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辯論會,三島由紀夫一人交鋒上千名「東大全共鬪」成員】
1969年5月13日,三島由紀夫隻身前往在東大駒場校區900號講堂所舉辦的「傳說的辯論會」,與上千名「東大全共鬪」的成員激烈交鋒。
右翼同時是天皇主義擁戴者的三島由紀夫,與左派運動、激進的東大全共鬪成員,在各執立場與理念迥異的情景下,交出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辯論會。
---
► 支持關鍵,同時體驗優質無廣告服務:https://bit.ly/3fKivGr
#紀錄片 #三島由紀夫 #東大全共鬪 #辯論 方格子 vocus
「辯論主義三命題」的推薦目錄:
- 關於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彭紹宇 Peng ShaoY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克允的11號法律研究室- 【學說整理#職務上已知事實與不爭執 ... 的評價
- 關於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民事訴訟法課輔講義(一) 的評價
- 關於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職權探知主義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職權探知主義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職權探知主義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基本介紹】民事訴訟法:辯論主義是什麼?1分鐘簡單學習XD 的評價
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彭紹宇 Peng ShaoY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野人文化寄給我這本《#諾蘭變奏曲》,花了一週時間閱讀,同時搭配著諾蘭的電影相互對照,在影評人Tom Shone的訪談梳理中,他談及導演的成長經歷、創作啟蒙、豐富的文本參考,包含文學、繪畫與電影,以及種種與觀眾、與團隊、與自己的相互溝通。
時間,是諾蘭電影一直讓我相當著迷的重要存在,也是諾蘭總能巧妙運用的概念,在時間的玄虛中玩弄華麗戲法,但本質上背後支撐的從來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人性。「用極簡主義模式創作的極限主義」,書中這樣形容《#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給予我們一個清晰的理解。事實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極簡和極限的交融。
當我們想起諾蘭,浮現的可能都是近幾年的大作,於是便輕易和「大規模」、「大製作」劃上等號,但若我們回看最早期格局較小的《#跟蹤》(Following, 1998)或《#記憶拼圖》(Memento, 2000),一直到《#針鋒相對》(Insomnia, 2002)才第一次和艾爾・帕西諾(Al Pacino)、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等一眾好萊塢大明星合作,縱使早期創作規模比不上成名後的大成本製作,作品裡清晰可見的生猛和純粹,絲毫不會輸給後面所謂的「鉅作」。
諾蘭說,《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是「第一部展現電影可以成為任何樣貌的片子」,相同地,他的電影其實同樣遊走於藝術和商業類型的模糊邊界,其中格局大小的轉換也每每拓寬戲院體驗。
例如《#黑暗騎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 2005-2012)仍是我至今認為最棒的超級英雄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2017)的簡約則跳脫我們一如既往對戰爭片的期望,《星際效應》是前衛科幻與極致古典的集大成,而《#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和《#天能》(Tenet, 2020)劇本線的複雜精細,一再又一再挑戰觀眾對電影的理解。
對我來說,此書令人想反覆咀嚼的特點在於,它讓我們看見作品從何而來,創作者又怎麼樣與之抗衡,與之對話,與之共存。
作者多次談到諾蘭的雙重國籍,衍生出他對「家」的複合認同——在英國傳統公學校如軍旅般的嚴格生活,給予他重重限制,卻也轉變成養分;在倫敦大學學院(UCL)與背景紛雜的同儕互動中豐富生活體驗,在社團裡學習硬知識,或是在這座本身就是大型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的倫敦城裡,與歷史、繪畫和文學相互碰撞,進而在作品中展現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蹤跡。
相對地,在海洋另一端的美國,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巨大,大到當他再度回到狹仄的英倫時,都感覺自己又長大了。穿梭於英美異文化之間的成長歷程,那些不適與衝撞,都變成日後電影中的靈感,有的是一幕致敬場景,有的是對白,有的則是核心命題。
身為優秀的編劇,劇本寫作的「複雜性」可能更常被觀眾注意到,如《全面啟動》多度空間的時間軸該怎麼理清頭緒,如《天能》裡的「熵」應當具備足夠的物理知識基礎。然而,這本書告訴我們,從不只是那些表面上的費解令人苦惱,而是又回到最純粹的人性面——要如何在《敦克爾克大行動》讓觀眾感受到窒息感?如何在《全面啟動》中讓觀眾在乎夢境?如何讓《星際效應》裡的時間牽動家庭羈絆,成為一種「距離」?
