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除了忙裝修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五年級的Q姐,今年底就要參加中學考試了。 是的妳沒看錯,四月才滿10歲的她,年底就要面臨人生第一次大考,英國稱作11 plus / 11+ ,中文可翻譯成中學升學考。是不是覺得也太早考試?沒錯,真的好早(但其實英國還有3+ / 4+ / 7+... 呢)
雖然大家對於歐美教育的普遍認知是「輕鬆」、「快樂」、「無壓力」,從小到大在台灣受教育的我和DDC也曾經這麼以為;但是當Q姐進入即將面臨考試的年齡時,我才發現以前的我眼界太小、好傻好天真。英國是個民族大熔爐,倫敦更算是國際大城,這裡集結世界各國的菁英:高知識份子、天賦異稟的、極度有錢的、虎爸虎媽等... (我相信美國更甚),如果打算將孩子送進英國所謂的 #菁英教育 體系,那所面臨的壓力比起台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些父母從懷孕的那刻起,就立刻報名排隊讓孩子進入名私校;有些家長從孩子五歲就開始針對英文數學各科請家教,目標是讓他們考進頂尖公學(廣為海外熟知的應該就是伊頓了,但英國其實還有各種頂尖男女私校或文法學校)。 學術之外,才藝部分也是關鍵,從小學習兩樣樂器、第二第三外語、運動、舞蹈、西洋棋...的孩子並不佔少數。 所以你說英國的教育輕鬆嗎? 是,也不是。 我自己認為英國的小學普遍功課比台灣的小學生少,且放學時間早,孩子有充分時間去學習各種才藝或是培養興趣。然而,在英國如果要走所謂的菁英升學之路(未來的目標是牛津劍橋或是美國名校),那麼可能會比台灣的孩子更早需要規劃、更快面臨大考、更提早面對人生的抉擇。
幸運的是,至少我和DDC從小到大的學習背景很相似,我們在台灣都是一路公立學校/國立大學到畢業,所以即便現在女兒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英國教育體制,我和DDC對於教育的理念和觀念還是很一致。我們認為「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適合孩子的學校。」 「學術和學歷並非唯一,人格和興趣的培養也同等重要」「高壓硬逼的學習環境之下可能造成更大的反彈」。在Q姐學習的歷程中,我們都覺得自信心和快樂很重要,可是這種快樂並非無限放任或是讓她過於自大自負,而是需要給予適度的壓力,激發出潛能。所以我們從Q姐進入小學以來,一直都是邊走邊觀察,希望能在「壓力」、「責任」與「自信快樂」間取得平衡。知易行難啊,作為父母的我們也一直學習中,適度地關上自己的耳朵,堅定理念,不要過度焦慮並且把焦慮帶到孩子身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Q姐並不是個性格完美的孩子,她對自己要求很高、固執、遇到挫折時容易玻璃心;可也因為這樣,她一直以來都是個對學業積極且自律的孩子,不需要我們push,她就會主動把學校的事情完成,甚至主動想要學習更難的進度。 所以我們大概從她四年級下學期開始,和她討論過後,就決定讓她走向11+ 升學考之路 (基本上她的班上好友們也都是要考11+的)。 這是個很重大的決定,也是條不容易的路。
關於英國教育,包括11+的考試細節、準備過程和學校選擇,我之後有空再來陸續分享吧!如果大家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話喊個聲
PS. 圖為準備11+的習題之一。11+主要考四科項目包括數學、英文、圖像邏輯(Non-Verbal Reasoning)和文字邏輯(Verbal Reasoning)。 照片這些題目就是11+圖像邏輯的部分,30分鐘內做60題,題型有點類似智力測驗,10歲/剛滿11歲的孩子就要考了喔。其實我和DDC覺得蠻有趣的,有時候也會跟著一起練習,拯救生孩子後衰弱的腦細胞。
non verbal中文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語言學」、「語言學習」雙角度分析】 BBC 記者的 have sb to thank for 有在諷刺嗎?真的要謝謝維尼嗎?
