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心靈
■ 人際關係是永遠的課題
我們總以為不嚴重的人際問題能讓我們變得堅強,不,是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已經非常堅強了,但有時還是會因為人際關係而心灰意冷。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大抵都是如此,人際關係是考驗我們成熟和堅強程度的最佳試鍊。如果我們都能像孤島一樣獨自生存,就沒有必要變成熟,也不必煩惱如何讓自己的心更加堅強。
但是,因為我們需要與他人一起生活,所以我們不得不學習變得更有智慧,否則會很痛苦。因此,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也說過:「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源於自己的煩惱,比如內心的煩惱是不存在的,不論是什麼類型的煩惱,必然有他人的影子。」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我在面對衝突時尤其脆弱,即使我不是當事者,只是旁觀者,也容易感到害怕。雖然經歷過許多事件後,我自認得到了足夠的訓練,但如果處在衝突的狀態中,我的心臟仍會砰砰直跳,並驚慌失措。看著這樣的自己,我明白:「啊,我還差得遠呢!」
大家在與他人的關係中也會存在特別脆弱的部分,比如,無法忍受自尊心被他人傷害、因為不能忍受無禮的人而憤怒,導致衝突變大,或因為內向,所以站在群眾面前就會很痛苦等等。每個人都因為自己的個性而有各種各樣的苦衷。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習慣這些呢?
也許我們永遠不可能變得完美。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們也會吵架,並因為人際關係而受傷,或許我們一輩子都會因此而煩惱。無論我們多麼成熟且堅強,遇到問題時仍會痛苦,所以我們只能盡力尋找避免痛苦的方式。
隨著經驗的累積,我們逐漸了解如何避開最糟的情況,也愈來愈知道該如何明智地應對。有些方法對於在人際關係中守護自己的心特別有幫助,現在我想談談其中幾個。
(1)不要浪費力氣證明自己是對的
認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是驅使人行動和成長的原動力。孩子們為了得到父母或老師的認可不斷努力並逐漸成長,成人們則為了獲得能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而付出努力。在親近的朋友和夫妻之間,如果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認可,也容易產生失望的情緒。但也正是這種「認同需求」引起許多人際問題,使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變得很脆弱。
反向思考後會發現,我們只要能從「認同需求」中獲得自由,就能活得更開心。被他人眼光所綁架的人,會強迫自己把心思花在許多不必要的事物上,當我們的認同取決於他人時,我們就無法自己掌控,結果就是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饋。
尤其韓國是特別喜歡批評的社會。看著最近的新聞報導,我有時會覺得,別說認可和支持了,只要不挨罵就萬幸了。隨著網路的發展,許多人在匿名的保護傘下說出許多可怕的話。另外,我們藉由手機聊天工具不斷與人接觸,所以幾乎二十四小時都在接受他人的評論。我們在學校學習國文、英文和數學,但卻沒有學到智慧溝通的方法。在職場,甚至家人之間也經常互相批評。愈是親近的人,說話愈尖酸,愈讓人感到痛苦。我們會覺得對方似乎完全不了解自己,因而傷心且委屈。這樣的情緒讓我們很容易崩潰,任何人都一樣。
但是,說話傷人的人,內心往往有著傷痛。無論他們多努力希望獲得認可,也不會有太大收穫。因此,守護自己的方法不是費盡心思證明自己是對的,不是將精力放在強調「那個人是錯的,我是對的」上,相反地,應該把焦點轉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為什麼這麼傷心。這樣就能看到隱藏在這些情緒後的認同需求,並且能了解到「啊,我是因為想得到認可才這樣啊!」、「原來那個人不知道我的真心,所以我才會傷心。」這樣一來,我們反而會減少向外尋求認同,也能節省心力,因為我們已經了解自己了。
請記住,不要因為尋求他人認同而浪費力氣,甚至失去自己。如果是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的問題,他人不認同也沒關係,乾脆讓自己挨罵也是一種方法。若我們可以相信自己,能夠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即使沒有他人的支持,也完全沒問題。就算他人不認同,你所做的事依然是正確的。別人詆毀、討厭自己,或者嫉妒自己,事後回過頭去看,往往會發現那對我們的人生並沒有多大影響。反而是為了討好別人,或者為了證明自己正確才會消耗過多的能量,因為這讓我們將生活的主控權放在他人手上,容易讓我們迷失方向。我想大家應該都不希望因為執著於他人的認同,而讓自己的人生朝不願意的方向發展。
「你正確不是因為別人認同你,而是你實際做的事及其理由是健全的。」
─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
(2)覺察比較的情緒
不是別人折磨自己,而是自己折磨自己的情況之一就是自卑感。因為未達到他人決定的標準而感到自己不足,這就是自卑感。自卑感需要有比較對象才會產生。我也會不知不覺把自己與他人比較,並因此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是你知道,其實自卑感和優越感沒有分別嗎?在佛教心理學中,比較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統稱為「傲慢」。通常我們會認為感到優越是傲慢,但事實並非如此。優越感、自卑感,甚至認為自己和別人是同一等級的心態都是一樣的,都是因為「比較」而產生的。
將其他個體與自己比較,並感到痛苦的生物只有人類。田裡的花也是照著自己的步調開花,不會和別的花比較。請想想看,看著梔子花盛開的杜鵑花,會因為自己不開花而傷心嗎?花朵們都是依據季節開花和凋謝,不會費盡心力模仿其他的花,也不會因為長得比別的花好而驕傲。在這方面,人類也許比花更脆弱。
但是,如何消除這種自然而然比較的心態呢?持續研究佛教冥想的美國第一代冥想領袖約瑟‧戈爾斯坦(Joseph Goldstein)是這麼說的:每當產生比較之心時,只需要觀察一下自己的心。也就是說,當傲慢的心態出現時,沒有必要灰心喪氣,也不必責備自己或感到驚訝。只要對自己說:「啊!這個情緒又來了。」並接受它,同時了解這只是暫時而非固定不變的心態,如此一來,這種情緒就會自然消失。
我之所以認同將比較的心稱為傲慢的心,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大部分的問題都是源於「我們自認為了解那些我們其實不了解的東西」。只看到他人的某一面,便與自己進行比較,其實這也是誤以為了解他人的傲慢態度。複雜的人類,能讓我們像用尺衡量東西一樣簡單地分析並比較嗎?
