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桑說怪:日本神話與靈界怪談,有時還有臺灣》推薦序:〈先別問有沒有鬼了,你聽過民俗學嗎?〉
讀蔡桑的《蔡桑說怪:日本神話與靈界怪談,有時還有臺灣》時,我想起了許多故事。
有一次,我在百城堂舊書店林漢章先生那裡聽得一個傳說:日治時代,在他們故鄉那兒,有個人正在趕山路,遠遠看到地上有張紙,定神一看,可不是最大面額的一百圓鈔票嗎?那可是一般人幾個月的薪水,窮苦人家還可能一輩子沒機會見到!他遂喜孜孜地往前衝,說也奇怪,一旦走近,那鈔票就突然神隱了。他摸摸腦袋,以為自己眼花了,繼續往前行進,走了幾步不信邪,又回頭張望,那張鈔票又出現在原位!折回去一靠近,鈔票又無端消失,就這樣來來回回,那張一百圓總是看得到、摸不到。
回到村裡,說起此事,耆老說:「那就是你沒有福份,土地公有在顧啦,在替有福的人守著錢。」
那人不信邪,次日特地跑到看得見那張鈔票的路段上遠遠等著,只見山路上偶爾有人來去,就是沒人望向地上一眼,彷彿那張鈔票壓根兒不在;最後,來了一個婦人,走來,停住,撿起鈔票,歡天喜地離去。
我回家將故事向我爸媽說了,我爸媽說了另一個故事。
我家隔壁那個阿姨,她公公在日本時代還年輕的時候,是個農夫。有日他在鋤田的時候,喀的一聲,挖破了地下一個甕,結果從甕中飛出一群銀白色的東西,聲勢浩大如同田裡倏起倏落的麻雀群。眼看著全部飛到天上快跑光了,拿起鋤頭在頭上揮舞,僥倖讓他打落一隻,拾起一瞧,是一枚白花花的龍銀。
這類的故事,有典籍出處的,最著名當屬《聊齋誌異》的〈錢流〉:某人在花園裡忽然看見錢幣大噴發,流動如溪河,深有二三尺,他樂得撲上去雙手抓錢游泳,待去勢停住定睛一看,他趴在乾涸的地上,沒有發大財,只有抓在手裡的錢還在。
我相信我鄰居阿姨的公公、林老闆的村人可能都沒讀過《聊齋誌異》,但是他們竟然都講出了相似的經歷。
不要問我這些事情真的假的,我也想知道。但是我知道什麼是真的。
許多年前,臺灣各縣市開始重視地方性的社區營造、田野調查工作時,我爸媽算是民間文學採錄工作的先行者之一,當時還是小屁孩的我也偶爾插花去聽這些歐吉桑歐巴桑畫虎膦;而在整理研究民間文學(故事、歌謠、俗語等等)的時候,我有了一個心得:
「這些民間故事可能是假的,但是編造故事背後的情緒和價值觀是真的。」
此後,我就對民間文學的象徵和上古時代的風俗開始感興趣,腦洞一開,以後再聽到這些故事時根本就回不去了:牛郎偷窺織女洗澡又偷藏衣服脅迫結婚,在現代當然是渣男兼變態,但這根本是原始人求婚SOP。小紅帽和虎姑婆的故事有部份類似,或許反映了保護貞操的重要性(酒瓶不要打破、門不要打開)和讚頌生育的偉大(兩個反派都象徵不生育:肚子裝滿石頭以及自稱「姑婆」——在臺語中,一生未嫁的女性被蔑稱為「老姑婆」)。糧食不夠的時候,把老人小孩先殺掉、甚至吃掉,心軟一點的就送到山林裡「放生」(是「放死」吧?)——西洋童話「糖果屋」的開頭就是如此,不過那些獨居在森林小屋的老巫婆,何嘗不是被放逐的可憐老人?還有說好不提的,漢字「微」這個字,象形符號的本意是舉起棒子朝向老人……倉頡你給我出來面對,我都不會教小孩了。
《蔡桑說怪》這本書,再一次滿足了我的好奇。
我相當喜愛的一套漫畫:星野之宣的《宗像教授異考錄》系列(另有前傳與外傳),就經常提到日本《古事記》的起源神話,但它總是伴隨情節東一點、西一點的出現,在蔡桑的書裡,終於用了淺白的文字將其複雜離奇的家族關係釐清,厚,這下得把星野之宣的漫畫搬出來重看了。
本書的第二話則從鬼、妖怪切入,再引導到第三話臺日流行的都市傳說,這是一般讀者比較耳熟能詳的領域,應該會很有共鳴。
我個人沒有宗教信仰,但我尊重並喜歡聽各種民俗甚至迷信觀念的形成原因,你會發現每件事情聽起來雖然很ㄎㄧㄤ,但一解釋,居然合情合理、絲絲入扣。比如說我有一個學妹,她腳底有一顆痣,她就怨嘆她老母老是不讓她去游泳。
「屁股有痔瘡不能游泳還比較有道理,腳底有痣為什麼不能游泳?」
「我媽說那就是水鬼已經做了記號,他在水底往上看,只看得到大家的腳底,就先拉有記號的下水。」
