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olholic控制狂的碎碎念:D】
和一位前輩聊天中,他曾說到「...畢竟不是同樣專業養成的人,很難理解在該專業裡,那些專有名詞背後代表的意義,但是又用同樣的詞彙論述,所以容易造成迷思。」
「協同肌」這個概念,顧名思義,就是一群可以產生同樣動作方向的肌肉。
「拮抗肌」這個概念,顧名思義,就是一群產生相反方向,可以互相對抗的肌肉,
選定一個身體部位的其中一條主動肌,我們可以寫出它的協同肌群,以及它的拮抗肌群。
這些肌肉的組合是一直在變動的,看這個人執行的動作任務而定,如果該人的動作模式越多樣化,代表的是他的「大腦」有辦法組合出非常多樣的肌肉組合,來支持身體有無限多動作選項可以使用。
所以講「協同肌」、「拮抗肌」、「肌肉功能分類」,是在談肌肉嗎?其實不止哦,這是在談「腦子好不好使」的問題。
中樞神經,包含腦與脊髓。屬於破壞中樞神經結構的,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疾病,就是缺血性腦中風:腦部灌流受阻,造成腦部神經細胞失去氧氣與養分,嚴重的狀況會造成不可逆的壞死,壞死區域的神經,失去對應身體區域的控制功能,造成失能。例如,若是控制某些肌肉的神經壞死,就會造成該塊肌肉失去驅動源頭,導致某些動作做不出來。當長久沒有辦法使用那些肌肉,最後會造成肌肉萎縮(muscle atrophy),也就是整體肌肉量下降的狀況。
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造成肌肉產生真的萎縮的狀況。
但若神經系統解剖構造並沒有真的被破壞的一般人,當有「無力」的感覺時,真正有肌肉萎縮的情況是很少的,因為肌肉萎縮的條件是該肌肉完全不收縮,如果個案還可以正常走進治療室,就不會有這種狀況。
這邊要題外話一下,對於肌肉力量,在臨床上常見的評估方式叫做MMT徒手肌力測試,原則上分為1-2-3-4-5分,可以再加上+/-代表比某個分數略高/低但是還不到下一個等級之意。5分代表可抗最大徒手阻力。
MMT是20世紀早期小兒麻痹大流行時發展出來的測試。小兒麻痹病毒侵入中樞神經運動神經元,會像前面舉腦中風的例子——受病毒感染的神經,其控制的肌肉失去驅動源頭,導致肌肉無法收縮,動作做不出來,最後導致肌肉萎縮(muscle atrophy)。
所以,MMT的評估,是藉由檢查哪些肌肉真的流失,來得知神經系統破壞的程度。
也因此,神經系統解剖構造沒有真的被破壞的一般人(例如:還可以獨立執行日常生活與工作者,非真的有肌肉萎縮、肌少症等真的肌肉量下降者,因為肌肉量下降不會「立即」發生,會是一段病程),當因為疼痛,而「立即」有「無力」「出不了力」的感覺時,使用MMT來評估,獲得的資訊會反而混淆我們的判斷。
「疼痛」會「立即」對肌肉造成的影響,不是真正的因為肌肉量下降讓人感覺「無力」,而是造成一組協同肌中,某些功能分類的肌肉被「抑制」,某些功能分類的肌肉被「過度興奮」以代償被抑制的肌肉。
也就是說,這一組協同肌中,被改變的是各個肌肉成員工作的「比例」。
也因為協同肌中各個成員的貢獻比例被疼痛改變了,不是原本最速配、最有效能的收縮模式,因此人一樣會感到「無力」「出不了力」。
那對於治療策略來說,如果目標是要矯正「比例」,那就不適用重量訓練,因為重量訓練,協同肌裡面的成員會共同收縮,因此無法單純藉由重量訓練來叫某成員貢獻多一點,某成員貢獻少一點。
