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來個問題測驗~
天氣好熱啊!你喝水喝得夠嗎?正常人飲水量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30cc,(心臟病腎臟病患者需限制),如果以70公斤計算那至少要喝2100ml。
解渴是喝開水還是飲料?你愛喝含糖飲料嗎?你會喝酒嗎?喜歡冰涼的啤酒嗎?你喜歡吃火鍋、帶(剝)殼的海鮮、內臟、精緻食物嗎?有沒有偶爾覺得腳的大拇指或手指頭關節紅腫痛?你抽血驗過尿酸嗎?
今天訪視一位新個案,阿公80多歲,中風臥床有鼻胃管,可以稍微應答但是沒辦法很清楚,護理師職業病掃描第一眼評估就看到個案右手肘如柳丁大小的痛風石,我問:很痛嗎?阿公點頭。女兒在旁邊「加強」說:少年愛喝酒,痛一輩子,沒辦法啦!吃藥會稍微改善,但是一直拉肚子(秋水仙素),手腳關節好一點結果換屁股痛(腹瀉),現在要人照顧,我也很累,看他痛捨不得,吃了藥,尿布一天換7.8次,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醫師也沒招了!
好der~為了避免大家以後痛風纏身,請仔細注意每日飲水量,不要吃太好,不要吃太補,不要喝太多酒或含糖飲料,火鍋少喝湯底,海鮮選擇種類,帶殼的控制一下,內臟類偶爾就好不要貪口,維持理想體重。希望沒人因為痛風發作而受苦,真的很痛,沒騙你。
—————以下轉貼網路文章—————
一. 前言:
痛風古稱「王者之疾」、「帝王病」、「富貴病」,因為此症好發在達官貴人的身上,如元世祖忽必烈晚年就因飲酒過量而飽受痛風之苦,使他無法走路和騎馬領兵上陣。頗為有趣的一點是在歷史上,患上痛風曾一度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嚮往的疾病,因為只有達官貴人,有權有勢的上流社會人士才有機會患上痛風(高尿酸飲食多數只有富人才負擔得起)。此外,亦有認為痛風的發作是可預防癱瘓和中風等更嚴重的疾病。
痛風」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醫學典藉裡,因其疼痛來得快如一陣風,故由此命名。古代又稱「痛痹」,明朝虞摶所著醫學正傳云:「夫古之所謂痛痹者,即今之痛風也。諸方書又謂之白虎歷節風,以其走痛於四肢骨節,如虎咬之狀,而以其名名之耳」。
二. 介紹:
痛風(Gout; 學名:metabolic arthritis)是一種因嘌呤代謝障礙,使尿酸累積而引起的疾病,屬於關節炎的一種,又稱代謝性關節炎。女性一般在50歲之前不會發生痛風,因為雌激素對尿酸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是在更年期後會增加發作比率。由於尿酸在人體血液中濃度過高,在軟組織如關節膜或肌腱裡形成針狀結晶,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敏感)而造成痛苦的炎症。一般發作部位為大拇趾關節(這種情況稱為podagra),踝關節,膝關節等。長期痛風患者有發作於手指關節,甚至耳廓含軟組織部分的病例。急性痛風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發作,可使人從睡眠中驚醒。痛風初期,發作多見於下肢的關節。
三. 流行病學:
說起「痛風」,在早年被民眾視為是「富貴病」,主要是因為它最容易出現在常吃大魚大肉的貴族或有錢人身上,也就是說對一般的平民百姓而言,根本是一種終身不可能罹患的疾病,就台灣地區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很少有痛風的病例發生。
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地區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經濟大幅起飛,民眾的生活水準自然改善不少,優裕的生活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與毫無節制,使得昔日被稱「富貴病」、「帝王病」的痛風,有不斷增加、逐漸普遍化的趨勢。目前痛風在台灣地區已經不再是什麼稀奇的疾病,不但人數越來越多,發病年齡也越來越下降,據資料顯示最年輕的患者只有九歲,值得警惕;也因此現在痛風已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搖身一變為應酬族、酒仙、肥胖人士常見的健康問題。
四. 引起的症狀病因:
