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妞評電影 《贖罪》-虛幻如夢的沉重人生
( 全文好讀版刊載於 電影神搜 )
2008 年上映的《贖罪》,至今仍受到許多影迷推崇。本片改編自英國知名小說家伊恩麥可伊旺的同名作品,為《傲慢與偏見》導演喬萊特執導,由詹姆斯麥艾維、綺拉奈特莉、瑟夏羅南主演,本片榮獲當年多項大獎肯定,多個影評人協會選為年度 10 大最佳影片。《贖罪》擁有細膩的劇本、唯美的攝影及恰如其當的配樂,加上各個演員精彩的表演,堆疊出一段淒美的故事。
|虛實交錯的敘事,美若泡沫般的幻影
畫面未映入眼簾,耳邊先傳來的是打字機的聲音,接著出現在畫面的是 Atonement(贖罪),典型的文本電影開頭。書寫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揭開了本片的重點,故事可以虛幻如夢,也可以是殘酷現實,端看執筆者如何去構思,如同電影一樣。電影一開始刻劃的角度多半以第三視角切入,客觀描述各個角色之間的關係及身分地位。但電影中段開始,鏡頭多半以白昂妮的視角出發,而畫面中美若一幅畫的夏日光景,才讓人意識到開頭執筆的人是年紀最小的她,《贖罪》是一段屬於她記憶中的故事,記憶不是百分之百的現實。而到了電影後半段,關於西西莉亞與羅比的那些美好憧憬,其實就是白昂妮虛幻的想像,這是她唯一能贖罪的方式。這一切的悲劇就始於白昂妮誤判了一件事,有如《全面啟動》中被柯柏在腦中植入一個想法的茉兒一樣,最後這個執念已在腦裡揮之不去。過於相信自己記憶的白昂妮,無知地放大這個想法,親手促成一齣無法彌補的悲劇。
|沿襲《傲慢與偏見》一鏡到底,拍出唯美、哀淒的海灘樂園
《傲慢與偏見》在一開場就以一鏡到底,描述女主角的家境及家庭成員,那段應是精彩的畫面之一。而導演喬萊特在《贖罪》一片中,又再度拍出完美的長鏡頭。羅比抵達撤退點的海邊,贏面而來的不是希望,而是灰暗的天空籠罩著他,海灘上滿滿都是等著回家的士兵。猶如末日般的光景,士兵到處奔竄,槍聲一出馬兒倒下,擱淺船上妄想回家的軍人,涼亭則有一群士兵歌頌上帝,人們的混亂的情緒,留在原地的摩天輪,顯得更加徬徨、無助。羅比眼中的戰爭,宛如一場夢一樣,如此虛幻卻又殘酷。而從混亂之中竄出的一陣寧靜,讓我想到《敦克爾克大行動》中由湯姆哈迪飾演的飛行員,他迫降在海灘前的那一陣平靜,那是一種充滿絕望的寧靜。
|無法贖的罪,徒留一生懺悔
整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就在於白昂妮老年自白的那一場戲,她平和地談論著《贖罪》這本書,每一次停頓,每一個眼神,每一次屏息,都讓人感受到從她心中漸漸釋放的罪,如同小說中羅比所說的不玩押韻、不玩花招地把事實敘述出來,短短幾分鐘的自白,將情緒做到如此飽滿,實在令人信服。對白昂妮來說,寫這本小說不僅是贖罪的一種方式,也是她對姊姊西西莉亞與羅比的虧欠,於是在這本書當中,白昂妮最後給了姊姊跟羅比一個快樂結局。她說:
”I’d like to think this isn’t weakness or evasion, but a final act of kindness.”
快樂的結局,對白昂妮來說並非是一種自欺欺人或是滿足自我幻想的作為,而是還給西西莉亞與羅比一個應得的幸福。現實中兩人從未去過西西莉亞口中鑲著藍色窗框海灘小屋,那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至少身為作者的白昂妮還能替他們留下最後的良善,而三人之間背負的罪,就交由白昂妮繼續承擔。
·
#贖罪 #喬萊特 #詹姆斯麥艾維 #綺拉奈特莉 #瑟夏羅南 #Atonement #全面啟動 #敦克爾克大行動 #傲慢與偏見 #Inception #Dunkirk #PrideandPrejudice #克里斯多福諾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傲慢與偏見結局」的推薦目錄:
- 關於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愛看電影的波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心得] 《傲慢與偏見》 (劇情負評) - book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4成讀者愛快樂結局 - 蘋果日報 的評價
- 關於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韓星來了- 這禮拜有兩部超好看的韓劇大結局喔! 《皮諾丘》+ ... 的評價
- 關於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心得] 《傲慢與偏見》 (劇情負評) - PTT評價 的評價
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後來才發現,自己愛上文藝片的起點,應該是《贖罪》、《傲慢與偏見》、《安娜卡列尼娜》這三部 Joe Wright 的電影,又恰巧是由同一位英國服裝設計師 Jacqueline Durran 操刀,今天要來分享 2007 年《#贖罪》中這件令人過目不忘的一襲綠色禮服,甚至被評選為影史最具代表性的洋裝之一,與奧黛莉赫本 1961 年《第凡內早餐》的黑色小洋裝、瑪麗蓮夢露 1995 年《七年之癢》象牙白飄逸洋裝、費雯麗 1939 年《亂世佳人》的奢華艷紅禮服齊名。