那如果拖久了,真的產生肌肉量的問題,那則會需要納入重量訓練。
調節一組協同肌中,每個成員貢獻比例的訓練方式,就是屬於動作控制裡面的其中一種。
不是只有要個案在動作中把方向控制好,就是「練到」「動作控制」了。
動作控制訓練,不是要取代任何一種訓練方式,而是希望能補齊一直以來被人們忽略的機制。
#kineticcontrol #movementcontrol #tinainmotion #movementhealth
主動肌拮抗肌協同肌 在 Ken's Yoga Life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肌動學小教室>
我書讀的不多,但延續上次的討論,說好的,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學習關於肌動學的小小心得,當然更難的要跟各家大神繼續學習。
如果以下的觀念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有教給你,恭喜,你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如果老師沒跟你講,老師可能不想讓你一開始學的太複雜,當然不管怎樣,了解這些觀念我覺得對往後的學習都很有幫助的。
#關於肌動學你需要了解的幾件事
1 肌群與動作
身體做出動作,肌肉最簡單的分工會包含主動拮抗協同穩定四大類,所以當做出任何動作一定是以肌群的方式工作,但在學習的時候或實務上有時候還是需要了解單一肌肉,也方便討論,所以不管學了多少解剖或肌動學,不要忘記身體是整體的,看動作不要只看單一肌肉。
2 動作平面
一樣,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也定義出三個動作平面,矢狀面,額狀面,水平面來描述動作方向。但一樣別忘了,應該幾乎大部分肌肉都不是剛好順著標準的軸長的,換句話說每條肌肉在不同平面都可以產生某種程度的動作。
3 解剖學位置
一樣,為了方便討論(敲頭),人總是要定義一個啟始的動作位置,就是幾乎像大休息的正躺為解剖學位置,任何動作的討論都從這個位置開始,但人不會永遠停在那(不然就掛了),所以當你定義動作的時候,也要看看身體關節處在什麼位置再說。
4 肌肉連接點
一樣,為了方便(到底有多怕麻煩),我們還是要有肌肉連接點的定義,有些定義為起點有些定義為止點,但有趣的就是動作有分開鏈閉鏈,所以肌肉雙邊收縮時,兩邊都有可能變成固定點(或移動點),所以只要知道連接點就夠了,起點止點相對不重要,相對。
5 力與力矩
這個對非理工科的就稍微難理解一點。但簡單的說要產生動作,除了考慮力的大小,同時也要考慮力矩,力矩就是力乘上力臂,翻做白話一點就是力被使用出來產生動作的效率,另外一個是力的走向是否夠集中,就是分力的概念,所以最後一句結論,就是肌肉在不同位置因為力學的關係對產生的動作會有不同的結果(至少知道這句就好)。
所以以上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基礎概念,至於哪條肌肉長哪邊,常用的就會記住,還有很多我根本就沒認真記(我就廢),手機解剖學軟體打開就有了,不需要一直猛背,懂練懂用比較重要,真的久了該記得的就會記起來了。
回到上一題前情題要(幫大家recap一下)
<#肌動學小測驗>
關於內收大肌。
起點:坐骨枝/坐骨粗隆
止點:股骨粗線/內收肌結節
請問以下哪個或哪些是內收大肌在髖的功能?
