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練功練到「冬瓜茶磚」很開心成功了,但也疑問為什麼沒有市售的一股香味?沒錯那是因為市售添加了石灰,
石灰在台灣及國外如美國等屬合法食品添加物,用途是防止食物產生沾黏、結塊,也可作為酸鹼調節劑。熬煮冬瓜茶添加石灰能使冬瓜茶產生特殊風味且利於後端濃縮、封存,用食用石灰在正常合法範圍沒有問題,但自己在家做能不加就不加,說實話食用石灰還不好買呢!所以自製的版本就是最原汁原味,我們要慢慢的習慣真正的食物原味,讓味覺回歸到原點吧!
冬瓜茶磚底加👉 https://youtu.be/OlqwfoZPFxY
#夢幻廚房在我家
#冬瓜茶磚
#原食原味
食用石灰用途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食況轉播 #用台灣玉米做塔可
「午安,我跟Long的新餐廳要開幕了,想邀請你來試試味道。」
二週前,「山男」的老闆王一山傳來這樣的訊息。MUME的前副主廚和前主廚要一起開餐廳?怎麼發生這麼有趣的事情呀!
我什麼問題都沒問,到了現場,才知道賣的是塔可(taco)。一盤一盤塔可從廚房現身,五種奔放的口味輪番上陣:油封豬肉與綠莎莎醬、台灣產墨西哥辣椒jalapeño ,香料醃豬肉與鳳梨,烤牛肋條與番茄莎莎醬(pico de gallo),煎牛舌與酪梨莎莎醬,墨西哥絞肉與脆皮塔可(puffy taco),一時之間辛香酸鹹大鳴大放,全給軟厚粗礪的玉米餅(tortilla)襯托著,還聞得到玉米香。
這些玉米餅,可是用台灣玉米做的。
故事是這樣:在台北101經營「Salt & Stone」的Long,一直有為Salt & Stone再租一個地方的念頭,某天他逛到通安街這個招租中的店面,一見鐘情,還沒想好要做什麼的時候已經動手簽約了。一山也想在山男附近再開一間店,而且賣塔可,他始終覺得台北欠一間用心製作的塔可店,本來看上了山男同條巷子的一間店面,卻被捷足先登。
Long就跟一山說:嘿,你要不要來看看我租的新店面?一山則跟Long說:嘿,不如我們來賣塔可?
#MASA 就這麼誕生了。
#玉米麵團的台灣應用
MASA作為店名,不是日本姓氏,而是製作墨西哥玉米餅不可或缺的玉米麵團(masa de maize,也直接稱作masa)。玉米之於墨西哥,有如稻米之於台灣,玉米麵團則是墨西哥飲食的基礎,許許多多以玉米製成的食物,諸如玉米餅(tortilla)、玉米粽(tamale)、玉米厚餅(gordita)、玉米糊(atole),都是從玉米麵團變化而來。
「你怎麼做masa?」這是我見到一山問的第一個問題。在台灣買得到進口的墨西哥玉米麵粉(masa harina),如果一山這麼回答我,我可以理解,但他與Long果然志氣高,沒抄如此懶惰的捷徑。
一山捧著一包真空包裝的玉米粒,眼神充滿父愛地說:「這是我的寶貝。」MASA採用「十甲有機農場」栽種的硬質玉米「明豐三號」,從完整的玉米粒開始自製玉米麵團。
不是任何玉米粉都能揉成玉米麵團,玉米必須經過鹼化,使其澱粉糊化、脂質皂化、細胞壁的半纖維素轉化成可溶性膠,才能聚合成麵團。這個過程叫做「鹼法烹製」(nixtamalization),是將玉米浸泡在含有氫氧化鈣(熟石灰)的鹼性溶液裡,並且加熱烹煮,再洗去玉米的外皮,得到的玉米核稱為「hominy」,將hominy攪碎即可製成玉米麵團(masa),將玉米麵團乾燥再打成粉,即是玉米麵粉(masa harina)。玉米麵粉加水還原和成麵,就能做成玉米麵團。
經過鹼法烹製的玉米,不僅較易磨碎,還能析出玉米含有的維生素B3,更有營養價值。上千年前的中美洲人就是這麼食用玉米,他們用草木灰或石灰製成鹼水來鹼化玉米,讓玉米成為人類能有效吸收的主食,並且不會得糙皮病!