⠀⠀⠀⠀⠀
Jacqueline Durran 表示,導演 Joe Wright 打從一開始便慎重提醒她,務必打造出一件讓觀眾印象深刻的禮服,帶給她不小的壓力,但後來竟能激起至今如此廣大的迴響,確實是他們都始料未及的。多數 Keira Knightley 於電影中穿過的洋裝都未曾有過這麼高的討論度,無論真正的戲服或是複製品皆以難以置信的昂貴價格拍賣出。
⠀⠀⠀⠀⠀
「有一幕是她在佇立在室外抽菸,攝影機從側面拍,這間洋裝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來,那是非常好的一顆鏡頭,同時有著30年代的光輝與現代氛圍,他捕捉了我們真正想加入電影裡的。你可以做出一件美麗的禮服,但是其他電影都只拍演員的上半身,除非找到一個方式去展現這件禮服的優勢,否則怎麼樣也無法達到它應有的效果。」
⠀⠀⠀⠀⠀
整部電影就是 Briony 的仲夏夜記憶,因為是記憶,因此必須有特定部分是鮮明且真實的,而這會是當時年僅 12 歲的小女孩一輩子歷歷在目的一個夏天,她將永遠記得這一襲綠色禮服。打字機的聲音從一開始就不絕於耳,鑽入大宅每個角落,恆久揮之不去的,莫屬英國莊園無邊黑夜襯托著洋裝絲綢般的光澤,隨 Keira Knightley 骨感纖細的身形動人閃耀。設計師費盡心思創造出新的剪裁,融合 1930 年代的倫敦與現代元素,雖然當時的設計強調裸背與露肩,卻沒有這件的鏤空程度。人衣相映,隱隱散發夏日氣息,綠得深沉,綠得神秘,綠得性感,優雅呈現出她獨有的柔美與堅毅,懾人而不過於刺眼,世故不淪於庸俗,靜靜綻放著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哀豔姿態。
⠀⠀⠀⠀⠀
《贖罪》無疑是一部指標性作品,James McAvoy 認為沒有讀過比這部更好的劇本,演出時才 12 歲的空靈女孩 Saoirse Ronan 因此獲得生涯首度奧斯卡提名,Joe Wright 憑著本片成為當時威尼斯影展史上最年輕的開幕片導演。而這個充滿誤解、悔恨、罪惡與恐懼的故事,受社會階級與戰爭煙硝壟罩,在大時代的無情催化下,情竇初開的妒忌心思,年少無知的一念之差,就這麼毀了兩段人生與一個幸福結局,連戰場都如此唯美的暖色畫面,配上 Ian McEwan 令人些許膽寒的人性堆疊,十幾年後重溫依然被深深捲入愛恨咬得難分難捨的遺憾中。
⠀⠀⠀⠀⠀
時而倒敘,時而虛構,時而跳躍,巧妙掌握不規律的敘事方式,交織一個美好版本掩蓋真相的殘酷,Briony 窮極一生都在為當初懵懂犯下的巨大錯誤試圖彌補,命運拒絕等待她提起勇氣,時間不容許她亡羊補牢,並非每個錯誤皆能獲得寬恕,每個失去皆有機會釋懷,而無處可逃的始終是良心譴責,但也因為有如此深的愛與牽絆,才獨自背負如此大的傷痛與折磨;反觀戰場上的屍橫遍野,反觀教堂裡看似若無其事的 Lola 與 Paul Marshall,真正推波助瀾的是紛飛戰火,眼睜睜看著 Robbie 成為代罪羔羊的則是旁觀者的人性漠然,是出生就注定的階級使然,對比著錯過一生的愛情之純粹悲壯更顯淒涼。
⠀⠀⠀⠀⠀
James McAvoy 的 Robbie 裡裡外外散發出鄰家大男孩的善良氣息,縱使出身低微,踏實溫暖的性格讓他人見人愛,淺藍色雙眸似乎足以穿透一切偽裝,當初不停移開的畫面彷彿就像是 Cecilia 不停閃躲的視線,再多凝視一秒,任誰都可能會墜落深淵。大門前的眼神夾雜歉意與羞赧,唯獨不見後悔,餐廳裡的眼神讀出了心疼與無奈,唯獨不見絕望,即使遠在敦克爾克沙灘上,投影銀幕裡的男女主角忘情擁吻,下方孤獨倒影暗自低首,逐漸失焦的目光依然散發強烈求生意志,恨不得生出一雙翅膀回到所愛之人的身邊。
⠀⠀⠀⠀⠀
《贖罪》一直名列於私心獨鍾的片單,我們無意間都可能走上加害者或受害者的路,而 Briony 將哀傷的故事賦予美麗的結局,兩小無猜於海邊逐浪,戲中戲,書中書,給了無意犯過類似錯誤的生命一個出口,也賦予兩人的愛情存在於平行時空的生命力,原諒自己的錯誤,為彼此帶來救贖,笑中含淚見證他們終於得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抬頭挺胸渡過餘生。
⠀⠀⠀⠀⠀
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4成讀者愛快樂結局 - 蘋果日報 的推薦與評價
但女作家帕克(Adele Parks)指,如果《亂世佳人》小說中的男女主角郝思嘉和白瑞德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讀者很快就會忘記他們了。 1.《傲慢與偏見》 ... ... <看更多>
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韓星來了- 這禮拜有兩部超好看的韓劇大結局喔! 《皮諾丘》+ ... 的推薦與評價
這禮拜有兩部超好看的韓劇大結局喔! 《皮諾丘》+《傲慢與偏見》 兩部題材都很棒,劇本也不錯,想要趁周末一次嗑完一部韓劇的,大推薦這兩部喔!~~ ... <看更多>
傲慢與偏見結局 在 [心得] 《傲慢與偏見》 (劇情負評) - book | PTT學習區 的推薦與評價
... 的譯本) 我覺得傲慢與偏見最大的問題,在於作者基於自己的信念主動介入,讓故事有圓滿結局的安排,導致人物前後不一致,以及對情節的避重就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