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主題 #鄉村的未來】鄉村透天厝所隱含的台灣語彙
大家都說台灣城市很醜、建築沒有特色。但這些習以為常的建築中,到底又反映了什麼樣的台灣風格呢?
長短樹鄉村研究所 位於台南後壁,經營者是一位建築師,在台北工作幾年後決定回到父親的出生地。秉持著「鄉村不該被視為都市發展擴張的前身,兩者應該能互惠共生,交流彌補彼此不足。」整修老透天厝作為基地,以生活住宿、鄉村紀錄、空間設計三個面向實踐。
本篇文章,累積作者這兩三年對於鄉村獨棟透天住宅型態的觀察,「將焦點放到這些“反高潮”的日常建築,如侯孝賢電影裡日常寫實的長鏡頭般凝視對象,以建築類型學思考與繪圖方法建立一種觀看角度,理解這些滿佈在鄉村的住宅類型。」
#歡迎建築文出現在眼底
#按讚破百作者承諾再寫一篇
#建築人文筆真好
看到好文歡迎透過平台捐款 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Shaun&Nic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伊勢國桑名的刀匠。 於文龜時代的稱呼為右衛門尉。 在戰國時期,被視為能打造出最為鋒利刀刃的刀匠一族之初代人物。 (雖然也有將貞治所鑄的村正刀視為初代,傳承三代至應永年間的江戶時期資料,不過 能夠確認到,由村正一族所打造的最早作品是文龜元年之物。 因此,本作將文龜元年的村正給視為初代) 應永時代...
凝視對象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認真想 ] 身為觀光客的我們究竟想看到什麼:觀光客凝視的交互關係 / 黃温庭
.
福熊黃溫庭針對周大頭觀點的延伸反思非常有意思啊~在當代的觀光行為裡,搜集「符號」已經成為一種供需系統,我們透過非觀光時期的符號框架建構(旅遊節目、時尚雜誌、觀光廣告),來去培養我們的視覺慾望。所以,是否我們最後也只是看到我們想看到的?
.
而這些符號進入到象徵交換的商品關係之後,便是無止盡的地方異化?
.
#觀光客凝視 #客家花布 #圖騰
.
______以下福熊原文______
.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我跟春日廚房Kasuga's Kitchen的經營管理階層也討論過這個話題,因為長官也給過相同的建議。(可見得爬到長官的位置,頭腦都長得類似)
.
在原住民地區的餐廳就一定要在牆上掛傳統服飾、獸皮、獸牙,盤子上擺葉子,弄成風味餐的樣貌,才算是呈現「#原味」嗎?開在客家鄉鎮的麵包店就要天花板掛滿花布,麵包裡塞福菜、菜脯,才算是有「#客家感」嗎?
.
長官給予這樣的建議,背後是基於傳統文化保存的理由,還是要再現「#刻板印象」給觀光客看?
.
英國學者John Urry指出觀光經驗的建構來自符號的消費與收集,觀光客的凝視是符號化的凝視,視覺經驗是觀光旅遊的重要面向,更強調「#凝視主體」和「#凝視對象」之間社會權力關係的操作與展演。
.
原住民傳統服飾、獸皮、獸牙、葉子、花布、福菜、菜脯......等等源出於傳統,但現在都已經成為「符號」。觀光客要「凝視」到他們預期的東西,集滿「符號」才能得到滿足時,業者就只好給予。
.
但這就是觀光客想要的「#真實」嗎?
.
客家人吃福菜、菜脯吃到膩吃到怕了,麵包裏頭還塞同樣的東西,當地人會想買嗎?原住民家中有傳統服飾,屋外就有滿山的葉子,就不能跳脫原有模式,嘗一嘗何謂「都市人」的食物嗎?
.
#當地風情變成千篇一律的時候,是好事嗎?能不能百花齊放,能不能豐富多元?當原住民文化與客家文化保持著包容性、開放性,以核心精神浸染外來的,久而久之就收納進來變成傳統文化了。當只聚焦在特定符號時,傳統文化只會越縮越小,越來越狹隘。
.
而且話說回來,台灣福佬人所開的店,所消費的場所,多以東洋、西洋為時尚,他們(也是「我們」,因為「我」也是)為自身傳統文化做了多少努力?又有什麼資格去指著要求別人?
.
凝視對象 在 WE R THE CATCH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how terrible species we are
how much power we can reach .
2hrs to see 30 40 years humans history and the world
the world we was see the picture but cant feel anything
what a earth
what a photographer Sebastião Salgado
STOP CREATE THE FANCY SHIT IMAGE
START TO SEE THE STORY DEEP AND TAKE THAT REAL MOMENT
THE MOMENT OF THE TRULY FEEL
.
— afrer watching The Salt of the Earth.
《薩爾加多的凝視》電影預告出爐了!
