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間,我們還能為自己與孩子,做些什麼?」 #2
-
與孩子、工作密集相處了一週
大家身心的負荷度都還好嗎?
肩膀、後腦勺、胸口或其他部位,會不會有沉重或緊縮的感覺呢?
明明也盡可能抽空休息了,會不會還是莫名煩躁、厭世、倦怠
或是心中總感覺,有團東西想傾瀉而出呢?
這些除了跟身體活動量是否充足、深度休息足夠與否…等生理狀態有關
⚠️也可能是因為身體的某些部位,被情緒能量「塞住」了⚠️
🌟與您分享下列三項小魔法🌟
讓我們一起從【看見】情緒開始
進而【梳理】狀態、【舒緩】身心,並重新回到【舒服】的積極狀態
📌1. 給病毒 / 身體 / 地球媽媽的一封信
✏️對象:親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我覺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情:因為我看見_________________
✏️表達:我想跟你說_________________
✏️祝福:我想祝福你_________________
📎學習單傳送門🧷
家長版:https://pse.is/3earrw
教師版:https://pse.is/3e2t6a
上篇文章發佈後
收到了非常用心的家長回饋
裡面提到,希望能知道可以如何引導孩子完成
非常感謝您的建議❤️❤️❤️
為了方便孩子們能更清楚的理解過程
💡這次增加了影片版本💡
讓孩子可以跟著影片中的小羊老師
一起完成任務唷!💪
歡迎您與孩子一同寫信、彼此交流
讓彼此有一段充滿質感的精心時刻
更深入的感受彼此的內在世界💖
📽Youtube影片傳送門
https://youtu.be/WfPud7p9W-s
-
📌2. 身體掃描─釋放淤塞的能量團
看見孩子表達出的情緒後
可以邀請孩子與自己一起
用最舒服、舒展的姿勢
坐著或躺著
安靜的感受看看
一想到那些情緒,此刻的身體,有沒有哪裡感覺緊緊的、悶悶的?
找到那個位置後,用手輕輕地摸摸它👋
想像那隻手上,擁有散發白光的療癒魔法
❣️隨著那隻手輕輕地撫摸、揉推
❣️塞住的情緒,在白光中逐漸消融
使用同樣的魔法,我們也可以從頭頂開始
一個部位、一個部位的仔細感受
─有沒有哪裡的情緒團團被我們忽略了?
-
我們是這場情緒躲貓貓的絕對贏家
我們一定能找到它們
它們也正滿懷期待地
等待被我們找到、釋放並療癒!
-
📌3. 正念STOP法
有了上面兩項小魔法的練習
我們就能更輕鬆地使用這項「進階魔法」了!
情緒管理之所以困難,是少了自我覺察的能力
自我覺察情緒的關鍵,就是在火苗還小時,就要先行撲滅
利用呼吸和身體感受覺察,拉開和情緒的距離
以第三者角度客觀如實觀察當下自己各種的不舒服。
正念練習技巧STOP,依序是:
🌟S(Stop):按下停止鍵。
🌟T(Take a break):覺察呼吸。
🌟O(Observe body sensation):客觀如實,跳脫出來觀察不舒服的感覺。
🌟P(Proceed):前進,該做什麼就去做,解決眼前的問題。
《摘自:康健5月號/2021 第270期,情緒就醫指南》
-
覺察,是拿回生命主導權的開始
只有我們自己可以決定
自己要做出何種選擇、看見何種世界、過著何種維度的生活
-
防疫期間
我們身邊,有太多可以拿來抱怨、憤怒、指責與攻擊的資訊與對象
適度適量也許是種紓壓
但當我們開始忍不住瘋狂更新、點閱相關新聞與評論
等回神後,開始覺得這個世界黯淡了下來,身體也沉重許多
有可能,表示那些焦慮、生氣的負面情緒已經超載了
身體本能地進入「戰或逃 (Fight or Flight)」的狀態
|
.
