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經過醫界的朋友仔細解說以後,繼續補充一下:
#怎麼積了這麼多案沒上報?
簡單一句話:檢驗跑不完、報告寫不完。
跑QPCR不是只有操作機台而已。事前處理檢體,事後寫報告,都要時間。檢驗科人員這幾天根本二十四小時飆車,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了。
塞車的狀況,當然是集中在案例爆量的雙北。其中台北的PCR機器遠比新北多,但是新北的案例已經超過台北。因此,新北各大醫院檢驗科,塞車就越來越嚴重。
而且不是只有檢驗做不完,寫報告的程序也太繁瑣,做好的檢驗、寫不完的報告,堆積如山。這些全都要耗費檢驗科的人力去搞定。
衛福部看這不是辦法,緊急修正行政流程,不要再這麼囉囉嗦嗦了。所以昨天一天之內,雙北已經大致把手上堆積的報告都發了。
這真的不是一面之辭,侯友宜市長也承認了,手上積了六天的報告。阿中部長也說了,雖然塞車的問題出在地方,但檢驗人員這幾天真的很辛苦,大家請不要苛責他們。
#為什麼不直接報721這個數字?
就說數字只是參考,重要的是趨勢。如果你只是在「今天」這一格上填了個721的數字,那決策者一看,哇靠今天爆量耶,趕快直接升到四級警戒,然後台灣就毫無必要地進入大封城了。
但是把數字修正回去,就會發現,咦?真正的趨勢其實是逐日緩降。看來目前的防疫措施還算有效,視變化機動調整就好。
這一來一去,得到結論天差地遠。媒體可以帶風向,但是科學不能開玩笑!
#之後會不會也像今天一樣回溯修正?
#會不會過了幾天把今天的數字上修個千例?
「上修千例」這種誇張的狀況,基本上是不會發生的。
具體來說,昨天為止雙北手上還有12000筆左右的「未發檢驗報告」,檢驗是已經跑完了,但是寫報告的時候還少了一些欄目,造成疫情通報系統不收件。要把這些欄目都寫齊,恐怕還要花上不少人力。
阿中部長看這不是辦法,乾脆簡化流程,叫大家一些雜七雜八不重要的欄目不必填了。簡化過後,雙北手上積的這12000件報告,終於可以上傳了。
於是昨天一天之內,雙北把手上可以上傳的報告,大部份都繳清了。這12000件報告,以這幾天合理陽性率大概3%計算,就會新增400例的確診。
簡化流程以後,塞車的狀況會好很多。我們衷心期許雙北能夠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但總是會有那種極少數特別難判定,或是資料不容易取得的案例,要花好幾天的時間去理清脈絡。這種就只能等未來塵埃落定再修正了。所以可能以後每天還是會有少數的修正。
#普篩不是請客吃飯
如果要做普篩,全部直接做PCR是絕不可能的。如果真的整個雙北幾百萬人口給他普篩做下去,就算先快篩把關一遍,有陽性再做PCR,雙北的醫院檢驗科還是會做到精盡人亡。然後真正高風險的族群,反而排不到檢驗,要不就是等結果等到天荒地老。這樣搞到醫療體系整個崩潰,是有比較好膩?
(圖片來源:《工作細胞》)
pcr qpcr比較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Ct值:解除隔離的參考值
摘要~~
現行標準:
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COVID-19 )陽性基準為核酸檢驗循環閾值(Ct值)35以下,35以上則是陰性。確診者若要解除隔離,必須連續2次陰性。但此疾病感染晚期處於時陰時陽狀態,可能驗到病毒的屍體,早無傳染力,但仍無法解除隔離。
.
可能改變為:
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日前決議,未來確診者檢驗1次陰性加1次核酸檢驗Ct值34以上或2次Ct值34以上,就可解除隔離,待指揮官陳時中拍板。(12/29/2020)
~~ 說明~~
Ct值:從病毒複製次數,判斷病毒含量高低
.
一般 PCR 的原理是,靠著探針偵測設定的遺傳目標序列,接著經歷升溫、降溫的循環,將目標不斷複製放大,直到能夠判斷訊號。判斷陽性的標準,英文稱作「cycle threshold (Ct) value」,本文之後都寫作「Ct值」,例如,若循環 35 次後能識別目標存在,Ct值便是 35。
通常樣本內的病毒含量愈高,複製愈少次,便足以判斷陽性。舉例來說,原始量多只需 20 次,便能放大到超過足夠的量;原始量低需要到 35 次,才能放大到有存在感。
Ct值設定的高,漏網之魚能減少,但是偽陽性也會增加;反過來,Ct值設定低能減少偽陽性,不過偽陰性就會變多。
.