電影大師溫德斯不只劇情片出眾,紀錄片也拿手,繼《尋找小津》、《樂士浮生錄》、《碧娜鮑許》後,再推出精彩的藝術家紀錄片《薩爾加多的凝視》,對象是巴西名攝影師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並與薩爾加多之子朱利安諾共同執導。影片格局非凡,從傳奇藝術家的人生與理念,延展為舉世與永恆的關注,出乎意料地動人。
-
當代電影大師 文溫德斯 x 紀實攝影大師 薩爾加多
#薩爾加多的凝視 The Salt of the Earth | 5.22 凝視眾生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提名
★ 坎城影展 一種注目評審團特別獎/人道精神獎
★ 法國凱薩獎 最佳紀錄片
★ 美國獨立精神獎 最佳紀錄片 提名
★ 金馬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紀錄片
#MaisonMotion #TheSaltOfTheEarth #WimWenders
凝視對象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伊勢國桑名的刀匠。
於文龜時代的稱呼為右衛門尉。
在戰國時期,被視為能打造出最為鋒利刀刃的刀匠一族之初代人物。
(雖然也有將貞治所鑄的村正刀視為初代,傳承三代至應永年間的江戶時期資料,不過
能夠確認到,由村正一族所打造的最早作品是文龜元年之物。
因此,本作將文龜元年的村正給視為初代)
應永時代約為西元1394~1428年左右
在『英靈劍豪七番勝負』中做為抑止力所派遣的英靈,在白紙化的地球中則作為受到
『異星神』召喚的英靈登場。
有關其內在,真相究竟是──
「啊啊?
才沒有什麼謎團還是不可思議的啦!
我只要能接到令我滿意的工作這樣就夠了!」
身高/體重:167cm‧58kg
出處:史實
地區:日本
屬性:混沌‧中庸
性別:男性
「把一個臨死前的老爺子內心,放在一副可以放肆胡鬧的身體裡頭。
這就是人家說的返老還童嗎?」
〇性格
為了鑄刀而奉獻生涯的老人。
雖然在現世時的外觀是名精壯青年,不過精神面反而趨近於晚年狀態。
充滿活力,毫無迷惘,不會耿耿於懷的性格。
說話毫不留情,就連客套話也算不上好聽。
雖然乍看之下會令人覺得是個冷淡之人,一旦試著與他來往過後則是很會照顧他人。
有著助人為樂的個性。
雖然這算是村正本人的性格沒錯,不過也算是所依附的肉體的性格。
……又或者說,成為他所依附的這副身軀的少年能夠安然邁入老年期的話,就會形成了
這麼樣的人格吧,這麼一回事。
不論對象是誰,不論內容為何,一旦收到工作委託的話,就會抱有著將其『完成到』
能令自己感到滿意般自豪的(熱愛)工作之人。
雖然為了工作,有時也會用上冷酷‧無情的手段。
不過唯獨不會接下骯髒工作的樣子。
在鍛造了為數眾多的刀劍的戰國時代,於日本各地的無數刀匠建起了工房。
有時,他們也會一同親赴戰場,在戰場中修理毀損的刀劍。
據說其中又以身為伊勢國桑名刀工的千子村正身為名匠而為人所知,尤其是三河的武士們
會特地尋求他的刀劍。
村正一派的刀劍有著傳說。
是作為妖刀,為德川將軍家帶來禍害之物。
用於斬殺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所用之刀,
斬殺其父‧廣忠所用之刀,
為長男‧松平信康斬首時所用之刀,
並且割傷了家康本人之刀……
據說不論哪一把刀,上頭都有著「村正」的刀銘。
作為名刀,殺害德川的妖刀。
為人所懼的村正。
在眾多的歌舞伎,故事流傳中,『村正』都作為嗜血妖刀出現。
也有出自於德川敵對者的傳言。
據說西元1651年,企圖顛覆幕府的由井正雪便是村正的持有者,而在『名將言行錄』中
真田幸村也是其持有者。
在幕末時期則是由西鄉隆盛為首,倒幕派的志士們都在追求著村正刀。
據說於戌辰戰爭時,東征大將軍‧有栖川宮熾仁親王則佩帶著『村正』刀。
○陣地作成:A
千子村正將自身的工房──
鍛造場作為據點進行活動。
當然這與魔術師們的工房有所差異,不過據他的說法則是作為從者現世時而被賦予了
Caster的職階技能。
作為工匠們的領袖而言,具備著極為罕見的陣地作成技能。
○刀劍審美:A
與藝術審美似是而非的技能。
針對武裝的理解。
並非寶具,而是只要對一般的武器瞧上一眼,便能理解應該要以什麼方式用於戰鬥。
在A級以上的情況下,就連刀劍以外的武裝也能進行掌握。
對我方而言能夠給予準確的提議而發揮作用,對敵方而言則是能夠看穿其弱點。
〇當代不吉:B
圍繞著擁有村正刀銘的刀劍之傳說,也就是『妖刀村正』此一傳說由來的技能。
據說經由千子村正與其一派之手所打造的刀,會對身為支配者的德川家帶來災禍。
在FGO中則是作為『針對執政者‧王的特攻』而發揮作用。
〇樣物:B+