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風的主因。研究指出在男性身上,血尿酸濃度愈高者,出現痛風症狀的機會愈高,血尿酸濃度超過每公合9毫克者,4.9%會出現痛風。近年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痛風與飲酒(尤其是啤酒)、過量的肉類海產(尤其是內臟及帶殼海鮮)攝取有關,近來的研究指出高糖(如碳酸飲料及果糖)會導致痛風。另一方面,維生素C,咖啡和奶製品則可能對阻止痛風的發生有所幫助。
酒精引發痛風的原因是因為酒精在肝組織代謝時,大量吸收水份,使血濃度加強,使得原來已經接近飽和的尿酸,加速進入軟組織形成結晶,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敏感)而造成炎症。一些食品經過代謝後,其中部分衍生物可以引發原來積蓄在軟組織的尿酸結晶重新溶解,這時可誘發並加重關節炎。此外,劇烈運動、肥胖及壓力亦會導致尿酸濃度上升,誘發痛風。
五.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包括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性腎臟病變和尿路結石。臨床上可分幾個階段如無症狀症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中間緩解期和慢性痛風。
1.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是指血中尿酸濃度過高,但無臨床症狀。此種狀態以後易引起急性痛風或尿路結石,且尿酸值愈高者愈易引起,但少數人則可能終生無症狀。在門診常可見病人把一切的關節或軟組織症狀,歸咎於尿酸過高,事實上有不少病人其尿酸過高是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
2.急性痛風:是因沉積的尿酸鹽被白血球吞噬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易侵犯中年男性和停經後的婦女,早期時下肢關節較易受侵犯(少數病人則可能先侵犯上肢的關節),且愈周邊的關節愈易受侵犯。發病初期以侵犯單一關節為主,多以在第一蹠趾間關節(腳的大拇指的第一個關節),以後則可能有數個關節受侵犯。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發熱及嚴重疼痛,此時任何輕微的碰觸都會使疼痛加劇。痛風大多侵犯大腳趾關節,其他如足背、踝、膝、腕關節都可能發生。
關節炎常在夜間發生且症狀產生極為快速,病人常在睡夢中被痛醒。急性痛風可能由於外傷、酒精、藥物、外科手術或急性內科疾病而誘發。這種突然的發作在數天到數周後即消失,但一年會發生數次,不過也有時候幾年才發生一次。
3. 中間緩解期:指二次急性痛風中間之無症狀期間,病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急性痛風發作之間隔時間差異頗大,可長達十餘年亦可短至數個月,但往後之無症狀期可能愈來愈短。
4. 慢性痛風:痛風者未經適當治療可能會變成慢性痛風,此時病人除有慢性關節疼痛外,亦常有痛風石沉積於關節內或軟組織。由於關節受破壞和慢性發炎反應常導致關節變形。 患者的關節、耳輪、皮下組織甚至內臟器官,因為尿酸鹽的沉積形成粒狀或球狀的凸起,稱作痛風石。痛風石沉積在關節會造成痛風關節炎,導致關節變形。若沉積在腎臟亦會影響腎臟功能。
5. 痛風性腎病變:尿酸鹽可能因沉積於腎臟而引起腎臟病變。痛風病人亦可能是因年齡增加、高血壓、尿路結石、腎盂炎等其他因素引起腎臟病變。
6. 尿路結石:痛風病人常發生尿路結石,且其機會隨著尿中尿酸排泄量增加而增多。
7. 其他相關疾病:痛風病人常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硬化和高脂血症。
六. 結語:
40歲以上者應定期健康檢查,接受血中尿酸值檢查,預防痛風。若患上高尿酸血症,除了在醫師指示下服用降尿酸藥物,將尿酸值控制在正常範圍外,亦必須從生活與飲食杜絕一切痛風的誘因。減少進食動物性的高嘌呤食物(如海鮮、內臟類、非素食的高湯,植物性的高嘌呤食物則不必擔心),也需避免飲用過量酒精飲料,尤其是啤酒是痛風患者的禁忌。以長期來說更有效的飲食是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腎臟病的飲食(低飽和脂肪、低鈉、低升糖指數、低精緻糖、蛋白質不要過多或過少,腎功能損失已經到一定程度的患者鉀及磷也不能過多),這樣也容易維持理想體重,減少肥胖問題。切勿暴飲暴食(包括盡可能的經常飲水、不要到口渴才喝水、用少量多次的飲水來達到充足的飲水)、飢餓過度,運動不足及激烈運動也會增加痛風風險。
若痛風已經發作,則須立即檢測尿酸濃度、腎功能、血壓血糖及接受治療,並開始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第一次痛風是要開始預防這些疾病的信號),以免引起心肌梗塞、腦栓塞和痛風性腎病等併發症。