你看!是不是完全沒有違和感!民俗是自成一套哲學系統的,萬事萬物因果攻防都離不開這套哲學;這套理論千年來牢不可破,而且在現代還衍生出新型的都市傳說。只可惜近年來談妖怪、都市傳說的書雖多,大多介紹的還是日本和歐美地區故事,或者純粹以八卦、獵奇角度刺激讀者的感官,看久也麻木了。
但這次我終於看見我最期待的東西:從民俗學的角度,把目光移向臺灣的宗教,以及怪談。
我曾在蔡桑前作《圖解日本人論》的序文這麼說:
「我也希望站在這基礎上,我們能夠回頭檢視什麼是『臺灣精神』。以民俗學,重新整理臺灣的文化,建立臺灣的民族性,確定臺灣未來的方向。」
蔡桑大概隱約能察覺我在默默的把這個擔子加在他肩上吧(蔡桑,如果你覺得肩膀重重的,不是因為女鬼,是因為擔子),在這本書裡,他小試了身手,而且從他文字裡能讀出,其實他已經發想、創作了很多,他只是把比較有把握的,先分享出來而已。
這樣的工作,在臺灣,必須要有更多人作、有更多作品。因為若沒有系統性蒐集、沒有理論、沒有工具書,橫向關係不清、縱向演變不明,只抓緊少數一兩個本土圖騰就要作文創,而且還互相抄襲,那成果當然是虛的。
厚實的土壤才能長出穩固的樹,我樂見蔡桑以「假鬼假怪」「裝神弄鬼」來搭起臺日橋樑,為臺灣未來的民俗題材創作,做了優良的示範與奠基,前幾句評論雖然說得這麼嚴肅,這本書卻是我見過的蔡桑著作中,娛樂性最高的一本,請大家好好享受民俗學的衝擊吧!
——怎麼可以只有我讀民間故事時,已經回不去了呢。
--
10月19日,蔡亦竹的新書《蔡桑說怪:日本神話與靈界怪談,有時還有臺灣》發表會在台北松菸誠品舉辦,我本來就打算去聽這一場的。結果出版社日前問我可不可以擔任對談人,那好,我只是從原本坐在台下聽,換成坐在台上聽而已,當然OK,而且還可以一直丟問題一直爽。
ㄎㄧㄤ作者加上ㄎㄧㄤ對談人,屆時會ㄎㄧㄤ出什麼話題,歡迎大家見證。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出處」的推薦目錄:
- 關於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出處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出處 在 我在出版學行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出處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出處 在 [語文天地] 人生三境界--見山是山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出處 在 淨空法師:【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出處 在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 見山還是山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出處 在 見山還是山,你現在在哪? #100天臣服實驗 - YouTube 的評價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出處 在 我在出版學行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4P了解出版社行銷人員的工作/ #歡迎分享
出版社「行銷」的工作是非常專業的一環,你不要以當了很多年的行銷你就是很厲害的行銷,你也不要以為有PO文就是行銷,你對產品能不能更了解,你能為編輯讀者多做什麼,你的書因為你所以賣起來會很高興時,這時你才能自信的說自己是一個很棒的行銷,不然行銷被當成行政使用時,你要怎麼證明你不同。想當行銷很累有很多要學,簡單用最基本的4P來看,你懂的行銷有幾成?