然而,這樣的錯誤卻以各種面貌蔓延。父母以生下孩子為由,介入子女的生活,直到他們長大成人為止,並認為自己知道什麼對子女最好。不只如此,好朋友、戀人或夫妻之間也會輕易定義對方「是某種人」,並以此作為指責的工具,甚至彼此詆毀。
但是,我們究竟為何能輕易說出「了解」誰呢?我們連自己也不了解,卻認為自己很了解別人,這實在太荒謬了。
「因此要反覆告訴自己:『我不了解任何人。』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之間都應該要互相提醒。我們所知道的只有自己並不了解對方(……)因為不了解,所以需要對方說明,並像初次見面一樣傾聽對方。如果不打破『了解』的信念,並反覆提醒自己不了解對方,就無法逃出這個地獄。」
─李允珠,《忍耐自己的時間》(나를 견디는 시간)
正如李允珠作家所說的,我們所了解的只有我們並不了解任何人(家人、朋友、戀人)。
(3)區分他人與我的界線
因為自以為了解他人而產生的常見錯誤,就是輕易侵犯他人的領域。所以人際關係中,需記住的第三點就是「區分他人與我的界線」,我們必須記住對方是對方,我是我。
無法區分他人和我的界線會引起兩大問題。一是依賴,因為無法確信自己做的選擇是否正確,所以總是依賴父母或朋友的意見。為了安心,總是希望別人陪在身邊,如果不能如願以償,就會把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這相當於把自己生活的自主權讓給了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另一個問題是干涉。就像父母希望操控子女的人生一樣,介入他人的人生。這是家人之間經常發生的情況,也很常發生在朋友、同事或戀人之間。因為愈親近愈容易越界,也愈容易讓人相信自己能改變對方。
干涉並不只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對方身上,也包含為了幫助家人、朋友或同事,過度消耗自己的心神。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因為覺得失業的兒子很可憐,所以繼續提供經濟援助,母親很容易覺得這是「為了兒子好」,但其實也有可能只是為了不讓自己覺得不舒服,所以持續提供兒子經濟支援。母親的支援會不會反而使兒子失去立足的機會?會不會因為這樣,兒子反而無法下定決心獨立呢?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很常發生。
很多人總是以「因為愛你」為由幫助他人,卻拖延了那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立」。那真的是愛嗎?
因此,我們有必要區分「為了他人」介入某件事,是真的為了那個人,還是為了讓自己心裡舒服。我們應明確區分他人和自己的界限。尤其是因為東方集體主義文化的特性,讓我們從小就生活在不區分界線的家庭環境中,這也讓我們在這方面經常感到疑惑。每個人的界線都截然不同,所以更容易無意中犯錯,並產生衝突。我們應該如何分清楚界線,並互不侵犯呢?
認為所有的煩惱都源自人際關係的阿德勒,也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因此,阿德勒強調「課題分離」。就是要將他人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的分離。他告訴我們明確且簡單的區分標準。那就是,思考誰最終會面對這個選擇帶來的結果。
面對成績或前途問題後果的是子女本人,如果失業的兒子不求職,其結果應由本人負責,因為沒有任何人能代替另一個人生活,所以能負責選擇結果的人只有當事者一個人。我負責我的生活,你負責你的生活。
不要把自己的課題推給別人,也不要把別人的課題攬在自己身上。再親近的人對自己指手畫腳,也不能被對方動搖。我們人生的決定權在自己身上。
到目前為止介紹的三種方法都不是容易實踐的方法。但如果對這三點掉以輕心,不僅心靈會受到威脅,甚至會失去自己生命方向的鑰匙。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自己的心,就像是自己堅強地主導自己的生活一樣。如何?這三點是不是值得一試呢?以下提供在實踐過程中能給予勇氣的短祈禱文來幫助大家。
「我做我的工作,你做你的工作。
我不是為了符合你的期待而活在這個世界上。
你也不是為了我才存在於這個世界。
你就是你,我是我。
如果我們的心偶然相合,那是美好的事,
若不是如此,那不是沒辦法的事嗎?」
─弗雷德里克.皮爾斯(Friedrich Salomon Perls)
.
《#我的心也需要呵護》
快樂會消逝,情緒也會過去,你需要的是奪回心靈方向盤,照顧脆弱的心
내 마음을 돌보는 시간: 연약한 마음을 단단하게 지켜내는 셀프 심리학
.
作者:金慧伶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15)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在人我關係中,要能守護自己的心,對我來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交友簡單,減少不必要的互動。這包括社群網站上面的朋友,還有我們選擇關注的對象。
還有多花時間在自己身上,這要刻意排時間給自己,而不是有了空閒時間再說。照顧自己的心靈是責無旁貸,可是多少人不願意對自己好好負責。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可愛的書,持守內心,減少無謂地向外追逐!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介紹 訪問作者:林仁廷 內容簡介: 生活已經夠苦了,你不心疼自己,沒人會心疼你。 別等到崩潰後,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明明社會進步,生活更便利,人生為何還是好難? ▌太多選擇讓人無所適從,茫茫然過一天算一天,人生...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介紹」的推薦目錄: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介紹 在 書閣&生活隨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點成長吧
🐶歡迎收藏或分享,推廣閱讀需要您。🐶
書名/ #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
作者/ #岸見一朗
出版/ 感謝 #皇冠出版 #平安文化
今日介紹8月新書,是《被討厭的勇氣》作家的全新力作,近期收到的邀約裡我最期待此書了。讀完令我心情平靜,對生老病死與未知的未來不再那麼恐懼,書中也多次提到阿德勒心理學,此學派的思想果真能好好運用在生活之中呢!