臣服,僅僅意味著,停止與世界為敵的決心,開始去愛這個世界
臣服,是溫柔地把自己,從痛苦中釋放出來
釋放,不是指掙脫一切,而是輕柔地與我們自己,融合為一
──瑪麗安·威廉森(Marianne•Williamson),美國療癒作家
˙
|
當我們已經盡力維持好衛生習慣
好好保護自己與他人,做好我們能做的事了
剩下的就是機緣了
若我們能先安放好自己的心
帶著祝福彼此都能好好活著、互不傷害的意念與之和平相處
脫離彼此是敵人的二元化思維
便能慢慢離開被恐懼主導的世界
以平靜安在的狀態,找回更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
祝福您、您愛的人與愛您的人,身心健康平安,一切平穩安好,充滿愛與力量🐑❤️❤️❤️
#質感教育
#防疫 #親子活動 #防疫教材
#正念 #身體掃描 #心靈書寫
#願大人小孩內外在皆平安安好
#小羊老師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30的網紅小戴 Davin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podcast #自我覺察 #情緒管理 近年來大家開始漸漸重視自我覺察的重要性,然而這件事到底該怎麼做呢? 我們每天都會產生各種情緒,這些情緒該如何有效地處理? 自我覺察只是個起點,更重要的是如何確認自己的真實心意。 聽聽小戴處理自己焦慮情緒的故事,學習如何面對、接納、處理自身情緒。 ● 沒有感...
自我覺察情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現今當紅的「正念」是緩解情緒、紓解壓力的好方法。《正念減壓的訓練》一書指出,透過正念訓練,大腦中與負面情緒有關的杏仁核會變薄,主掌思考的大腦左前額葉會更活躍,讓情緒更穩定。
正念(Mindfulness)指的是活在當下、放下執著,接納自己的一種態度和做法。「正念是刻意的、不帶批判地關注當下所產生的覺知,」正念減壓創始人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說,他將東方禪修去宗教化,融合西方心理學,創立正念減壓療法。冥想、靜坐都是練習正念的方式。
現代人吃飯常配3C產品,不知道吃了什麼,也容易吃太多,而正念飲食指的是專注在「吃」,用五感吃飯,從咀嚼中享受吃的過程及食物帶來的感受,往往不需吃太多就能滿足,也對減重有幫助。
臨床心理師蔡佳璇根據臨床經驗指出,不少人處於易焦慮恐慌的狀態,亞健康民眾能透過正念練習,降低發展成心理疾病的機會。知名影音平台Netflix也推出《冥想正念指南》,「民眾可先藉此認識冥想是什麼,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反覆練習才是重點,」蔡佳璇說。值得注意的是,有妄想、幻聽、幻視、思覺失調的患者,反而不適合自行嘗試,應和醫療團隊討論,由專家協助。
「珍愛自己,就有心理健康效果,」蔡曉雯說,健康的生活本身就能讓身心比較健康。
運動就能有效對抗憂鬱,可以培養運動習慣。美國杜克大學研究發現,每週運動1小時,罹患憂鬱症機率減少50%,也就是說每週至少花1小時進行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就有助降低憂鬱症風險。
運動能減少壓力荷爾蒙,且幫助大腦分泌腦內啡,讓人覺得快樂,也有助提升血清素受體的濃度和功能。除了有氧運動外,也有研究發現,瑜伽是減輕壓力和焦慮的有效方法。
「運動時應專注當下,融合正念概念,全然投入所做的運動,」蔡曉雯建議,感官接受到的訊息,也會影響心情,所以更推薦戶外運動,不要帶著煩惱、盡量不要交談,對於心理紓壓效果更顯著。
現代人常有失眠困擾,睡眠也和情緒密切相關。蔡曉雯建議,可透過睡前儀式自我照顧、撫慰身心,幫助自己維持固定作息,像是睡前伸展、寫日記,或是用乳液按摩等,作為睡前準備,告訴大腦進入休息模式。
另外,培養適合自己、有助紓壓放鬆的興趣愛好也很重要,臨床心理師林希陶表示,壓力大或情緒低落時,不一定要讓自己陷入情緒中,可以透過自己的興趣、愛好獲得放鬆。
各種表達性、經驗性的活動或興趣,也對於紓解情緒、壓力有幫助。像是寫日記、自由書寫,也能用畫的方式,重點在於抒發過程,建議使用蠟筆,透過混色、線條粗細、筆觸輕重來反映、表達自己。