【Product產品行銷】
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生命,責企應該是這本書的第二個讀者,你應該也有自己看這本書的見解,你應該看見讀者在那裡,好的行銷有時是可以與編輯一起找到書的靈魂。(書名、封面都是行銷應該關心參與的部份)
~~~~~~~~~~~~~~~
【Price定價】
定價其實大部份公司是編輯與總編決定,他們因為有損平的壓力因此會有一個基本的運算考量。但有些出版社的編輯其實沒有價格的概念,以下情況你可能遇過。
1.成本太高印多一點才能損平
我就有聽過有人因為成本太高但定價又不能太高,因此想要印三千本,我問他這本書可以賣出一千本嗎? 他又說很難破一千....那你放一千多本在庫存是想幹嘛!
2.成本太高所以要定價高一點
成本太高己經是事實,有過印太多的經驗後,就有人聰明的不會印太多,但反過來定價高一點,但“可愛”的 編輯你知道這樣的書定太高不能賣嗎?
3.行銷你應該站出來
行銷你可以分析目前這一類書的市場是賣多少元,再來評做這本書可以賣多少,你可以提供你的專業建議,例如
(1)340、350、360?你應該選那一個
(2)380、399、400?你應該選那一個
★這時你該有一個行銷的定價基本概念,再來就是你該知道上市後讀者的心理數字。
~~~~~~~~~~~~~~~
【place通路行銷】
你這本書要在那裡賣?癈話當然是書店。很多行銷沒有想這件事,因此在新書企劃案裡的通路企劃都是一樣,做文宣、做BN、做79折。相信你也這樣過吧!
不是每本書去書店都能賣,你想清楚這是一本在那裡賣的書,如果單價高就不可能在傳統書店,如果是教養書就不可能是誠品是主力,行銷.....你對通路了解嗎?
(1)了解書店─這些需要平時做功課,去書店時人家的陳列方式就會知道這家店是賣什麼為主,上班族的區域可能商業書為主,學校附近就有可能小說、語言書多,另外如果食譜類、健康類書多就知道讀者都是那一類的。
(2)了解讀者─有了前面產品的了解,你應該知道你的目標讀者在那裡,你應該知道他們應該在那裡買書,所以你的通路重點應該在那裡。
有了基本的概念後,接下來你在通路可以做什麼事就來了。
透過下量、選書、文宣、活動,各種方式讓通路的同事知道這本書是重要的,再來就是在上市時放在門市讀者知道他是重要的,會被拿起來特別看到。
~~~~~~~~~~~~~~~
【promotion促銷】
接下來這一塊就真的是真功夫了,也是大部份的人認知的行銷工作,雖然這裡重要但如果沒有前面3P基本功做好,只會這一招你也是做爽累死還不知道問題在那。
我想用最傳統的分類來跟大家分享出版社的行銷部份
(一)廣告(advertising):廣告不只是指有付廣告費的部份(電視廣告、報紙廣告、雜誌廣告、廣播廣告、FB廣告,還有戶外看板廣告(車廂、車站、書店門市光強),另外通路文宣、BN、宣傳用影片BV(book video)都是廣告的一環。因此說到廣告就要從你廣告的目標對象去想再去想你廣告的形式,再來你的廣告的文案、廣告的畫面影片都是一門學問。要直敘式(開門見山)、功能式(目的被分享)、情境式,等等都是看你的書是什麼樣子,但老實説功力再好都不可能一一用上,常常因為預算有限你只用到寫文案做BN做海報,就連要做影片你的腳本準備都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你就開拍,而且自己當導演、同事常攝影大哥,再來就是外發給剪片的人。(或自己剪)
二、人員銷售(personal selling)
出版社有各種類型,如果是直銷行的出版社就可能會有人員銷售的情況,這部份就不在這裡探討。其實行銷人員工作的目標對象是對通路(經銷商)、業務、媒體、以及讀者,這些人都是我們重要要經營的關係,你的產品你會介紹嗎?