因為 BBC 記者在蔡英文總統勝選的國際記者會上所問 "Do you have the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o thank for this victory? " 一問題,在網路上引起了眾多的討論。
• 短短一句包含核心片語 have sb to thank for 的句子,到底為什麼會引起了那麼多的討論?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從兩部分討論:
(a) 從「語言學」切入討論文意解讀的複雜性
(b) 從「語言學習」切入,探討那對於大部分不是要當專業逐步、同步口譯、不是要當英文老師的大家,學習英文時何去何從。
✔︎ 該記者有沒有在諷刺?
(a) 語言學視角
講話當中,paralinguistic cues (副語言) 也是幫助我們解讀文意很重要的一環。這包含了音量大小、語調、語氣停頓、聲音表情。除此之外,「臉部表情」或是「手勢」這樣的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也會幫助我們解讀語意。
這次事件的複雜性之一就來自於大家對於這位 BBC 記者在說該句話時的聲音和臉部表情,到底有沒有諷刺 (sarcasm) 的意味在裡頭有不同的看法。
不管是生活、還是比較正式的英文當中,有些表達方式有可能會因為有沒有特別的「副語言」,產生兩種以上意思。
➠ 「字面」、「逐字」的方式解讀我們會稱為 denotation (literal meaning)
➠ 「衍伸」意義又稱為 connotation (implied meaning, secondary meaning)。
以 have sb to thank for 為例, Macmillan dictionary 就提供給我們 2 個定義:
(1) used in a positive way to say who is responsible for something good
表面上我們看到 thank 就會想到是謝謝,所以第一層字面上含義就可以理解成歸功於、感謝~的意思。
(2) used in a negative way to say who you blame for something bad
但字典裡也提供了另外一層比較負面、歸咎的字義了。但因為表面上「字字都看不出有負面、要拼湊起來才有負面」,可以看到這個片語有他的 connotative meaning.
⚑ 英文裡有些看似簡單的用法,其實都有其複雜性:
1️⃣ Tell me about it. 如果一路語調往下降,其實是在應和人家某見不滿的事情。
2️⃣ That's interesting. 依語調不同,可以是真的表達覺得有趣、也可以是個社交辭令 (實際覺得
滿口胡言、或覺得不盡正確)。
3️⃣ Thank you. 若聽到美國人講的是 Thank U. 把重音放在 U 上,很多時候是在反諷 (but not always)。
4️⃣ You're such a good friend. (一般中文我們講反話,是否這句話也會有兩層意思呢?)
✔︎ 英文該怎麼學勒?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課綱,認定高中生要學會 5000 字左右的英文字彙 (有往下調)。但我們仔細想想,have sb to thank for 這每一個字,是否都在 1000 字以內?是的。但我們學了 thank 後就會這個片語的意思嗎?答案是否定的。同樣的大家看看下面幾個用法:
(a) have one's hands full
(b) have a lot on one's plate
(c) out of the blue
(d) work out on and off
下面沒有一個用法的單字難度範圍落在 500 字以外。但是為何「字字看得懂,句句看不懂呢?」
這告訴我們學習英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些生活常見、口語的片語用法。為了檢定、考試,學完 fall, 學 drop, plummet 是一個方向。但是將已經會的字,做重新的排列組合去學習新的意義,更是另外一個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學習方向。
Photo credit: 三立新聞網
non verbal中文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語言學」、「語言學習」雙角度分析】 BBC 記者的 have sb to thank for 有在諷刺嗎?真的要謝謝維尼嗎?