1 屈曲
2 伸展
3 外展
4 內收
5 外轉
6 內轉
正確的答案是:It depends。
看什麼狀況,也可以說大家都答對,因為在答的時候腦中都會有一個前提假設。
如果按照不同情況,會有不同答案。
4內收
內收大肌當然會內收阿,這應該不用講。
1屈曲 2伸展
如果簡單按照肌動學教科書的內容當標準,不管是考慮肌肉前後的走向,或甚至在髖屈曲或髖伸展的位置來看,其實內收大肌都可以做出屈曲跟伸展的動作,髖屈曲的時候可以幫助髖伸展,髖伸展的時候可以幫助髖屈曲,第一個是位置第二個是動作。
5外轉 6內轉
承上,如果稍為考慮一下複合動作,其實在髖屈曲的時候可以幫助髖伸展同時也會有點髖內轉,反之在髖伸展的時候可以幫助髖屈曲同時帶髖外轉,這個就很講求角度了,但在日常生活或訓練上的確還是有機會遇到。
3外展
最後,外展,好像有少部分人答。如何讓內收大肌做出外展動作?除非你可以把髖帶到非常內收的位置,那的確也許有機會讓內收大肌參與一丁丁丁點的外展,如果這樣要算當然也可以,只是實務上相對比較難遇到這個情況,另外一隻腿卡住,外展肌限制等等。
所以以上是我簡單的個人分析。
最後,應用題,可以當作一個參考。
如果你看過一篇Ray Long關於橋式的文章,其中作者建議”不要”在大腿中間夾磚去防止腿分開(也就是髖過度外展外轉),他的理由是當你做橋式帶到比較完整的髖伸位置時,夾磚塊(大腿內收)的動作,會因為力線的位置改變,反而會不小心讓髖帶到更多外轉,所以他建議是要在起來前先做好內轉的穩定,再把臀推高。
希望大家看完一輪,你會對肌動學的基本思維更加了解。
謝謝收看,我們下次見(等我心血來潮有空寫XD)
#anatomy
#kinesiology
#kensyogalife
主動肌拮抗肌協同肌 在 Vicky Hung (洪雅琦)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V師太開講】--
➡️ 練了反而痛、不練卻好了?? ⬅️
最近訓練時常被問到這個問題
「我因為肩膀痛所以找教練練」
「有練狀況有改善,後來卻越練越不舒服」
「停止訓練一段時間,肩膀反而不痛」
這是怎麼回事呢!?
好的!讓我來為各位一一說明
首先,多數的肌骨症狀
除非有明確的結構問題
否則絕大多數是「失衡」的問題
什麼叫做「失衡」?
一個關節的活動,需要眾多肌肉「共同做工」
有人力氣大一點➡️【#主動肌】
有人必須鬆一點➡️【#拮抗肌】
有人要當助理
隨時打理主人的一切➡️【#協同肌】
有人必須當工作人員
準備好主角表演所需的舞台➡️【#穩定肌】
這些角色,都會在動作發生時同時做工
差別在做工比例的不同
就像樂團一樣,所有人各司其職的演奏
會奏出美妙的音樂
🎹🥁🎷🎺🎸🎻
如果有人亂奏或是大家搶表現
演奏出來的就不是音樂而是噪音
會有肌肉骨骼症狀者
人體演奏的音樂🎼就變成噪音💢
如果有適當的訓練
就可以把樂團的樂手調教的乖乖的
但隨著訓練強度的增加
喜愛表現的激動者,總是會搶著表現
沒自信的就會默默地退到幕後
強弱差異大的狀況下,噪音就再度出現
所以針對肌骨症狀者的訓練
「強度」不是重點
「症狀控制」下再加強度才是關鍵
當然
許多人在不舒服再次發生後就停止訓練
激動者沒有外界刺激,自然失去舞台
強弱間的差異慢慢拉平
想當然的症狀也會消失
注意!這不是好事喔!
只是體內的「角色」暫時取得「和平」
不代表症狀已經被改善
等到突然間的意外,或是不小心的大動作
很可能症狀會再出現,甚至更加嚴重
要處理好肌骨症狀,請務必要有耐心
讓你的教練、治療師或防護師
花時間協助你,幫你微調肌肉間的張力
而且訓練必須要堅持!
#肌肉三天不練就退步
這句話不只應用在運動員上
只要你開過刀、你受過大傷
曾經出現肌骨系統的症狀者
三天不練肌肉均衡度就失衡
症狀不上身才有鬼!
如果是運動員,還必須天天面對高張競賽
身體肯定要出狀況
一開始在A部位,接下來會到B,然後跑到C
下一步就是你被迫改變技術策略
最終,人體終將崩解
要不就是技術失憶、嚴重甚至會出現大傷
只要你傷並不斷,痠痛總不退
就是你的身體再拉警報!
跑車儀表板亮紅燈,多半立馬去修車
為何身體亮紅燈
人們多選擇用藥物壓甚至硬撐著訓練?
肌骨有問題或曾有問題的人
壞掉的結構永遠修不好
卻不代表你無法再活動
要讓自己恢復正常的唯一途徑
就是堅持鍛鍊,讓身體有足夠存糧面對挑戰
痛痛不可怕
忍痛才傻呆
痛還練更笨
#訓練不為強_只為求均衡
#均衡的身體做啥都舒服
#玩人體
#信念功能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