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署修正淡海新市鎮都市設計審議規範🏢🏢
為因應氣候變遷,增進 #公共設施 用地及建築基地之透水保水能力,#營建署 已辦理變更 #淡海新市鎮特定區 第1期細部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第2次專案通盤檢討)案,增訂帶狀式開放空間應設置透水保水設施以達降低都市熱島效應、涵養水源,避免都市暴雨造成淹水災情,以降低地表逕流,於2021年3月29日發布實施,營建署緊接著配合修正淡海新市鎮第1期細部計畫地區都市設計審議規範,藉由都市設計導入低衝擊開發之規劃理念,積極回應永續發展思潮。
MyGoNews不動產網路新聞粉絲團
低衝擊開發 理念 在 桃園市議員李柏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樂活大溪★復興~幸福桃花園】
「大嵙崁親水園區景觀計畫」開工典禮
「大嵙崁親水園區景觀工程」預計110年底完工,自行車人行吊橋預計於111年底前完工。
-
位於桃園大溪的中庄調整池是國內第一座大型備援蓄水池,作為颱洪期間備援供水,解決淨水廠原水高濁度問題,更因緊鄰大漢溪且周邊環境優美,現在已成為國內旅遊的新景點,更是桃園、新北兩市民眾運動休閒的好去處。
-
「大嵙崁親水園區景觀工程」總工程經費約新台幣1.5億元,於中庄二期基地內以低衝擊開發理念結合景觀土丘地形,打造一座適合各年齡層使用的特色公園,並透過保留區內原生種植物及種植原生喬木來復育原有生態植相。於中央水道種植水生植物來營造濕地環境,以促進生態復育,另設置生態水岸步道並種植誘蝶誘鳥植栽營造水岸生態綠廊,做為民眾親水遊憩空間。本工程預計於110年底工,完工後可增加園區約40公頃綠化面積並作為中庄地區之環境教育場所。
-
以往大溪區中新里及月眉里因受大漢溪阻隔,使得兩岸社區民眾往來不便,兩岸豐富的觀光景點更因缺乏友善的跨河通路而阻隔。「大漢溪跨河休憩路廊銜接工程」係於中庄調整池與山豬湖生態園區間興建一座長約419公尺,寬度2.5公尺的自行車人行吊橋,民眾可由大漢溪左岸的景觀土丘沿著「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前往中新里韭菜花田、中庄調整池,藉由吊橋前往大漢溪右岸的山豬湖生態園區、月眉人工濕地、月眉休閒農業區、李騰芳古厝及大溪老街等著名景點,形成2公里長的休閒綠帶,同時結合大漢溪自行車道環狀路網,民眾從石門水庫可一路騎自行車到淡水八里,可吸引更多的民眾前來體驗北桃一日低碳鐵馬輕旅行。
低衝擊開發 理念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水利法已納入滯洪保水概念
#地方執行仍待落實
上週3Q 陳柏惟在分析三民區寶珠溝流域淹水的文章中,再次強調了落實低衝擊開發,以及建立城市整體透水滯洪體系的重要性。
#海綿城市理念已經入法
其實,這樣的理念不只在地方政府層級實踐,更是已經納入了中央法規之中。在去年5月29日,立法院就三讀通過「水利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增加「#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專章」。
專章中,第83條之二規範:中央指定的「特定河川流域」或「區域排水集水區域」需有「#逕流分擔計畫」,也就是公共設施,包括公園、道路、學校等都必須設置滯洪設施;而第83條之四規定:一定面積的私人土地進行開發前,也必須提出相關防水滯洪計畫,讓公私單位共同負擔淹水治理責任,此修正條例在今年2月1日開始施行。
也就是說呢,吸納逕流的防災理念,已經列入了中央法規中,可以有效的促進公私合作來進行防洪,未來若是高淹水潛勢地區,可按照此法來估算與吸納逕流量。
#回頭看看我們城市中的公共空間
如果按這樣的理念,其實我們現有的公共空間有很多是不及格的。隨便舉例而言,我們來看位在左營區29期公辦重劃區的福山廣場,此區域在1992年完成重劃,廣場約在稍晚落成。
實際看,廣場綠覆率不高,中央的溜冰場和周邊步道透水性均低,且廣場中央與四周路面相比,海拔高度竟高出0.86m。也就是除了不能吸納雨水外,逕流還會很快往外流。如果翻閱1990年代高雄市府的「政績說明書」(小編家裡有),會發現許多公園、綠地,都是這種「凸起來」的設計,這不能全怪當時設計不良,但在極端氣候的今日確實有檢討必要。
此區在近期大雨中並無明顯淹水,是因為這裡海拔地勢又比稍南方的生態園區一帶高了1m左右。若無法吸納逕流,水就快速流竄,低窪地區就倒霉,這樣而已。
若引進逕流整體管理的概念,高雄市的許多公園、綠地、廣場、學校操場,均能以微滯洪觀念重新設計,進行下挖、設置地下儲槽、透水鋪面、生態導溝.....等設計。若一座增加500-數千噸的滯洪量,則除了多出數座滯洪池的容量,更可以達到逕流多處就地吸納的效果。
從水利法修正中,我們看到治水的理念確實與時俱進,也可以看到這任期的立法院確實通過了不少進步性的法案或修正案。但後續的落實,中央地方的合作,地方政府腦袋的進化,就要持續的監督與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