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哪一家粥好吃? 那我一定推這家!
🍲拾捌號粥鋪:https://safood.tw/jingzhao18
以粥品為主,偏南部粥的做法,海鮮產地直送,從「經典口味」招牌海鮮粥、皮蛋海鮮粥、無刺虱目魚肚粥、芋頭排骨粥,到「季節限定」的紅蟳海鮮粥、干貝海鮮粥,居然有18種口味!
老闆每天早上4點就會來店裡熬湯,湯頭是由魚肉、魚骨、雞骨、蔥、薑等,至少要熬4小時以上,完全沒用湯粉,看起來非常營養,老闆說他們自己會喝,也會給小朋友喝,大家可以放心大口喝👍
雖然是小店但對食材非常堅持,海鮮產地直送,口味也有很多可以選擇,不管是外帶、外送都很方便👏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南府城美食稱霸全台,不少台灣人在假日總愛到台南來趟輕旅行。這次帶大家離開熱門的台北,來到以食聞名的台南。這裏的早餐店門外同樣一早就排滿等吃早餐的遊人。未試過在台南早上起來飲用溫體牛肉烹煮的牛肉湯,阿嬤親手做的炭烤三文治?不妨參考我們的台南早餐懶人包,跟着台灣人的步伐,從早餐開始感受在地的台灣生活吧...
虱 目 魚 頭 熬湯 做法 在 下班女子的討好人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神奇的台南,油條、煎魚腸與蔭汁魚頭】
📍台南美食 📍阿堂鹹粥
#半夜睡不著覺 🎶 我是個半夜捨不得睡,假日很難早起,但卻總是很期待明天早餐的女子。
每當夜深人靜肚子餓時,總會預先想好明天早餐要吃什麼,然後在半夜餓到受不了時,再為自己弄出一份宵夜,吃飽喝足才滿足地去睡(不良示範,請勿學習😎)
即使隔天早上醒來的胃口,想吃另外一種跟昨天半夜預想完全無關的食物,也是家常便飯。但鹹粥,便常常是我在秋冬的早晨,非常渴望喝上那麼一口的理想早餐。
身為臺灣人,關於鹹粥的做法,南北不太一樣,曾經聽過「#北肉南魚」的說法。北部慣用豬骨熬湯底,店家會製作炸蚵、炸豆腐或紅燒肉來做搭配。南部則會用魚骨熬粥,店家會製作老油條或魚皮、魚肚、魚腸來搭配。
拜訪台南這個神奇的城市多次,每每總是嚷嚷著美食太多,但胃只有一個。幾趟旅行下來,造訪過 阿憨鹹粥、 悅津-鹹粥蝦仁肉絲飯後。這次終於如願以償,在清晨魚肚白的天光下,抵達 台南.阿堂鹹粥。
初次到訪,也不知道該吃虱目魚還是魠魚好,於是不傷腦筋地點了「綜合鹹粥」。土魠魚油煎後,剝碎加入粥裡,配合著虱目魚背脊肉,還有鮮蚵、紅蔥酥 、蒜酥、芹菜末提味。粥的口感米粒是在東港飯湯與濃稠港式粥品之間。米粒很巧妙地在不會過於軟爛,但也不是粒粒分明的中間灰色地帶。每一口湯汁都充滿的魚鮮的清甜。
當天,我還加點了隱藏版美食,蔭汁魚頭、油條、燙魚腸。本來想吃煎魚腸的,但當天去的時候還太早,廚房還沒準備好。(想吃的朋友記得在八點左右才能一飽口福)
大家知道阿堂鹹粥的油條,其實是個常被忽略了默默隱身在民間的武林高手嗎?
