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 — 獻身志業,擁抱人生的不完美】
「醫師,這個病有藥可醫嗎 ? 如果沒有,怎麼辦 ?」擔任耕莘醫院組織病理科主治醫師的陳燕麟醫師,國三就發現自己罹患「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簡稱肌萎症),是一種四肢會逐漸無力的罕見疾病,目前仍沒有治癒的方法。
■生命的缺口,成就一生的志業
「我國三的時候,發現自己跑步越來越慢,覺得奇怪,在高一時確診,才知道我罹患了肌萎症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得知之後傷痛萬分,但怕家人與朋友擔心,仍然強裝鎮定,陳醫師回想,「我高中畢業時還向同學誇下海口,說我有三大目標:第一,當醫生,希望治癒我的病;第二是唸博士班,深入了解這個疾病的機制;第三,是開漫畫店。」他笑著說。但隨著唸書過程,發現該疾病沒有治癒的方法,便萌生退意,總覺得無須多花心力在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上。
因為內心的抗拒,陳醫師後來選擇的研究方向也都與該病無關,直到三年前就讀博士班的某一天,指導教授對他說:「你兼具『醫師、病友及家屬』的三重角色,不研究這個太可惜了 !」後來,陳醫師換個角度想,疾病能治癒當然最好,但若沒有辦法,只要有任何方式可以減緩其發展,還是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帶著師長的支持與鼓勵,陳醫師毅然決然踏上神經肌肉疾病的研究之路,也在今年和日本相關單位聯繫,打算赴日進修肌肉病理學。
不過,他也感慨地說道:「前幾天我到台中參加一個神經肌肉病理的研討會,遇到當初診斷我的楊智超醫師,至今已過了十八年,從最初的排斥、懷疑到欣然接受,當我繞了一圈終於又回到這條路上時,楊醫師也要退休了。」在台灣,研究該領域的學者相當少,這類病例也因為不多,所以醫院並沒有資源額外培養一位該科的醫師。
因此,陳醫師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或許有機會為社會帶來一些改變。而他也和我們分享,近年來在研究上愈做愈能發掘出有意義的成果,即使無法投稿論文,卻能滿足他探索問題的好奇心,甚至發現以前看似無關的所學,都能相互融通,能運用的資源也相對較一開始就投入肌肉研究來得多。言談中,陳醫師道盡一路走來的波折,但從他略帶喜悅的表情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他「重回崗位」的堅毅決心[1]。
■不讓疾病留給下一代,「基因檢測公益計畫」誕生
陳燕麟是新店耕莘醫院病理科醫師,也是「肢帶型肌肉萎縮症」患者。高一時被診斷罹患罕見疾病,四肢也隨年紀逐漸萎縮失能,面對自己的疾病,陳燕麟有著超凡理性,「目前還站得住,我能走就盡量走,多感受走路的感覺。」
陳燕麟回憶,在國二、國三的時候,自己跑步愈來愈慢,甚至腳踮不起來,心裡覺得奇怪,就去看了醫生,住院期間,做了一堆檢查。
「出院前,主治醫師對我說,要做肌肉切片檢查,因為是一個小手術,躺在病床上就可以了。這個手術在左大腿打了麻藥,再拿刀把皮割開,把肉挑出來,雖然有打麻藥,但是在取出肌肉組織,剪斷的那一瞬間,還是有痛覺。」陳燕麟對這段過程,留下深刻印象。
「你罹患的是肌肉萎縮症,這個病是沒有藥醫的。」醫師告訴燕麟檢查結果。「那一瞬間我懵了,在醫學發達的年代,怎還會有這樣情況?那時,我是怎麼回到家的,都想不太起來。」
醫師的珍斷對陳燕麟影響很大,這也是他現在致力研究肌肉萎縮症,希望以基因檢測做為第一步的原因,當基因檢測愈來愈成熟,可以讓某些病友,不用體驗可怕的肌肉切片手術。
「有次閃過一個念頭,其實,我不一定要治癒這個病,如果有機會可以減緩它惡化,例如,本來 30 歲要坐輪椅,延緩到 40 歲,這 10 年的時間就有很大意義。」[2]
■肌萎症的類型與診斷過程
陳醫師接著說明肌萎症的類型與診斷過程,通常造成肌肉萎縮、無力的症狀有兩大因素,一是肌肉細胞本身無法正常運作,二是神經傳導出問題。醫師會透過臨床症狀和神經學方面的檢查來區分這兩類。分析過後,若判斷屬於肌肉類問題,牽涉到的基因大約有 150-200 個。
然而,早期的基因檢測並不發達,頂多鎖定特定一、兩個基因,採用桑格定序 (Sanger sequencing) 檢驗,效果不彰,所以即使病人知道了自己的疾病類型,仍不曉得是哪個基因出問題,加上當時也沒有資料庫的概念,所以分析結果也就束之高閣,無法多加利用。
隨著次世代定序技術 (NGS) 問世,檢測以組合基因 (panel) 的方式,一次可偵測多個基因位點,較過去更有效率。但是,陳醫師也點出其中的挑戰:「萬一測完結果是陰性,變成還要再找其他的組合 (panel) 來做,而一次檢測的費用大約四萬,多次檢測的醫療花費相當可觀,也會造成病患很大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即便病人願意自費,醫師也無法保證一次的檢測結果就能找到確切的答案和治療方式。」