此書分為八章,探討在人生中如何面對必將歷經的生、老、病、死、與人際關係,以及人生為何總是那麼苦?又該如何積極面對當下?作者也不時加入自己的人生經歷,配合許多阿德勒心理學的金句,細細解說,來改善你心底最深層的恐懼。
摘錄我的劃線段落(「」內為摘要):
📌關於〔人生很苦〕:「生病成為一個契機,讓人開始覺得過去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其實一文不值,那是因為『破壞性的大浪』也就是死亡逐漸逼近,人終於知道人生是有限的。」
→我也是如此,在大病一場之後,人生真正的價值與該做的事才慢慢浮上檯面。如同作者所說的「挫折反而比成功更能學到東西。」
📌關於〔生病〕:「家人生病的時候會放大家人之間的關係。」
→不只有正面的幫助,也可能摩擦增加而造成不愉快。
「不要把未來跟希望連結在一起,與其說不要,應該是說未來無法和希望連結,因為未來並不存在。」
→隨著年紀增長,愈來愈能體會「未來並不會來」這件事,只有「當下」才是永恆不變,我們永遠活在「當下」,有什麼想做的就要當下去做。
📌關於〔老〕:「只要活在『當下』、『此時此地』就不會老也不會死。衰老和死亡,沒有所謂的好或壞。」
「人不是因為衰老才無法增長智慧,而是因為怠於學習才會衰老。」
→將近30的我也開始對於年齡感到恐慌,路上背著書包的女學生們是那麼青春洋溢,而我只能駝著身子帶著黑眼圈上班去,仿佛是為襯托她們而活著…。唉,我想多了,是吧?
📌關於〔沒有意義的實用性〕:「即使不是因為生病,也有可能為了照顧孩子或雙親而無法在外工作。這種時候,人也不會因為無法工作而失去自己的價值。」
→有不可逆的因素而無法工作時,真的很讓人懷疑自己在這世界的實用性啊!或許也需要厚臉皮一點,讓自己好好休息,總會進入到新階段的。
📌關於〔忘了死亡也無所謂〕:「活著本身就有價值,活著就是對家人的貢獻,這一點從平常就要傳達給父母知道才對。」
此書心理學的觀點不會太難懂,能讓自己在這充滿競爭的世界裡找到一方平靜之地;讓對萬事萬物皆充滿刻板印象的現代人,有轉換思考的機會。像是給人心理諮商般,那些你所煩惱的事或許是多慮了,一同與作者來場心靈對話吧!
畢竟,「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
說不定,盛開的花叢就在下個轉角等著你。
-
-
-
-
#心理學#阿德勒#阿德勒心理學#日本文學#好書#好書推薦 #好書分享 #閱讀 #閱讀日常 #閱讀心得 #閱讀筆記 #書蟲#書單#心靈勵志#勵志#勵志書籍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介紹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知道現在職場上最關鍵的隱藏技能是什麼嗎?你知道可以不說一句話就讓合作機會找上門嗎?你知道如何在充滿雜訊和紛擾的年代脫穎而出嗎?答案就是,學會寫作。寫作一直都是關鍵的技能,只是它的重要性在時代的演變之下只會變得愈來愈重要。你或許會問,為什麼要寫作?如何寫作?寫些什麼?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回答你。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writing-as-weapo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作者是中國知名的寫作教育培訓教練師北宸,曾任鳳凰網科技頻道前主編和中國 LinkedIn 公關部門,現為《紐約時報》中文版專欄作家。他將在線下寫作課面對無數學員的教學經驗,搭配眾多的寫作案例,彙整成這本談寫作的書。
這本書裡面談的重點偏重於寫作的「心態」和「心法」,強調從建立內心的基本功先做起,先理解寫作會帶來的好處,然後認識一個好的寫作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心理素質,最後才是如何寫作的「技巧」和作者本身的經驗分享。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充滿了「寫作技巧」的操作手冊,這本書或許不適合你。如果你從來不曾覺得寫作很重要、想要了解寫作真正能帶來的好處、想知道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那麼這本書是初次接觸「寫作」的你很好的起點。在這篇文章裡,我試著用容易理解的方式總結這本書的一些重點跟你分享。
.
【為什麼要寫作?】
#無形之間行銷自己
作者認為,把自己「行銷」出去,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在求職履歷上做自我介紹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職場能力。在向上級提案做預算企劃時,是在行銷自己的策劃能力。在寫給隔壁部門的會議結論和待辦任務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跨部門合作能力。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行銷自己。
矽谷創業公司 37 signal 的創辦人傑生.佛里德(Jason Fried)曾經分享他如何挑選一個職位的最適合人選,他說:「要招募就招那個寫作最厲害的」。因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會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且他們懂得表達和溝通,他們讓事情更容易被理解,也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
無論對管理階層、行銷人、設計師、程式開發人員,寫作技巧都非常重要,一個優秀寫作者的特質,也是雇主想在任何求職者身上看到的特質。透過寫作,我們可以培養和精進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內心的想法有組織、有脈絡地付諸文字之上,讓別人從文章裡進一步認識你這個人。
.
#內向者的社交利器
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身為一個內向者所能擁有最好的武器,就是寫作。作者在這本書裡面用這句話傳達總結了這個觀念:「好文章自己會走路。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社交方式。」對於不擅長在社交場合中侃侃而談的內向者而言,寫作是一個非常值得建立的技能。
作者進一步說明:「內向的人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以自我為中心,孤僻而不愛交際的。事實上,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更能聚焦於內在世界,有更強的感受和反思能力,這反而能幫助內向的人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內向者在旁人看來孤僻不善社交的缺點,反而在寫作的時候得以發揮優勢。
在另一本寫給內向者的《安靜,就是力量》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內向者聽得多講得少,並且比較容易從寫作、而不是從對話中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不喜歡衝突。他們很討厭閒談瞎扯,但是喜歡有意義的討論。」好的文章不但會自己走路,還會幫你說話。
.