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通常將 Ct 值標準設定在 40,也就是循環 40 次以後能偵測到訊號,便視為陽性;此一標準比較寬鬆,病毒量極低仍會被辨識為陽性,甚至根本沒有病毒的檢測者,被誤判偽陽性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一項研究調查 3790 位感染者的樣本,發現 Ct值如果在 25 以下,有 70% 能在體外養出病毒,意謂很可能有傳染能力;Ct值 30 則劇烈降低到 20%;Ct值超過 35 的樣本,只剩 3% 還有活病毒。由此推論 Ct值超過 35 的感染者,不是說完全不可能散播活病毒,但是仍能傳染的機率應該非常低。
.
新冠肺炎的出院標準,到底怎樣才是正確的?
只要是醫學,就牽扯到每個人的差異性,和病況發展的不確定,所以沒有『絕對的安全』這件事,只有『我們願意承擔多少風險』和『醫學證據支持我們到什麼程度』的天平。
今年4月時德國刊在Natural的病毒學就告訴我們:
8天之後的超高病毒量完全養不出活病毒,無傳染力!!
5月時候WHO也修改了確診者解隔離建議標準:
由1月的二採陰改成10+3(發病後10天+3天無症狀)
新加坡也在5月時後立刻修改21+7標準(只須隔離21天,家中休息7天)回上班崗位
這是患者的人權問題,我們身在太乾淨的台灣,所以很少去思考家人朋友或自己若被確診,將遭受的待遇,忘記去同理。
11/19 Lencet microbe整理了全世界79篇病毒學研究,共5340人。明確告訴我們:
發病後9天,既使病毒量非常的高,但完全培養不出活病毒,可是病毒脫落期可以長達83天!
目前我們希望出院標準能針對病毒學研究,來訂定。
民眾對『確診』這詞的很容易過度反應,事實上只有『剛確診有傳染力』才需要緊張。
資料來源:
http://newcongress.tw/?p=20870
https://www.facebook.com/omio.weng/posts/4359624537388315
延伸閱讀:
1. Your Coronavirus Test Is Positive. Maybe It Shouldn’t Be
2. One number could help reveal how infectious a COVID-19 patient is. Should test results include it?
3. Correlation between 3790 qPCR positives samples and positive cell cultures including 1941 SARS-CoV-2 isolates
pcr qpcr比較 在 [討論] 連猴子也懂得PCR原理(?) - 看板nCoV2019 的推薦與評價
看到版上有不少人在問,想想也該發篇大家都懂通俗點的科普文章比較好
PCR簡單來說就是個複製 DNA的技術
假如DNA序列是本超厚的教科書(模板),而考試內容是考這本書的內容
你想要把要考的重點抄下來 (DNA聚合酶)
但你他媽的根本不知道要抄三小,沒人跟你說要從哪開始抄
所以需要一個導引,告訴你從哪開始
這個導引就是引子 (Primer),它告訴你從哪開始抄
知道後,你就拿著原子筆開始抄下來,而墨水就是核苷酸 (ATCG)
那一個複製DNA的技術怎麼用來檢驗呢?
假如今天你要抄寫朱自清的背影(檢驗目標,像是某種病毒)
你的引子可能是開頭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所以理論上你是要抄下有這段話的文章
但今天你拿到的書(檢體)是"連猴子都懂得神經解剖學"
你拿了這段引子對照了整本書,你他媽的還是不知道要抄啥
所以沒抄寫出東西(沒擴增),所以你知道這本書沒有你要的東西
大GUY4醬
不過這是複製 DNA,如果是要檢測 RNA,像是這次 SARS-Cov 2是RNA病毒
就必須要先逆轉錄 (Reverse transcription, RT)
把 RNA轉成 cDNA,你的 DNA聚合酶才懂
當然也是有能直接擴增 RNA的檢測技術像是 NASBA, TMA
不過就不說惹
有想問的我再補充
推文問到怎麼知道有沒有擴增,這邊就講一下 Real-time PCR
原理跟PCR一樣,不過多了點東西
以常用的 TaqMan probe為例,這是一種探針
探針跟引子很像,是一小段序列 (寡核苷酸),可以互補結合在 Primer之間的模板序列
不過這個探針兩端各加了兩種東西
(1) 螢光基團 (Fluorophore)
(2) 淬滅基團 (Quencher)
一開始時, Quencher會藉由 FRET(一種能量轉移形式)
抑制 Fluorophore發出螢光
但當 DNA聚合酶在複製延長時
會藉由 5'-3' Exonuclease活性,把擋在路中間的探針給分解掉
當分解掉後, Fluorophore和 Quencher之間的距離拉大分開了
此時就能順利激發出螢光,並能被偵測到
就能知道有擴增出東西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qMan)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160.6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581956654.A.73B.html
※ 編輯: Reflection11 (61.230.160.66 臺灣), 02/18/2020 00:56:55
就是 Probe的 Fluorophore及 Quencher
※ 編輯: Reflection11 (61.230.160.66 臺灣), 02/18/2020 00:59:57
※ 編輯: Reflection11 (61.230.160.66 臺灣), 02/18/2020 01:24:4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