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關係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2010)的片名看似隱晦,但政界明眼人都知道,那是美國總統與英國首相之間關係的代稱。美國是由英國移民打造的國度,雙方也曾兵戎相見,但經過百年歷史變遷,成了兄弟之邦。
.
在二戰期間初期,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數度派密使說服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也曾親赴國會演說,對美國充滿溢美之詞。這看在當時英國朝野,可不是滋味,認為邱吉爾太親美,有損國格。但邱吉爾很清楚單靠自身力量,難以與納粹一搏。但到了美國參戰之後,邱吉爾也曾感慨日不落帝國已然消逝,「英美」關係未來從此將是「美英」關係。
.
在這部由金獎編劇彼得.摩根(Pete Morgan)(他在台灣最受歡迎的無疑是《王冠 The Crown》(2016-)系列)操刀的《特殊關係》當中,「關係」的主角換成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與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故事之初,布萊爾尚未官拜首相,卻獲柯林頓邀見。與其說是泱泱大國之間的交流,不如說是地頭蛇去拜碼頭。白宮助理見到他後笑說:「還不錯,他(總統)只遲到15分鐘,他肯定很看重你。」這是何其犀利的對白!
.
布萊爾由麥可.辛(Michael Sheen)詮釋,柯林頓則是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飾演;一邊是唯唯諾諾的英國紳士,一邊則像荷爾蒙四溢的美國老粗。關係之所以特殊,或許正是因為明明雙方關係不對等,卻又因為歷史、文化淵源同歸一宗而必得以禮相待。布萊爾很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因為他是英國首相,也因為他在初登大位,而柯林頓已有了豐富經驗。
.
故事當然迴避不了著名的醜聞,即柯林頓與實習生陸文斯基(Monica Lewinsky)偷情案。當柯林頓初次被媒體揭發時,布萊爾正好親赴白宮訪問,被媒體問及對此事的看法時,看似是基於「特殊關係」,布萊爾出聲捍衛柯林頓。然而,彼得.摩根顯然不認為布萊爾是迫於壓力才表示聲援,在他看來布萊爾是真心相信他、也將柯林頓視為摯友。
.
突然,兩人的關係像是產生昇華,男人與男人在危機之下的惺惺相惜,其實就本質上,就像是《花漾女子 Promising Young Woman》(2020)裡集體性侵女同學的男人們之間的那種扭曲情感,不免令人作噁。直到事實證明柯林頓確實做了偽證,布萊爾雖然無言以對,但礙於身份地位卻也不可能貿然承認自己護錯航。
.
雖然角色的演出與戲劇情境,沒有對觀眾做出太多的暗示,節奏一直有種愜意感。但其實就彼得.摩根的暗諷之下,其實不難摸清他對布萊爾的看法。顯然,他不認為布萊爾是一個壞胚子,但他卻認為布萊爾太致力於扮演好自己的「小老弟」角色,以至於他甚至為此去修改自己的道德準則,來相信自己真正喜歡那個角色,猶如迎合霸凌者的小嘍囉。這是典型的認知失調。
.
一項證據可證彼得.摩根並沒有純心否定布萊爾,即片中針對巴爾幹半島局勢的激辯。布萊爾眼見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在科索沃發動殘酷屠殺,基於人道考量,一心想要出面化解,於是想要拉攏柯林頓動用北約資源。布萊爾的念頭很單純,他希望自己任內能為推動和平留下遺產(而這正是柯林頓點醒他的)。當他真的如願推動之後,卻又放低身段,向柯林頓致歉,認為自己搶去他的風頭。
.
換言之,布萊爾真的是個好人。但好人從政對民可能是福,卻也可能造成禍害。柯林頓在卸任後,向布萊爾娓娓勸諫,因為他知道上任的將是共和黨的布希(George W. Bush)。他強調,共和黨人可跟我們民主黨人大有不同。柯林頓看出了布萊爾的問題,建議他對人仍應保有自主判斷能力。布萊爾卻傻傻說,布希新官上任,自己肯定能分享給他一些自己的經驗。
.
