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針》
你是否有聽過「乾針」治療?在門診很多病人看到我拿起針灸針的時候,都會很訝異難道西醫也變成中醫了嗎?隨著醫療的進步,越來越多古用新治的結合跨科發展。先來談談針灸,您知道鍼灸針的起源及原理嗎?如果你還在認為針灸只是起到治病那就錯了,今天讓我們來直觀的瞭解針灸針的功效。
武俠小說裡的銀針飛入飛出,極其精妙,像絕命毒師一樣銀針一出,必有一傷。其實要對針灸追根溯源的話,大眾所知它起源於中國,併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籛”刺破癰腫的記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鏽鋼針。鍼灸的原理是以針刺和艾灸穴位相結合的方法。針刺法是用金屬製成的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應用手法調整營衛氣血,艾灸是用艾絨搓成條或柱,點燃溫灼於面板穴位表面達到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針灸是針刺入病人的穴位達到刺激神經與經絡,再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區域性,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補氣運血、調手陰陽、調節體內各臟器的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雖然針灸是起源於中醫,但現在許多西醫也用到了針灸針做乾針治療頑疾,醫師單用中空的針具,或西方物理治療師用針灸針對患肌激痛點扎針,稱為乾針。我們醫師根據病人症狀,按照肌肉激痛點處(肌肉結節)及筋膜走向進行鍼刺,對於許多緊張型的肌肉疼痛,乾針能取得很好的放鬆治療效果,現代醫療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並推廣乾針或浮針,這在西醫裡也得到了綜合治療的應用。除此之外部分中西醫,針處加上電流,所謂的電針灸,不只治療疼痛、神經痛,甚至也可以用於減重。
在我門診,也時常進行乾針治療。
李婆婆,她算是我們醫院復健室的常客,前幾次改善了李婆婆的臂部疼痛:梨狀肌症候群,復健無法解決的,用亁針處理;近期正治療頸椎引起她喉部不適感及反覆落枕,估計再有幾次就差不多了。一次門診,我看婆婆拿起包包時眉頭皺了一下,右手舉不高,走路變得緩慢又駝背,計她的肩膀跟膝蓋也不行了,我請李婆婆在床緣趴下,挽起胳膊,在挽起袖子之後,看見肩膀及背部有紫色的皰疹,我問婆婆:「您的肩膀是不是痛到半夜睡不好呢?您上下樓梯有沒有困難呢?」「你怎麼知道?我的確肩膀到手會痛到沒有力氣,半夜因肩膀痛常常痛醒,前幾次一直想說的,但看您病人也多,可不太好意思。我這一身的病,怎能全都麻煩你了?」我說:「既然來都來了,在我能力範圍……」李婆婆接著說,她年輕時能吃苦,幹過農活,也在扛過重物。每天扛著百八十斤的田螺在市場上賣。有時一天打三份工,每天潮溼的環境,負重的強度,加大了膝蓋的負擔。常常睡得少,年輕時候也得過皮蛇。現年紀大了,全身關節都不行了,尤其是膝蓋,而睡眠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婆婆肩膀痛是因為免疫力差得到皰疹攻擊身體的神經所致,我處方了皰疹神經炎的用藥,我再讓她放平膝蓋,右側髕骨周圍有一定程度的腫脹,髕骨周圍有壓痛點。膝蓋並未發紅。屈伸有痛感。手觸並無明顯骨性變形或骨性增生;而軟骨被磨損得喀喀作響。
肩膀經過抗生素及早治療,婆婆的皰疹神經炎完全改善。然而婆婆的喉嚨痛及脖子僵硬,甚及膝炎,隨著數次乾針後大幅改善。
———————————————-
在中醫的理論,年紀大了的人,解決骨病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固腎。另外,肝主筋。關節也有筋,各種韌帶肌腱都屬於筋,所以還與肝有關。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腎氣不盛,何以生肝?腿腳手臂指掌沒力,都是肝不給力。一聯絡經絡穴性,藏象原理。
西醫的乾針適用於治療肌肉筋膜發炎及僵硬。主要有兩種做法,一是紮在筋膜上,放鬆緊繃的肌肉,許多病人在一紮針下去就可以感受到疼痛減輕3~4成,就是因為長期緊繃的肌肉因扎針得到緩解。不過隨著患者日常活動、使用肌肉等狀況,經時間累積後疼痛可能會再復發,治療療效會呈現鋸齒狀逐漸下降。
另一種方法就是用針反覆在患處扎針造成該處組織輕度損傷,重新修復生長,這個原理與震波、增生注射療法類似,都是破壞組織進而讓組織重新修復。
在做乾針治療時,我拿起數根3寸針,為了避免病人害怕,在轉移注意力後,數針很快就進入肌肉了。雖然針長,有一些痛感、脹感,但沒想像中的可怕。當然乾針也是有風險的,除了比針灸痛以外,也是有類似針灸如出血感染及氣胸的風險。
髕骨韌帶發炎症狀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休息不會好的肌腱炎:肌腱變性】
.