「無論做什麼,只要專注當下,打開五感體驗,或是跟人互動、連結,都能讓情緒、壓力得到緩解,」蔡曉雯說。
但蔡佳璇提醒,情緒調節並不是逃避,「最重要的還是要解決問題,」情緒調節的目的,是在壓力大、難以承受的狀況時,先為自己充電,當準備好了,再面對問題時,就能想到更有彈性和效率的解決辦法。如果在生活中能擁有習慣且多元的情緒調節方式,對於面對大小壓力都有幫助。
與其試圖控制情緒,不如學習與情緒同在,「當你願意好好面對情緒,你才會發現原來情緒並不可怕,好好陪伴、聆聽它的聲音,它會是你的好朋友,」大安中醫診所諮商心理師林靜宜說,情緒往往會透過身體一連串反應,來讓你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當情緒來臨時,也能透過身體練習,暫時緩解情緒。以下5個練習,帶你從情緒低潮中自我急救緩解:
● 練習1 呼吸練習
只要改變呼吸模式,就能讓壓力反應系統恢復平衡、紓解焦慮。呼吸也是少數能被控制的自律神經節律,而且呼吸練習隨時隨地都可做,是辦公室控制情緒的首選,林靜宜說。
#腹式呼吸有助身心放鬆:可先慢慢、深深地用鼻子吸氣,感受氣往下走,直到腹部鼓起,嘴巴慢慢吐氣,有助啟動副交感神經,放鬆下來。林靜宜提醒,練習時,若思緒很混亂,不要苛責自己,先謝謝自己覺知到情緒,練習把專注力拉回自身,可將雙手放在肚子上,感受腹部起伏。若是情緒、壓力特別緊繃,拉長吐氣時間,能讓副交感神經更活絡。
許多身心療癒的專家都發現,只要讓呼吸落在1分鐘6次、5次或4次的步調,就能讓肌肉放鬆、心情平穩。蔡佳璇指出,當靜止狀態時心率超過90、100(下/分鐘)、較有壓力狀態時,可運用2~3分鐘呼吸訓練幫助自己收拾散亂的心,打造出穩定身心的放鬆空間。
● 練習2 自我覺察情緒
情緒管理之所以困難,是少了自我覺察的能力。自我覺察情緒的關鍵,就是在火苗還小時,就要先行撲滅,利用呼吸和身體感受覺察,拉開和情緒的距離,以第三者角度客觀如實觀察當下自己各種的不舒服。
正念練習技巧STOP,依序是:
S(Stop):按下停止鍵。
T(Take a break):覺察呼吸。
O(Observe body sensation):客觀如實,跳脫出來觀察不舒服的感覺。
P(Proceed):前進,該做什麼就去做,解決眼前的問題。
當情緒風暴來臨,不妨試試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陳德中的正念步驟:先回到呼吸,從感覺肩膀、雙腿和各部位的姿勢和感受開始做起,慢慢就能聽到內心聲音。
● 練習3 肌肉放鬆練習
透過肌肉緊收和舒張,讓身體感受放鬆狀態,從而紓緩情緒,林靜宜說。
以舒服的方式坐或躺著,逐一將身體各部位肌肉用力緊縮8秒,感受肌肉緊繃的感覺,再回歸放鬆狀態14秒,讓身體感受緊繃和舒張的差異,達到放鬆。
● 練習4 自我對話練習
當情緒來臨時,把情緒擬人化,練習跟情緒對話,有助釐清情緒源頭,也能釋放情緒。
林靜宜建議,嘗試用一種對待好朋友的方式進行關心,想像你們坐在一起、擁抱情緒,多問它一些問題,像是「這樣的情緒是這次才有?」、「過去曾經有過類似的情緒嗎?」等等。即使只是陪伴、發現情緒,都對了解情緒有幫助。
● 練習5 角色對話練習
適用於關係類型的情緒困擾。可準備2張椅子,一個代表有情緒的對象,自己坐在另一張椅子,向對方說出想說的話,透過語言轉化情緒,釋放出來。情緒釋放完後,可再坐到對方的位置,嘗試用對方角度回應,過程中需盡量逼真模仿和扮演對方的角色。
其實每個人都有情緒波動,負面情緒也有正面意義,不需過度排斥,重要的是要學會自我調節。
.
本文摘自《#康健5月號/2021 第270期》
情緒就醫指南
作者: 康健雜誌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搭配之前版面上的情緒調節議題,這次介紹了康健雜誌的情緒就醫指南,再把廣度拉大。版面上的朋友,有時會提到一些情緒上的症狀,我希望能有更豐富的資訊,協助各位朋友維持心理健康。
摘文是目前實務上常被提到的方法,我自己除了常常注意呼吸、覺察情緒、放鬆肌肉,最近在自我對話練習上,有好幾次讓我相當欣喜的頓悟,也因此緩解了身體的緊張。相關練習,我已經持續了好多年,依然常有新發現,非常推薦給各位!
