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花蕾]
今天香港有宗小新聞,《蘋果日報》位於將軍澳的壹集團總部大樓,內有很多綠色植物,自公司停業後擔心沒人打理,有心人聯絡過負責人,安排周日免費公開派發。
如此新聞,令人想起蘋果日報接待大堂,除了有漂亮的室內植物,還有一個巨型鳥籠,內裡的各式雀鳥吱吱喳喳叫個不停。據說,壹集團停業,有人已經把鳥兒也安頓好。
信奉自由市場的黎老闆,還在大堂展示了三個經濟學者的頭像和說話:分別為殖民地時代前財政司郭伯偉、學者佛利文和海耶克的話。早年我到訪過,逐一細看金屬板鑲起的話,大概是說,政府干預市場越少越好,市場無形之手是最好的。後來我去美國芝加哥,特意也到訪芝大看看這些學者的主張。
在傳媒大堂養鳥竪像,實在是非一般傳媒老闆的作風。一位前輩記者記得,她年輕時在香港任英文傳媒,曾經採訪過一單奇怪的新聞。原來黎氏大宅裡養了一頭黑熊,後來被有關當局帶走這只受保護動物。
這些作風,令我想起被譽為美國最偉大電影《大國民》的主角Charles Foster Kane. 這套1941由Orson Welles拍攝的黑白電影,以美國報業大亨William Randolph Hearst為藍本。
Kane自小窮困,被富翁收為養子後,收購一份紐約報紙,以大膽的手法做新聞,發達後與歌女再婚。被影射的美國傳媒大亨特別因為戲中描繪其愛情生活不滿,傳聞Hearst曾派人花錢購下底片準備銷毁,最終電影順利上影。多年以後,Hearst後人在大宅放映《大國民》,替這段歷史來個closure.
《大國民》其中一幕,寫Kane年少氣盛,進駐一間老牌報紙編輯室,他把自己藝術藏品搬來,連牀也搬進來。
原來的老報人表示側目,Kane反駁:「你們以前做新聞是運作12小時,我們的新聞是24小時運作。」Kane拿着別張報紙問為何我們的標題那麼小,別人的那麼大,老報人答,那個新聞根本不大,Kane答:「只要標題夠大,新聞就夠大。」還請「狗仔隊」到失踪婦人的家追問那位丈夫是否把妻子藏起來。
這種氣焰氣魄,小報做法,讓Kane的報紙迅即大賣。但Kane自命不只是個生意人,他出身寒微,永遠記得蟻民的苦況。夜深,他把氣油燈關掉,說出一句志氣話:「我要這份報紙,對這個城市的重要性,好比氣油對紐約那麼不可或缺。」
一張報紙,讓一個城市的人感到有所歸屬,也是蘋果日報於1995年創刊號,社論寫過的話。當年的社論題為〈《蘋果日報》:我們屬於香港〉,內文這樣寫:「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
「不怕九七後情況有變嗎?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我們更不願意被悲觀所蒙蔽。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因為我們是香港人!」
「我們深信,習慣了自由的香港人,對不合理的禁制,不公平的對待一定不會啞忍,因為天生下來香港人便對自由熱烈追求。」結語寫道:「我們將忠誠地去緊守工作崗位,老老實實地做個驕傲的香港人。」
說回《大國民》,此電影不只是說報業,其戲名「Citizen Kane」,說明的就是一位報人不只是一個普通人,而是象徵了美國精神的國民。他的善與惡,好與醜,完美與瑕疵,也就是說明美國精神的衝撞、破格、探索。
在漆黑的房間,燈光師讓Kane的臉落入完全暗黑的當中,新穎的打燈法,說明了Kane內心的不可理解。他用筆於紙上寫了幾句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我們的原則。大意是,要為人民發聲,讓他們不會被有錢人的聲音淹沒。Kane的兄弟調侃道,「你好像寫的是美國憲法?不要把人民掛在嘴邊,口口聲聲。」