『醫生說我是網球肘,我已經休息兩個禮拜了,一打球還是痛』
『我的膝蓋已經做過熱敷、電療、打針、震波,剛開始有好一些,但最近又痛了』
.
跳躍膝、媽媽手、網球肘、旋轉肌袖發炎、跟腱炎、高爾夫球肘等常發生在喜愛運動的族群,或者工作需反覆重複特定動作的人,雖然有不同的俗稱,但皆屬於『肌腱的損傷』。大多數人預期透過『休息』,受傷就會好,但實際上會依據是哪種肌腱損傷所決定,例如
『肌腱變性』即是無法單靠休息、不活動就可以痊癒的。
1. 什麼是肌腱(Tendon)?
肌腱是肌肉用於連結骨頭的一個構造,主要功能為『傳遞力量』。肌肉收縮後產生的力量,會透過肌腱傳遞至骨頭,才能產生各種動作,因此,肌腱受傷時,連接的肌肉收縮時,即會因為拉扯而造成疼痛,健康的肌腱則不會。
2. 什麼是肌腱損傷(Tendon injury)?
肌腱的損傷大致分成兩種:急性肌腱炎、慢性肌腱病性
(1) 急性肌腱炎(Tendinitis)
一般發生在『瞬間有過大的外力拉扯肌腱』。例如,今天練蹲的時候,身體還沒熱開,突然蹲下去的時候膝蓋痛了一下,結果膝蓋下方紅腫起來。常見特徵為突然一下開始不舒服,大多可以回想到一個受傷的時機,常伴隨『紅、腫、熱、痛』。把它想成衣服的袖口,今天走路的時候不小心被割破,所以袖子有破洞或裂開,是一次性造成的
(2) 慢性肌腱變性(Tendinosis)
一般是『日積月累造成的』,也就是肌腱損傷的程度大於每日能恢復的程度。每天的日常生活跟運動,實際上會讓身體的細胞受損,但透過睡眠、休息,受損的細胞可以完全回復。但肌腱病變就像每天損傷的程度是101分,恢復的程度是100分,那個多餘的1分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有症狀或不適。特徵為『莫名其妙開始不舒服、漸進式的』,『紅、腫、熱這類症狀不見得出現』
例如,從不知道哪天起,有時候練完蹲,膝蓋就會腫起來或緊緊的感覺。隨著時間變成運動當下就會不舒服或痛,甚至演變成平常上下樓梯或從椅子上站起就會痛。可以想像成衣服袖口每天都被揉、搓、或輕微割到,最後衣服的纖維已經『亂七八糟』,不是一條一條很平順的
3. 休息不會好嗎?
