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賽季開始,工作忙碌程度與日俱增,每天每週同時監控非常多份的訓練,除了每週的專欄以外幾乎沒有餘裕好好翻譯、寫文章、經營粉絲頁... QQ
今天趁著整理流程資料的機會,順帶為大家介紹 #訓練課表是怎麼產生的?雖然你不是教練,但稍微了解這個流程能讓平常訓練吃課表更有感受!😀😀
==
#建立一份訓練課表:
*基本資料與目標:
-建立基本資料庫:年齡/性別/跑齡/訓練目標/最佳成績/肌力訓練經驗/舊傷狀況等
-確認受訓者近期狀態 (ex:剛從腳踝傷勢恢復)
-確認可訓練時間 (ex:每天2小時)
-建立週期目標 (ex:完成初馬/破4/破3)
*訓練時間表:
-重點比賽時間 (ex:2019台北馬拉松)
-訓練開始時間 (ex:2019/8/25台北馬拉松前112天)
-次要比賽與測驗時間 (ex:5公里測驗/半馬測驗)
*訓練模式與週期:
-決定耐力訓練模式 (ex:線性模式/非線性模式)
-決定耐力訓練週期(macrocycle)架構 (ex:準備期7週/比賽前期6週/比賽期6週,共20週)
-設計耐力訓練週期(mesocycle)與目標 (ex:準備期強調基礎有氧能力,並增多肌力訓練避免舊傷復發)
-決定週訓練(microcycle)結構 (ex:週一休息日/週二質量訓練日/週三與週五肌力訓練/...)
*肌力訓練:
-確認肌力訓練模式 (ex:線上/團體/1對1)
-建立肌力訓練目標 (ex:針對過去傷勢強化弱點)
-肌力訓練課表週期 (ex:基礎肌耐力期/肌力期/爆發力期)
-決定肌力訓練動作項目 (ex:高腳杯蹲/單腳硬舉...共12個訓練動作)
-整合肌力訓練與耐力訓練 (ex:避免長距離訓練隔天練肌力)
*單次訓練:
-單次訓練(workout)結構 (ex:動態暖身與熱身跑20分/主訓練/緩跑與收操15分)
-設計動態熱身與收操內容 (ex:為疾速大阪訓練營設計新的動態熱身)
-恢復課表 (ex:20分鐘肌筋膜按摩+20分鐘靜態伸展)
*建立監控機制:
-數據監控 ( RunningQuotient RQ為教練提供非常好用的監控工具,當學員一訓練完畢我就會收到Line通知)
-日監控機制 (ex:訓練後紀錄訓練日誌)
-週監控機制 (ex:週一回報RHR、RPE、身體痠痛與疼痛)
-特殊狀況回報 (ex:在停車場滑倒腳掌骨折)
(ps: Macrocycle、Mesocycle、Microcycle、Workout介紹間最下方)
==
#製程複雜產品簡單
設計流程很複雜,課表卻越簡單越好。不論是任何產品,太複雜的東西都沒人想用(我們都不喜歡看說明書),簡單易操作的課表反而威力更大。
課表內容要多細節?可能要根據受訓者調整,考驗教練的平衡感。若是訓練營課表,我偏好把複雜的部分放在週末團練,平日簡單就好。
#SMART原則
教練與跑者是一個團隊,訓練課表是凝聚團隊目標的媒介。因此訓練課表必須符合SMART原則:
S:Specific目標明確+Stretching具挑戰性
M:Measurable可量化的標準
A:Atainable可達成+Agreed雙方都同意
R:Relevant相關性+Realistic實際
T:Time-based有時效性
#溝通是最重要的
再厲害的課表也比不上普通但仔細執行的課表。良好的溝通能讓執行更細節到位,訓練日誌也是溝通的一種方式,讓教練了解數字資料以外的感受,非常重要。
==
註:雖然各訓練模式(流派)對週期稱呼方式不同,這裡採用教科書對運動訓練週期的定義方式:
#Macrocycle(大週期:數月~1年)
#Mesocycle(中週期:2~6週)
#Microcycle(小週期:數天~2週)
#Workout(單次訓練:數小時)
範例:以目前一位學員的實際訓練課表為例,
。Macrocycle:24週
。Mesocycle:#基礎準備期 6週/#專項準備期 6週/#比賽前期 6週/#主要比賽期 6週
。Microcycle:1週7天
。Workout:一天1次或數次(例如1日2練)
製程複雜產品簡單 在 余文彥 Wen-Yen Y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隨著賽季開始,工作忙碌程度與日俱增,每天每週同時監控非常多份的訓練,除了每週的專欄以外幾乎沒有餘裕好好翻譯、寫文章、經營粉絲頁... QQ