(1)對通路、業務:大部份出版社是要負責到通路去做匯報,匯報時不是將書的內容說的多仔細而是多精采,而且不是只說書,而是要說你要做什麼行銷。還有一種匯報是對公司業務,「精采很重要」一個月他們會聽多少書,要讓人家最後還記得,而且你無法每個通路都去匯報,所以你要靠他們幫你們達到你想要的目標。我曾經在一個大集團負責一家小出版社,每次通路聽到我時已經累了,於是我帶著炸地瓜條去介紹台灣番薯的歷史,雖不是大賣的書,大家對我印象深刻,對我的品牌也印象深刻。
(2)對媒體─想要幫作者安排通告嗎?或是想要媒體幫你介紹書嗎?除了以文字的方式有時就是以電話方式介紹,你有辦法說的讓人覺得有報導的價值嗎?這時的你不要個業務人員,而是像個公關人材才行。(公關後續再說明)
(2)對讀者─接觸讀者最多的機會就是在辦活動的時間,之前有說過行銷要能準備活動全部的東西外,更要能夠主持全場,對於事前活動的準備回簽讀者問題外,你還要能在當天帶著甜美的笑容來跟讀者互動,讀者要拍照你還要拍的能看不會晃阿。
三、促銷(sales promotion)
是指短期額外誘因,來刺激讀者購買。這部份分新書期與舊書的促銷來說明。
1.新書促銷─方法其實很多,除了價格的部份,另一種是加送贈品或是抽獎,如果是加贈品又分獨家、限量、首批獨家。另外還有產品部份做區隔,特殊包裝特殊書衣,這部份的學習就是多看看別人怎麼做就可以學到了。
2.舊書促銷─這部份有出版社主動的書展以及通路主動的書展,出版社書展要跟通路提案才有機會,而通路書展一年有些時間是類似主題的書展,例如一二月會做網路國際書展,四月會做閱讀節或是童書展,六月是旅行書展,七月暑期書展,九月是開學書展,十二月TOP展或是禮物書展。相對於國外書店,台灣書店的展真的很豐富,如果你了解各通路的書展期間或是週年慶時間(誠品三四月週年慶、博客來八月)這樣你新書展出版時可以配合書展期間上市。
3.回頭書展─這部份就是另一種將C級書銷售出去的方法,或是風漬書銷售的方式,對出版社來說回頭書展賺的不多但以拿回成本或是少賠為目的。
四、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
這部份我想目標對象是以媒體關係而言,當一位行銷一定要有一份自己的媒體名單,這個名單就是一個你與媒體經營最重要的部份,你每個月有沒有寄新的書訊給人家,我有見過很會經營媒體關係的同事,他每週會寄一封書訊,書訊的內容就是有特別想過會讓人想看你的信,而不是例行公事。另外在網路媒體很多的情況下,你EMAIL可能就可以觸級很多對象,等寄了公關書對方來跟你要摘文時,你就有曝光書的機會。當一個好的書籍行銷公關你要累積的事還很多。
●你會寫新聞稿嗎?
●你對媒體的特性了解嗎?(報紙、雜誌、網路、電視、廣播)
●你的書適合那個媒體?
五、直效行銷(direct marketing)→自媒體
使用郵寄目錄、電話、電子郵件、網路、及傳真等方式,過去的出版確實還是有以上的行銷方式,但我覺得在這裡我們應該改成自媒體來說明,在網路行銷多元的情況下,很多出版社會靠網紅來宣傳,但你們有沒有思考過你的公司是否也是一個自媒體,你可以用什麼平台來達到與讀者直接溝通的方式呢!FB、IG、Yotube、Line@….每一個部份說復雜復雜都很難三言二語說完。
~~~~~~~~~~~~~~
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將自己了解的出版社行銷工作分享,今天以四P方式來說好像容易多了,不知不覺寫了二千多字….可能還有更好的方式,可能有更好的例子來解釋清楚,「行銷真的是一種專業」你不要小看自己現在負責的工作,記得十幾年我踏入這一行,什麼都不懂從通路匯報通跟行銷開始,負責做通路舊書促銷活動,以及再版書(看起來不像行銷工作但快速的累績了我的書感),直到有一天我開始負責新書,我告訴自己現在我做第一本書是現在這樣,等我做到第一百時我一定不同,你只要每一本都花心思去研究,每一本都會是你經驗的累積。從一百到三百到五百,你看到的就不會只是一本書而是一個面,有時間軸你也可以非常專業。
#寫到這裡已經累沒有重看一定會有錯字請原諒
#歡迎可以留言指敬
#難得認真寫歡迎分享請註明出處喔
#我在出版學行銷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出處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11
在我漫長的吉他摸索學習過程裡,我一直疑惑著『會不會有一本萬用教學大全』,可以幫助我省略掉不必要的錯誤過程,更快、更有效地到達我想像的吉他彈奏境界?我猜想,坊間的許多學習教材,甚至是近年網路上已經完全研究不完的影像資料,應該或多或少都有因為了類似的心情,而以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姿態,展示在所有求知者的面前。
然後三十餘年就過去了,我每天都還是在摸索中除錯;唯一的心得是:『沒有萬用教學大全』這種『神獸』!