祝願您,能常常回到自己的身體,這是珍愛自己的根基!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
自我覺察情緒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該如何幫助憂鬱症的孩子?】早上8點多,兒子傳來一封簡訊:「媽媽,我撐不下去了,太痛苦了。我要走了,妳還有爸爸和妹妹,沒有我妳也能走下去。不要試圖打電話找我,我不會接的。」
怎麼會這樣?
是什麼事情讓我的孩子痛苦到活不下去?
「我什麼都不要,我只要孩子活著。」
當天晚上,我帶著暴瘦5公斤、兩手臂布滿無數割痕的兒子前往林醫師的門診。念護理科的兒子其實不願去,因為他認為沒有用。
一到診間,林醫師開頭的兩句話就讓他感受到醫師理解他的痛苦,這是他唯一的希望,他也因此同意接受治療與接下來的諮商輔導。
密集治療期間,我每天都陪他一起度過。看他從了無生趣、焦躁、煩悶、無奈接受、夜裡哭泣、憎恨、生氣到釋懷、感謝父母給他的愛、體認到別人對他的付出不是理所當然,最後對未來燃起鬥志。走到這裡我才知道,老天爺還我一個比以前更懂事的孩子,我的孩子過關了。
自從孩子發病後,我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會發病?遇到了什麼事?何時開始的?我哪裡做錯了?發病後該如何和孩子談話?[1]
■很多「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的發生,就像小玲...
小玲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開始經常抱怨,無論怎麼努力,她都彈不好鋼琴,作不好功課,亂發脾氣、功課變差、不想上學或上課上到中途,會當堂哭泣要回家,父母對小玲如此天壤之別的改變相當錯愕,有時反而更嚴格的要求她,把她當作不懂事的孩子,有時把她當作進入青春期階段反叛的孩子,但這些似乎都沒有幫助。偏偏小玲之前是個品學兼優、人見人愛的孩子,用功、聽話、守規矩、自律。
小玲看到醫師時,已經休息兩週沒有上學了,母親形容她在家的生活,除了胃口不好,經常抱怨無聊心煩,作息不定外,實在看不出她到底怎麼了。
兒童有時無法直接地描述自己心情,當他們在情緒低潮時,表現的行為有時似乎不一定與情緒的低落相關,然而他們不適應的行為,強烈的情緒反應或整理行為的改變,常常是憂鬱症的徵候。
■「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
「兒童憂鬱症」並不像大人一樣會呈現憂慮、失眠等明顯症狀,但最明顯的特徵是「活動力突然遲鈍」,例如,有一天突然坐著發呆,不再看漫畫和電視,有時會突然哭起來。
「兒童憂鬱症」並非孩子個人的缺點或任何個性上的弱點,而是一種腦部或者精神上的疾病,影響著兒童的感受、思考與行為。
兒童的憂鬱症不像大人有明顯的症狀指標。加上這時候的孩子,感情尚未成熟,情緒表達能力不夠,很容易會因「假性症狀」而被大人以為「只是偷懶罷了」。
而最明顯的症狀是活動力突然減弱,不再愛看電視或熱衷喜歡的遊戲,甚至會突然不安而哭了起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罹患憂鬱症的兒童多半不會自動好起來,情緒的低潮更可能演變至影響較嚴重的憂鬱症[2]。
■如何知道孩子得了憂鬱症?
