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魔粉,今天江魔跟大家分享一下『對照閱讀』和『人性的修煉』有甚麼關係?
遠在2008年的時候,我遠赴印度學藏文三個月。
我還未去印度前,確實是已經能夠看藏文而發音,字義就馬馬虎虎。
我也能夠看梵文中Devanagiri 而能讀出發音,字義也是馬馬虎虎。
不過,梵文的馬馬虎虎會比藏文的馬馬虎虎更好,因為雖然不懂梵文語法,但論詞彙量,會掌握得比藏文多很多。(其中理由可能是我們馬來西亞人所讀的馬來文,當中也有不少的詞彙根本就是從梵文變過來用,而且一些還幾乎是同樣意思。例如,馬來文的Bidadara很明顯是從梵文的Vidyadhara 變過來用。)
不過當時在印度學藏文的時候,自己有點頹廢,常跟另外兩位馬來西亞過去的大媽和大叔逛,練習藏文反而少。三個月後,我連講也做不好,聽藏文的話,只能弱弱的聽出一些『是、不是、要、不要』之類的。(搖頭)
當中第二個月的時候,我有飛回馬來西亞講課,就只是問了老師一句藏語要如何講,回來只是弄我的學生笑。我現在就連那句話也忘了,約莫記得有 Kyerang 和TSangma,整句話的意思我還記得,是要說:『你們全部現在馬上脫衣』。
所以那個學藏語的計劃,基本上是失敗的。而且我原先的計劃還想學來看藏傳佛教的原始文獻,現實與夢想簡直相差太遠了!
雖然我之後還收藏了不少藏傳漢譯文獻,它們是左頁藏文、右頁中文,也是一句一句翻譯,不過除非你是一行一行的讀下去,你就容易對照,但缺點往往是漢藏的版位不是對照。我估計加入每頁的版位對照,書中將會有很多空白處,出版社的成本就會高了。
版頁對照的好處就是對我們這種不諳藏文的,可以隨意選自己有興趣的章節來看。當然這種做法會受一些人批評為有斷章取義的風險,我則認為這是用興趣來推動自己繼續學習的權宜之計。
例如最近找會一些舊書來看,如圖,左邊那本是英文藏傳文獻,是Alex Wayman翻譯的文殊真實名義經,他是把梵、藏、英並排,這個對照就容易,而且可以三語並學。
我再附加另一本中譯版的經文拿來對照,又方便很多。
特別是我們這些沒辦法直接看梵文或藏文,英文和中文版的翻譯,其語法和詞彙其實還是有分別,我變成只能從第二手翻譯的兩種語文去看,而且要對照這兩個版本的語義分別,感覺上才有一些稍微的踏實。有些地方我看中文版經文的時候,雖然每個字都看得明白,但我不了解整句話的意思。對照英文版後,先別說明白了經文原意,但起碼那句話不再無厘頭了。
文殊真實名義經其實我一直想看完很久了,每一次都半途而廢。這一次的這種看起來很麻煩的對照閱讀,反而輕鬆很多。
你們可能會好奇:『江魔,怎麼你不直接看註解呢?』
其實我是有打算要看的,真實名義經的註解我收藏的已有幾個版本,我也一直忍著先不要看名家註解。我覺得特別是當我們看原文也沒辦法看完的人,註解對我們來說是有很大的誘惑,因為一看就明白啦!
我先不看註解的原因,是我不要受註解的框架所規範。
在心理學的研究,這現象好像叫做 Retrieval Inhibition。大概就是要你列出一系列相關的東西時,如果實驗者說為了幫你而給了你兩個例子,你的腦袋一旦聽到了這兩個例子後,就會被框架著,反而想出更少。
這也與『定錨效應』很接近 —— 談判的時候,一旦有人先丟出了一個價碼,雙方就得從那個價位去協商、去上推下拉。(是的,如果你認為談判不就是要對方先開價嗎?你是不明白人性。你心目中的價位是8000,對方心目中的價位是 4000。你先講的話,你比較有機會談判到一個更接近8000的價碼,但只要對手先開價,你就必須從人家的4000開始往上提,哪個更辛苦?)
但也別誤會我的意思,我沒有狂傲到有膽量說註解不重要。我是要先把經典原文和自己的內在的創意,有了很個人化的結合,之後才開始再去看各家註解才會更加的容易。
你們可能又會問:『那麼不看註解就直接看原文,不怕會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嗎?』
其實只要我們知道自己第一輪要下的功夫就是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和對號入座,目的只是要讓自己踏實的看完。看完後再看註解的時候,為甚麼不能從註解中去對照會自己之前有哪些地方是看對?哪些地方又看錯呢?