在各種型態的音樂講座中,不論是概念式分享,或是深入的實例分析,關於我自己的編曲構成,我非常喜歡用這句話來解釋:『我沒辦法告訴你在編曲那個當下我為什麼要那樣想、或那樣決定(產生什麼樂思或用什麼音),但我可以告訴你,在那個決定之前,我做過什麼樣的練習。』
回頭看看先前我寫過的十篇文字,裡面的曲例,我應該都是用聽力抓歌的方式,實實在在地K過、完彈了許多次;而比較不同的地方是:在當時每天一點點的抓歌進度裡,只要我一抓到一個新鮮的手法或處理的點子,我一定會在當天用同樣的概念,寫一小段自己的樂段,也許只是一個樂句,或是四拍、八拍的長度,或是四小節、八小節的長度,因為是自己的『習作』,所以反而比原曲還更能記得其中的訣竅。這樣的練習持續了三十年以上,然後,所有的『招式』就會很自然地混雜在一起,更然後,就會全部都忘光了,而在那個狀態下,『音樂的直觀』就融會貫通在每一個呼吸裡。
我大概可以這樣說:我所有的木吉他伴奏的編曲,八成以上都可以在前面十篇的文字、曲例中找到參考的出處,譬如說,『達爾文』的和絃聲響,就是來自於『Scarborough Fair』而只是更動了右手指法的順序,以及增加了左手一開始的滑音;又或者『她來聽我的演唱會』,完全是『Leader of the Band』的指法,混搭一點點巴哈的魯特琴曲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nRL5i7CZ0 ),像這樣的『習作源自於臨摹抄襲』,然後再轉換為創作的每一個步驟,應該就是我想像中『萬用教學大全』所應該揭露的,但,很不幸的,沒有人能寫得出這樣的書籍。
最靠近這本書籍的,大概就是時間的累積了吧?
這也是我為什麼循序漸進地安排這些曲例的原因,我想像著一位對於吉他、音樂極有熱情的學習者,在終於理解和絃的基本構成法則之後,要練習些什麼作品,才能一方面能有足夠的營養成份來涵養音樂的美學與彈奏的份量,一方面又有足夠的空間來刺激學習者的想像而不致於宰制了學習者的方向。我很希望這些曲例會像它們在早年幫助了我那樣,對於你,也能夠有足夠育成的作用。
接下來,我想繼續討論對我產生重大影響的另外百分之二十!這些音樂用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對我展示了木吉他所能夠演繹的色彩。有趣的是,它們,幾乎都不是以『伴奏』的方式來存在的。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番外篇]
曲目1-12 Pink Floyd-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NLhxKpfCnA
Pink Floyd這個偉大樂團的偉大專輯『The Wall』,已經列為我在北藝大『製作概論』課程的基本教材,也是學生們在期中報告所必須上台報告的研究標的。做為一張真正具有音樂質量與商業價值的概念搖滾專輯,我認為所有的音樂愛好者都不應該錯過聆聽它的機會。而在兩張黑膠唱片的時間長度裡,這首『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用一把尼龍弦吉他、極為簡單的音樂語彙,銜接了主角的內與外的轉換,從製作的角度來說,就已經是一個非常傑出的處理。而在音樂性方面,我想補述的是:
1. 事實上,這是我在還不懂和絃運作的原理之前,真正使用聽力與向他人請教之後,第一首能在吉他上操作的曲目,因為它的構成非常簡明:不流俗的根音轉位半音階上行與順階音階下行,在第一個樂段的後半才真正進入到VIm和絃的根音位置,而整個和絃聲響一直停留在相同頑固的高音序列,它對於單一聲部的『移動』對比其他聲部的『不動』,有著非常鮮明的突出感。
2. 為了照顧到旋律線所寫定的第二轉位根音,右手大拇指的指法必須打破習慣性的只處理一次根音的彈奏方式,取代的是連續兩次撥奏根音(轉位)的動作;而因為這是我所摸索出來的第一首曲子,因此這種特別去處理兩次低音聲部的大拇指的撥彈方式,完全型塑了我後來將近三十年的彈奏慣性。有時候,我去比較自己與別人在處理同一個和絃時,整體聲響會有『厚度』不同的主要原因,除了接下來要說到的第三點之外,我其實會比別人有更多去處裡低音聲部的習慣,因此在整體聲響上,似乎會有更厚實的感受。
3. 觸弦。
