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特輯:奧林匹克運動會會歌:《奧林匹克聖樂》(Ολυμπιακός Ύμνος / Olympic Hymn)
🎵https://youtu.be/fVT-WNbSZig
《奧林匹克聖樂》(Ολυμπιακός Ύμνος / Olympic Hymn)是一首合唱的清唱劇;奧林匹克聖樂於1958年的第54次國際奧委會全體會議上定為奧林匹克會歌。奧林匹克會歌由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第一任主席澤麥特里烏斯·維凱拉斯親自選擇的;由希臘歌劇作曲家斯皮羅·薩馬拉斯作曲、希臘作家兼詩人科斯蒂斯·帕拉馬斯作詞。
《奧林匹克聖樂》於1896年的雅典第一屆奧運會上首次被奏起;該歌曲由希臘歌劇作曲家斯皮羅·薩馬拉斯作曲、希臘作家兼詩人科斯蒂斯·帕拉馬斯作詞,但當時仍未被確定為奧林匹克會歌;及後至1956年的奧運會,奧運會的主辦國均委託當地的作曲家為奧林匹克聖樂作詞。
1954年,國際奧委會為奧林匹克會歌進行全球徵集;國際奧委會在是次徵集中收到來自40個不同國家合共392份參賽作品。波蘭作曲家米哈爾·什皮沙克(Michał Spisak)的作品除了被第50次國際奧委會全體會議上挑選出來外,也獲得身兼國際奧委會委員的摩納哥皮埃爾親王為奧林匹克會歌徵集而設的1000美元獎金;獲挑選的作品原被安排於1956年舉辦的墨爾本奧運會奏起,惟該作曲家徵求大量版權費而被棄用。
1958年,國際奧委會採納了身兼國際奧委會委員的丹麥亞斯里王子把希臘作曲家斯皮羅·薩馬拉斯作曲的《奧林匹克聖樂》作為奧林匹克會歌的建議;並於當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54次國際奧委會全體會議上批准了這個建議方案。奧林匹克聖樂分別在1960年2月及8月舉行的斯闊谷冬季奧運及羅馬奧運會正式以奧林匹克會歌奏起;而奧林匹克聖樂更是首次在冬季奧運會上奏起。現在,奧林匹克聖樂除希臘語外已使用過日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英語、法語、義大利語、挪威語等語言演唱並翻譯成日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漢語等多達12種不同語言。其樂譜也被存放位於瑞士洛桑的國際奧委會總部。
🎵 《奧林匹克聖樂》中文歌詞:
古代不朽之神,
美麗、偉大而正直的聖潔之父。
祈求降臨塵世以彰顯自己,
讓受人矚目的英雄在這大地蒼穹之中,
作為你榮耀的見證。
請照亮跑步、角力與投擲項目,
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競賽。
把用橄欖枝編成的花冠頒贈給優勝者,
塑造出鋼鐵般的軀幹。
溪谷、山嶽、海洋與你相映生輝,
猶如以色彩斑斕的岩石建成的神殿。
這巨大的神殿,
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來膜拜,
啊!永遠不朽的古代之神。
花冠 英語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找你學課的貴婦不會被嚇到嗎?」
「她們比我還可怕!」
#噴笑
—
「妥瑞症(英語:Tourette Syndrome、TS),又稱妥瑞氏症、抽動症、托雷氏症、杜雷氏症,是一種抽動綜合症(Tics)。這是一種遺傳性的神經內科疾病,通常發生於學齡前至青春期前。」
老師的態度好正向積極,感覺上他的課很有趣
🔎更多 #三立獨家 深度報導👉 http://bit.ly/2TWzaNq
下載【三立新聞網APP】Live直播搶先看 ▶ http://bit.ly/2S4hChu
加入【三立新聞網LINE】天天有新鮮事 ▶ http://bit.ly/2S0yHIX
更多【三立新聞網YouTube】最新影片 ▶ http://bit.ly/2W7jK6E
🔥快來追蹤 三立新聞 熱門話題一手掌握
💰政治x國際x財經焦點都在 三立iNEWS
花冠 英語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母親節專題】#康乃馨的藝術史與其他|鄭雋立 💮
.
在現今視覺文化諸多花語、圖像的探討中,康乃馨無疑是與「母親」最接近的符號,這個直觀與聯想的普遍性得益於 #母親節 創立者、社會運動家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的選用,並在花藝業者的商業操作下從20世紀初推廣至今。那麼,在母親節創立前,康乃馨還經歷過什麼不為人知的歷史?
.
■ #中亞地區的康乃馨
.
在航海貿易及園藝家將康乃馨傳遍歐亞大陸前,康乃馨最初生於地中海周邊。13世紀初土耳其的 #奧圖曼帝國 已將康乃馨與鬱金香、薔薇、百合、風信子等圖像運用在瓷器紋飾上,但當時除了薔薇=神與先知、鬱金香=穆斯林頭巾外,其他花卉並無特別意義。
.