即使如此,基因檢測依然有其重要性。在看診過程中,陳醫師發現許多患者仍渴望孕育生命,也有家屬擔心自己帶有隱性基因,會遺傳給下一代,而最佳的防範策略就是基因檢測,因此他決定自掏腰包,默默協助病友。
後來,病理科主任在跟陳醫師聊天的過程中得知此事,鼓勵陳醫師以募款方式執行,「基因檢測公益計畫」也就應運而生。起初,僅得到醫院同仁的支持與贊助,資源並不多。直到某一天,陳醫師接到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周慶明的電話,表示希望一起響應,並協助募款,後來透過新北市醫師公會籌辦的攝影比賽,以及攝影作品的義賣,終於募得了兩百七十萬左右的資金,讓計畫得以順利進行[3]。
■肌萎症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
肌肉失養症(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群和基因遺傳相關,臨床上緩慢進展、逐漸惡化的肌肉疾病,可影響四肢、軀幹、顱面肌肉,並且在顯微鏡下,顯示有肌肉組織的不正常退化及再生。
而所謂的肢帶型肌肉失養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簡稱LGMD),指的是一群異質性的進行性肌肉失養症,主要影響肩帶以及骨盆帶的近端肌肉,以體顯性/隱性遺傳為主,與常見的性聯遺傳肌肉萎縮症(Duchenne裘馨氏/Becker貝克氏肌肉萎縮症)有所不同。LGMD最早是由兩位英國籍的醫師,John N. Walton以及 F. J. Nattrass,於1954年提出。據統計LGMD是第四常見的肌肉失養症,保守估計其盛行率約為20,000分之1。
罹患此病的患者,其共通點為近端肢體無力、萎縮,早期會發現患者爬樓梯有困難,或是蹲下後再站起來,需要以手撐地、撐膝蓋(高爾現象, Gowers Sign)。患者走路時會左右搖擺,呈現蹣跚步態(waddling gait),要把手舉高也可能會出現問題,並且觀察其肩胛骨會有左右不平均的現象(翼狀肩胛,scapula winging),小腿肌肉可能會假性變大(pseudohypertrophy)。
一般而言,兒童期發作的患者以骨盆帶的近端肌肉為主,而成人發作的患者會同時影響肩帶以及骨盆帶的肌肉,容易造成肢體活動度的限制,甚至須坐輪椅。大多數LGMD的患者並不會影響智力發展,並且臉部的肌肉、遠端四肢的肌肉在疾病早期不受影響。抽血檢驗可以發現患者血液中的肌肉酵素(Creatine Kinase, CK)顯著上升。
依據患者的不同基因病變,其發病時間、疾病進程、臨床表現、嚴重程度,以及預後各有不同。依照基因遺傳方式的不同,可概分為體顯性遺傳(LGMD1),以及體隱性遺傳(LGMD2)兩大類,其中以LGMD2為大宗,病患數量相對較多。
LGMD有各種不同的亞型(subtype),是由於不同的基因突變影響不同的肌肉蛋白所造成。依據影響的肌肉蛋白不同,可概略分成Dystrophin–glycoprotein complex 的 病 變 (LGMD2C-F,P) 、 肌 小 節 (sarcomere) 相 關 蛋 白 的 病 變 (LGMD1A; LGMD2A,G,J)、肌纖維膜上(sarcolemma)運輸蛋白(Trafficking)相關突變(LGMD1C,2B)、核蛋白病變(LGMD1B)、醣基化(Glycosylation)相關蛋白的病變(LGMD2I)、泛素-蛋白酶體路徑(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病變(LGMD2H)等,目前已發現有超過25種亞型。
■為肌萎症研究鋪路,做到不能動為止
肌萎症基因檢測的費用每例3萬元,一開始陳燕麟醫師打算自掏腰包、每月挪用一部分薪資去做這件事。「3萬元對一般人來說可能不算太貴,但對許多病友來說,因病沒了工作、生活都成問題,更別提拿錢做基因檢測,想減輕病友的負擔。」陳燕麟說,自己經濟狀況算好的,還有工作,只要能溫飽,其它的錢想拿來做有意義的事。
耕莘醫院組織病理科主任馬鴻均獲悉後深受感動,「陳燕麟醫師這股傻勁讓我和醫院同事們非常敬佩,但這公益之事,應集合社會之力,一起推動。」馬鴻均向院方呈報此事,耕莘醫院大力支持這項計畫,並成立專門的肌肉罕見疾病核心實驗室,也期待善心人士共同響應這個公益檢測計畫。
陳燕麟感謝醫院支持,他希望趁著自己還能動,「做多少算多少」。下位研究者可以站在他肩膀上往前走,如同鋪路一樣,前面鋪好了,後面的人只要接力進行就好。
因為疾病曾經畏懼死亡,陳燕麟體悟生命脆弱,「如果有什麼想做的事,遲做總比沒做好,即早找到方向,或許這輩子不見得達到終點,但至少可以離終點近一點。靠近一點,看到的東西一定不同。」
關於肌萎症這個疾病,陳燕麟說,研究的前輩很多,很棒的研究者也很多。但他自信對於這件事的堅持無人能比,希望盡己所能,貼近這個疾病、找出更多可能解決這個疾病的方法,不知道結果會是如何,不過他相信,只要開始走,終點線就不遠[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基因線上)「專訪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獻身志業 擁抱人生的不完美」:https://geneonline.news/warrior-who-fights-against-l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exclusive-interview-with-dr-yenlin-chen/