https://www.scmh.org.tw/dept/lab/show/Preview/page-137.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的 #壞膽固醇 很高,要注意喔!」聽到醫師這句話,是不是會感到非常害怕呢?,因為膽固醇過高可能造成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中風的風險飆升2、3倍喔! 根據中研院國人健康分析資料統計顯示,台灣成年人約5成有膽固醇過高問題,卻有很多人豪不自知~除了到醫院檢查,日本醫學博士 内山明好 傳授一個好方...
血管硬化指數檢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代謝症候群及台灣慢性病風險評估
國健署的「台灣慢性病風險評估」輸入健檢指數可計算以後罹患5種慢性疾病如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也就是10年後罹病率,是個實用的慢性病風險評估工具。
根據2019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結果發現。台灣不少民眾有三高問題;國民健康署委託國衛院建立慢性疾病風險評估模型,民眾可以自行輸入健檢報告數據,計算未來10年後罹患5種慢性疾病的風險。
目前統計結果(2019):
血脂異常:25.2%
血壓高:21.2%
血糖高:9.1%
認識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目前仍只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而非是一個疾病,因此在診斷上仍應依其所具有的各個危險因子進行臨床診斷,並告知病患。
在病人的臨床處理及照顧上,須謹記代謝症候群所提醒的概念並著重在如何協助病患減除這些危險因子。在實際的執行層面上,除了對於已經進入臨床期的各個危險因子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藉著民眾較願意接受醫事人員建議的心理,在詳細了解病人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後,提出建議,利用非藥物的方式針對這些易導致粥狀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進行介入。
誰是代謝症候群患者
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
(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
(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
(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
(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
(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 性<40mg/dL、女性<50mg/dL。
以上五項組成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
國家衛生研究院運用1993到199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串聯健保資料共計約1350萬筆資料,建立預測10年後罹患慢性疾病如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評估模型,提供更符合國人情況的罹病風險分級警示。
系統會根據不同慢性病風險評估所需,輸入「年齡」、「性別」、「健康檢查數據」如身體質量指數、腰圍、血壓、空腹血糖、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還有吸菸習慣、是否已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資料,每種疾病約需輸入4到6項資料。
系統會自動計算風險結果,以「紅、黃、綠」燈號方式呈現。
「紅燈」為「高」風險族群;
「黃燈」為「中」風險族群;
「綠燈」為「低」風險族群,
提醒民眾平台為「一次性」計算風險,並未留存所輸入資料。
最後,系統會根據計算出的疾病風險結果,參考醫學會、健康署等資料,提供民眾參考使用,如飲食減鹽、限酒、減重、戒菸、飲食改善、運動等項目的健康指引及後續追蹤建議。
現在就輸入自己的健檢資料,計算未來罹患5種慢性疾病的風險。
