害。只有豬狗不擇食,為了自己長膘,坐著等死而已。
妻子的話刺痛了答子母親,她一怒之下將其母子趕出家門。妻子清醒地看到答子敗亡的徵兆,勸諫卻沒有結果,失望至極也只希望自己和孩子能夠脫離災禍,更是身為母親有教育孩子做個聖賢人之責任。
果不其然,妻子被趕出後不久,答子全家因罪受刑,母親因為年老而免於死罪。妻子見母親孤苦無依,便帶著孩子回到家,贍養她得以善終。
《論語》有言,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無功而家昌,那就是災殃了!
............................................................................................
😊為官者以「清廉」道德為首要,堅守聖賢節操,以天下蒼生百姓福祉不求回饋的付出,不講究排場,不計算私利得失,心心念念百姓安危、親力親為關懷備至;反觀貪官汙吏短視盡利,不顧百姓安危,只以自身利益為考量,便逢場作戲、賊頭鼠目交相賊算計,強取毫奪不義之財,行喪盡天良之事,必有果報,天理昭彰因果不空。
聖賢 世子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韓國歷史博物館特展:成均館與泮村】
#成均館 又被稱為「太學」、「泮宮」、「賢關」、「芹宮」和「首善之地」等。朝鮮建國後遷都漢陽,建成均館於漢陽崇教坊。成均館負責供奉孔子和聖賢牌位並進行祭祀活動,是朝鮮王朝理念和國家基礎的堅定基石。成均館的孔子祭祀典禮被稱為「釋奠大祭」。祭祀期間,君王和臣子會一同來到成均館射箭,行「大射禮」;而為王世子和王世孫入讀成均館舉行的入學禮也在成均館舉辦。
韓國歷史博物館(Seoul Museum of History)🇰🇷企劃展覽「成均館與泮村」旨在展示朝鮮時代頂級教育機構成均館、附近村莊「#泮村」以及居住於此的成均館儒生和泮人的故事。此次展覽將首次公開收錄於《太學稧帖》中的《泮宮圖》(1747),是為記錄朝鮮後期成均館之畫作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此外,還將展出成均館儒生尹愭(1741~1826)的30年生活記錄詩文集《無名子集》中的《泮中雜詠》,以及泮人詩集《泮林英華》(1820),這些資料均為首次公開。
🔵展覽地點:韓國歷史博物館企畫展覽室A
🔴展覽期間:2019年11月8日至2020年3月1日
🌑展覽官網:https://tinyurl.com/tlb9q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