人不是一學就會啊,難道你是一個從來不承認自己以前的資訊沒有不足的人?或者你認為自己從來就不會看錯?
你需要這麼幼稚嗎?
從註解文獻對比自己的『註解』,就好像偵探般的抽絲剝繭,甚至還可以反觀自己為何當初會如此『對錯號、入錯座』,這不是一個更了解自己的機會嗎?
往後你還可能有機會對照各家的註解,然後也去推敲為何某家註解會用甲的角度而不是用乙的角度?這種的研究就不純粹只是看文獻的資訊,還會訓練到自己看註解家的內心世界。
你可能又會很好奇:『江魔,我們他媽的為何要去知道註解家的內心世界呢?』
很明顯的,任何的註解都是受自己內心的期許、夢想、信念所影響,在這方面我也不需要多說了。不過,我就講講用這種閱讀法的副作用 —— 你有機會學會從人家的字裡行間去窺看他們內心的期許、夢想、信念。你覺得這個能力的訓練,有沒有在人際關係上的實用價值呢?
總結一下對照閱讀的好處:
一,因為麻煩,所以有適當的挑戰,你會對內容有更深的印象。
二,對照自己和名家的註解,除了對原始文獻有第二層深入的印象,還可以學會反觀發掘自己的內心。人要學會成長,必須先學會反省自己。
三,對照各家註解,除了對原始文獻有第三層深入的印象,還可以學會窺透名家的內心。人要有高素質的人際關係,必須先學會省察他人。
四,就好像我現在寫這篇文章般,可以用來炫耀!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可以隨緣樂捐,打個幾塊錢的小費給我吧:
http://paypal.me/kongdemon
藏文翻譯發音 在 跟著Andy逍遙世界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羊卓雍錯簡稱為羊湖,是西藏的三大聖湖之一,位於拉薩通往日喀則的老路(南路)上,所以這座美麗的聖湖也成為從拉薩到日喀則時,大家最喜歡的一處天然景點。羊卓雍錯四周雪山環繞,最著名的是寧金抗沙峰,所以每當到達岡巴拉山頂駐足時,往往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羊卓雍錯,而是在群山中顯得最突出的寧金抗沙峰。藍天白雲加上綠水雪山,羊卓雍錯聖湖與四周雪山群峰相映成趣,美景渾然天成。
羊卓雍錯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水」的美譽,這四個字是依據藏文發音翻譯而來,在中文“羊”的意思是「上面」;“卓” 的意思是「牧場」;“雍” 的意思是「碧玉」;“錯” 的意思就是「湖」,所以羊卓雍錯中文的意思就是“上面牧場的碧玉之湖”,也有藏人稱它作天鵝湖,都是對它的讚美之詞,也由此可知羊湖在藏人心目中聖潔的形象。羊湖的面積又大又長,所以大家無論從任何位置,都無法以肉眼看到這座聖湖的全貌。實際上,羊湖的身軀蜿蜒在群山中長度達一百三十多公里,是由空母錯,沉錯,巴久錯,以及古羊卓雍錯四座湖泊,共同組合而成,只有在地圖或是高空中,你才能驚喜的發現它猶如耳墜一般,鑲嵌在山的耳輪之上,因此「神女散落的綠松石耳墜」也就成為藏人對羊湖的另一個暱稱了。
羊卓雍錯的另一大特色是她的水源來自四周念青唐古拉山脈的雪水,但是確沒有出水口,雪水的流入與自然的蒸發達到一種奇特的動態平衡。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座美麗的聖湖,覺得它的形態類似加拿大的佩投湖,但是比起佩投湖卻是毫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尤其是它的顏色層次真是美輪美奐,在不同時刻的陽光照射之下,都會顯現出層次極其豐富的各種不同藍綠色,真是超級夢幻美不勝收。
藏文翻譯發音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P 與 F
文:薯伯伯
我在拉薩有一位賣青稞酒的鄰居,名叫瓊多阿姨,老家在日喀則一帶。有次她要請我吃葡萄,我沒吃,她笑著用普通話說:「你要『減陪』嗎?」我聽了一會才知她說「減肥」。瓊多阿姨跟我們關係很熟,而且她雖然普通話不算好,但比起大部份漢人的藏語水平都好,因為自己也很喜歡學習語言,所以理智上覺得不應取笑別人語言的毛病,但她說「減陪」時太有喜感,我就忍不住笑了起來,阿姨便說:「哎,我的趴(發)音不標準啊!」當時我和幾名西藏朋友聽到,覺得更是好笑,她就說:「哎,你們都碰(瘋)了嗎?」
