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框架是創造力背後的推手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如此。這些思考框架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精確、有的粗略,有的美麗、也有的邪惡。但不論如何,都會呈現現實的某些面向,協助我們提出解釋、抓住重點,做出決定。
例如,民主制度是一種思考框架,而君主制度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在商業產業上,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是一種思考框架,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因英特爾與谷歌的先後採用而聲名大噪)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宗教是一種思考框架,世俗人文主義(也就是不信神的道德觀)也是一種思考框架。法治是一種思考框架,「強權即公理」也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平等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主義也是一種思考框架。
在我們的種種推理上,思考框架不但是重要基礎,而且應用極為廣泛。近幾十年間,從哲學到神經科學,各式各樣的領域都曾研究人類的思考框架,只是用來描述的術語有所不同,包括:模板、抽象概念、再現(representation)、基模等等。
時至今日,不論是硬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多半都已經接受「人類透過心智模型來思考」的概念。只不過,這其實是相對晚近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初,多半還只有哲學家在思考「人類如何思考」的問題。佛洛伊德對大腦的奧祕深感興趣,但他是當時的例外,而非常態。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像是卡西勒和維根斯坦等哲學家,則是以心智所操縱的符號與語詞為基礎,以此來認識心智。這確實是邁出了一步,讓人以更理性的方式來瞭解「認知」,但一切仍然只是理論,沒有實證。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有實證科學家研究人類的心智—心理學家接手哲學家的研究,特別是開始思考大腦內部的認知過程。一開始,學者認為認知過程就像是嚴格的邏輯運算,但實證研究並無法支持這種論點。大約在1970 年代,「心智模型」的概念開始流行,眾人也開始認為人類的推理並非邏輯形式的運作,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我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
如今,這種觀點已經由許多心理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經過眾多實驗得到證明。近年來,由於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能夠即時視覺化呈現受試者的腦部活動,就連神經科學也踏入了這項研究領域。舉例來說,研究顯示,人類構思未來的時候,會啟動那些和空間認知與3D 思考相關的大腦區域。可以說,其實就是在有目的、刻意的做夢。
這項研究成果,讓我們對人類如何思考的理解,開始默默改變,瞭解了心智模型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構件。不論我們任何的所見、所知、所感、所信,都始於我們對宇宙萬物的思考方式。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會受到我們「相信」世界如何運作所影響,包括:事情為何會發生、未來會如何發展,以及如果我們採取行動之後又會如何。
.
▍「解釋」帶來的好處
因果框架要求一切必須有說得通的解釋,這點除了讓我們得以歸納類推,也讓我們得以學習。這是一項重要特點,而且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發現。一般來說,學習是發生在得到資訊的時候—聽到老師講課、看到書上的描述、或是學徒動手修修補補的時候。但在做因果解釋的時候,那位提供資訊和解釋的人其實也在學習。這項觀點是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倫布羅佐(TaniaLombrozo)提出,她是這個學術領域的熠熠新星,引領著一套關於「解釋」機制的新科學。
倫布羅佐從大學時期開始,就發現不論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處處可見關於解釋的想法。雖然這似乎就明擺在眼前,但事實證明,關於「解釋」這件事本身,科學界的研究都還不夠深入。舉例來說,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某些事值得解釋、又有某些事不值得解釋?解釋能讓我們如何有所成就,或者如何讓人誤入歧途?倫布羅佐的研究從心理學和哲學出發,填補了一些我們關於解釋的知識空白。
倫布羅佐對於「透過解釋而學習」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實驗中,倫布羅佐請成年受試者看看兩群來自外星的機器人,分別名為glorp 和drent。兩群機器人各有不同的顏色、體型、腳部形狀的特徵,但受試者並不知道真正的重要區別是哪一項。實驗人員請一半的受試者去描述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而另一半則是要解釋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兩群機器人都很可愛,但是真正區分的重點並不在於顏色或體型,而在於腳部的形狀。)
結果如何?比起那些只需要描述而不需要解釋的人,那些必須提出解釋的受試者,在找出真正區別之處的表現,明顯高出一截。倫布羅佐做了很多次實驗,結果都類似。她甚至也對小孩做了實驗,結果一樣:如果要小孩提出因果解釋,他們的表現就會更棒。
讓我們把這點再拉回來討論思考框架:我們用因果框架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學習,因此我們會更瞭解這個世界,我們也能產生更深入、更準確的見解。而且,向別人解釋這個世界,也能讓自己更瞭解這個世界。這項發現對教育和育兒來說,具有直接的意義:記得要小孩解釋他們推論的過程,而不只是要他們給答案。(這或許也有演化上的意義:比起其他不去解釋這個世界的動物,人類透過解釋的機制,也就學得更快、學得更多。)
這件事能帶來的好處,絕不只是知道怎麼區分glorp 和drent而已。人類從最早的時候,就開始想像出各種秩序的概念,在群星當中勾勒眾神的身形,將各種物種加以分類。小孩會花上幾小時,分類排列著自己的小車車、小布偶、樂高積木,還有萬聖節糖果(直到爸媽半夜偷偷來吃掉)。這種分類和重新分類的動作,靠的就是我們取得抽象概念、進行歸納類推的能力。
要是少了取得抽象概念的能力,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碰到的一切都是完全陌生,沒有任何一般法則能夠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
以上文字摘自
《#造局者》
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
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在贈書直播中,談到用過去經驗類比現在或未來未知的處境,是大腦很重要的工作。說真的,這項能力對我們活下來真的幫助很大。
然而,我們昨天也提到,這種思考慣性同時也造成了某些限制。尤其過去經驗本來就比較偏頗,這種慣性要調整,就必須經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
「思考特定議題的時候,我腦海裡如果浮現越多人的立場,最後得到的結論就越讓人信服。」~漢娜鄂蘭
版面上的朋友們,因為常閱讀不同作者的智慧,所以特別能進行討論。這其實更有利於我們看到不同人的觀點,並且選擇適合我們的思考方式,而不只是因循故舊。
今天晚上沒有直播,明天晚上的直播,會再談談傳統教養跟自我傷害的關係。這實在是一種沉重的話題,錯用思考框架,讓我們代代相傳著創傷。
祝願您,能充實我們的思考框架庫,這是能有多元選擇的基礎之一!