但雄心壯志的Kane當然聽不入耳,他喚了印刷小子進來,「第四次改版。」令我想起蘋果日報打破了一般報紙印刷規範,過去廿六年,每個清晨,它是最早應市的報紙,凌晨二時於九龍旺角已經可買;新聞只要夠大,隨時加印特集號外也可以。
這一天,香港也有一單不大也不小的新聞。有一間政府官方運作的康文署圖書館,早前被發現「館長推介」一欄,擺放了多本關於黎智英的自傳,究竟是館長知道,還是被戲弄不得而知,但事又引起一陣騷動。作為一個傳奇人物,多年來出版過多本傳奇,有些是由本人授權,有些是別人撰寫的。
香港的出版業從來頗自由,禁書進出口的聖地。自國安法一出,今年七月中辦的香港書展,營運方說,若有人舉報書籍涉違國安法,會召警方處理。而亦有人發現,於官方在全港的圖書館搜索系統,黎智英的多本自傳已經消失了,或不准借閱。
黎智英的歷史,有那麼令人害怕嗎?他的故事,也是千千萬萬香港人經歷過。那些年,大量人口為逃避政治運動,或追求更好生活,從中國內地逃難到港。在廣州,這段歷史叫「大逃港」。南中國的人民,抱着一只籃球或車呔,穿一條底褲,或爬山或游水,南來香港,尋找自由和生存的機會。
黎智英在廣州出生,父親很早來港,母親被抓往勞改,自小和輕微智障的姐姐及攣生妹妹一起求生,甚麼低下層的工作也做過,能夠有一口豬油撈飯吃已經很快樂。據說,今日黎氏能受得了香港監獄的狀況,部份原因,也因為出身寒微,捱得苦。
《大國民》始終是一套美國電影,說的是,發了達的Kane,無論多奢華的日子,也沒法滿足他,從政失敗,人民不愛他,他卻嘗試從一個失意歌女身上找真愛。然而Kane想操控歌女,兩人最後亦不歡而散,歌女離他而去。Kane在大屋Xanadu中孤獨終老,畢生追尋的是甚麼?
Kane在病榻上呢喃了幾次:「Rosebud」(玫瑰花蕾),一位記者於是展開偵查這名傳媒大亨死前的遺言究竟是指甚麼?是名是利?是兄弟情?是愛情?
電影最終幕,大堆官僚在點算Kane財產,在豪宅裡把已逝主人的藏品分類,值錢的放一邊準備變賣,不值錢的一概扔進火爐即場銷毁。其中一個木製雪橇玩具被指為「便宜貨」,被扔進火爐。
鏡頭大特寫雪橇的圖案,正是一朵人手畫的玫瑰花圖案。回帶電影開場,貧窮的Kane在冰天雪地的美國小鎮,被逼離開親生父母,到富翁家作養子,母子別離之前,少年Kane正在小屋門外的積雪上玩樂,伴着他離家的只有那只雪橇玩具。即使富甲天下,死前一刻,他還是想起自己那個寒微的家和父母。
我們的大國民,又有沒有他的玫瑰花蕾呢?黎智英坐囚前,不只一次接受訪問,說得哽咽,「香港的自由社會給了我這一切,為了回報這份自由,或許是時候我要為它付出。」“I came here with nothing, the freedom of this place has given me everything. Maybe it’s time I paid back for that freedom by fighting for it,” (法新社,2020)
12歲的黎,游水來香港後,由工廠散工做起,之後矢志要當老闆,開了製衣廠,佐丹奴曾是八十年代非常成功的成衣品牌,其推銷手法新穎,讓黎氏擁有強大資本,進軍傳媒業。
在傳媒業,由《壹週刊》到《蘋果日報》,他以優厚的薪酬招兵買馬,然而要忍受高壓工作環境也讓不少傳媒人又愛又恨。《壹週刊》聞名的「鋤書會」讓人聞風喪膽,公司競爭激烈,黎老闆炒人也手起刀落,如此管理風格和一般文人辦報相去甚遠。但香港曾經有一種精神,就是雅俗混雜,創意爆發,沒有界線的創新,也讓整個香港傳媒界風起雲湧。
在壹傳媒工作過的人,被該公司解僱過的,或會擁有深深的恨,但我也認識不少同業,對公司,對黎老闆,又恨又愛。尤其在香港如此風雨飄搖之日,黎氏本有機會脫身,但他卻一步一步走進牢獄。一位生意人,由擁抱自由市場,到擁抱自己相信的理念,不能自拔。
壹集團至今,有多位高級管理層及主筆以國安法被捕。公司資金被凍結,向員工出糧也有困難。有員工卻說,寧可自動辭職也不願被解僱,「不想公司蝕錢」。