以上一整套源自中美洲的玉米論述,一山與Long打算用台灣玉米來實現。在MASA,他們將目前使用的明豐三號玉米以鹼水浸煮,洗去玉米皮後,攪碎,加入水、豬油、鹽巴調味,再用kitchen aid打成玉米麵團(masa),塑形成圓餅狀,以鐵板煎烙,即完成玉米餅(tortilla)。
用台灣玉米製成新鮮玉米麵團與玉米餅,MASA很可能是台灣首例。
#玉米可以有更多商業應用
台北通安街已經有人氣漢堡店、人氣咖哩店,在這街區新增一間塔可店,Long認為在生意上是可行的。
「台灣應該要有一間認真的塔可店。」一山憶起以前在美國工作時,下班後吃份塔可再回家的滿足感。他與Long也提到Noma前甜點主廚Rosio Sanchez在丹麥開的塔可店「Hija de Sanchez」,在那裡,玉米麵團可以幻化出各種形態,注入摩登的精神與個人的創意。他們認為,台北也可以做到。
「台灣玉米自產只有4%;在台灣,玉米用途大部份是做飼料、做零食。玉米為什麼不能有更高的商業價值?」
王一山認為,在台灣,玉米應該可以有更多商業應用,有需求就會有生產。MASA也許可以成為一點點助力。
未來,Long與一山希望MASA可以推出更多玉米料理,不只是塔可,玉米粽、炸塔可(tostada)、玉米捲餅(burrito)、起司餡餅(quesadilla),等等等等,都能端上檯面。
初起步,他們先做塔可試試水溫。
「就像是吉他手,我們先彈幾首經典老歌,讓大家知道我們會彈吉他。」
MASA
台北市大安區通安街48號
食用石灰用途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類所使用的「物」其實留下了很多追尋歷史的線索等待人們去挖掘,考古學家的工作往往即是在這些物件上找到歷史的拼圖,進而去完整我們對於歷史的認識與理解。
這篇來自【立場新聞】的文章,帶我們看到考古學家針對以色列特拉維夫附近凱塞姆洞穴石球的分析與研究,也讓我們看到考古學者如何思考「物」,並進一步做出歷史的推測。
-----------------------------
這些史前石球好像現代人用的按摩球,難度史前人類已懂得製造石器養生?非也!上周刊於 PLOS One 的研究分析 10 個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附近凱塞姆洞穴 (Qesem Cave) 出土、有 2–4 萬年歷史的石球後認為,這些石球是幫助史前人類碾碎骨頭,取當中骨髓進食的工具。
該洞穴在 2000 年一次道路工程中意外發現,當中已出土不少史前人類文物或牙齒,以及發現過火燒動物的痕跡等等,幫助人類學家對該地區數十萬年來的人類活動有更多認知。去年十月的研究也指,該洞埋有多塊被儲存的黇鹿 (fallow deer) 腿骨,該批腿骨有切割與鑿開痕跡,顯示 42 萬年前左右的史前人類曾經處理和儲存當中骨髓達 9 周,以便在狩獵淡季時食用。
石球最初出土令團隊非常好奇,因為同區類似的石器早已停用。因此,團隊再深入分析其用途,以及為何在凱塞姆洞穴出現。團隊在洞穴中找到 29 個石球,全部都並非完美球體,有粗糙的棱脊,部份位置相信也在使用期間被打掉;而這全部石球除了一個之外,均由白雲石 (dolomite) 或石灰石製成,與該地區發現的其他岩石以至洞穴中的石器截然不同,顯示它們可能來自其他地區,甚至曾在洞穴以外的環境存放過一段時間才被使用。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osmos/40-%E8%90%AC%E5%B9%B4%E5%89%8D%E4%BA%BA%E9%A1%9E%E5%9B%9E%E6%94%B6%E7%9F%B3%E7%90%83-%E6%88%96%E7%94%A8%E7%A2%BE%E9%96%8B%E9%AA%A8%E9%A0%AD%E5%90%83%E9%AA%A8%E9%AB%93/?fbclid=IwAR2IfzmBCBve-SQHkAoVWBYwdHF-hVqZkCn8R10wG0DCxOn9uuzhLOo46Kc#.Xp12H-TaHfE.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