#自我精進的武器
你身處的環境決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始寫作,可以讓你沉浸在一個持續精進的環境裡面。作者他舉自己為例,一開始他的英文特別差,但是他試著把自己浸泡在《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的高品質英文媒體環境裡,也訂閱了上百家科技媒體的文章大量閱讀。
此後,他一篇又一篇的翻譯優質的文章,不但提升了英文能力,也打下了撰寫科技文章的深厚基礎,造就他後來踏上媒體主編和寫作教練的道路。他調侃道自己開始寫作的時候就像是「群體裡面最差的人」,從寫作新手開始出發的他,等於無時無刻都要向更優秀的寫作者學習,讓自已沉浸在比自己的知識和視野更高的環境,才能不斷進步、寫出更好的文章。
我認為,高品質的文章本身就是一個「資訊含量充沛」而且容易「重複閱讀和賞味」的資訊載體,而且你很容易可以「照著寫寫看」。不同於影音之類的媒體,你要照著做的成本和門檻相對比較高。從高手的文章模仿寫作,挑選框架來給自己用,相對而言都是更簡單可上手的方式。學習寫作同時也會帶來自我精進,讓自己沉浸在好文章的環境之下,是一個跟高手的思維不斷靠近的過程。
.
【該如何寫作?】
#善用萬能的框架
在這本書裡,作者沒有教你一百種寫作技巧,而是只教你「一個」寫作技巧,那就是「萬能寫作法」。這是一個無論在什麼情境都可以運用的框架,簡單、易懂、好執行。無論是單一模組使用,或者是擴大成更大的框架,甚至是大框架包小框架,都可以有各種運用的方式。
萬能寫作法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觀點」,指的是有價值導向的主觀論點,或描述的客觀事實。第二個是「案例」,引用軼聞趣事、實驗案例、研究數據來輔助說明你的觀點。第三個是「總結」,回顧主題,用一句話、一個段落,總結核心觀點。
以下引用一個我自己的寫作範例給你參考。我在分享《與成功有約》這本書的讀書心得時,分別說明了書中提到的七個高效人士習慣,其中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的說明我是這麼寫的:
前半段是「觀點」:第一個是「主動積極」,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行為歸咎環境或他人;待人接物是根據本身原則與價值觀,做出有意識的選擇。
中段則是「案例」:史蒂芬引述《活出意義來》 作者法蘭柯的說法:「刺激與回應之間始終有段距離,而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法蘭柯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經歷過所有身外之物、僅有的尊嚴和身體自由完全被剝奪,身旁盡是絕望與痛苦的氛圍。
後半段是「總結」:他體悟到儘管外在環境再怎樣無法忍受、不受自己控制,人的內心卻仍可保有「人類終極的自由」,也就是選擇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積極,是一種選擇。
善用這種萬能寫作法的框架,你就可以把任何想要表達的觀點,用你想要引用的案例來說明,最後再透過總結來加深讀者的記憶。你可以把這樣一個段落當成是一個「模組」,一篇文章就是好幾個模組的組合。如同作者所說:「寫作之道,大道至簡」,掌握這個寫法,你可以應用在無限種不同的場景裡面。
.
#閱讀高品質資訊
要練就一身好的寫作本領就要注意自己吸收的資訊品質。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你,就是你吃進去的東西。」意思是你如果常吃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就會養成不健康的身體。嚮往健康的人們很在乎自己攝取的卡路里是否超標,也傾向選擇健康的食物。可是,我們對大腦「吃進去的食物」是否也有同樣程度的關注?
我們要去買新鮮和頂級的食材,需要付出相對高昂的成本;但是閱讀頂級的精神糧食,卻不一定要付出多麼高昂的代價。你攝取的資訊,決定了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如同《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中提倡要攝取「慢媒體」的原因是「 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自己很推薦從《華爾街日報》之類的優質新聞來源去吸收資訊,這通常會比看八卦小報和農場新聞的文章來得更好。
就很像做數據分析的科學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垃圾進、垃圾出」,如果一個人總是吸收劣質和低廉的資訊來源,那些資訊就會影響他下筆寫出來的東西。因此,我們要慎選資訊來源,為自己營造出一個高品質的資訊環境。一個寫作者首先要有好的輸入,才可能有更好的輸出。
.
#寫作時必須誠實
在這本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作者他說:「讀者不需要你完美,但他們需要你誠實。」起初我在練習寫作,並且鼓起勇氣公發表的時候,時常會在乎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會不會被人嘲笑太淺、太無聊。有時候想著想著,乾脆就不寫了,至今回想起來,也錯失了暢談許多主題的機會。那些自己還未臻成熟的想法、還不夠完美的表現,時常會在害怕和自我質疑的時候偷偷藏起來。
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不敢誠實」有一個主要原因,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後,看不起、看不上自己。但是這種「害怕」,其實是對別人的不信任。一個作者如果不敢誠實,等於是不信任自己的讀者。真正支持你的讀者,會理解和體諒你,並且和你站在一起。如果一個作者不敢信任讀者,那麼讀者也難以信任作者。如果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必須對自己的不完美更誠實,而且不要害怕公開自己的誠實。
.
【可以寫些什麼?】
#總是勤做筆記
在這本書中讓我很有收穫的,是作者提到他在寫作訓練營裡面,總結給學員們的最重要的經驗:第一,找到你這個行業最好的資料並努力深挖。第二,一定要做筆記,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想到的、有價值的內容通通記下來。如果要讓寫下的文章自己會走路,就公開分享出來。
作者提到他寫筆記的方式是從紙本筆記,轉變成電子筆記,再變成電子和紙本,到最後全部轉為紙本筆記。只要是對他有幫助的、他感興趣的、未來寫作主題可能會用到的,他一定毫不猶豫全部記錄下來。只是很可惜的是,書中說了很多他寫筆記的原因,但是對寫筆記具體的「方法」卻著墨甚少。
我在閱讀的時候也不斷懷疑,純紙本筆記真的比較好嗎?因為我本身習慣用數位的 Notion 筆記 App 和紙本的子彈筆記,數位筆記利於搜尋,紙本筆記利於激發思考。稍做比較之後,我還沒有作者這般把「所有」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的習慣,這點倒是值得每個寫作者持續探究的主題。
.