黎老闆在囚車出入法院,原來追着囚車喊「老闆!加油!」的壹集團高層,現在自己身在囚車中,換成其他暫且獲保釋,或暫時安好的同事追着囚車大喊:「羅生,加油!張生,加油!」採訪法庭的《蘋果日報》記者,由寫抗爭者的故事,變成寫老闆的法庭新聞,變成寫上司成為被告的採訪筆記。
一位在《蘋果日報》打工的攝影記者說,在法庭第一排旁聽後,被公司派往「上山」去拍攝羅偉光總編被收押荔枝角收柙所的照片。由於那個山坡偏僻,要爬好一段路寄身樹叢以超長鏡才可以拍攝得到。「幸好你下囚車時沒有回頭,否則我應該會崩潰了。」平日在公司撞口碰面的上司,這一天,成為了照片新聞裡的主角。零距離的痛楚。
在香港,被關押的抗爭者,包括黎智英本人,在香港監獄有權訂閱一份報紙閱報,當中包括蘋果日報。這是牆外人們不明白的狀況。沒有了蘋果,就如切斷了關柙者對外資訊的一個重要選擇。很多記者或作家繼續寫實體報,也是抱着這種「文字可以進牆」的原因,奮力揮筆下去。總有一些東西,網絡不可取代。
說回我們的「大國民」,他沒有孤獨終老,因為他走了一條不一樣的路。黎老闆的妻子,在壹集團運作的最後一晚,受同事擁簇,在最後一份《蘋果日報》付印的時候,她獲員工們的深深擁抱。
或許,黎老闆也有他的「玫瑰花蕾」。據說,黎智英還未偷渡來港時,只有八、九歲的他,替別人在廣州車站開車門托行李,獲得小小打賞,有時是錢,有時是禮物,有時甚麼也沒有。
但他很記得,有人給了他一片巧克力:「我那時完全不知道香港是怎樣,但把巧克力放在口中,天下間有這麼美味的東西,來自一個地方叫香港,那時我便認定,香港就是天堂,我要去那個地方。」
(圖片來源:By RKO Radio Pictures, still photographer Alexander Kahle -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er, Volume XII, Number 12, January 1941 (front cover),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6766797)
「貨不對辦報警」的推薦目錄:
貨不對辦報警 在 Tommy Cheung 張秀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武力威逼記者就範 香港步入威權時代】
根據現行憲政框架,香港享有新聞自由。而在真正新聞自由的社會中,所有人均有權開辦報章,擁有言論自由。就連小學常識課本《今日常識新領域》中都寫明,傳媒功能乃「監察政府和揭露社會問題」,新聞是香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權。在有新聞自由的社會中,所有市民均應享有監察政府的權利。
根據本港《本地報刊註冊條例》及《報刊註冊及發行規則》,辦報只需登記,不需政府批准和發牌,法律亦無訂明記者的入職要求。因此,網上報刊、自媒體、學生報的工作者等均爲合情合法、貨真價實的記者。聘請記者的模式也非常多樣化,如半職或自由工作記者(Freelance Journalist),或是不受薪記者等等。
香港軍警對「記者」定義卻有自己一套的特別見解。在2019年9月的一場記者會中,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謝振中曾以四點定義「假記者」,第三點竟是「…不知名媒體。第三,警員在示威現場中,遇到大量未曾聽聞或不認識的媒體,難以確定有關新聞機構是否存在,以及相關記者的身份。」簡單來說,就是「啊Sir唔識你公司,你就係假記者」。
《加山傳播 DB Channel》剛成立半年,名氣或不如其他行內巨頭,以致本台記者在現場經常遇到警方諸般為難,被警察生命威脅可謂家常便飯。以下是我和同事親歷的情景:
1)被警察以槍指頭;