在傳統藏語裡沒有 F 的發音,只有 P 音,現代藏文文字裡也沒有單一字母可以表達 F 音,而是用上複合字母 H+PH 來表達 F 音。西藏的年青人大多能發 F 音,但一些上了年紀的藏人,間中還是會把 P 及 F 音混淆,甚至是完全發不出 F 聲。記得當初要把酒水單上的「咖啡」譯成藏文,其中一個比較老的譯法是 kha-phe,也就是把 f 音寫成 p(注一)。類似的例子,還有法國較古老的譯法是 pha-ran-si(ཕ་རན་སི་)而不是 fa-ran-si(ཧྥ་རན་སི་)
這種近代才在藏文裡發生的P F 音演變特別有趣,因為在其他語言,也一直有這種趨勢。例如法文與英文之間,就找到不少同源詞,也是由 p 轉成 f,例如 père 和 father, pied 和 foot, pour 和 for, peu 和 few,還有 poisson 和 fish,來來也是同源字(cognates)。
在中文的世界裡,有所謂「古無輕唇音」的說法,即古代的 b 和 p 音,後來才演化為 f 聲。例如爸和父是同源,甫可以唸作普或苦(注二),心抱即是新婦,還有在普通話裡,不少藏人認為「吐蕃」的發音應該唸作 tǔfān 而是 tǔbō(或寫作「圖博」)。以上詞組,也顯示了 P 轉化為 F 的過程。
不過比較有趣的是,這種 P 和 F 的轉化,似乎都是單一方向,例如 père 和 father 這兩個字雖然都是古歐亞語的同源字,但估計 père 要比 father 古老一點。大概因為 P 音較費力氣,F 較柔弱,人越來越懶,所以就把 P 唸作 F 吧。不過有些情況,讀 P 會較 F 更合適,例如罵人的時候,起勁說出仆街,就比隨便說聲 fuck 更為舒氣。
注一:咖啡的譯法,現在較常用的寫法是 kho-fe(ཁོ་ཧྥེ།),有些學者(尤其安多學者)堅持要譯成 tshig-ja(འཚིག་ཇ་,類似燒茶的意思),聲稱這才是「真正的藏文」,似乎覺得為保語言純正,就要抗拒一切音譯的外來詞。
就以咖啡譯作 tshig-ja 這個翻譯來說,我覺得是過猶不及,而且不少藏人朋友都未聽過這個譯法。以「咖啡」一詞來說,字源是阿拉伯語的 qahwah(قهوة),在外國語言,引入咖啡時,大多按其音譯,越南文叫cà phê,日語是 ko-hi(コーヒー),泰語是 ga-fe(กาแฟ),印地語叫 kofee(कॉफ़ी)。那藏語專家對這個外來詞,似乎也沒必要刻意譯成燒茶之類的意譯。
近幾十年藏語裡有不少用詞直接取自漢語,嚴重影響藏語本身的發展,一些藏人學者擔心外來語的影響,雖然無可厚非,但若因此而摒除所有外來語,就是矯枉過正了。
注二:有關杜甫應該讀作「杜普」還是「杜苦」,可以參考一下白雲城主的〈為何杜甫不叫杜普〉,文中詳細解釋了重唇音至輕唇音的轉化及推斷,白雲城主認為要讀「杜苦」,「苦」音才有子美之意。不過因為是人名,其名主人唸自己名字時,根本就沒有用重唇音,那麼後人把他名字唸作較接近他本人發音的「普」,我覺得也未必是錯,但如果我對外唸出詩聖的名字,肯定還是用「杜苦」了。https://goo.gl/vpAKQq
———
照片:瓊多阿姨,在她家裡過藏曆年。
———
多謝閱讀此文!
如果喜歡我寫的文章,請踴躍按 Share 跟人分享,讓更多人看到故事,把想法分享出去,同時誠邀各位留言分享意見!
更多文章,請看薯伯伯的博客: http://pazu.me/
更多照片,請看薯伯伯的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pazu
藏文翻譯發音 在 藏人小朋友學藏文--會話練習--問候語-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在「藏人小朋友學 藏文 」的課程中,我們除了學習 藏文 的 發音 ,也練習 藏文 會話的問候語。常用問候語བཀྲ་ཤིས་བདེ་ལེགས། 吉祥如意! ... <看更多>
藏文翻譯發音 在 藏文藏語學習資源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歡迎各位新會員我們這裡有藏文母語者、翻譯員、學習者為免會員在搜尋上有困難, ... 內容:藏文三十字母的字形與發音,基本詞彙以及基礎的發音變化課程費用:3000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