青少年憂鬱症症狀有時和叛逆期的行為表現很像,因此容易被忽略,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形,建議多關心孩子的狀況,並在必要時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1.「長時間心情不好」
負面的情緒持續好幾天都沒有改善,或是情緒起伏很大、易怒、經常哭。
2.「對事物失去興趣」
開始對以前喜歡的活動、食物等失去興趣,完全提不起勁。
3.「暴飲暴食或不吃東西」
憂鬱症有時會伴隨著暴食症及厭食症,導致孩子體重突然劇烈增加或減少。
4.「失眠或嗜睡」
壓力及情緒的影響,會使孩子開始出現失眠或嗜睡的症狀。
5.「有自殺的念頭」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不常對家人吐露心事,但如果曾經提過自殺相關的議題,要特別留意。
除了上述的5個情況之外,只要孩子出現異常情形,都要記得多關心孩子的狀況,多一點的耐心與關心都可能成為孩子的助力。
■如何幫助憂鬱症的孩子?憂鬱症陪伴者的3大原則
1.正視孩子病情,勇敢面對憂鬱症療程
首先要了解憂鬱症是一種生理疾病,一定要醫院接受醫師的診斷,遵循醫生的指示服用藥物、接受治療才能痊癒,不能因為在意社會觀感,或是害怕孩子過度依賴藥物等理由而延遲就醫。
2.先顧好自身的情緒
陪伴憂鬱症患者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時間,長時間的陪伴容易讓人疲乏,甚至產生逃避、抱怨的情緒,建議父母在情緒疲乏的時候適當休息,給自己消化情緒的時間,避免將自身情緒投射在孩子身上,必要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尋求心理醫師的協助。
3.一起尋找抵抗憂鬱的方法
除了花時間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外,也可以多安排有趣的活動,挖掘孩子的興趣,在生活中尋找能讓孩子快樂起來的方法,遠離憂鬱的情緒[3]。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研究顯示,未接受治療或者延遲治療,不僅僅對憂鬱症症狀的復原有影響,對兒童自我價值與人格發展也常造成損害,為避免惡性循環,只要一發現孩子的舉止有點奇怪或異常,一定要儘早請教有經驗的專業醫師,以免發現太晚,延誤治療[2]。
■更多的憂鬱症問題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協助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張家銘醫師以木樓合唱團演出歌曲「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的一段值得令人反思的歌詞「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將如何度過此生」為例,說明人生短暫,許多青少年在不知道人生的意義為何前就提早結束了生命,需要大家一起來協助守護。並說明因為青少年憂鬱症大多不會告訴師長,最能協助他們的是同儕朋友。
青少年若能自我覺察情緒問題,並學習作類似「Over Blue」一樣的同儕支持者,懂得傾聽、陪伴、支持,甚至轉介,將能夠協助化解青少年憂鬱與自殺問題。Over Blue「跨越憂鬱」分享他們陪伴憂鬱症患者的經驗,說明陪伴者也需要被支持與陪伴。就像「Stand by Me」的歌詞,因為他感覺到有人「站在我這邊」,他就不會害怕,他就不會孤單。張家銘理事長提醒大家COVID-19疫情後的世界改變,更多的憂鬱症問題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協助[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良醫健康網)早上8點,憂鬱症兒子傳來一封簡訊:「媽媽,我撐不下去了,我要走了」:https://bit.ly/3gsq6uC
∎[2]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憂鬱症簡介 > 兒童憂鬱症 > 忘記微笑的心靈」:https://bit.ly/3angbT9
∎[3] ( 台灣TMS整合治療聯盟)「青少年憂鬱症|遵守3大原則,陪伴孩子走出青春期憂鬱症」:https://bit.ly/2OcGC5W
∎[4]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關懷憂鬱症音樂會-青春不憂鬱:Z世代的情緒風暴」:https://bit.ly/2QcgyJu
➤➤照片
∎[1]
∎(早安健康)「憂鬱症只是因為「想太多嗎?」醫生說:真的不是!」:https://bit.ly/3n4LDdX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精神疾病 #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 #憂鬱症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衛生福利部 /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自我覺察情緒 在 小戴 Davin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podcast #自我覺察 #情緒管理
近年來大家開始漸漸重視自我覺察的重要性,然而這件事到底該怎麼做呢?
我們每天都會產生各種情緒,這些情緒該如何有效地處理?
自我覺察只是個起點,更重要的是如何確認自己的真實心意。
聽聽小戴處理自己焦慮情緒的故事,學習如何面對、接納、處理自身情緒。
● 沒有感覺的情緒等於不存在 01:06
● 討厭的焦慮必須消滅 05:54
● 確認真實心意,才能斬斷情緒的鎖鏈 15:46
● 讀書能否獲益,取決於你選擇相信什麼 18:47
● 聽眾留言,從這裡學到的二三事 22:21
✒️前往閱讀本篇文字稿 https://moke.tw/talk/podcast-s2ep22/
💰支持小戴的推廣行動 https://moke.tw/donate/
📚 延伸閱讀
《大人的Small Talk》EP137 焦慮的真正源頭,可能不是你「想太多」,而是「想太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8gvmcuD-g
《哇賽心理學》度過情緒低潮的四步驟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nh616kw6gcw08443rjrc9ca/platforms
Stock music 由 AveCoo, Audiostation, HomulusTunes / MotionElements.com 提供
https://button.like.co/yenru606
自我覺察情緒 在 自我覺察。... - 社會情緒學習SEL in Taiwan's post 的推薦與評價
本週要帶大家了解社會情緒學習的第一個核心情緒能力,#自我覺察。... ... <看更多>
自我覺察情緒 在 自我覺察練習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精神小組製作防疫新生活-自我覺察練習. ... 批判x 書籍推薦|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 自我覺察 # 情緒 #內在小孩.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