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閱讀
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我曾經寫過一句話:「歷史,除了人名和年代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和年代是假的之外,其他都是真的。」這不是準確的研究判斷,而是一種極而言之的講法。因為正如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所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都是由當代人按掌權者意圖而撰寫的。本朝人寫上一朝的歷史,多是貶多於褒;本朝人寫本朝歷史,就是褒多於貶。英國作家奧威爾的話說得更清楚:「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將來;而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所以我有那種極而言之的想法。
近日我讀到一本由十篇書評組成的書,分別介紹十本關於近代史的另類書寫。跳出由掌權者設定的框框,提出了不一樣的歷史景觀。這本書就是由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的毛升博士所寫的《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中國近代史常被表述為一部血淚史,充斥著被列強欺凌的敗戰、國恥、苦難和悲痛,都是「痛史」。但有一本書就講述清季民國還有一種喜劇化的表達方式,把當時的社會、政治寫作「連串的笑話」,作者根據這些笑話寫成「笑史」。
近代史講到二戰時淪陷區的汪政權,總書寫為「水深火熱」,管治者都是賣國求榮的「漢奸」,但有一本書就敘述名城蘇州在淪陷區時期更加繁榮,更享有「天堂」盛名。
十本近代史的另類書寫,包括:以小人物書寫大歷史、以笑代淚重寫近代史、以邊疆定義中國、以底層角度審視現代化,等等。撕破歷史的假面,讓我們看到部分歷史真相。
《中國近代新笑史》
在毛升的《歷史不止一種寫法》這本書中,我選其中一篇文章介紹。這篇文章講述一本叫做《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的書。
《大不敬的年代》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副教授雷勤風(Christopher Rea)的著作,2018年台灣出版了中譯本。毛升以《走出「痛史」》為題作介紹。
晚清以來的中國充斥著敗戰、國恥、割據、苦難、悲痛,近代史常被表述為一部血淚史。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也常以「痛苦」為底色。西方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著作,也記錄了十九世紀以來中國所經歷的一連串創傷,強調歷史遺留的暴力如何宰制了現代文學的主題,更有把近代中國歷史比作積累多年的一堆殘骸。在這一主流的經驗下,是否還有另類但重要的體驗呢?加拿大教授雷勤風的研究指出,清季民國還有一種喜劇化的表述方式,即把歷史「當作一連串的笑話」。笑與淚是硬幣的兩面,正如晚清文人吳趼人既寫了一部《痛史》,亦寫了一部《新笑史》,「不見得因為有苦難所以不需要笑聲,有時苦難甚至正需要笑聲」。
英文學術界已經出版的中國幽默研究,討論的對象主要是老舍、魯迅、林語堂的作品,豐子愷的漫畫,以及侯寶林的相聲。雷勤風這本書用了更多關於中國笑話材料,附錄列出從1900年到1937年出版的中文幽默笑話文集就多達一百多本書。此外,還有漫畫、電影、傳記資料、學術著作、辭典、廣告等惹笑的出版品。
《大不敬的年代》通過呈現二十世紀前四十年中國人的笑,重構在現代化所造成的陣痛中,一些中國人如何用玩世不恭的方式,不僅熬過去,還能從中找到樂趣?