#寫日記週記總結
除了作筆記之外,我們還能寫些什麼?作者提供了三個很有意思的寫作練習方法,很適合每個想學習寫作的人開始提筆。分別是每天寫日記,每週寫複盤週記,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
首先,每天寫日記。作者認為最好的寫日記時段,是每天醒來的第一個小時。如同我在《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寫下:「早晨醒來的時候,精神品質和心情都處在清空的最佳狀態」,在起床後開始寫點東西,是最好的起床儀式之一。寫日記可以帶來五個好處:
1. 計畫性:可以做好一天的準備。
2. 忠實性:可以準確寫出昨天發生的事情。
3. 中立性:冷靜思考前一天的事情,可以中立地看待事情。
4. 持續性:對於大部分午餐和晚餐都奉獻給工作的上班族來說,早上是自己最自由自在的時間,不會讓寫日記的習慣被中斷。
5. 活用性:可以將過去的寶貴經驗運用在當天。
寫日記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承諾和一致性」。《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曾經說過人類有一種天性:「人們一旦對自己的行為或選擇做出承諾,就會努力保持言行一致。」善用這種天性,利用日記來驅策自己完成每天早上對自己做出的承諾。
其次,每週寫複盤週記。作者認為定期整理筆記可以帶來去蕪存菁的效果,他每週會重新對筆記大掃除,把無意義和不重要的扔掉,留下那些可以強化現在和未來的有意義的筆記。複盤的時候,他也會思考自己當週哪裡做得不好,並思考改善的方式。用寫作的方法來複盤,可以讓你更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也方便日後回顧自己的轉變歷程。
最後,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作者舉工作為例,有些工作出現的頻率只佔 2%,卻可能影響你 90% 的工作績效,這件工作就是成果總結。所以平常期間,我們就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完成的事情,透過有主題性、系列性的方式做出總結。總結是屬於平時練習的少,可是卻很重要的工作。
.
#持續寫任何東西都好
很多人會以為寫作的時候,要有很多的「靈感」才寫得出來。但這是對寫作的根本誤解。作者提醒,無論是寫什麼,寫就對了。就像知名的高產出作家村上村樹和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都是以持續且規律的方式在寫作。
我很喜歡美國畫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曾經說過的這句話:「靈感是給業餘人士用的,我們其他的人就只是每天出現並投入工作。如果你等著烏雲散去,或等著一道閃電擊中你的大腦,你就不會做出很多工作。所有最好的想法都來自於過程;它們來自於工作本身。」
因此,不要相信靈感,不要期待一個不會天天憑空出現的東西。寫作這個行為的本身,一定要養成習慣。你可以參考《彈性習慣》這本書提到的核心觀念,你想養成的習慣不能太困難,必須要可以在你狀況最差的那一天照樣能夠執行。重點不是去拼靈感爆發,而是建立能維持規律寫作的方式。
.
【後記:寫作永不嫌遲】
從《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閱讀過程之中,令我收穫最豐富的就是「讀者要看的不是你的文筆,他們要的是真實的你」這個觀念。作者希望我們擺脫寫作就是要文筆優美的老舊觀念,而更強調寫作對生活和職涯可以帶來的具體好處,以及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
這本書有點像是學習寫作的心靈雞湯,而不是技巧工具箱。如果你想學習除了「萬能寫作法」框架之外的技巧,我很推薦《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有著豐富寫作框架和步驟的書,其作者劉奕酉對使用框架是這麼評論的:「使用框架是為了跳脫框架,發展出自我的思考脈絡。」說得真好。
我也很慶幸自己曾經紀錄下來當初學習寫作的一些心路歷程,現在回味起來真的別有一番滋味。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我在《學得更好》這篇讀後感分享過的六種學習寫作步驟,以及我在《心流》這篇讀後感分享透過寫作進入心流的方法。我透過這種書寫練習找到了自己寫作的意義。
最後,寫作真的會「讓機會自動找上你」。最近「生鮮時書」就找上瓦基一起合作,即將要開一堂「化輸入為輸出」的線上課程(早鳥問卷調查和優惠),我會淬鍊自己經營部落格兩年多來的經驗,分享有效輸入、高效輸出的實戰本領,教你如何在資訊紛擾的時代靠優質的文章內容脫穎而出。
寫作可以幫你達成自我行銷、提升職場形象、加深社交品質的功效,寫作也是最好的自我成長和精進的方式。或許,你也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動作開啟自己的寫作練習,不妨在留言寫下你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有什麼想法上的改變和收穫吧。開始寫作,永不嫌遲。
.
瓦基的第一堂線上課程「化輸入為輸出」早鳥問券和優惠進行中
https://user134068.psee.io/3jdfxx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WRITE
使用期限:8/22~8/29
.
感謝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提供抽獎贈書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介紹
訪問作者:林仁廷
內容簡介:
生活已經夠苦了,你不心疼自己,沒人會心疼你。
別等到崩潰後,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明明社會進步,生活更便利,人生為何還是好難?
▌太多選擇讓人無所適從,茫茫然過一天算一天,人生好難又無趣?