這部作品沒說之後發生了什麼事,但我們都記得布萊爾後來的選擇,繼相信柯林頓與陸文斯基什麼也沒有之後,他再次相信布希說的──伊拉克國內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在本片問世後六年,布萊爾公開道歉,為投入伊戰的決定負起全責。事實上,依照調查伊戰的齊爾考特報告(Chilcot Inquiry)顯示,開戰絕非當時英國的最後選擇,根本沒有證據顯示伊拉克擁有所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
許多人或會質疑,一個人何以影響歷史走向?但放大人物對時代的影響,乃是自古說書人、現代作家的極佳切入點,好處是能讓聽者、讀者、觀者更能興味盎然地了解歷史故事。將一切功勞與責任歸咎在布萊爾身上,不見得合宜,但從《特殊關係》之中,我們卻也不得不否認,上位者的手腕,多少對時代的走向、國家形象的塑造造成了深遠影響。
.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最狠,他在伊戰後重批布萊爾「令人厭惡、忠誠、盲目,明顯地奉承」。不過,即便要批評他「盲目」,卻也不得不提他的「忠誠」。現在大家回首布萊爾,或許想到的就是一條哈巴狗。但彼得.摩根卻也無意將他描繪成惡人或懦夫,看完之後,每個觀眾或許都會覺得這樣的人,肯定會是一個完美的好朋友,可不是?但治國嗎?彼得.摩根讓故事戛然而止,但我們卻都不難猜測讓這樣的人訂定國策,國家會往何處行。
.
布萊爾不是一個無為首相,他至少曾經有過捍衛和平的嘗試,卻諷刺的在執政末期成為戰爭幫兇。這也再次呼應了彼得.摩根對他的觀察,布萊爾作為一個美國小老弟,沒有展現出自己應有的原則,既能迎合柯林頓,又能奉承立場大相異趣的布希。但也別忘了,這種「彈性」,卻也是他能長期執政的不二秘訣。《特殊關係》是政治故事的幕後揭露,也帶有濃濃自嘲,妙不可言,極品中的極品。
.
.
(附圖一為《特殊關係》劇照,圖左為飾演布萊爾的麥可.辛,圖右為飾演柯林頓的丹尼斯.奎德;附圖二,左為布萊爾,圖右為柯林頓。)
CATCHPLAY+ #特殊關係 #布萊爾 #柯林頓 #TheSpecialRelationship
花戎劇情 在 吳佩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早上聽了美國參議員 #達克沃絲 談到她母親的家族為了逃離共產統治,徒步逃往泰國的經歷,不知怎麼,一整天腦袋裡,先是迴盪著「我們沒有家,我們沒有家,孤兒是我們的名字,回家是夢裡的呼喚」這首曲調(#家太遠了),再慢慢浮現 #異域 劇中一幕幕鄧克保(#庹宗華 飾演)牽著妻兒的身影、小杜華中興(#劉德華 飾演)喪命的畫面。
我記得當時是哭紅雙眼走出電影院,因劇情催淚的程度猶勝華仔另一部經典 #法外情。我內心既困惑又擔憂著,孤軍究竟是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最後有沒有平安撤離?現在又過得好不好?也領悟,國、共兩黨顯然都不是人們的最佳選擇。
對共黨的了解漸多,已是大學時代,我記得修 #婦女史 這門課時選讀了《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歷經滿清末年的亂世,又接續著數十年的內戰,人民顛沛流離,早已苦不堪言,當時有很多人像 #鴻 一書作者張戎的知青父母一樣,痛恨國民黨的腐敗,也相信共產黨的許諾—將為人民帶來好日子。身處中共高幹家庭,張戎一家過了幾年榮景,在文革時卻陸續被下放、關押、送去勞改,讓他們失望透頂的不僅止是身體苦勞,而是見證了他們曾信仰(賴)的領袖毛澤東如何地殘暴。
今天有人在粉專留言,若有一天中國登陸,我可能被列入 #黑名單,送去勞改。說真的,若真有那麼一天,我毫不意外,也不會畏懼,因為早已理解共產黨的本質,加上這兩年看到香港人民所受到的粗暴對待。唯一讓我不解的是,怎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相信、附和、並呼應中共的說詞!
國民黨花了數十年進行高壓洗腦反共教育,愈壓、愈洗,效果顯然愈差,更往光譜的兩端發展,不但洗出更多具民主自由與台灣主體意識的人,悲催的是造就更多親共媚共的一群人。到底哪兒出問題?可能連國民黨歷來的權貴都不知道啊!
