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的日子還電影債
德國電影導演荷索(Werner Herzog)的《陸上行舟》(Fitzcarraldo)是一部奇片。
電影中的主人翁費茲卡羅多是一名在南美洲拓荒的愛爾蘭人,他對歌劇的痴狂極致到打算在亞馬遜河流域內陸建造一座豪華歌劇院,計畫完工後邀請當時最負盛名的男高音卡演出。為了籌措經費,他立志前往亞馬遜內陸一塊荒地開採橡膠,以賺取現金。然而,該處地形險峻,加上河流湍急,處處碰壁,難以抵達。費茲卡羅便提出一個碰天荒的想法:直接開著蒸汽船取道隔著一座山頭的另一條河流,並到兩河最相近的處,用大量人力將船「翻過」山頭已達目的地。終究,蒸氣船真的翻了山,越了嶺,證明「有夢的人終能移山。」
有趣的是,荷索確實把這ambitious, idealistic and romantic的行動實踐出來,勞師動眾地將蒸汽船真的翻過了山頭。這部拍攝於1980年代初的電影以土法煉鋼的方式,創造了電影奇觀,畫面既真實又魔幻,霎時讓人以為是在看他的紀錄片,將奇幻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其中,主人翁與亞馬遜原住民的互動是另一焦點。費茲卡羅將汽船作為「機器」,啟動了便能圓他的夢;印地安人視大船為「聖船」,可帶領他們前往永生之地。
以人類學家的觀點來看,宗教信仰是人類「精神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因克服自我心中之「鬼」而產生的文化。所謂的「鬼」不是指靈界的,而是自己的感情、感覺、意志等。
回到電影:當科學理論被放到一邊,船不也能真的翻山?心中某股神秘的力量,不也驅使他完成一個似乎難以完成的夢?如此執念,不也是某種超越科學的意志展現?
在這裡,「殖民者」(費茲卡羅)與「被殖民者」(原住民)最終到達的地方是同一個地方,期間克服的是同一個敵人:自我。
在黑暗中,羅索捕捉印地安人不發一語靜靜地扶著船身,凝視費茲卡羅一行人,如同進行儀式一般,將他們視為來自異方的另一朝聖者。未知,但似乎有著相同的執念。
#WernerHerzog #荷索 #陸上行舟 #Fitzcarraldo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fitzcarraldo 在 電影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先講舊片】 25套在2018年首次觀看的舊電影推介
・2018年看了195套電影,比往年少,新舊戲比例約各佔一半。這回選了25套,但其實今年我看的高質舊電影並不只25套,要選的話40套都應該可以,不過總要設一些框框,讓自己取捨一下才好玩吧;
・這年有特地(但無條理地)看了某幾位導演的作品,包括Martin McDonagh、Werner Herzog、張作驥、成瀨巳喜男(電影會)、賈樟柯(但未看《江湖兒女》)、李滄東、細田守(但未看《未來的未來》)等,有些看足,其餘至少都看了五六套,現在總算對他們(的電影)有一定認識;
・這年比之前較少看40-50年代的美國電影,我其實很喜歡那段時期的電影、導演、明星。可是香港的各個電影節好像很少會選那時期的戲放映,更遑論整個專題(只有Cinefan 間中會選放)。我好多時看電影都會因應各電影節的題目而再跟導演及題材看,希望來年有多點40-50年代美國電影專題,能夠和影友們一起看一起討論那時期的作品;
.有些電影是所謂「影迷們一定看了的」而我還未看的,例如Bonnie and Clyde、The Pianist,今年都終於看了。可惜的是另一「影迷必看」的《唐人街》Chinatown ,早前Cinefan 我買了票卻仍然錯過了,唯有稍後在家中補看;
・不論是以下的推介,還是整體來看,2018是看得頗多90年代後的中台日韓電影。張作驥與李滄東皆是非常厲害的導演,很值得一拼把所有他們的作品都找來觀看;
・最後,若要從這25套戲中再選「我最喜愛」,會是木下惠介的《二十四隻眼睛》,之前寫過一點感想:
//電影的結尾,看到幸存者重聚,日本歷經過這麼漫長而令人疲累的旅程後,大家終於可以坐下來,閉上眼回憶一下從前僅餘美麗而難忘的畫面。面對我們也控制不了的事,這恐怕就是我們對過去唯一可以做的事吧。幸好還有電影可以把這種感受記錄下來,一直傳下去。
Epic 的電影不一定要是大製作,但一定要連繫到整個時代,讓觀眾感受到一個時代的變遷。而《二十四隻眼睛》這個小豆島上鄉民與學生的成長電影,對我來說,是Epic 中的Epic。//
名單按年份排:
《江湖俠侶》To Have and Have Not (1944, dir: Howard Hawks)
《近松物語》A Story from Chikamatsu (1954, dir: 溝口健二)