大部分人生活忙碌,受困經濟壓力,累積的苦悶只能靠美食、聲光刺激、手機遊戲及偶爾住飯店的小確幸來慰勞自己,然而心靈層次——我們看不見的部分,常常處於匱乏與混亂。就像蠟筆小新的媽媽美冴把所有雜物塞進壁櫥一樣,選擇眼不見為淨,卻不知道哪一天會爆出來,突然崩潰。
「自己的事自己要處理好!」社會教我們不要去麻煩別人(因為別人也不會處理),但沒有教該怎麼整理自己的需求及情緒,這些「苦」只能自己吞(壓抑),甚至認為「睡一覺起來說不定就好了」。
人生好難是真的,但是我們可以重新認識自己,以需求為目標照顧自己、愛自己、做自己,讓過去的失敗成為好故事,經營關係、健康依賴,面對陰影,完整自己,能預測、能解釋,最後能重建,產生更多選擇,進入自我成長的領域。
人生也許好難,但不是生活的第一順位,漩渦的中心點是自己,我們擁有自由能讓它變得有趣。
▌接受「被指正的勇氣」,但不需要「討好別人」,照顧自己、愛自己、做自己,然後也用這些方式對待別人。
→「討拍」跟「抱怨」不同,從他人那裡得到安慰,拍拍說一切都好。
抱怨的人不求問題解決,負面情緒越說越多。對抱怨的人可以這樣做:既拍拍他,也問他具體計畫,在情緒平靜後他打算怎麼辦,減低當事人過於倚賴感覺,提醒他回到現實面對困難。。
→不需要「自己討厭自己」,討厭自己就無法決定任何事。
這不是勸人放下或勇敢一點就能改變的事,一定要先傾聽背後的挫折故事,情緒面的事就要情緒面反應才能真正搭上橋,讓自己先被理解才有機會重新整理受傷的事,重新接納自己。
→自卑的人,交朋友的方式是「討好他人」,把自己當「工具人」。
自卑的人認為自己不夠格、沒有被喜歡的本錢,連自己都討厭自己。於是,自卑的人採取「討好他人」的方式贏得友情,替朋友付出勞務、要求照單全收,任何事來者不拒,認為有利用價值才會被喜歡。
▌情緒是老大,偶爾任性沒關係,表示「我知道我要什麼」,是做自己的先決條件。
→太過融入工作角色,容易過度消耗自己、導致職場憂鬱。
過於融入職場工作角色,沒有自己空間,容易引爆憂鬱,試著遠離壓力源、接受原本的自己、自我鼓勵、為自己創造小小成就感。
→能掌握,就能預測,再難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只是晚點而已。
人在面對事情若超出預期時,會先愣住幾秒暫時反應不及。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建議你先離開現場、專注深呼吸、刻意找件簡單的事做,待情緒冷靜後,再重啟思考與認知系統。
→別把身體當成情緒的冰箱,它有容量限制,也有時效性。
用身體冷藏情緒、冰凍痛苦,久了會滋生細菌、發出腐敗,嚴重影響其他正常食物,身心症狀就是這樣產生的。朝冰箱塞進不想處理的食材,經年累月,冰箱就壞的快,你該做的不是修理冰箱,而是清理內在食材,該丟的丟、整理的整理。
▌那些不被喜歡的黑暗面,仍然是自己的一塊,接納它並合而為一,它就不再是黑暗。
→學習讓自己抵抗,順從從來不是一種美德。
有時候因為強權,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不能反抗時,從內心抵抗開始吧!你不必跟對方正面衝突,而是在一定範圍內陽奉陰違,繼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假裝演戲配合對方,然而那不是你真正意願,配合的同時別忘了在背後比中指。
→學習讓自己依賴,懂得依賴他人,你會變得更堅強。
依賴是可以練習的,在親密關係裡練習撒嬌,在友誼關係裡試著請求幫忙。或許你會擔心造成別人負擔,其實不會的,要相信對方可以承接,而且「依「賴」是種「救急不救窮」的概念喔。
→學習接受弱小的自己,人生不能一味忍耐,要肯定自己的感受。
人總在「崩潰後」才知道真正要的是什麼,真金不怕火煉,崩潰時燒掉的都是無用的角色、面具、裝扮和假價值,殘留的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作者簡介:林仁廷
˙現為諮商心理師。
˙工作迄今20年餘,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服務對象包括大專生、青少年、特教生,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
˙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
˙家庭主夫,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旅行、動漫兼畫畫、攝影、社會觀察與寫短篇小說。
作者粉絲頁: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出版社粉絲頁: 新自然主義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新書介紹
專訪:林婷嫻 執行編輯
內容簡介:
蘇東坡瘋檳榔?明朝人愛寫炫耀文?鼓吹自己好棒,竟沒用?
中研院,在做什麼?!
跌破你眼鏡的史料趣事、學者口袋裡的故事,
用鄉民說書般的白話文,翻譯給你聽!
→北朝寶寶心裡苦怎麼辦?街頭造佛像,求慰藉。
→部落客鼻祖在這裡!明代古人也瘋打卡式遊記、炫耀文。
→為消瘴癘之氣,蘇東坡竟成紅唇族?!
→斬雞頭、告陰狀……人們為何在神明面前發誓?
→面對霸凌,我們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迫害vs情感依附,家內性侵開不了口的原因。
→活在當代的巫師,究竟做些什麼?
秒懂古人的史料祕辛 ╳ 知識量爆表的現代講堂
史上第一本!來自中央研究院,讓你無痛修學分的人文公開課。
一趟由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團隊領頭的人文之旅,用最親民的語言,帶你潛入最高學術殿堂,挖掘論文裡的高質量知識。
你從不知道的古代庶民生活、皇帝心聲,和現代人息息相關的災難社會學、心理、政治、語言研究⋯⋯篇篇都像坐在巷仔口那位深藏不露的神人在講古,推翻你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認知與想像。
作者簡介: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盼以具體的研究案例、真實的研究員生活,揭開中央研究院神祕的面紗,讓人們了解研究成果如何應用生活中,繼而體會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
中央研究院以理論結合實作、專業結合想像力,探索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答案。每個研究成果,都不只是一篇論文,而是推進生活邁向永續的動力。惟鑒於論文的專業嚴肅性,難以令社會大眾親近、了解研究的意義與樂趣,進而運用各種理論與發現,因此中央研究院於2017年推出《研之有物》科普網站,期待成為中央研究院與社會大眾的橋梁,將論文轉化為親民簡易的報導,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介紹 在 被討厭的勇氣-- 讀書心得|阿德勒心理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0:00 重點摘要1:56 主觀的世界6:26 過去怎樣怎樣8:05 課題分離11:41 你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15:04 脫序行為的五個階段17:25 不責罵,也不 ... ... <看更多>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介紹 在 [心得] 《被討厭的勇氣》70句佳句與讀後感-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NewAge 看板 #1KvOHuRy ]
作者: whoiam (胡愛晏) 看板: NewAge
標題: [Book] 《被討厭的勇氣》重點摘要與心得分享
時間: Thu Feb 19 14:36:36 2015
https://pilikang.blogspot.tw/2015/02/book.html
所有人,都應該買給自已的一本書。
----胡愛晏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
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已的生活方式。」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葉小燕譯
初版 台北市 圓神舒活網:究竟出版社 2014/11
304面 14.8x20.8公分 (哲學系列:28)
ISBN 978-986-137-195-5(平裝)
1.人際關係
177.3 103017825
各界推薦
如果佛洛伊德教我們定位潛伏記憶深處的傷害,將之築成終身居住的小屋,反芻創傷
帶來的宿命掙扎(要不是xxx,我早就xxx了),那麼阿德勒便是將我們逐出傷痛之外,
逼我們勇於面對當下每一決定的嚴師(原來是我把自已害得那麼慘)。讀完《被討厭的
勇氣》,身為佛洛伊德忠實信徒的我也不得不承認,阿德勒的理論,讓人燃起想好好
活在當下、不為宿命捆綁束縛的信念與熱情。「只有自已能夠改變自已」,我會永遠
這樣勉勵自已,不再逃避了。----逗點文創負責人 陳夏民
目錄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一、不為人知的第三巨頭
二、為什麼人是可以改變的?