近代新笑史的起源是十九世紀晚期小報媒體的興起。義和團動亂之後,白話報紙大量出現,下層社會的啟蒙運動就開始於清末的1901年。為達啟蒙一般人之效,精英們放下身段,在報刊內容的通俗和嬉笑上下足功夫。吳趼人曾說,「竊謂文字一道,其所以入人者,壯詞不如諧語」,寓意好笑才能發揮最大作用。為將笑話從傳統上純粹只為娛樂提升為社會改良的工具,吳趼人提出「笑話小說」一詞,試圖利用小說,將笑話連接,以達改造時風的最佳成效。1905年科舉廢除,使得文人斷了學而優則仕的念頭,開始依賴小報媒體謀生,寫笑話是一種職業。《大不敬的年代》一書指出,從晚清到民國,一股笑話潮長盛不衰。晚清的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就是以笑話貫穿了整部小說的所謂「笑話小說」。民國報刊上充斥笑話,副刊、專欄中笑話既是賣點,亦為補白的好材料。如果說晚清的笑話主要是趣事軼聞,那麼民國的笑話則主要是文人編寫的、類型化的笑話書。
「遊戲」在1890年末成為印刷媒體的一個流行詞彙,同時也被其他大眾文化所借用。文人在印刷媒體玩「文字遊戲」,寫諷刺文章、笑話、謎語以及鬼故事。他們不再以道德模範自居,而是以賣遊戲文章為生,同時也麻醉自己。
晚清的遊戲文字催生了梁啓超的《新中國未來記》和李伯元的《新石頭記》。這兩個作品涉筆成趣,想像奇特,但論旨卻是嚴肅的政治話題。
辛亥革命前後,遊戲文字流傳到了各大報,打趣式的口吻成為當時時評的主要風格,揶揄是上海小報的重要特色,機智的笑罵文章也為各大報紙編輯所喜聞樂見。
接下來是石版印刷與攝影技術的發展,使報紙副刊出現了大量的漫畫。漫畫在有關政治議題的表達上更為直接、有力。
晚清以降,中國的政治文化論壇就充滿了尖刻的諷刺與惡毒的謾罵。
《大不敬的年代》一書指出,各種政治事件中,都是謾罵在主導輿論,如排滿運動中罵滿人、五卅運動中罵西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罵日人、1945年光復後討伐漢奸。文人之間的鬥嘴、詛咒也從來沒有停過。文人互罵,更在1920年到1930年出版的文學雜誌中成為常態。白話報刊的發達給了罵人以登報的機會,同時文人的筆戰更是銷量的保證。文人都以批評謾罵作為辯論問題的主要方式。一旦有人罵到自己頭上,則絕不嘴軟,一定要罵回去。雷勤風特別提到一本充滿粗言穢語的小說《何典》,指出受白話文運動影響後的文人,反對用典,以粗俗為美,反認為雅是中國產生不了好文學的禍首。
《何典》以「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為廣告語,因其風格粗俗又具極高文學價值,在1920年代重版後,受到了文人積極的回應,並成為教人如何粗鄙地罵人的範本。
到了1920年代,「遊戲」一詞逐漸失去了喜劇性,報紙期刊也紛紛迎合小市民的口味,逐漸培養出了一股滑稽風。滑稽風創造了一個惡作劇的世界。笑話、遊戲、罵人、滑稽,發展到惡作劇,逐漸激起人們的厭惡、鄙視、焦慮甚至是慎防被戲弄的恐懼。不安情緒逐漸匯成一股輿論,催生出1930年代的幽默。
「幽默」是林語堂對英文「humor」一詞的翻譯,在他的努力下,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喜劇形式,開始改變之前惹笑的各種粗鄙。林語堂通過《論語》雜誌,將這種講究「同情」、「有理」、「從容」的「幽默」加以推廣,並試圖說服中國人,幽默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幽默文學影響了多位作家,影響力持續了至少十年,並引發文學界的討論:什麼是幽默?孔子幽默嗎?中國需要幽默嗎?需要怎樣的幽默?如何從幽默的角度,重新評價、發掘中國的傳統文化?「幽默」理念在當年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以至於有人提出,對文學家來說,1933年不是「憲政年」,不是「國貨年」,而是「幽默年」。
《大不敬的年代》把中國近代史的「痛史」翻轉,書寫出笑史,寫得妙趣橫生。除了豐富的材料、細節、圖像,睿智的觀點,精心設計的章節,作者在寫作風格上也在努力復原當時的幽默感,如模仿民國小報的風格寫序言,大量使用中國笑話中常見的雙關語。本書原是英文著作,中譯本有些直接用了原中文。笑依賴語言,讀原文常比讀譯文好。因此作者雷勤風在中文版序言中說:「本書的中文版比英文版更好。」這句不是笑話。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大不敬的年代》
作者:雷勤風
由 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eid=182364&year=2021&list=1&lang=zh-CN
雙關語翻譯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翻譯的香港】譯者Jennifer Feeley最著名的譯作,是2016年出版的西西詩選英譯《Not Written Words》,她藉此書獲得Lucien Stryk亞洲文藝翻譯大獎。現在,她正翻譯西西的《哀悼乳房》,「她的小說充滿文字遊戲、雙關語、互文典故,及其他難以翻譯的東西;有時,還有押韻!」西西的譯者對她讚口不絕,「西西知識廣博得令人震驚,翻譯此書就像攻讀多一兩個博士學位般。」