今天趁著整理流程資料的機會,順帶為大家介紹 #訓練課表是怎麼產生的?雖然你不是教練,但稍微了解這個流程能讓平常訓練吃課表更有感受!😀😀
==
#建立一份訓練課表:
*基本資料與目標:
-建立基本資料庫:年齡/性別/跑齡/訓練目標/最佳成績/肌力訓練經驗/舊傷狀況等
-確認受訓者近期狀態 (ex:剛從腳踝傷勢恢復)
-確認可訓練時間 (ex:每天2小時)
-建立週期目標 (ex:完成初馬/破4/破3)
*訓練時間表:
-重點比賽時間 (ex:2019台北馬拉松)
-訓練開始時間 (ex:2019/8/25台北馬拉松前112天)
-次要比賽與測驗時間 (ex:5公里測驗/半馬測驗)
*訓練模式與週期:
-決定耐力訓練模式 (ex:線性模式/非線性模式)
-決定耐力訓練週期(macrocycle)架構 (ex:準備期7週/比賽前期6週/比賽期6週,共20週)
-設計耐力訓練週期(mesocycle)與目標 (ex:準備期強調基礎有氧能力,並增多肌力訓練避免舊傷復發)
-決定週訓練(microcycle)結構 (ex:週一休息日/週二質量訓練日/週三與週五肌力訓練/...)
*肌力訓練:
-確認肌力訓練模式 (ex:線上/團體/1對1)
-建立肌力訓練目標 (ex:針對過去傷勢強化弱點)
-肌力訓練課表週期 (ex:基礎肌耐力期/肌力期/爆發力期)
-決定肌力訓練動作項目 (ex:高腳杯蹲/單腳硬舉...共12個訓練動作)
-整合肌力訓練與耐力訓練 (ex:避免長距離訓練隔天練肌力)
*單次訓練:
-單次訓練(workout)結構 (ex:動態暖身與熱身跑20分/主訓練/緩跑與收操15分)
-設計動態熱身與收操內容 (ex:為疾速大阪訓練營設計新的動態熱身)
-恢復課表 (ex:20分鐘肌筋膜按摩+20分鐘靜態伸展)
*建立監控機制:
-數據監控 ( RunningQuotient RQ為教練提供非常好用的監控工具,當學員一訓練完畢我就會收到Line通知)
-日監控機制 (ex:訓練後紀錄訓練日誌)
-週監控機制 (ex:週一回報RHR、RPE、身體痠痛與疼痛)
-特殊狀況回報 (ex:在停車場滑倒腳掌骨折)
(ps: Macrocycle、Mesocycle、Microcycle、Workout介紹間最下方)
==
#製程複雜產品簡單
設計流程很複雜,課表卻越簡單越好。不論是任何產品,太複雜的東西都沒人想用(我們都不喜歡看說明書),簡單易操作的課表反而威力更大。
課表內容要多細節?可能要根據受訓者調整,考驗教練的平衡感。若是訓練營課表,我偏好把複雜的部分放在週末團練,平日簡單就好。
#SMART原則
教練與跑者是一個團隊,訓練課表是凝聚團隊目標的媒介。因此訓練課表必須符合SMART原則:
S:Specific目標明確+Stretching具挑戰性
M:Measurable可量化的標準
A:Atainable可達成+Agreed雙方都同意
R:Relevant相關性+Realistic實際
T:Time-based有時效性
#溝通是最重要的
再厲害的課表也比不上普通但仔細執行的課表。良好的溝通能讓執行更細節到位,訓練日誌也是溝通的一種方式,讓教練了解數字資料以外的感受,非常重要。
==
註:雖然各訓練模式(流派)對週期稱呼方式不同,這裡採用教科書對運動訓練週期的定義方式:
#Macrocycle(大週期:數月~1年)
#Mesocycle(中週期:2~6週)
#Microcycle(小週期:數天~2週)
#Workout(單次訓練:數小時)
範例:以目前一位學員的實際訓練課表為例,
。Macrocycle:24週
。Mesocycle:#基礎準備期 6週/#專項準備期 6週/#比賽前期 6週/#主要比賽期 6週
。Microcycle:1週7天
。Workout:一天1次或數次(例如1日2練)
製程複雜產品簡單 在 Redefine Innovation - 【半導體設備的產品管理】將技術轉成 ... 的推薦與評價
產品複雜 半導體設備的組成通常相對複雜,較簡單的機型可能一萬個零部件,但複雜像是EUV就會有超過十萬個零部件,還不包括上面需要使其運行的軟體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