2)被胡椒噴霧、催淚彈、橡膠子彈射中;
3)喝罵記者爲「黑記」及「假記者」;
4)被阻止拍攝,雙眼及鏡頭被強光照射;
5)被黑警以棍重擊,肩膊有嚴重後遺症,等等。
近兩星期,社會再次掀起「記者應否發牌」的風聲。若記者真的需要領牌,那傳媒第四權即瓦解。當成為一名記者需要政府批准,那政府大可以只批准親政府人士採訪,媒體頓成一言堂,把不喜歡的記者言論當「造謠」,甚至拘捕持相反聲音的新聞工作者。
如記者最終需要發牌,說穿了就是政府用武力威脅記者用政治忠誠來換取採訪資格、甚至人生安全。本應監察政府的新聞第四權,最終只會變成—「球證旁證足協足總足委,全部都係我既人,點同我打呀?」
在上月發佈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排名已因「記者在民主示威中的對待」再度下跌,甚至被標示為「有明顯問題」(noticeable problem)。而在中國、伊朗、土耳其、俄羅斯等地,不難發現上述國家均以操控新聞自由及言論,企圖箝制人民思想。
失去新聞自由和監察權有多可怕?中國牆內努力報導真相的民間記者們的下場,已切切實實爲我們示範。
昨天,香港軍警肆意拘捕、毆打記者,與中國牆內標準可謂不遠矣。
#馮達浚 #馮達浚九龍西團隊 #逆風同行 #邁向晨曦 #新聞自由 #香港記者 #新聞自由指數
--------------------------------------------------
逆風同行,邁向晨曦。
March on together, for victory against all odds.
馮達浚 Frankie Fung
加山傳播創辦人|半島連線召集人
Co-founder, DB Channel | Convener, Peninsular Commons
貨不對辦報警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01年2月19日聯合知識庫誕生】
19年前聯合報系成立線上新聞資料庫
─「聯合知識庫」
昔日新聞標題「一網看盡五十年」
今日需要更新為六十九年了
經營者在多年前的精準判斷
團隊下足資源傾力建置
聯合知識庫已是華文報刊資料庫最完整的平台
除了是研究資源
在可讀性及實用性上
報時光持續挖掘紀錄
和大家分享歷史
一起來回顧
日期:2001/2/19
圖說:聯合報系聯合線上聯合知識庫udndata.com舉辦開站上線記者會。圖為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左起)、聯合報系董事長王必成、聯合線上執行長王文杉與聯合線上營運長劉永平。
報別:聯合報
攝影:林鍚銘
#聯合知識庫把過去半世紀的台灣發展過程放進網路資料庫
#成為全世界想要了解華人世界的一個重要平台
#光學辨識技術OCR進行報紙的整版掃描 #再用圖文切割方式將報紙版面上的內容分區切塊辨識儲存
#以新開發的系統進行兩循環校對除錯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
【2001-02-19/聯合報/11版/話題】
王文杉:讓龐大資訊轉化為知識
強調社會價值遠勝一切 盼未來與其他媒體及出版界合作 創造更大的知識平台
【記者李彥甫╱專訪】聯合報系線上資料庫─「聯合知識庫」今天正式啟用,將成為華人世界最完整的新聞資料庫。聯合報系總管理處副總經理、聯合線上公司(udn,com)執行長王文杉指出,聯合報系致力發展五十年的線上資料庫,主要目的是希望回饋社會,不僅為台灣過去半世紀的發展留下紀錄,更希望透過知識管理系統,讓新聞資訊能夠系統地轉化為知識,協助社會與民眾一起進步。聯合知識庫也希望與各媒體及出版界合作,創造更大的知識平台。以下是記者專訪紀要:
問:聯合報系五十年來累積了非常豐富的新聞資產,報系如何看待新聞資產與知識累進之間的關係?