他們所使用的油條,其實來自台南一間百年油條專賣店,傳承第三代。單吃起來,就可以同時吃的到脆、香、軟、又有咬勁的口感。是搭配鹹粥的必備法寶。讓整碗粥吃起來更有層次。好的油條,吃起來不會有油耗味,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扎實的麵粉香。推薦必點。
蔭汁魚頭也是當天的一大驚豔,滷汁入味略微甜香中不會死鹹,魚肉細緻,富含膠質的外皮搭配蒜和辣椒,讓一早還有點睏的我,吃到整個驚豔醒過來這樣。(而且魚眼睛滷到好好吃完全無腥味)❤️
#這裡有同樣也喜歡吃魚眼睛🐟👀的朋友嗎(請舉手🙋🙋♂️
本來很想吃煎魚腸的,但當天去的時候老闆說現在還太早,廚房還沒準備好,叫我點乾燙魚腸吃吃看。魚腸清的乾淨,口感脆中帶有韌性。整盤上有魚腸與魚肝等。魚肝會帶有些微苦味,內臟稍涼後出現些許腥味。沾點胡椒鹽或蔭汁魚頭的湯汁,或者帥氣的浸入粥裡,風味更多。
可以說是大人的味道。
當天撐著肚皮吃完鹹粥後,轉頭看到旁邊的包成羊肉湯,想也不想的,就走了進去,坐了下來。
台南就是個這麼奇妙的城市。讓你即使飽了還想一吃再吃。
半夜飢餓如我回憶當天的美好,簡直酷刑。
該是規劃下一趟台南之旅了吧。
#阿堂鹹粥
#下班女子的討好人生
虱 目 魚 頭 熬湯 做法 在 力力隨意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各位午安,呷飽咩?
今天午餐營養均衡,有肉有菜有海鮮。
整尾的 #馬頭魚 用日本鯛魚飯(たいめし)的做法做成 #和風馬頭魚飯,每粒米飯都充滿馬頭魚的香甜。女兒吃了一口馬上說好好吃喔~
另一個重點是,今天的湯,不是用排骨熬的喔~
以往煮湯時都愛用排骨熬湯,味醇濃厚,喝過我湯的朋友們都會詢問怎麼熬的。其實沒什麼,唯一的秘方就是時間。只要花夠久時間,湯就會濃醇。
不過,花時間久熬的排骨湯雖然好喝,但畢竟比較油膩與好花瓦斯(費)啊~
今天改做日式昆布高湯。
只要花10分鐘熬湯,隨後熄火放置一夜,即有一鍋香甜的高湯。
高湯煮好後加入季節尾巴的高山白蘿蔔與真材實料,濃濃虱目魚味的虱目魚丸做成 #和風蘿蔔虱目魚丸湯。清淡卻味濃的高湯襯托又不搶虱目魚丸的香甜。
不過畢竟我無肉不歡,所以用當季的小黃瓜做了道 #小黃瓜炒肉。
昨天買菜時看到可遇不可求的漂亮高山菠菜,馬上全包做 #蒜炒菠菜。女兒主動夾了好多來吃。
營養豐富又豐盛的一餐,簡單上菜~
#暴走海鮮
虱 目 魚 頭 熬湯 做法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台南府城美食稱霸全台,不少台灣人在假日總愛到台南來趟輕旅行。這次帶大家離開熱門的台北,來到以食聞名的台南。這裏的早餐店門外同樣一早就排滿等吃早餐的遊人。未試過在台南早上起來飲用溫體牛肉烹煮的牛肉湯,阿嬤親手做的炭烤三文治?不妨參考我們的台南早餐懶人包,跟着台灣人的步伐,從早餐開始感受在地的台灣生活吧!