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index.jsp
Reference:
新聞來源: 自由時報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82479
國民健康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認識代謝症候群,繼續閱讀~~
↓↓
血管硬化指數檢查 在 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幾天,在門診看到12歲的小孩
因為學校健康檢查肝指數過高(GOT、GPT上升),所以來我們診所做進一步檢查,
檢查結果沒有B肝、沒有C肝,
但超音波看到脂肪肝,膽固醇也過高 ,
小朋友說他都十點就睡了,病史問起來也沒有吃來路不明的藥,沒有酗酒😅
小朋友身高160.6公分,體重67.6公斤,BMI:26.2 , 已屬於肥胖的範圍 。
這位小朋友有很多可以討論的議題,青少年肥胖是兒科醫學會最近很重視的議題但我今天主要想先介紹高血脂的部分。
🧁#高血脂🍰
#由於現代人的精緻飲食、營養過剩,加上缺乏運動、不良生活習慣等,導致體內脂肪囤積。根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血脂肪異常的盛行率平均為20%,#等於每五人就有一人有高血脂的問題。來做健檢的成人也很大一部份的人有遇到高血脂的問題。
高血脂又可分為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膽固醇又可分為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又稱好的膽固醇,可移除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搬離血管壁,帶到肝臟代謝,就像血管的清道夫。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又稱為壞的膽固醇,#會在血管裡沉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 而動脈粥狀硬化如果造成血管完全阻塞,甚至容易造成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等疾病!
✔️ #三酸甘油酯 (TG) 可以為人體提供熱量,與心血管疾病較無關係,但過高的三酸甘油酯可能會引發急性胰臟炎,造成腹痛。
🙋🏻♂️怎樣的人容易有高血脂呢?
🔹先天性:#遺傳體質,有些家族性遺傳,也是不少人體型並不胖但血脂肪卻過高。
🔹後天性:
者。
1️⃣#不良飲食習慣,喜歡吃油炸食物、手搖飲料、可樂、速食、甜點、紅肉等精緻飲食。
2️⃣#缺乏運動習慣,保持運動習慣可加速身體代謝,提高體內好膽固醇的比例,像是跑步、游泳等有氧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3️⃣#抽菸,尼古丁會傷害血管壁,提高脂肪堆積風險;且其中化學物質會降低 HDL-C、增加 LDL-C。
4️⃣#疾病因素,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肝腎疾病等。
🙋🏻♂️平常要如何預防高血脂呢?
🔸#控制熱量攝取,可以算每日總消耗熱量 (TDEE),控制在範圍內。
🔸控制油脂攝取量,#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者,如:花生油、亞麻仁油、橄欖油等;避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者,如:豬油、牛油、奶油。
🔸#烹調宜多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等取代油炸。
🔸#減少紅肉,如:牛肉、羊肉、豬肉的攝取。
🔸#選用好的澱粉,如糙米、胚芽米、十穀米、全麥麵包,等取代精緻澱粉如:麵類、甜點、甜麵包等,因為多餘的糖份會轉化成脂肪累積在身體裡。
🔸#食用深綠色蔬菜,纖維可提升飽足感,減少飲食當中脂肪、膽固醇和糖分的吸收。
🔸#太甜的水果需克制份量,如:哈密瓜、荔枝、芒果等也需克制食用量,因裡面也含很多糖份,可選擇較不甜的水果取代,如:芭樂或蕃茄等。
🔸 #可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鯖魚、秋刀魚、鮪魚、海藻、堅果、亞麻籽、亞麻籽油。ω-3脂肪酸也有助於降低 LDL-C,也具有抗發炎、降低血壓、降低三酸甘油酯的作用。
🔸#增加好的蛋白質的攝取,如:魚肉、雞肉等白肉,搭配運動可提升肌肉量,增加基礎代謝率,減少反覆復胖的機會。
🔸#調整生活型態:控制體重、多運動、戒菸、戒酒及紓壓層面做起。
⚠️但要注意!有些人反而會過度追求水煮餐甚至無油飲食!