答:聯合報系過去五十年一直專心新聞事業,一方面滿足讀者知的權利,另一方面也留下了非常豐富的珍貴史料,但這些珍貴資料過去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接觸,充其量只能稱為資訊,不但不能為社會大眾所用,也不能進一步成為創造知識的基礎。知識的範圍很廣,但最基本的,它必須是一種可以做為判斷基礎的資訊。如今聯合知識庫上線,才有可能實現許多理想,經由資訊轉化為知識,希望可以幫助許多讀者進行判斷,也幫助許多機關或公司進行決策。
問:什麼動機促使聯合報系選在此時發展線上資料庫?
答:聯合報系一直認為,資訊「電子化」與「普及化」是很重要的事,早在十年前就已推動報系資訊中心的電腦化,當時也曾想過類似資料庫電子化的計畫,但那時的技術非常不成熟,不僅要耗費巨資,產品也會讓使用者覺得不便。一直到最近相關技術成熟,聯合報系也開始發展網際網路事業,可說是一切水到渠成。
問:聯合知識庫發展時程與規模?
答:根據估算,聯合報系過去五十年來一共出版了約一百三十萬個報紙版面、一千多萬則新聞、七十餘億個字。目前聯合知識庫正逐日逐月地、由近至遠回溯過去的報紙,每天新增資料量約六千五百筆,其中包括當天聯合報系國內五份報紙的約一千五百則新聞,回溯資料約有五千則。截至目前為止,聯合知識庫內已收錄最近兩年、共七十萬餘筆新聞資料,已是國內最大的線上新聞資料庫。
聯合知識庫預計在四年內,完成五十年來聯合報系所有報紙資料數位化計畫(暫時不含聯合報地方版 )。今年適逢聯合報成立五十週年,將集中力量優先進行解嚴後的聯合報全國版新聞資料的數位化工程,預計在今年九月前完成。
問:有人認為,五十年的新聞資料庫的歷史價值大於商業價值,您同意這種說法嗎?可以從商業市場上回收投資嗎?
答:談到新聞資料庫的「價值」,我們必須對價值做一定義,價值其實有些主觀,像是一種價值觀。對於新聞資料庫,我確實認為「歷史價值」大於「商業價值」,「無形商業價值」也大於「有形商業價值」,但這並不等於新聞資料庫「沒有價值」。我們相信聯合知識庫帶來的社會價值遠勝於一切,更勝於進帳多少筆收入。
聯合知識庫把過去半世紀的台灣發展過程放進網路資料庫,這是華人世界的第一套,首要建立大眾化的使用環境,因此也不能讓一般人無法負擔。我們希望提供的不只是「資料庫」,而是「知識庫」,不是傳統電子商務的賣資料而已。從傳統商業角度來看,這項投資短期內較難回收,因為現在投入很高的成本建立自動化機制,但未來定期的維護成本將會非常低,因此細水長流是很有機會的。
另一方面,對於傳統電子商務模式也需要重新思考,台灣的人口不過兩千一百萬人,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B2C)不容易生存,因此需要把眼光放大至全球華人市場。站在聯合報系「為全球華人辦報」的一貫立場,聯合知識庫將成為全世界想要了解華人世界的一個重要平台,未來我們會與美國各大學的中國研究中心合作。我相信遲早這項投資可以回收,而且將是非常有價值。
問:聯合知識庫除了全文檢索功能,還設計了不少新功能,例如「人工智慧查詢」,目的何在?