花戎劇情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2014年的傳奇東寶怪獸宇宙:哥吉拉大戰金剛】
看兩個銀幕經典角色對決,最精采的不一定是誰分出了高下,而是如何在激烈的衝突,釐清彼此擁有相同的願望。
自2014年,傳奇影業改編的東寶怪獸宇宙,每部作品各自有著鮮明的風格,無論是災難懸疑、越戰傷痕類型、傳統怪獸大總匯等,在不同的導演詮釋下,哥吉拉的身影都有不同的風貌。但總結來說,傳奇的東寶怪獸宇宙,總不脫離與「傷痕」和解這件事。
哥吉拉最初誕生於核爆的恐懼裡,2014的改編也緊扣著這個主題,但相較於最原版的反戰,2014的改編是著重於「跟惡魔相處的方法」,既然核能已經是存在的事實,那我們如何與之共存?哥吉拉的存在就像核能,它既提供大量的能源,但也存在著潛在的風險,它是人類的天使,但也有可能成為人類的惡魔。
雖然《哥吉拉:怪獸之王》毀譽參半,但芹澤博士所說的:「若要療癒傷口,就要學著跟造成傷口的惡魔相處」,這是我非常喜歡的台詞。美國與日本曾在太平洋上殺的血流成河,但誰能想到幾十年後的今天,兩者結盟成最強大的電影工業陣營,讓哥吉拉與金剛能在大銀幕上重返榮耀?
美國跟日本曾都是彼此的惡魔,但當雙方學著共處時,這些曾經造成的歷史瘡疤,卻成為之後精采的故事題材。
《金剛:骷髏島》的背景為越戰時代,當美國人以為在二戰時期稱霸全世界時,卻在東南亞的叢林留下永遠的頹敗。島上存在著二戰遺留的美國與日本飛行員,他們原本在空中是死敵,但墜落到島上成為盟友,他們才發現彼此並不是天生就是敵人,而是命運讓他們必須兵戎相向。
對照於越戰失去太多袍澤的帕卡德中校,為了讓所有的失去都有意義,反而失去更多,但在戰爭裡追求意義是沒有意義的,只有讓戰爭平息,所有人才能從不屬於自己的命運掙脫。
《哥吉拉大戰金剛》與前幾部怪獸作品比起來,很明顯以動作元素掛帥,人物的劇情幾乎輕描淡寫。這部作品架構上的問題,在於導演與編劇太想要把金剛身世的世界觀交代清楚,以致於中間的地心歷險記篇幅太長,明顯壓縮了哥吉拉登場的時間,以及人類戲份的精細度。但金剛陣營的線路還算飽滿,支撐起整部電影唯一的情感。但可惜的該部電影比較沒有延續前面與怪獸共存的恐懼辯證,但若期待動作場面,該作絕對是整個系列之最,打好打滿打的爽快。
然而哥吉拉與金剛兩者的對立,很類似《金剛:骷髏島》裡落難於島嶼的美國跟日本二戰飛行員,他們都是因為命運的洪流而成為了敵人,哥吉拉與金剛是因為人類的陰謀而大打出手,就像當年二戰美軍與日軍是因為當權的政府而敵對。當我們以療傷的憐憫立場,去解讀歷史上曾經發生的衝突,就不會以對錯來論斷彼此,並意識到雙方共同的敵人。哥吉拉與金剛大打出手,某方面來說也很像日本與美國當年的對峙,但在衝突裡理解了彼此,在娛樂裡我們看到了美國與日本既能較勁又能合作的默契。
《哥吉拉大戰金剛》給我的感覺不同於《傑森大戰佛來迪》或是《異形戰場》,後兩者就像是幸災樂禍性質的看熱鬧,只想看到底哪一方會勝利。《哥吉拉大戰金剛》則是兩個國家最具代表性的娛樂文化的符號,在彼此纏鬥扭打的過程裡,找到了英雄惜英雄的氣度,互相為彼此作足了面子,在平分秋色的戰鬥裡,見證了雙方文化情感上的聯繫。
傳奇的東寶宇宙系列,我還是最喜歡芹澤博士與惡魔和平相處的論點,這也是貫穿整個系列的核心精神,即便《哥吉拉大戰金剛》的劇情沒有很出色,但兩者的對打多少也象徵了這個議題,兩個王之後勢必要學著與彼此共存的事實,在不甘心的道別吼聲裡,存在著一絲感激的情緒。櫻木花道與流川楓看彼此不順眼,但他們也理解到,當他們聯手時,才能拿下渴望的勝利,這大概是英雄衝突類型的故事最精采的地方。
你究竟想要成為帕卡德上校,成為過去仇恨的奴隸,還是像美、日兩位飛行員在臨終前和解成為莫逆之交,《哥吉拉大戰金剛》或許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