三、心理創傷並不存在
四、人,會捏造憤怒的情緒
五、不受過去支配的生活方式
六、蘇格拉底與阿德勒
七、你甘於現狀嗎?
八、你的不幸,是自已選的
九、人,常常決定不要改變
十、你的人生決定於當下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已人際關係
一、為什麼討厭自已?
二、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三、自卑感,是一種主觀的認定
四、當感藉口的自卑情結
五、自傲的人,同時也感到自卑
六、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七、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已
八、從權力鬥爭到復仇
九、認錯不等於承認失敗
十、如何面對人生任務
十一、紅線與頑強的鎖鏈
十二、不要漠視人生的謊言
十三、從擁有的心理學到使用的心理學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一、否定認定的需求
二、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
三、什麼是課題的分離?
四、割捨別人的課題
五、一舉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
六、斬斷難題
七、認同的需求讓你不自由
八、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九、人際關係的王牌由我掌握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那裡?
一、個體心理學與整體論
二、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
三、為什麼只關心我?
四、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
五、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六、不能責罵、也不能稱讚
七、鼓勵的方式
八、為了讓自已感覺有價值
九、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十、人無法靈活運我
第五夜 認真活在當下
一、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牽制自我
二、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三、信用和信任有什麼不同?
四、工作的本質在於對他人的貢獻
五、年輕人要超越成年人
六、工作狂是人生的謊言
七、由這一瞬間開始變得幸福
八、想成為特別的存在的人有兩條路
九、甘於平凡的勇氣
十一、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十二、舞動的人生
十三、為此時、此刻點上最閃亮的聚光燈吧
十四、人生中最大的謊言
十五、為無意義的人生增添意義吧!
佳句摘要:
1、如果只聚焦在過去的原因,想用它來說明一切的話,就會落入決定論的框架中。
也就是說,過去所發生的事已經決定了我們的現在和未來,而且無法動搖。p32
2、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p33
3、並非「因為不安,所以無法走出去」;是因為「不走出去,所以製造出不安的情緒」p33
4、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心理創傷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
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p35
5、你並不是受憤怒的情緒驅使而大聲吼叫,你完全是為了大聲吼叫而憤怒。也就是說,
為了達到大聲吼叫的目的,而製造出憤怒的情緒。p39
6、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P41
7、問題不在「經歷過什麼事」,而是「如何解釋它」?P43
8、改變的第一步是要先知道。答案案,不是由誰來告訴你,應該自已去找才對。P45
9、你之所以想要變成某個人,是因為你只在意經歷什麼。事實上,你真正應關心的是
如何運用。P49
10、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P50
11、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你親手選擇了不幸,並不是因為出生在不幸的環境下。
P51
12、不管那一種犯罪者,沒有人單純只是為了做壞事而做事。所有犯罪的人都有讓他犯
罪的內在正常理由。他因為自以為的正當理由而採取行動,是在執行自以為好的「
善」事。當然,這裡所說的善並非道德上的良善,而是為了自已的善。P51
13、希臘語的「善」跟道德沒有關係,純粹是「有用」的意思,另一方面,「惡」的意思
是「沒有用處」P52
14、你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選擇了不幸,不是因為你生在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
入不幸的狀況,而是因為你判斷這種不幸對自已是一種善。P52
15、把所有我們「賦予它意義」的概念集合起來,就是生活型態。P53
16、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已下定決心「不要改變」。P56
17、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P57
18、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
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P58
19、無論你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決定
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已。P62
20、你之所以只看得到自已的缺點,是因為你下了決心「不要喜歡自已」為了達成不喜
歡自已的目的,才不會不看自已的優點,只注意缺點,請你要先了解這部分。P67
21、為什麼讓自已只看得到缺點,變得不喜歡自已?那是因為你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
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P72
22、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P80
23、自卑情結,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P85
24、只是把不幸當成讓自已特別的武器,那麼就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的狀態。P93
25、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已」比較後的結果 P95
26、只要可以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P102
27、我們不必發洩怒氣,也可以進行意見交流,甚至讓對方接受我們。P109
28、人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我是對的,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P110
29、如果你認為自已是對的,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P111
30、行動的目標是「獨立」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支援這項行動的心理面目標包括
兩項認知「我是有能力的」、「人人都是我的夥伴」P113
31、人生三大任務:「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愛的任務」P115
32、當對方看起來是幸福的,就單純給予祝福,那就是愛。在彼此束縛之下而結合的關
係,是撐不了多久的。P120
33、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時侯,才能真
正感受到愛。P120
34、關鍵不在於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P126
35、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P139
36、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跌你的期望而活,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地行動時,你不可以因此動
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P140