「類比推理例子」的推薦目錄:
類比推理例子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推理小說中,三人行,必有我屍焉的劇情如何設計】推理金三角
一剛開始學數學時,我們都知道,數學的計算,是由點至線,再求面積;然後學畢氏定理最簡單的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彼此的關係。
也就是說,在這類的直角三角形裡,斜邊的平方,會與兩股平方的和劃上等號,所以兩股與斜邊,便可靠這樣的關係相互推算出來。
但這跟推理又有什麼關係呢?事實上,在推理這片神秘的海域,有一個推理金三角之,一對夫婦加上外遇對象就可以寫推理的傳說。
性質與畢氏三角的最簡化約比非常像-人際蛛網牽絲的最簡化,很多時候,都是一對夫婦加外遇對象(不管是小三還是小王)就OK。
先強調,這主要是針對推理創作劇情人物的關係網設計,非鼓勵生活日常不道德的交往,更別說此類的結局,往往都沒有好下場了。
且在這裡,我想要借用我們至聖先師孔子的名句,將之改寫、命名為「三人行,必有我屍焉」的推理,來方便讀者理解,以及記憶。
一剛開始,這可能是出於對親密關係的恐懼與不信任,但漸漸地,這款史密斯夫婦間的交互駁火與心機對峙,卻成了很有趣的看點。
據說,每提婚姻就要提上一次,名人錢鍾書於《圍城》形容的字句是:「婚姻是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
可是究竟「愛愛愛愛了幾回」,是「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還是如作家張愛玲筆下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顏色對了久了也會不正確?
就拿短篇曾被希區考克(Hitchcock)改編電影《後窗》(Rear Window)
的康乃爾.伍立奇(Cornell Woolrich)作品來說,就是很好的例子。
如《幻影女子》(Phantom Lady)外遇出軌男與橫屍家中妻,聽起來像不像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控制》(Gone Girl)開場懸疑?
差別只在於一個直截了當發現屍體,一個只有血跡斑斑的謎;否則關係中三個人太擠,與丈夫將被行刑/定罪的倒數計時,都頗一致。
且問題多出在「消失的女孩何處尋」的尋人啟事上,只不過隨勢所趨女力勝利,使婚姻這充滿荊棘的路,張力與結局有所不同罷了。
甚至說,也因為「平行雙女」相互追尋的流行,使得此類「真愛」與「婚姻」相互的辯證質疑,也一轉為「夾縫中的女人」推理-
共同特點是,乍看以為是轉角遇到愛的霸道總裁翩然降臨-多金英俊體貼還特別專情,結果真相逆轉是所謂控制/暴力/厭女M型男。
且很大機率會有前妻/前女友陰魂不散(真人或過去)的糾纏,就像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簡愛》(Jane Eyre)的瘋狂一樣。
如奎兒.漢德瑞克斯(Greer Hendricks)與莎拉.佩卡寧(Sarah Pekkanen)共同合寫的《我們之間》(The Wife Between Us)是一例。
或者JP德拉尼(JP Delaney)《之前的女孩》(The Girl Before)與琳達.格林(Linda Green)《完美未婚夫》(After I’ve Gone),都可相類比。
此類麻雀變鳳凰CP,多極端控制男配上超級馴服女,但好歹郎財女貌,不像沼田真帆香留《她不知道那些鳥的名字》鮮花插牛糞,還有更意外的逆轉。
如果說是因為求孕而不可得,夫妻間鬧失和的話,則有艾蜜莉・巴爾(Emily Barr)《夜車》(The sleeper)與珀拉.霍金斯(Paula Hawkins)《列車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而且都與交通的車有關。
只不過顯然,前者是仿《控制》都市鄉村協奏曲,同調卻不同彈的男女對戰,還有情人間被無比放大的佔有慾與無上萬能神奇女孩。
其中當然也混雜了一女/男繞二男/女甚至以上,粉紅泡泡大爆發、花痴感無上限的「別相信任何人」推理一些人設特點或病理情狀。
但看過最神奇的三人行,必有我屍,且合理男主各種劣跡,大概非沙夏.亞蘭果(Sascha Arango)《亨利說,殺人比撒謊容易》莫屬。
故事開頭以酷肖「白鶴報恩」的類型(田螺報恩應該也行),使得一個無名男子竟然可以風生水起,雖然他不過是冒牌貨與說謊家。
最後當然了,紙包不住火的關鍵,不是寶寶就是小三,結果成為不負責任殺人犯的男子,終究自食惡果,但卻讓人有種感傷的餘韻。
想起《幻影女子》有一段形容,簡直人生箴言,可以螢光重點畫線了:「如果你還沒結婚,然後遇見了真愛-你就安全了。」(112)
書中解釋道,如果後來與真愛結婚,人生仍然還在正軌;結婚了,真愛始終沒來,也還OK,怕只怕,已踏入婚姻這愛情的墳墓裡。
最後才遇到真愛,那就太晚也太慘了(在誰的腳上寫個慘字),可是我讀心理學,總覺得,或許那只是因為,得不到的最美吧?!