[2]
(大愛電視 DaAi TV)「是醫師也是病人 - 陳燕麟」:https://daaimobile.com/project/5f3f80d0bdde990006f93df9
[3]
(基因線上)「專訪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獻身志業 擁抱人生的不完美」:https://geneonline.news/warrior-who-fights-against-l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exclusive-interview-with-dr-yenlin-chen/
[4]
(罕見疾病基金會)「把疾病留在這一代!肌萎症醫師陳燕麟發起基因檢測公益計畫」:http://www.tfrd.org.tw/tfrd/library_d/content/id/2541
➤➤照片
∎(彰化基督教醫院)「彰基罕病電子報 第35期」:https://dpt.cch.org.tw/upload/site_news/4614/1098/35_%E5%BD%B0%E5%9F%BA%E7%BD%95%E7%97%85%E9%9B%BB%E5%AD%90%E5%A0%B1%20%E7%AC%AC35%E6%9C%9F-Muscular%20dystrophy-dystroglycanopathy%20(limb-girdle)-20200108.pdf
圖說:骨骼肌蛋白相關的肌肉失養症病變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肌萎症 #肌肉萎縮症 #陳燕麟 #罕見疾病 #LGMD
罕見疾病基金會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GeneOnline 基因線上 / 大愛電視 DaAi TV
罕見疾病基金會 / 彰化基督教醫院
📢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擁抱生命的不完美!全台罕見疾病發聲出版計畫:https://bit.ly/3sLwktw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遺傳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資訊分享】~ 肌肉萎縮症攝影比賽
最近因為過年前,所以臨場服務卡滿幾乎每一個沒看診的空檔時段,粉專也一陣子沒有新文章了。前兩天,收到肌萎症病友協會希望轉發他們的活動,也忙到現在才發。
大家一定會問到,「肌肉萎縮症」和之前在社群軟體為了『漸凍人』而瘋傳的『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又有什麼不同?
這個白話一點來說呢,「肌肉萎縮症」是很多疾病的集合,只要最後會造成肌肉萎縮的現象,都可以廣義稱為「肌肉萎縮症」;而『漸凍人』,則是指好發於成人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
會造成肌肉萎縮,常見的有兩個機轉:
1. 肌肉失養:(沒能量就萎縮)
如:
杜顯氏肌肉失養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貝克氏肌肉失養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肢帶型肌肉失養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2. 神經元疾病:(沒刺激就萎縮)
如: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原發性脊髓側索硬化症(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
漸進性肌肉萎縮症(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
甘迺迪氏症(Kennedy Disease)
---- 好像扯太遠了,快點拉回來 ----
大家最近除了回家投票以外,也可以關心一下這個活動;他們後來還會辦攝影展唷。
最後,肌肉萎縮症不是傳染性疾病,而是因為基因的缺損造成 (可能因為遺傳,也有些出自突變);所以當下次看到肌萎症的病友,不用擔心傳染給自己而退避三舍唷。
#肌肉萎縮症
#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
#肌萎不設限_關懷每一天
#一同為肌萎縮症病友喝采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遺傳 在 Dr Wh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唔知你見到呢幅圖會唸起啲咩呢?