《山椒大夫》Sansho the Bailiff (1954, dir: 溝口健二)
《二十四隻眼睛》Twenty-Four Eyes (1954, dir: 木下惠介)
《部落的口哨》Whistle in My Heart (1959, dir: 成瀨巳喜男)
《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 (1967, dir: Arthur Penn)
《無限風光在險峯》Zabriskie Point (1970, dir: Michelangelo Antonioni)
《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1982, dir: Werner Herzog)
《西力傳》Zelig (1983, dir: Woody Allen)
《歲月的童話》Only Yesterday (1991, dir: 高畑勳)
《藍風箏》The Blue Kite (1993, dir: 田壯壯)
《盗火線》Heat (1995, dir: Michael Mann)
《薄荷糖》Peppermint Candy (1999, dir: 李滄東)
《站台》Platform (2000, dir: 賈樟柯)
《美麗時光》The Best of Times (2001, dir: 張作驥)
《藍色大門》Blue Gate Crossing (2002, dir: 易智言)
《誰明赤子心》Nobody Knows (2004, dir: 是枝裕和)
《鋼琴戰曲》The Pianist (2004, dir: Roman Polanski)
《密陽》Secret Sunshine (2007, dir: 李滄東)
《詩》Poetry (2010, dir: 李滄東)
《當愛來的時候》When Love Comes (2010, dir: 張作驥)
《生命樹(加長版》The Tree of Life (Extended Version) (2011, dir: Terrence Malick)
《小明星》Starlet (2012, dir: Sean Baker)
《狼的孩子雨和雪》Wolf Children (2012, dir: 細田守)
《爸媽不在家》Ilo Ilo (2013, dir: 陳哲藝)
fitzcarraldo 在 怪咖電影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蠢問題
小時候很喜歡去電影節,一天連看三四場電影,影後也參加過不少分享會,看到過許多大師。後來就沒有很常參加了,因為要上班,也因為害怕聽到觀眾在座談會上問的蠢問題。
今年類似的活動只參加過一次,就是Werner Herzog來港的那次,當晚播的是Fitzcarraldo(陸上行舟),關於一個來自歐洲的歌劇迷誓要在秘魯山上建一座歌劇院的瘋狂故事。南美洲的原生態及原住民,路途上的波瀾壯闊,以及男主角對歌劇的痴迷都看得我目定口呆。
雖然他的計劃沒有成功,但看到結局時他無奈地叫人用他所餘無幾的錢買一盒雪茄,然後再大江大河上播起了最愛的歌劇,一面抽著雪茄,然後女友在遠處跟當初一樣支持他及替他高興,我就不禁哭起來了,那種澎湃的感覺以及後續的無力感久久不能消散。
電影放映完畢後,Herzog來了,當時大概是晚上十點多,他老人家看起來有點累。他分享了在香港的見聞,說自己很喜歡這個城市,然後就到了我最擔心的問答時段,沒想到真的有許多蠢問題。
觀眾一:我知道你來自慕尼克,請問你是拜仁慕尼黑隊的粉絲嗎?
Herzog:我想我的電影作品跟足球沒什麼關係吧?
觀眾二:你會如何將自己的作品跟王家衛,香港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導演比較呢?
Herzog:我有聽過王導演但還沒看過他的作品。
觀眾三:Fitzcarraldo的原名是Fitzgerald,請問這跟大文豪費茲傑羅及他的《大亨小傳》有關係嗎?
Herzog:我沒有讀過,我的作品很原始也很直接,你不用想太多。
還有好些問題我已經忘了,總的來說就是替他們尷尬到不行,而Herzog的回答其實也真的如他所說的很直接,沒什麼包裝的告訴觀眾們他們問的問題很不搭(雖然我覺得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觀眾問聽不出來這個意思)。
最後Herzog說,他當天下午在港大跟同學交流得很愉快,聽到了不少好問題跟分享,我想我懂他的意思。
P.S. 無論如何都一定要看一下Fitzcarraldo,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