➡️ #膽固醇功能是製造身體細胞膜的重要材料,也是製造荷爾蒙的原料。 如果長期油脂攝取不足,容易造成:
1️⃣#膽結石:如果飲食幾乎無油,膽汁無法受到刺激釋出,會在膽囊裡沉積濃縮,長期下來容易形成膽結石。
2️⃣#便祕:蔬菜、水果等高纖維的食物需要油脂潤滑,才能在腸道中幫助蠕動及排便,如果飲食缺少油脂潤滑,容易便秘。
3️⃣#荷爾蒙失調:因膽固醇是荷爾蒙合成原料 之一,無油飲食可能會導致睪固酮、雌激素、黃體素不足,女生可能會荷爾蒙失調、甚至還會影響生育。
4️⃣#皮膚粗糙、乾燥:油脂作用於皮膚的角質層,能減少水份由皮膚表面流失,有保濕的功能,因此無油飲食,皮膚容易粗糙或乾燥,甚至容易脫髮會造成皮膚老化。
5️⃣#缺乏脂溶性維生素(A、D、E、K):油脂攝取不足或缺乏,容易影響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進而影響皮膚黏膜(維生素A)、吸收鈣質(維生素D)、生育能力及免疫系統(維生素E)、凝血功能(維生素K)。
#佳鴻診所
🔽圖片取自網路
血管硬化指數檢查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你的 #壞膽固醇 很高,要注意喔!」聽到醫師這句話,是不是會感到非常害怕呢?,因為膽固醇過高可能造成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中風的風險飆升2、3倍喔!
根據中研院國人健康分析資料統計顯示,台灣成年人約5成有膽固醇過高問題,卻有很多人豪不自知~除了到醫院檢查,日本醫學博士 内山明好 傳授一個好方法,只要捏捏腳就知道!
趕快坐下來測測看喔!
1.坐在椅子上,把腳抬起來
2.掐住腳踝後面,阿基里斯腱最細的地方。
3.測量手指捏出的厚度,如果大於1.5公分,就要注意可能膽固醇過高!
這是因為小腿後方的阿基里斯腱,平常要承受人體大部分的重量,很容易受傷,當人體自行修復時,附近血管的膽固醇很容易累積在阿基里斯腱,也就是說,腳踝後方捏出來的肉越厚就越危險!
如果你的測試結果是膽固醇過高的高風險族群,日本營養師一政晶子提醒,多吃蔬菜、選擇橄欖油、把紅肉換成魚肉、少吃精緻糕點、養成運動習慣,謹記5大守則幫助擊退膽固醇!
【相關影音】
烤香蕉:倍增腸道益菌、排多餘膽固醇
https://youtu.be/jrf6k4r0e7s
一招為蔬果抗氧化,讓它為你抗老降膽固醇
https://youtu.be/4wIsF2rRrSQ
蘋果醋,穩血糖還能改善睡眠!
https://youtu.be/dstTQ2DpG8M
【相關文章】
薑黃竟然輸了?美研究:吃這水果一個月減40%壞膽固醇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4404
酪梨籽別丟!煮成燃脂通便茶,2週狠甩8公斤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137
吃蛋=膽固醇過高?完整揭開膽固醇指數的真相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2996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血管硬化指數檢查 在 20210328 健檢報告這樣看血管硬化指數預測風險 的推薦與評價
健檢報告這樣看血管硬化指數預測風險觀看完整內容影片 https://youtu.be/aO84VtFsBdY ----- 【你的血管夠健康嗎?】https://health.tvbs.com. tw/review ... ... <看更多>
血管硬化指數檢查 在 人體實驗室5分鐘判定有無動脈硬化 中視新聞20170413 的推薦與評價
動脈 血管硬化 是造成心 血管 疾病的主要原因,如果您有高血壓,血脂過高,肥胖和運動不足的話,建議您一定要做"周邊 血管檢查 ",只要短短的五分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