Dr Who 聽日就要考兒科臨床實習試。兒科係一科令人又愛又恨嘅專科。愛嘅係小島學堂最後一年要學嘅七個專科裏面,兒科係其中一個最有臨床感覺、教得最好嘅部門;恨嘅在於佢好難。過去五年讀嘅生物學、解剖學去到兒科病人通通都唔適用。本身已經唔識睇嘅 X-Ray 去到細路仔身上更加唔識睇。而且,病人年紀輕,有可能得嘅病同大人唔同,多左好多先天性缺憾、遺傳性嘅病。最衰嘅係當年發現呢啲病嘅人好鐘意用人名為病命名,又英文又德文又法文咁,三個名痴埋先係一隻病。Dr Who 腦袋唔太好用,記到癲左,都仲係未記到甚麼 Meier-Gorlin、Cornelia de Lange、Klippel-Trénaunay-Weber、Laurence-Moon,唔好話每隻病有咩特徵。
通常呢啲症候群,個名同個案數字一樣罕見,有啲甚至全香港儲埋都唔夠開枱打牌,是為罕見病。為左醫學生考試,皇后醫院有個資料庫,每年考試時節就會嘗試搵返呢啲病人出黎,用黎到我地考試嘅病例。其實大家唸下,好多時候患有罕見病嘅人,生活質素已經唔係好,生存機會仲要其實唔高,鮮有活過中年,而每年呢一班病人除左覆診之外,仲要返黎比醫學生考試。一年二百人,我比你有 5% 人考呢個症都要係一個下晝比十個人檢查。有時候呢啲小朋友去到第二、三個嘅時候已經扭計唔肯做,考官、家長、學生仲要夾份哄佢要佢繼續。「黎啦,哥哥考緊試呀」、「黎!好快,仲有幾個咋!」,我比你要比廿個人咁玩法,你扭唔扭計?當你得廿幾三十年嘅人生每日係到倒緊數,你會唔會想每年定時定候返黎比人咁睇法?
我希望每一位醫學生,包括我自己在內,係見任何一個病人嘅時候都要記住呢位病人其實要付出幾多先可以坐係到比你做檢查、比你考試。唔好輕易講一句「個 Case 好難呀,實肥啦今次」,佢都唔想架。何況可能有一日,兒科打電話搵病人嘅時候,只會得到「你打嘅電話未能接通」,而佢亦都唔會可以再黎考試。
P.S. 插圖病人係患有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病人身體唔識製造肌肉,肌肉嘅位置會慢慢比脂肪取代造成圖中好似好大嘅腿肌 (Pseudohypertrophy)。大概十幾歲就唔會行到路,平均壽命只有廿幾歲,就算經過治療都唔會過到四十。
#DrWhoHK
#聞說兒科多啦醫生發現左我係DrWho
#Hello多啦醫生
#聽日見到我的話要手下留情喔
#睇黎我第日唔可以返皇后醫院做
🔻🔺🔻🔺🔻🔺🔻
IG: DrWho.HK (instagram.com/DrWho.HK)
FB: DrWho.HK (facebook.com/DrWho.HK)
🔻🔺🔻🔺🔻🔺🔻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遺傳 在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 臺中 - 台中榮總 的相關結果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簡稱DMD)是法國神經學專家裘馨於1858年所發現的一種遺傳疾病,也是許多肌肉萎縮症的其中一種,通常只 ... ... <看更多>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遺傳 在 柯滄銘教授專欄-杜氏肌肉萎縮症的帶因者檢查和產前診斷 的相關結果
DMD 的遺傳模式 Dystrophin 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短臂Xp21.3處,所以本症的遺傳模式如同血友病和色盲等也屬於X染色體串連的隱性遺傳疾病。男性因為只有一條X染色體,只有一套 ... ... <看更多>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遺傳 在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簡介 的相關結果
台灣的罕見疾病定義是發生率在萬分之一以下的疾病。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簡稱DMD)是一種遺傳疾病,為所有肌肉萎縮症中較常見的一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