答:這有不同層次的意義,最簡單的目的是希望讓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使用,找到他真正想找的資訊;更進一步地,聯合知識庫希望透過人工智慧的知識管理平台,讓龐大的資訊可轉化為具有價值的知識。
問:知識庫目前已創造了一個線上資料庫的新平台,未來考慮與其他媒體合作,收錄非聯合報系的新聞或知識資產嗎?
答:未來我們肯定希望與其他媒體合作,事實上不只媒體,更希望與華文出版界合作。因為出版界的內容有其一定的深度,這是報紙媒體本身很難完全取代的,例如對於核四的討論,聯合報系的報紙上有新聞、也有深入分析與新聞辭典,聯合知識庫也對核四議題做了一些專卷,這已足夠滿足多數民眾。但如果有讀者想要深入了解各種能源的電力成本細節、各種能源的發電效率,就需要有出版界的資料加入。出版界如果自己發展一個平台,反而沒有商業價值,彼此結合才能茁壯。另一方面,當頻寬等技術更成熟後,聯合知識庫也希望結合影音、圖片資料,讓內容更豐富。
【2001-02-19/經濟日報/5版/綜合新聞】
運用人工智慧 檢索如虎添翼
【記者李彥甫╱台北報導】由於至今仍沒有一項技術可以滿足舊報紙數位化的技術需求,今(19)日正式上線的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事實上是整合國內外多項技術,克服各項技術障礙,自行開闢了一條新途徑,才能造就最大的華文新聞資料庫。
過去50年來,報紙的排版、印刷技術都經歷了多次技術革命,報紙數位化的工程面臨不少困境需要克服。
因為報紙跨越的年代非常久遠,20年前的報紙仍是以鉛字排版,紙張品質也不若現在,如何以高度自動化技術處理幾十年前的舊報紙,難度很高。另一方面,如何提高原本報紙內容數位化之後的正確率,也是校對技術上的高難度工作。
簡單的說,聯合知識庫在全景軟體公司協助下,以光學辨識技術(OCR)進行報紙的整版掃描,再用圖文切割方式,將報紙版面上的內容分區切塊辨識儲存,然後再以新開發的系統進行兩循環校對除錯。
聯合知識庫目前採用的解決方案,單機每日可以產出136萬字,經過兩次循環校對後,正確率可高達99.91%,在成本效益與執行績效上,可說是相當成功。在目前中文辨識的相關技術中,也已是辨識成功率最高的辦法。
「聯合知識庫」. 為了讓使用者可以有最簡單的方式找到想要的資訊,特地引進美國亞歷桑納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與「知識運算公司」 (KCC)的知識管理系統,開發中文相關詞的人工智慧分類,除了提高使用效率,也可以激發使用者對於資訊的不同思考。
美國亞歷桑納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陳炘鈞教授、知識運算公司總裁比爾‧羅威 ( Bill Lowe)此次也特地來台,參加今天的聯合知識庫啟用典禮。陳炘鈞指出,在美國,人工智慧的知識管理系統已被很多單位應用,例如,情報系統、警政系統、證券期貨、醫學界、大型公司等,資料庫的需求是「準確、快速、簡單」時,更需要使用人工智慧。
不過,人工智慧的知識管理系統應用在中文新聞資料庫上,「聯合知識庫」卻是首開先例。
由於聯合報系50年來累積的新聞資料量非常龐大,例如鍵入「陳水扁」三字,使用一般的搜尋引擎檢索過去兩年的資料庫,結果可能出現兩萬多筆資料,除非使用者可以自行縮小範圍繼續檢索,否則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困擾。
因此,想要協助使用者查詢到真正想看的新聞資料,需要加上一些輔助工具,例如人工智慧系統,簡單地說,聯合知識庫的「智慧查詢」是「一種會思考的全文檢索」。