因為 BBC 記者在蔡英文總統勝選的國際記者會上所問 "Do you have the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o thank for this victory? " 一問題,在網路上引起了眾多的討論。
• 短短一句包含核心片語 have sb to thank for 的句子,到底為什麼會引起了那麼多的討論?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從兩部分討論:
(a) 從「語言學」切入討論文意解讀的複雜性
(b) 從「語言學習」切入,探討那對於大部分不是要當專業逐步、同步口譯、不是要當英文老師的大家,學習英文時何去何從。
✔︎ 該記者有沒有在諷刺?
(a) 語言學視角
講話當中,paralinguistic cues (副語言) 也是幫助我們解讀文意很重要的一環。這包含了音量大小、語調、語氣停頓、聲音表情。除此之外,「臉部表情」或是「手勢」這樣的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也會幫助我們解讀語意。
這次事件的複雜性之一就來自於大家對於這位 BBC 記者在說該句話時的聲音和臉部表情,到底有沒有諷刺 (sarcasm) 的意味在裡頭有不同的看法。
不管是生活、還是比較正式的英文當中,有些表達方式有可能會因為有沒有特別的「副語言」,產生兩種以上意思。
➠ 「字面」、「逐字」的方式解讀我們會稱為 denotation (literal meaning)
➠ 「衍伸」意義又稱為 connotation (implied meaning, secondary meaning)。
以 have sb to thank for 為例, Macmillan dictionary 就提供給我們 2 個定義:
(1) used in a positive way to say who is responsible for something good
表面上我們看到 thank 就會想到是謝謝,所以第一層字面上含義就可以理解成歸功於、感謝~的意思。
(2) used in a negative way to say who you blame for something bad
但字典裡也提供了另外一層比較負面、歸咎的字義了。但因為表面上「字字都看不出有負面、要拼湊起來才有負面」,可以看到這個片語有他的 connotative meaning.
⚑ 英文裡有些看似簡單的用法,其實都有其複雜性:
1️⃣ Tell me about it. 如果一路語調往下降,其實是在應和人家某見不滿的事情。
2️⃣ That's interesting. 依語調不同,可以是真的表達覺得有趣、也可以是個社交辭令 (實際覺得
滿口胡言、或覺得不盡正確)。
3️⃣ Thank you. 若聽到美國人講的是 Thank U. 把重音放在 U 上,很多時候是在反諷 (but not always)。
4️⃣ You're such a good friend. (一般中文我們講反話,是否這句話也會有兩層意思呢?)
✔︎ 英文該怎麼學勒?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課綱,認定高中生要學會 5000 字左右的英文字彙 (有往下調)。但我們仔細想想,have sb to thank for 這每一個字,是否都在 1000 字以內?是的。但我們學了 thank 後就會這個片語的意思嗎?答案是否定的。同樣的大家看看下面幾個用法:
(a) have one's hands full
(b) have a lot on one's plate
(c) out of the blue
(d) work out on and off
下面沒有一個用法的單字難度範圍落在 500 字以外。但是為何「字字看得懂,句句看不懂呢?」
這告訴我們學習英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些生活常見、口語的片語用法。為了檢定、考試,學完 fall, 學 drop, plummet 是一個方向。但是將已經會的字,做重新的排列組合去學習新的意義,更是另外一個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學習方向。
Photo credit: 三立新聞網
non verbal中文 在 非言语交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非言语交际(英語:Nonverbal communication)或譯非語文溝通,是社會心理學中的概念,指人在傳達訊息時,會使用語言、文字以外的媒介,例如臉部表情、肢體語言或音調 ... ... <看更多>
non verbal中文 在 nonverbal 中文 - 查查在線詞典 的相關結果
nonverbal中文 :不用動詞的…,點擊查查權威綫上辭典詳細解釋nonverbal的中文翻譯,nonverbal的發音,音標,用法和例句等。 ... <看更多>
non verbal中文 在 non-verbal中文(繁體)翻譯:劍橋詞典 的相關結果
6 天前 — non-verbal 在英語-中文(繁體)詞典中的翻譯 ... Body language is a potent form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肢體語言是一種有效的非言語交流方式。 想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