這或許也解釋了我每每在看完諾蘭電影後,讓我久思的不是那些非線性劇情線,而是故事裡的元素,例如《敦克爾克大行動》最後出現的報紙、《星際效應》中關鍵性的手錶、《#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2006)裡觀眾看見魔術「被變回來」的表情,或《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宛如預言般的哥譚市社會,往往都使得諾蘭電影不只是冰冷和理性。
儘管如此,許多人仍嘗試在他的電影中解謎,人們對於「真相」的癡狂已經到了歎為觀止的程度,對於「曖昧」的容忍程度愈發降低,所以我們看見無限版本的《全面啟動》和《天能》解析,人們卻仍不滿足於此而一再辯論,或是台灣發行商將《記憶拼圖》剪成「按照時間排列的正常版」的荒唐故事云云。
電影中幻想和真實之間的交錯,往往才是最迷人的,正如《頂尖對決》早就告訴我們——「現在你正在尋找戲法的秘密,但你是找不到的,因為你其實並不想知道,你想要被騙。」魔術和電影是一樣的,我們信仰眼見為憑,不願被騙,但也享受被騙的過程,其實容忍劇情的未解,有時反而會帶來更深層的理解。
記得諾蘭多年前的一次訪談讓我記憶至今,他談及自己對大銀幕的著迷,他說自己小時候會跟著家人去倫敦萊斯特廣場劇院(Leicester Square Theatre)看經典電影,也談到他對「真實」的偏好,例如《星際效應》從沒有使用任何綠幕特效,一切都是實景搭設,也呼應了本書中對「看電影」的精準形容——「不用頭盔的虛擬實境」。儘管諾蘭早已從獨立電影界躋身好萊塢名導,他所保有的古典依舊存在,並深深影響著他的作品。
▍後記
雖然我此刻不在台灣,沒辦法親自感受這本書的重量和紙張質地,但我走訪書中提到諾蘭在倫敦生活過的蹤跡,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站我到了倫敦西區的布盧姆斯伯里劇院(Bloomsbury Theatre),這座劇院的地下室就是當年倫敦大學學院電影社的辦公室,而諾蘭則是彼時電影社的社長。數十年後的平日下午,街上幾乎無人,我推開大門,裡頭坐著兩位工作人員,可惜疫情關係,戲院的門仍舊緊鎖著。
他問了我「你想去戲院嗎?」
我點頭回應。
他先是皺起眉頭說「現在還沒開放。」……接著臉上露出一抹微笑「不過很快就會重開,我也很想念電影院,到時見!」同時雙手做出祈求好運(fingers crossed)的動作。
諾蘭電影中的「變奏」(variation),在於類型,在於劇本,在於時間,但變化萬千背後所本的樂章,仍然是對電影的熱愛,對戲院觀影的信仰,而《諾蘭變奏曲》這本書細緻托出這層面容——在走上得獎臺之前,在成為導演和編劇之前,在被大家認識之前,那位和無數人一同坐在戲院裡視野被打開的觀眾——他的電影世界。
▍全文:
諾蘭電影的前衛與古典——讀《諾蘭變奏曲》
https://reurl.cc/XeKEpD
#TheNolanVariations #ChristopherNolan
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孟夫子,求您別再論政了!|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孟夫子,亞聖,在儒家裡,是僅次於孔夫子的大腕兒。老先生身體不錯,活到八十四歲,後半生都在與人辯論和向各國國君兜售治國理念而奔波,應該說還是卓有成效的,雖然最後也沒混上個一官半職,但是大名遠颺,絕對位列戰國大V前三甲。通鑑裡介紹了兩篇孟夫子論政的故事。
孟子見魏惠王
前336年,孟子三十六歲,四處推銷自己的治國方略。找了個機會見到魏惠王。
惠王問,先生,你不嫌遙遠,跋涉千里而來,有什麼有利於我們國家的建議嗎?
孟子說,切,你怎麼總是把利益掛在嘴上?我所追求的,只有仁義。你說有什麼利於我們國家,官員們說有什麼利於我們家族,平民說有什麼利於我個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上下互相鬥爭,國家就發生危險。而追求仁義則不然,從來沒有充滿愛心的人會忘掉他的親人,也從來沒有充滿道義精神的人會把他的君主放到腦後。
惠王說,你說得對。
感覺孟子一下子就把天兒給聊死了,惠王無以對,只好說,你說得對,但是請你走人。孟子的話,永遠是大、空、對,但從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樣的精彩語錄,孟子說了很多,作為人們對道德修養的追求,當然是很好的標竿。但是,治國理政、國家競爭,從來都不可能只講仁義、不講利益,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拼的不是仁義,而是財力、軍力,是綜合實力。
在儒家那裡,利和義似乎總是無法統一。孟子比較極端,甚至不允許別人提到「利」字。然而,亞聖以對聖人的標準來要求普通民眾,恐怕沒什麼人會買他的賬。只言義,不言利,歷史上似乎只有墨家曾身體力行過,然而,墨家兩世之後即或式微或轉型了,墨家的「原教旨主義者」就不見了。因為,就連最底層的民眾也無法長期跟著墨子過「乞丐加苦行僧」的生活。事實上,沒有利益為基礎的義,只是個偽命題。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名頭再大、說得再好聽,也只是一個空談家。
孟子見魏襄王
前319年,孟子見魏襄王(惠王兒子,惠王本年逝世),出來後告訴別人,看他的模樣,簡直不像是一個君王,對他無法產生敬意。他一直在那裡發呆,卻忽然間發問,怎麼才能獲得和平?我說,等到天下統一。他又問,誰能統一?我說,不喜歡殺人的人能。他又問,誰願意讓他統一?我說,天下所有的人都願意。你可知道田裡的秧苗?七八月間如果大旱,秧苗一定枯槁。可是天際漸布烏雲,降下充足大雨,秧苗就青綠一片,生機再起。在這種情況下,誰能阻止?