智慧查詢主要是一種「相關詞彙分析」,只要資料量夠大,由人工智慧系統動態、自動地找出資料庫中,與關鍵字一起出現頻率最高的兩百個相關詞,例如「陳水扁」的相關詞中包括「總統」、「市長」、「候選人」、「一個中國」等。陳炘鈞表示,資料量累積愈多,人工智慧的功效愈能顯現。
【2001-02-20/聯合報/5版/話題】
專家談「第三代人工智慧」 udndata甚至會給使用者不同建議
陳炘鈞:新聞超過千萬筆,就知它的威力
【記者李若松╱專訪】聯合知識庫(udmdata,com)網站昨天正式啟用,與傳統新聞資料庫最大的不同,除了呈現聯合報系五十年新聞的深度與廣度外,還提供智慧型全文檢索、專卷查詢、我的剪報、自動剪報系統等四大關鍵工具,其中美國亞歷桑那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陳炘鈞領導的「知識運算公司」開發的人工智慧資料加值技術,更使聯合知識庫如虎添翼。
陳炘鈞是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畢業,先後在紐約州立大學攻讀資訊管理與資訊科學,得到博士學位,從一九八五年研究所階段就投入人工智慧應用在資料處理的研究領域中,也在亞歷桑那大學建立人工智慧實驗室及霍夫曼電子商務實驗室,並擔任資管系講座教授。
陳炘鈞解釋,一般網站全文檢索功能很簡單,第一代人工智慧是模擬人的行為,一般全文檢索是用第二代人工智慧─專家系統,輸入專家制訂的規則,未列入的規則就找不出結果;聯合知識庫使用的第三代人工智慧則是目前全球資料庫的主流方向,讓資料庫自動產生有意義的知識。
陳炘鈞表示,聯合知識庫的智慧型全文檢索系統,可以引導使用者多面向思考,將概略性資料去蕪存菁,並提供檢索的線索,留下使用者真正需要的資料。聯合知識庫產生的資料,不需要人工設定規則,純粹是由電腦分析後自動產生,依經驗法則給使用者建議,除了像輸入「陳水扁」、發現資料太多,可以建議較小範圍的線索外,還可能在搜尋
「釣魚台事件」時,建議使用者查「台獨運動」。
陳炘鈞分析,國外的英文資料庫如果要具有人工智慧,必須了解、分析英語語法;中文新聞資料庫全文檢索則必須運用統計方法找出「最長的關鍵詞」,他的實驗室同時具備兩種分析技術,未來會在聯合知識庫提供更多新的服務功能。
陳炘鈞曾經替美國亞歷桑那州警政機關發展「警務系統」,正是一套人工智慧系統,能夠在警方百萬筆至一千多萬筆犯罪檔案資料中,快速找到嫌犯資料。
陳炘鈞表示,聯合知識庫目前僅處理近百萬筆資料,還顯不出人工智慧的威力,等到新聞資料輸入超過一千萬筆時,就能彰顯出聯合知識庫從資料庫產生有價值知識的潛力。
貨不對辦報警 在 货到付款一样照骗报警当货不对办处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巴生9日讯)网购欺诈陷阱处处,不要以为货到付款就安全!(高志豪摄)https://www.chinapress.com.my/?p=2703148即时新闻每天为您送上✌中国 ... ... <看更多>
貨不對辦報警 在 . 網上買賣騙案屢見不鮮 由早期冒牌球鞋和A貨潮流服裝充斥 ... 的推薦與評價
... 感到氣憤的同時卻只能大嘆無奈甚或歸究運氣不夠好 但遇上貨不對辦法律上能否追討呢? ... 聯繫上賣家) 不少受害人會報警救助循盜竊罪及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作出舉報. ... <看更多>
貨不對辦報警 在 買/賣家呃人專頁/西人投訴貨不對辦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各位遇到騙徒,千萬唔好係網上報警,因為你地要去多次警署度落口供,有可能去既警署會好遠....... 2.其次如果苦主多,請跟呢個方法報警 其中一個苦主去報警取得報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