在中國青花瓷用色技術、伊斯蘭教義貶抑俗世之物的觀念碰撞下,不同年代的工藝品有著從具象到幾何的多種風格變化(玉居風里榮、夏木一美,2013),這便是眾多被稱為阿拉伯式(arabesque)藝術風格的一脈,也體現在建築、織品、泥金裝飾手抄本上。
-
-
📌 [ 見圖1 ]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典藏的伊茲尼克瓷器,約1550-1600年完成。此時期的畫風較傾向自然主義,有康乃馨、鬱金香與風信子。
.
■ #歐洲文藝復興的康乃馨
.
美術史家平松洋指出:誠如嘉年華(carnival)在日語中譯寫為「謝肉祭」,康乃馨(carnation)的詞源也是肉(carne),原指繪畫上 #肌膚的顏色,也就是早期盛行品種的花色(相當於現代顏料中的flesh),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花瓣的鋸齒狀神似皇冠,而被喚作「加冕」(coronation)並常被用於編織花冠,因此產生了對基督道成肉身、#聖母加冕 的聯想。
.
達文西畫作《#持康乃馨的聖母》,便是在這種文化語境下產生的。此外,由法蘭德斯(今於比利時、荷蘭地區)曾有讓新嫁娘配戴康乃馨玩捉迷藏的習俗,15-16世紀間的繪畫中,肖像手持康乃馨代表當事人已有 #婚約。
-
-
📌 [ 見圖2 ] 達文西《持康乃馨的聖母》
.
📌 [ 見圖3 ] 荷蘭畫家雅各布茲 (Dirck Jacobsz,1496-1567)《龐貝厄斯.奧克的肖像》,畫中人Pompeius Occo (1483-1537)是阿姆斯特丹的富商、銀行家與藝術贊助者。本作是康乃馨作為婚約象徵最常見的實例,現由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收藏。
.
■ #19世紀的文學裡的康乃馨
.
現代大眾文化裡的花語,可說是 #浪漫主義文學 的發明。拿破崙戰爭前後,以巴黎為首的法國各地開始出現探討花的象徵語言的文章、小冊子與書籍。文學中的詠花詩文體類型,也可說是這波風潮的推手(Stephen Buchmann,2016)。
.
花語出版品中最知名者為1819年,巴黎出現了一本署名拉圖夫人(Madame Charlotte de Latour)的《#花語》(Le Langage des fleurs),此書依照庶民文化、文學創作或對花朵型態的直觀想像,區分四季對花語作出索引。當時對康乃馨的解釋是這樣的:「幻想、衝動、喜悅、忠誠的愛」。
.
19世紀後期,唯美主義運動中的重要人物、詩人王爾德在劇作《溫夫人的扇子》首演日號召友人在領子別上綠色康乃馨,作為低調出櫃的身分象徵,卻也因為作家希欽斯(Robert Hichens)刻意醜化前者的諷刺小說《#綠色康乃馨》(1894初版),加上該年代 #對同性戀的歧視,使得綠色康乃馨具有負面意味。
-
-
📌 [ 見圖4 ] 拉圖《花語》1834年在美國發行的英語翻譯版封面,在園藝風行以及彩色印刷技術的普及下,成為了相當受歡迎的花語著作。
.
📌 [ 見圖5 ] 希欽斯《綠色康乃馨》1970年再版的封面,用諷刺漫畫手法極力醜化配戴帶康乃馨的王爾德,保守主義者壓迫同志的嘴臉如此難看。
.
■ #回頭再看母親節
.
安娜.賈維斯女士,在倡議設立母親節時,原本是為了紀念母親安.賈維斯(Ann Jarvis,或稱老賈維斯)一生辛勞、在南北戰爭期間希望在特定節日與其他母親互助的 #社會服務 遺願。殊不知在商業操作的影響下,成為官方節日的母親節竟與諸多節日一樣劣化為流於形式、鼓勵大眾消費的購物節。
.
賈維斯晚年的抗議鮮為人知,她反對花商與糖果商假借母親節獲益,更不相信慈善機構能善用募得的款項,抗議歷程曾同時有33件訴訟案纏身,終生未婚的她最後貧病交迫,在療養院孤單離世(Antolini,2017)。
.
在花藝與食品業者大行其道的現在,這段過往看來格外諷刺,與其砸錢買蛋糕和花束,#不如多陪伴家人還實在些。
-
-
📚 #參考文獻:
.
1. 玉居風里栄 、夏木一美《アラベスク模様素材》,マール社,東京都,2013
2. 平松洋《名画の謎を解き明かす アトリビュート・シンボル図鑑》,KADOKAWA/中経出版 ,東京都,2013
3.史蒂芬.巴克曼(stephen buchmann)《花,如何改變世界?穿越科學、商業、歷史與文化,探索花與人類的不思議共生史》,呂亦欣譯,臉譜出版,台北市,2016
4. Antolini, Katharine Lane《Memorializing Motherhood: Anna Jarvis and the Struggle for Control of Mother’s Day》,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Press,2017
|
#母親節快樂
#長知識
作者:鄭雋立 | 現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