鮮宰溫體牛肉湯
台南人少吃濃重的紅燒牛肉麵,卻寧願早上起來吃碗牛肉湯,因為台南有最新鮮的「溫體牛肉」。所謂溫體牛肉,並非真的有牛的體溫,而是泛指在當天屠宰的本地牛肉,屠場在午夜宰牛,未經冷凍的鮮宰牛肉,會即時經牛墟迅速運到台南市店家,那時才不過凌晨三、四點。
位於海安路的六千牛肉湯,被譽為「最難吃」的溫體牛肉湯——「難吃」,是因為遲到的鳥兒連湯也分不到一滴!牛肉湯五時開賣,賣完收攤,早上八時許便打烊。所以有些誠心客人甚至半夜就前來等候,他們迷信店家頭幾碗牛肉湯特別出色,因湯頭清澈,更能嘗到牛肉味,遲來吃,湯灼多了牛肉,便會混濁。牛肉浸在熱湯太久會變老,趁嫩肉尚帶幾分粉紅,蘸上醬油加點薑絲,就這樣放進口。牛的油分不高,但依然有甘香迴盪在口腔中,肉味濃,又有咬口,那份肉香愈嚼愈有味,是新鮮牛肉獨有的質感和味道。
六千牛肉湯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海安路一段 63號
電話:+886 6 222 7603
營業時間: 5am-9am(賣完即收)
古早炭烤三文治
曾被多間電視台報道,甚至被名氣節目選為台灣十大小吃之一。現年 80多歲的阿嬤, 20多歲起於台南武廟旁的小巷內賣炭烤三文治——當時只有有錢人才買得起多士爐,烘底麵包是奢侈小吃,阿嬤於是以土炮炭爐烘多士,內裏夾着厚厚的豬油煎蛋,贏得街坊歡心,後來愈賣愈紅,便成了台南名物。與炭爐為伴 60年,阿嬤因長期站立以致近年關節嚴重退化,不能久站,為保留這種味道,近幾年已交棒給女兒阿珍。阿珍眼明手快,赤手在炭爐上翻動三文治,六、七回後,麵包表面出現漂亮的金黄色,再多烤一會,美味的炭燒三文治便出爐了。嘗一口,牙尖率先感受多士的香脆,舌頭嘗到的卻是麵包的柔軟彈性,毫不乾澀,即使三文治放涼了,仍然非常可口!阿珍解釋,因為炭爐的熱力集中,能快速烤香麵包表面,內裏則仍然保持水分,這是多士爐做不來的。值得一試!
阿嬤炭烤三明治
地址:台南市永福路二段 227巷 3號及祀典武廟前
營業時間:正鋪周三至日 6am至 10am,武廟前周四至日 10am-5pm
電話:+886 6221 6658
鮮製軟滑虱目魚丸
台南人的早餐多姿多采,各門各派卻有一個共通點——都是暖胃飽肚的東西。過往勞動人口多,幹的都是花體力的工作,耕田捕魚,極需要豐富早餐提供熱量。米飯是上佳選擇,但台南暑熱,當地喜歡湯飯各半的溫熱鹹粥,湯湯水水,以醒胃口。廣仔虱目魚丸名氣較小,卻是當地人極力推薦的隱密老店,開業至今已有逾 60年歷史。第三代老闆說起從前,阿爺那代沒雪櫃,吃不完的魚會用來做魚丸,延長保存期,至今他仍依照上一代的做法,在魚肉內加地瓜粉、玉米粉等打成魚膠,再唧成丸。一碗魚粥上,浮着軟滑鮮味的虱目魚丸,魚本身帶丁點酸味令味道層次更豐富,大小剛好一口一粒,配上湯飯,令人回味無窮。
廣仔虱目魚丸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開山路 58號
電話:+886 6223 8531
營業時間:6am-2:30pm
絕不留夜阿憨鹹粥
阿憨的虱目魚做得出色,特別是虱目魚肚粥,更是店家絕活。所選的魚都是當天採捕而來,每條魚的重量介乎 600克至 1,000克,取其油脂平均,肉質嫩滑有彈性。粥底用的魚湯非常鮮甜,以魚骨湯熬足九小時而成,絕不留過夜。阿憨特別採用本土的在來米,因其黏性較弱,即使煮至爆米花的臨界點,湯仍然不濃不稠,卻帶有一份幼滑。
魚粥上,阿憨還會加上一整片虱目魚肚,起骨徹底,啖啖都是嫩滑魚肉,大片油脂甘香豐潤,真正的齒頰留香。
阿憨鹹粥
地址:台南市北區公園南路 169號
電話:+886 6 221 8699
營業時間:6am-1pm
編採:鄭凱婷
攝影:《飲食男女》攝影組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