★其實推理人際蛛網牽絲最簡化,可能是有關於精神妄想中,生命一人踽踽獨行,卻虛構他人一同存在的幻夢,這將另開新篇解說。
★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控制》(Gone Girl)的懸疑是外遇出軌男,與家中消失妻子的血跡來故佈疑陣,並沒有發現妻子的屍體。
★詳見蘇珊.佛沃與瓊.托瑞絲(Susan Forward&Joan Torre)《愛上M型男人》(Men Who Hate Women&the Women Who Love Them)。
https://www.facebook.com/ChiChaoChun/posts/1136366546721753?notif_id=1593160452524074¬if_t=page_post_reaction&ref=notif
類比推理例子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一些國外翻譯來臺的推理,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有時候,推理小說的封面與譯名,是有其內在定律的,且同一類型或說題旨核心相近的,彼此總會有些相像,大抵也就類仿電影喜以神鬼為名至氾濫這樣的邏輯。
不過今天在這裡要來跟各位介紹的,是「別相信-」的命題,從S. J. 華森(S.J. Watson)《別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艾蜜莉・巴爾(Emily Barr)《別相信自己》到金柏莉.貝蕾(Kimberly Belle) 《別相信枕邊人》(The Marriage Lie),綜合以上,我們到底能相信誰?
其實之前也歸納過,關於推理,特別是那些與心理層面牽扯較廣的類型,絕大多數,都是在著力,關於對親密關係的恐懼-被背叛、被離棄、被傷心甚至被設計等劇情。
不過在金柏莉.貝蕾《別相信枕邊人》此書裡,重點倒是落在婚姻,更精確來說,是指婚姻當中的誠信之尺,彼此要「坦承」到什麼地步才算真感情?
這簡直就可比靠北婚姻的鄉民之疑-交往/結婚前,要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過去嗎?還是彼此為對方保留一些縫隙,讓關係更可以走得下去,畢竟人非完人總有過去;或沒說就等同於隱匿,因為有些事情,對方會介意?
本書故事講述一個女心理輔導老師,如何在與天菜老公恩愛後,不久卻接到航空公司通知墜機消息,可班次航空卻與老公事前宣稱的有異,再查下去,更是叫人怵目驚心。
原來叫她熱愛的天菜老公,根本不是她所想像/他所宣稱的人,一切都是假的!不僅如此,他更捲入捲款潛逃的風波,金額甚鉅。相比閃閃發光的鑽戒,對女主來說,這場婚姻簡直等同一場夢,卻完全不能確定,什麼才是真的。
這也不禁讓人想問,閱讀至此的人,是否愛過人?深深愛過的那種,可萬一有天人所得知的一切都是謊言,且身陷危機,你/妳會有怎樣的心情?本書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也可延伸類比BBC影集的《威爾遜夫人》(Mrs. Wilson)。
不過最後還是要說結局挺令人吃驚的,某部分更讓人聯想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律師王赦與妻子美媚的觀念對比,但重要的是,還是要吐槽女主在悲傷之餘,還能對除她老公之外的帥哥們,目不轉睛兼調情,也是蠻難能可貴的。
金柏莉.貝蕾(Kimberly Belle) 《別相信枕邊人》(The Marriage Lie),臺北:春天,2018。
類比推理例子 在 歸納論證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歸納論證例子」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歸納推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歸納法或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有時叫做歸納 ... ... <看更多>
類比推理例子 在 歸納論證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歸納論證例子」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歸納推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歸納法或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有時叫做歸納 ... ... <看更多>
類比推理例子 在 動彈不得。雖然類比推理的結論常常出錯,它使得單一事件出現 ... 的推薦與評價
「辟」是舉出性質類似的例子作為證據,例子之間的相似性越多,推論越可靠,這是一種推測屬性的取巧辦法。「侔」的推理則是一種事物關係的類比,推論的根據在於事物之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