37、要區分是誰的課題,方法很簡單。請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
誰來承受? 」P145
38、面對孩子的課題,我會讓他知道,當他覺得困擾的時侯,我隨時可以提供協助。這
麼一來,察覺到父母變化的孩子,就不得不把今後該如何自處當成自已的課題來思
考。接下來或許會向外尋求協助,應該也有可能憑自已的力量解決問題。P148
39、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 P151
40、沒學會面對困難的孩子,將會閃躲所有一切的困難。P159
41、沒有任何理由不讓自已隨著喜好過日子。P164
42、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P167
43、認為別人應該喜歡我,或是我已經付出這麼多,要是不喜歡我就太奇怪了等等,其
實都是介入對方課題、尋求回報的想法。P169
44、不是因為被父親歐打導致關係惡劣,而是不想和父親保有良好關係,才讓這段被毆打
的誋憶浮現出來。P172
45、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你是共同體的一部分,不是中心。P193
46、稱讚這種行為含有另一層意義,就是」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P203
47、稱讚的背後帶有上下關係,是縱向關係的象徵…目的在於操縱能力比自已還差的對象
,其中並沒有感謝或尊敬的意思。P203
48、援助是在課題分離和橫向關係的大前提下,了解到讀書這件事是孩子的課題,並且想
想自已可以做些什麼。具體來說,不是以下命令的方式要他讀書,而是讓他有自信可
以把書讀好,推動他靠自已的力量去面對課題。P207
49、人會因為得到稱讚而形成自已沒有能力的信念。P209
50、我們會對幫忙做事的夥伴說聲謝謝,或者用真高興來坦率喜悅的心情,或說多虧有
你幫忙等等,這就是橫向關係為基礎的鼓勵方式。P210
51、人只有在覺得自已有價值的時侯,才會有勇氣。P211
52、我們不以行為的層級,而是以存在的層級來看待別人。不以別人做了什麼來判斷,
光憑他本身的存在,就值得讓人表達喜悅和感謝了。P215
53、我們光是存在於這裡就已經足對別人有用處、有價值。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P215
54、必須有人開始去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沒關係。應該由你開始,完全不必
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P218
55、在大家面前,並非單純的自已不見了,只是無法表現出來而已。P232
56、社會意識就是要把對自已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其中需要的是接納自我、
信任他人、還有貢獻他人這三項。P232
57、所謂的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卻要暗示自已我可以、我很強,這種想法也會連接到
優越情結上,算是欺騙自已的一種生活方式。另一方,接納自我是在自已無能為力
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已,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已
P233
58、相信別人的時侯不附加任何條件。無條件相信,這就是信任。P237
59、或許有可能被欺騙、被利用沒錯。不過換個立場,你站在背棄別人的那一方想看
看,如果有個人在背叛他之後,依然選擇無條件相信你,不論遭受什麼對待,都
還是信任你。對於這種人,你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騙他嗎?P238
60、當你帶著懷疑的目光時,對方瞬間就會知道,直覺會告訴他:「這個人不信任我」
事實上,我們必須無條件地信任,才能建立深厚的關係. P238
61、決定要不要背叛的並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自已怎麼做就行了。
如果想著對方若不要背叛我,我就給予同等的回報,那就是完全有擔保或有條件
下的信用關係。P239
62、悲傷的時侯,就盡情悲傷呀!正因為想要逃避痛苦或悲傷,才會綁手綁腳,沒辦
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P242
63、從這個瞬間開始,就能變得幸福。P257
64、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P259
65、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P270
66、舞動的人生是實現式的人生…因為你是持續在跳動,所以也不會留在原地。不過
「是沒有目的地存在的。」P273
67、正在動作的,既是過程也可以當成結果。P274
68、不要用直線去衡量自已已經到了哪裡,而是要看待每一個剎那是如何渡過的。P279
69、不論你怎麼度過每一個剎那,就算有人討厭你,只要貢獻他人這顆導引之星還在,
就不會徬徨,做什麼都可以。誰要是討厭你,就讓他討厭好了,只要活得自由就
行。P285
70、世界是單純的,人生也是一樣. P289
感想:
人生每個片段就是賽斯所說的「當下就是威力之點」,不是等到我們功成名就的那一個
時間點才是值得被愛,也不是飛黃騰達的那一段歲月才是所謂的成功。更非因為我做了
什麼、是什麼頭銜,才是有貢獻的、有存在價值的。否則如何去看待銀髮族?一定要當
志工?那臥病在床的老年人,又怎辦?動不了、或沒有什麼勞動力甚至要人餵食,那嬰
兒呢?是因為賭他未來的可能性。那年邁的親人呢?難道要他在還能有什麼付出才值得
被尊重、被愛嗎?只是想到長輩還活動就值得深深感恩,光是知道如此,有這樣的存在
就值得感激。
凡存在,必有價值。
只是存在,只是存在著,就是最大的價值。
https://www.booklife.com.tw
[email protected]
發行人/簡志忠
出版者/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台北市南剖東路四段50號6樓之1
電話/0225896600 0225798800 0225703939
傳真/0225790338 0225773220 0225703636
郵撥 19423061
總編 陳秋月
主編 王妙玉
責編 林雅萩
美編 金益健
行銷 吳幸芳 張鳳儀
印務 劉鳳剛 高榮祥
監印 高榮祥
校對 林雅萩 莊淑涵
排版 莊寶鈴
經銷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顧問 圓神出版事業機構法律顧問 蕭雄淋律師
印刷 祥峰印刷廠
2014年11月初版
2015年1月 19版
定價300元
關於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Alfred Adler
出生於維也納,是一位醫師、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
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並認為每個人都是不
同的對象。阿德勒的學說讓心理學從生物性轉向社會性,對心理學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
義,許多治療學派也都引用他的學說,他更被奉為家族治療的始祖。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居於京都。高中開始以哲學為志向,進入大學後,經常成為老
師家中的不速之客,不時與老師展開唇槍舌戰。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
。除了專攻哲學(西洋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
。積極從事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著述、演講,並擔任多家醫院精神科的年輕人心理
諮商,同時也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諮商師與顧問。
古賀史健
自由撰稿人。1973年生。專門以聽寫記錄的方式從事書籍撰寫,參與過許多暢銷的商業書
刊,以及非小說類書籍的出版。所撰寫的訪談稿,向來以臨場感及節奏感十足而頗受好評
譯者簡介
葉小燕
日語教學與翻譯工作是我快樂的泉源。目前為兼職譯者、日語教師、台灣高等法院特約通
譯。
--
https://pilikang.pixnet.net/blog
胡愛晏
做妳所熱愛的事情,然後讓別人為此付錢給妳。
丹。米爾曼<生命如此富有>p.8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99.10.7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ewAge/M.1424327800.A.6FC.html
※ 編輯: whoiam (58.99.10.75), 02/19/2015 14:41:31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whoiam (58.99.10.75), 02/19/2015 14:42:1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