(1) 急性肌腱炎
就像衣服一個破洞把它縫起來,給身體足夠時間休息完成發炎反應、組織增生、修補,可能兩週內就好了(這邊先不考慮如果疤痕組織沒有處理好的狀況)
(2) 慢性肌腱變性
衣服本身的纖維排列已經亂七八糟,你給它半年時間,它還是長的亂七八糟的,不會因為時間而讓纖維的排列就變回原本平順的樣子,可怕的是,當纖維排列變亂,衣服(軟組織)能承受的力就變小,因此要透過訓練提升肌腱的強度,才能一勞永逸
所以如果軟組織 (肌肉、肌腱、韌帶等)的材質或纖維上已經變質,像是肌纖維的排列不是平行的、同時有小神經跟血管增生(學者懷疑這些是造成疼痛的原因),這時候休息多久,都不會變成原本美麗的材質。發生變質的軟組織反而要給它適時、適量、特定方向的受力,它才會經過破壞且重新生長成平順的材質
4. 肌腱變性的治療方式
現在的研究跟我自身的經驗,離心運動 (eccentric exercise) 的效果應該是最好的,離心的意思是,肌肉收縮的過程,整體長度是變長的。舉例來說,在踮腳尖的過程中,小腿後側的肌肉是做向心收縮,而腳跟慢慢放下的過程即是離心收縮
離心運動或訓練可以『將肌腱纖維變回平整的樣子』、『破壞多餘的小神經跟血管』、『破壞疤痕、沾黏等』,也有些研究會配合徒手治療、增生治療等方式,但主要還是以離心訓練為主要治療方式
備註:離心運動雖然是平時重訓、運動也可以操作的,但建議在『物理治療師』的監督及課表設計下在執行
5. 重點整理:
*有很多運動傷害,不是休息就會好,是需要特定的訓練跟動作才能永久康復
*主動治療勝過被動治療
(主動治療:復健訓練、動作控制訓練等,被動治療:熱敷、電療、休息、注射等)
*不預期一年的傷病或不適,可以在短短幾天內就能好
*會造成慢性的運動傷害,除了處理受傷本身,更重要的是找出導致受傷的原因,解決才可以避免再發生 (例如:髖關節不穩 —> 增加膝關節受力 —> 髕骨肌腱病變)
*請諮詢醫療或相關專業人員如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醫師等
#tendinopathy #tendinitis #tendinosis #inflammation #rehabilitation #eccentricexercise #physicaltherapy #achillestendinopathy #tenniselbow #golferselbow #jumpersknee #physiotherapist #CSCS #肌腱病變 #肌腱炎 #肌腱變性 #發炎 #復健 #離心訓練 #物理治療 #跟腱炎 #網球肘 #媽媽手 #高爾夫球肘 #跳躍膝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髕骨韌帶發炎症狀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個連結並不正確。
會有這樣的說法,其實是很多媽媽在產後常常感覺膝蓋酸軟,使不上力,這些症狀又和年長女性好發的退化性關節炎類似,因而產生錯誤連結。
懷孕時膝蓋因體重上升負荷增加,重心被變大的肚子往前拉導致骨盆前傾,膝蓋內夾受力不平均,又有鬆弛素的作用讓關節穩定度變差。因此很多人在產前就開始膝蓋疼痛,尤其以產前體重偏輕肌肉量少、肌力差的瘦弱媽媽不適感比例最高。
糟糕的是,這些症狀產後並不會因為「卸貨」而消失,反而會更加劇,主要是因為生產完肚子瞬間像洩了氣的皮球鬆垮 、核心變得無力、鬆弛素的作用還在,但保護關節、促進恢復的雌激素又瞬間往下,種種因素加在一起, 真是叫膝蓋不痛也難。
因此很多媽媽和我抱怨,生完膝蓋總是卡卡怪怪、吹到風會痠軟、抱小孩爬樓梯特別無力,害怕自己膝蓋是不是真的壞掉,永遠不會好了! 所幸,這些症狀隨著鬆弛素的下降、雌激素的回升在產後半年會漸漸消失,並不會留下後遺症。
我要在此提醒,即使產後膝蓋不適仍可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因為比起站起來活動,久坐餵奶、盤腿、翹腳對膝蓋的負擔反而更大。只要避免會引發疼痛的活動,比如跳繩、波比跳、反覆上下樓梯即可。媽媽可挑選簡單的運動如散步快走 、游泳、輕重量的肌力訓練可讓身體慢慢找回正確的姿勢和核心控制,促進膝關節的血液循環。同時注意營養攝取均衡(鈣、維他命D),這些都有助於改善產後膝關節的症狀。
女性先天上骨盆就較寬,小腿和大腿的角度較大,肌肉量相對不足,因此前十字韌帶受損、髕骨發炎的機率都比男性高。更年期後,又因雌激素驟降,肌肉流失,易產生退化性關節炎,這些都讓許多年長的女性深受膝蓋痛之苦,和月子期間有沒有爬樓梯並沒有關聯。
因此我一再強調不管妳有沒有要懷孕生產,女性比起男性都更需要練肌力,因為強壯的腿部肌群才是最有效的護膝,可以讓你無痛的上山下海,老後自由自在的雲遊四方。
#女生就是要練
髕骨韌帶發炎症狀 在 就會把髕骨拉離開原本的軌道,常見的就是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太緊 的推薦與評價
... 外翻”、“髕骨股骨關節發炎”、“髕骨韌帶發炎”,這些髕骨開頭的專有名詞, ... 韌帶也會受到不正常的拉力,圖上黃色Y字部位是常見的疼痛區域,症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