全文:https://bit.ly/3ltO73G
#香港文學 #JenniferFeeley #西西 #翻譯 #不是文字 #詩 #小說 #我就是我
- - -
延伸閱讀:
英譯《酒徒》 土生土長譯者姚春琳:望以外文保存演繹香港文學
https://bit.ly/3dfGGdw
《龍頭鳳尾》法文版譯者Stéphane Lévêque:翻譯文學如擔當文化橋樑
https://bit.ly/36QC7oD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每日必讀 TG: 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IG: bit.ly/2TORYuE
YouTube: bit.ly/2klNzmB
雙關語翻譯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The power of an open mind and a blank sheet of paper (一個開放的心胸與一張空白紙的力量) -- Marc Benioff, Salesforce創辦人
全球最大CRM (客戶關係管理系統)Salesforce 創辦人Marc Benioff 自傳以及管理哲學 (話說,一直找不到他們公司的中文名字,應該要翻譯成“業力”嗎?😂),我選這本書是因為一般B2B 公司能成功打響品牌,比起消費性產品,有一定的難度,希望從這個全球成長最快的企業型軟體公司借鏡。
整本書的雙關語在於他的副標題 "The power of business as the greatest platform for change" (企業的力量是改變世界最好的平台),巧妙的雙關語,帶到 Salesforce的平台商務模式,也說出他認為現代的企業不該只是創造就業機會以及為投資人賺錢,而是有責任為社會公義發聲。
裡面有稍微講到他成長的故事,以及創業的契機與初衷。身為創辦人的故事免不了要分享一些特殊(辛苦)或是失敗的經歷。整體來說我覺得他提到的所謂失敗經歷,描述起來好像沒有講到真的太血淚感。但其中一個經歷我倒覺得他還蠻誠懇的分享,就是在2016年有一陣子美國社會中的 Black Lives Matter 運動中(BLM, 黑人的命也是命),他在推特上表示支持。但沒有多久她和推特的執行長都被踢爆,自己的公司所僱用的員工不到2 %是黑人,被說是一種虛偽和矯情。老實說因著網路文化,這類事情越來越常發生,但至少他願意承認自己不自覺的偽善,並且如何道歉和檢討自己公司是否言行一致,還是很值得佩服的。
另外他分享一個在多年打拼後,發現不得不休息時,才認真思考到底自己在乎的是什麼,並且用什麼方式來檢視?在一個完全刻意 “歸零” 的機會,他發現自己心胸頓時開闊,思緒更加清晰,然後開始在一張白紙上面寫下想法。這後來成為他檢視自己的方式 “V2MOM” ,也推廣在公司裡。雖然聽起來是老生常談,可是我還滿常做類似的思考,也很愛白紙一張開始寫字,真的會讓自己想清楚自己到底在乎什麼?有時忙碌或是焦慮,需要的是在安靜中重新對焦。Pick your battles 很重要啊!
Vision- What do you want
願景 -- 你心中所要的是什麼
Values - what's important to you
價值 --哪些事情對你是重要的
Methods - how do you get it
方法聊如何達成你的目的
Obstacles -what is preventing you from being successful
障礙是什麼阻礙了你達成目的
Measures -how do you know you have it
衡量--你要如何知道你做到了?
我一直都認為,所謂”企業存在最重要是極大化投資人利益“,是一個有點可怕的偏執,也有點可惜,因為它的力量還能產生許多不同的正面價值。現在有許多的討論,包括企業社會責任的評量,社會企業永續經營的可能,以及企業對社會議題的態度,這在美國一些大公司當中更加的明顯。從某個角度來說,就算不想發聲,企業需要針對議題表態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如果不想流於表面和偽善,還真的會蠻需要智慧的。這本書講到的團隊文化,不見得是什麼新的概念,但講到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推動社會改革,的確是發人深省的。
剛剛發現中文版9月30號出版喔!
“開拓者”企業的力量是改變世界最好的平台”
全文與中文版鏈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trailblazer-開拓者/
#trailblazer #marcbenioff #salesforce #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