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看見社會學:壞蛋與英雄的標準化角色,觀眾全陷入「團體迷思」】#精選書摘
老派通俗劇有圍繞單一面向人物打轉的簡化情節,像是捻著鬍鬚的惡棍,威脅要傷害純潔無力的女主角,但她會在最後一刻被大無畏的英雄拯救。而觀眾會對惡棍報以噓聲,並為英雄歡呼。
陣營有同溫層的作用,陣營中人們彼此意見相同,並且對意見一致感到沾沾自喜,就像通俗劇的觀眾用噓聲與歡呼來強化行動。但這個環境讓人很難對自己的觀點做批判思考......
❙有話想說,你可以直接於文章之中提供更多想法: https://bit.ly/2VtklER
#洞見 #伊底帕斯 #蜘蛛人 #通俗劇 #社會學 #批判思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通俗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虛詞X影評人之選2021 ─ 非常家族請你睇好戲!!】虛詞誠意推廌《浪子回頭》。數量有限,留「飛」要快!
《#浪子回頭》以一個三代家庭的分崩離析,映照統合阿拉伯世界夢想的幻滅,將通俗劇擴展至時代變局,融匯社會寫實題材與歌舞類型。是次將會放映數碼修復版本。
#尤昔夫沙軒(Youssef Chahine)被譽為埃及社會寫實電影的先行者,作品不乏對社會不公和貪腐現象的尖刻批判,曾在埃及和多個阿拉伯國家備受爭議並被禁映多年。重要作品包括《#開羅車站》(Cairo Station,1958),半自傳「#阿歷山大港三部曲」《港都舊事》(Alexandria… Why?,1978)、《埃及物語》(An Egyptian Story,1982)及《重臨不朽港都》(Alexandria: Again and Forever,1990)等,1997年獲頒康城影展50周年特別終身成就獎。
《浪子回頭》講述離家多年的阿里回到老家,眾人都對他充滿期望。苦等十二年的陌生未婚妻渴求婚姻,剛畢業的侄子想叔父幫忙圓留學夢,年邁的父母希望可以重振家聲,被苦苦盤剝的鄉民指望新老闆能帶來改變……只是牢獄生涯已讓阿里失去熱情和動力,他的回歸只是讓早已破敗的家族加速崩塌。埃及導演沙軒改編法國作家紀德(André Gide)的小說,把《浪子回頭》的聖經故事再三演繹。載歌載舞的片段穿插在埃及革命成功到六日戰爭慘敗的歷史之間,讓這個三代家庭層次複雜的故事,更加耐人尋味。
《浪子回頭》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27/6 (Sun) 7:00pm 電影資料館
映後談講者:鄭傳鍏
影評人之選2021門票現已開售!
城市售票網 URBTIX https://bit.ly/3hI2oe9
英皇戲院網站 Emperor Cinemas https://bit.ly/3p8OS5e (網上購票免收手續費 ! Online ticketing $0 service fee!)
🔍 節目詳情 Programme details: https://bit.ly/3ysmMpA
📖 電子版節目手冊 Online Programme Brochure: http://bit.ly/criticschoice21
======
「虛詞.無形」送出《浪子回頭》戲票!
索取方法:
Step 1:like「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like及share此post;
Step 2:在留言寫出想看《浪子回頭》的原因;
Step 3:並在同一留言tag一位朋友, 將電影推介給他,例:「我想向 @AAA(一位朋友的facebook名稱)推介《浪子回頭》」
Step 4:FB私訊,標明參與是次活動,例:「參與《浪子回頭》」,並提供中英文姓名、電郵及聯絡電話。每位得獎者可獲得戲票2張。
*截止日期為6月26日下午3時。得獎者將收到私訊確認。
*為確保活動公平性,所有參與的FB用戶戶口及郵寄地址,在同一次活動中,只能登記一次。如發現有雙重登記及違規情況,將取消有關資格。
*如有任何爭議,「虛詞.無形」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通俗劇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年真是火熱……台灣的《火神的眼淚》在網路上討論熱烈、在N家也蟬聯好幾天的收視冠軍,更巧的是,《浴火赤子情》今年30歲了。
.