到今年,亞聖已經五十三歲了,說的話還是那麼不著調。襄王今年剛繼位,前面幾十年,戰亂不斷,魏國既欺負別人,也被別人欺負,國家疲憊不堪,軍隊損失慘重,人民水深火熱。
今年是前319年,我們簡單列一下過去十年間與魏國有關的戰爭:
前330年,秦國攻擊魏國,包圍焦城(河南省陝縣西)、曲沃(河南省靈寶市東北)。魏國把少梁(陝西省韓城市西南)、河西(陝西省黃河以西地區)割讓給秦國。
前329年,秦國攻擊魏國,渡過黃河,佔領汾陰(山西省萬榮縣西南榮河鎮)、皮氏(山西省河津市),攻陷焦城(河南省陝縣西)。
前328年,秦國攻擊魏國,攻陷蒲陽(山西省隰縣)。
前324年,秦國攻擊魏國,佔領陝城(陝城即焦城)。
前322年,秦國攻擊魏國,佔領曲沃(山西省聞喜縣)、平周(山西省介休市西)。
自魏襄王有記憶以來,魏國幾乎每隔兩三年、甚至一兩年,就被秦國吊打一頓,緊接著就是割地賠款,受不盡的屈辱。本年襄王剛剛繼位,面對虎狼一樣的秦國,還得隨時防備會在身後捅刀子的韓、趙、齊,怎樣穩定國家,怎樣與暴秦對抗,怎樣謀求和平,這些問題估計每天都在折磨著襄王,故而孟子見他「一直在那裡發呆」。襄王不願再打仗,盼望和平,於是問亞聖「怎麼才能獲得和平」。而孟子老人家的回答讓人如墜五里霧中,不知想表達什麼。「等到天下統一」。那麼怎麼等?誰來統一?他回答「不喜歡殺人的人能」。那麼請問,誰是不喜歡殺人的人?搞笑的是,一百年後,天下一統,而那個統一天下的人叫秦始皇,我實在不能認定他是個不喜歡殺人的人。
我們不由心生疑問,孔孟所提倡的東西,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哪個國家都不受待見,而到了西漢卻被樹為一尊?原因可能是世界變了,天下一統了,不需要人民有更多的思想,君君臣臣這一套東西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最好的誅心之舉——誅人民群眾之心。而在春秋戰國時期,「有糧」和「能打」才是硬道理,才能在諸侯之間說硬話、辦硬事,儒家的仁義一毛錢都不值。那時是法家的天下。秦用商鞅,魏用李悝,韓用申不害,楚用吳起……但絕不會有任何國家用儒家。孟子沒有得到任何一個國家的重用,對孟子而言可能是件幸事,否則可能會留下無數笑話,能否晉級為「亞聖」就不好說了。
通鑑沒有記述聽完孟子論政後魏襄王的態度。我私下揣測,襄王恐怕最後笑了,面對著孟老夫子,只能像他爹惠王一樣無言以對,又不能用老先生,又不能殺老先生,好好招待一下送別的國家去忽悠,恐怕是襄王內心當時的想法。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民事訴訟法課輔講義(一) 的推薦與評價
(四)修正:若採完全之辯論主義,則可能因當事人間武器不平等而致生發現 ... 3. 命題三:§288 仍許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 三、公開主義cf.不公開主義. ... <看更多>
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職權探知主義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1.職權探知主義- MBA智库百科 · #2.概念-2-知識百科-三民輔考 · #3.職權探知主義- 法律-筆記 · #4.辯論主義於家事事件之適用- 【高點法律專班】 · #5.民事訴訟法上之基礎原則 ... ... <看更多>
辯論主義三命題 在 克允的11號法律研究室- 【學說整理#職務上已知事實與不爭執 ... 的推薦與評價
一、傳統辯論主義的3個命題為何? 二、辯論主義是否適用於間接事實? 三、自認的效力為何? 四、反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