是的!我個人覺得真正能塑造、確認每一位吉他演奏者不同風格的極大關鍵,就是觸弦。我非常幸運的是,我所豎起耳朵用力抓,然後試圖要重現的第一首樂曲,其實是用尼龍弦吉他所彈奏的!我想強調的是,這不是『古典吉他』的音色呈現方式,而如果我一開始就是去練習古典吉他的彈奏,我很可能不會是現在這種詮釋音樂的方式。同樣的,我如果第一首就是練習『Blackbird』這樣的鋼弦吉他聲響,我不覺得我會因此那麼去鑽研大拇指往下與其他指頭往上的各個觸弦面積、角度與力度。請再仔細聽一下這首曲子裡,每一根指頭在觸碰每一條弦、詮釋每一個音的力度些微的差別與音色的變化!當年,我為了要找尋到這種『又溫柔、又有顆粒感』的音色,真的就是在同一根弦、同一個音上,不斷用各個指頭嚐試各種的可能以及除錯,非常非常久以後,才稍微敢說『可以彈出這個曲子的七成味道』。
因為,還要等更久以後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種器材叫做『Compressor』。
但那些Compressor可以或不可以做到的事,我其實都已經練到了。
而我有一種偏執的看法,覺得尼龍弦的觸弦比鋼弦還更難掌握,也因此,即便我後來大量用鋼弦吉他來編曲,但我始終不是很喜歡將鋼弦吉他音色彈得太明亮,反而是下意識地希望將鋼弦彈得有尼龍弦的溫潤感。
4. 音樂的極限。
很有意思的命題!如果你的人生中第一張最重要、幾乎可以倒背如流的音樂專輯,就是『The Wall』,我很好奇除了Pink Floyd的另外兩張更早的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Wish You Were Here』,還有什麼能真正滿足你的聆聽經驗?我應該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主觀地認定:Pink Floyd在八〇年代以前,就已經設下我超越不了的結界了!但其實這其中影響我最深的,反而是乍聽之下最簡單的作品。
只是,這種『簡單』,應該是『見山是不是山』的境界,而我還在山腰那一段迷路中。
用很簡單的音符、別人聽得懂的方式,說一個好聽的故事…還有比這個更難的事嗎?
以上。
我已經想不起來當時在練『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的那些晚上所寫的各個小樂段,不過我知道,其中應該有一些還不錯,有一些糟透了;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所有遺忘的都化作春泥,它們也都還在等著我再去試試看,看看在未來的生命歷程裡,還能不能為別人帶來些許的芬芳。
謹以這篇文字,感謝從高一時就帶著我聽音樂,同時出借給我第一把尼龍弦吉他的同學范皓揚先生。
謝謝你!
范皓揚 (Robert Fan)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出處 在 淨空法師:【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未悟者,謂山 是山 ,水是水。這是禪宗(機鋒),凡夫看山 是山 ,看水就是水。覺悟的人,看山 不是山 ,看水 不是 水。山跟水,《金剛經》說一合相, ... ... <看更多>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出處 在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 見山還是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看山 是山 ,看山 不是山 ,看山 還是山 」是一個古老的禪宗格言,表達了人們對於現實世界和自我認知的不斷轉變和深化。在禪宗的修行中,這個格言意味著人們 ... ... <看更多>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出處 在 [語文天地] 人生三境界--見山是山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訊息來源: · * 禪語中「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譬喻人的思考會經過三個不同階段。 · 第一個階段是見山是山,就是你以為看到了山,可是事實上未必,就如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