某括號同學某日跟我討論《火神的眼淚》時,說到有人批評《火神的眼淚》太煽情了。這很有趣,彷彿將「煽情」作為一種負面貶義詞。對熱愛肥皂劇、煽情狗血文化的下流大王來說,對這種說法不可置信。
.
因為,儘管我沒有看過《火神的眼淚》,但是,我知道《浴火赤子情》絕對比《火神》更加煽情、更加激情、更加想方設法要逼出觀眾的眼淚。這是導演朗霍華的絕活。這位承繼好萊塢肥皂通俗劇道統的導演,最著名的手法,講好聽點是「浪漫英雄化」,講白一點……就是「煽情狗血化」😂。
.
別誤會~大王並不討厭朗霍華,只是要說,觀眾是會變的,而且比想像中變得快。曾經全球觀眾是如此熱愛煽情……就像日本電影宣傳最愛的行銷詞:「全美觀眾都哭了!」「全世界都哭了!」那其實反應了一個現實充滿不安與動盪的年代,觀眾急著在電影裡找到慰藉,需要電影那些脫離現實的吹捧,給我們一個現實生活裡不曾有的英雄。
.
最後,消防員不應該只有《浴火赤子情》與《火神的眼淚》,我們需要更多的消防劇,也許浪漫、也許寫實,我們都應該給現實中的超英雄一部超英雄電影。
.
「《浴火赤子情》煽情火辣地讓觀眾見識到了消防員汗淚交織的生活,與他們必須面對的惡火。這些內容儘管不符現實,但卻激發了觀眾的情緒反應。熱血、同情、激動、與驚嚇,這是一部好電影能給觀眾最好的禮物:真實的情緒震撼。」
通俗劇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通俗劇 在 羅比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生命中的美好意外》影評 Life Itself【羅比】
成功的心靈雞湯,2018最差的電影?不是吧
訂閱者募集中👉 http://goo.gl/4YzOjF
我的IG帳號👉 robbie_ins
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robbielintw/
禮拜一晚上十點會有直播在YouTube
#生命中的美好意外 #LifeItself #羅比無雷影評 #通俗劇情片
近期影片:
《快樂王子 王爾德》影評 The Happy Prince【羅比】
https://youtu.be/s7eTLydBYL8
《洛基恐怖秀》影評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羅比】洛奇恐怖晚會/港譯
https://youtu.be/ROmgU61abVo
《一個巨星的誕生》影評 A Star Is Born【羅比】星夢情深/港譯
https://youtu.be/rhUkyVBHEQA
導演:丹福吉曼(Dan Fogelman)
演員:奧斯卡伊薩克(Oscar Isaac) 、 奧莉維亞魏爾德(Olivia Wilde) 、 奧利薇亞庫克(Olivia Cooke) 、 安妮特班寧(Annette Bening)、
通俗劇 在 楚原(四):《冬戀》的通俗劇魅力與豐富視覺意象Part 1 的推薦與評價
楚原(四):《冬戀》的 通俗劇 魅力與豐富視覺意象【只要有電影】第80集(2022--03-28)《冬戀》改編自流行小說作家依達的同名小說,主角(謝賢)是名 ... ... <看更多>
通俗劇 在 通俗劇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通俗劇. 1 篇文章0 人追蹤. 追蹤. 看板篩選. 熱門文章最新文章. 想看更多文章分享?或是想找特定資訊? 下載Dcard 看網友真實討論! ... <看更多>
通俗劇 在 電影補給站- 【是優秀通俗劇還是悲情俗爛片?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是優秀通俗劇還是悲情俗爛片?:麥路人I'm Living It (2019)】 JC :「白天與夜晚的交錯,希望與失望的角落,《麥路人》是很容易讓一般人感動的社會底層通俗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