試用品。
也可說是試砍,試劍術。
用於測試刀劍鋒利度,性能的技法。
千子村正能夠隨心所欲的,引發出被他握在手中的武器所具備的威力。
只要他有心的話,甚至能夠僅憑一次揮舞就使出足以令武器自毀般程度的最大威力。
〇宿業之眼:A
肉體所具備的潛在能力。
技能‧千里眼的亞種。
令靜止視力‧動態視力一同提升。
只針對戰鬥行為所特化的能力。
這副身軀本應……是無法像千里眼那般看穿命運的,然而基於村正窮極一生於火焰當中
凝視著『宿業』的價值觀之故,鷹眼並非只是緊盯獵物,而是連位於其前方的因果亦能
將之貫穿。
〇焰:EX
賭上所有身心靈,足以將自身燃燒殆盡般的鑄造鍛鍊。
「一切的收斂,一切的宿願,一切所不屬前世之業因──
悉數只為,達至如今的一刀」
『無元劍製』
等級:A+
種類:對人寶具
範圍:1~10
最大捕捉:10人
Tsumukarimuramasa。
創造出究極一刀的寶具。
藉由展開特殊的固有結界
(據說與英靈Emiya所具有的『無限劍製(Unlimited‧Bladeworks)』相似)
變為無數的劍之荒野後,擊碎所有的劍令其如雪花般飄散,在千子村正的手中僅剩下唯一
的一把刀。
將時間與空間,連同因果斬斷的一刀。
刀銘為「都牟刈村正(Tsumukarimuramasa)」。
都牟刈所指的便是都牟刈之太刀(都牟羽之太刀)。
也即是從素盞鳴尊所殺掉的八岐大蛇,有著八頭八尾的紅眼妖怪──有著橫跨了八座山谷
與山峰般巨大,日本最大的災害龍尾部所現身的神器‧天叢雲劍/草薙劍一事。
#FGO #千子村正
凝視對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光的闇影」介紹
訪問作者:施又熙
內容簡介:
如果在多年後,我們終將能夠凝視時代的闇影,向著光飛去,那麼所有的悲苦與脆弱,是否都可以在書寫之中得到救贖?
身為白色恐怖受難者二代女性的施又熙,繼2017年《向著光飛去》首部曲,以動人的愛情故事勾勒出時代悲劇的扭曲後,再度以《光的闇影》直視白恐加害者後代的內心,以其溫柔之筆剖析人性的脆弱,展開一場受難者後代與加害者後代的深刻對話。
一如《向著光飛去》是臺灣首部由受害者二代女性來書寫的長篇小說,《光的闇影》也開創了以白恐加害者後代為書寫對象的先例。小說中,作者不斷反覆的強調,唯有勇敢的看進陰影,才能溫柔的承接悲劇,並且原諒脆弱。也因為相信終有光明,苦難的路必有到達盡頭的一天。
-------------
當有人沾沾自喜的以監控同學為業獲取大量獎金時,楊怡,一位白色恐怖時期退休特務的孫子,卻懷抱著贖罪的心態面對台灣社會,面對著最愛的爺爺,他過往不可說的秘密是楊怡一生難以擺脫的原罪。
身為劇場舞台設計師,張玟文卻總是畫著殘缺的人體。她的父親曾經是戒嚴時期警總的軍醫,當父親含恨而終,沒有人知道他在那個鬼神不近的地獄做些什麼,這個遺憾卻逼得張玟文走上絕路,幸得戲劇治療師周慕夏相救。
因為一次的催眠治療,李少琪想起自己的軍人父親對自己的耳提面命,不要跟別人說話、放學就要趕快回家,外面的人都不能相信….但他的父親是1947年三月在基隆港屠殺台灣人的人嗎?找不到答案的問題,在年過六旬的李少琪身上留下烙印。
童年在黨國手段下被刺殺重傷倖存的柳絮,與意外得知自己也是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周慕夏,將要如何面對加害者後代?一心想要贖罪的楊怡,如何面對真相的打擊?當他以為再也難以直視自我的時候,周慕夏告訴他,這條苦難的路一定會有盡頭的……。
但是盡頭在哪裡?面對時代的悲劇,又要如何償還?
作者施又熙繼2017年《向著光飛去》首部曲,以動人的愛情故事勾勒出時代悲劇的扭曲後,再度以《光的闇影》直視白恐加害者後代的內心,藉由其溫柔之筆剖析人性的脆弱,展開一場受難者後代與加害者後代的深刻對話。
作者簡介:施又熙
臺北大學社會所碩士班,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原名施珮君,2012年改名。1969年生於高雄市白色恐怖家庭,一生與知名父母有著難以擺脫的糾結,矛盾的情緒每每在作品中不斷呈現,專擅刻畫人性,無盡黑暗處仍可得見溫暖陽光。
2013年首度嘗試舞台劇劇本,啼音初試即獲獎,作品並於2014年台北嘉義兩地公演。
目前除專職寫作,亦擔任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素養講師,同時教授書寫療癒課程、精神障礙者家屬教育團體,並以文學、人權與轉型正義及心理衛生等相關議題受邀於各地演講。
著有長篇小說《寒淵》、《向著光飛去》、《五芒星的誘惑》、《月蝕》;散文集《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勇敢》、《風與南十字星的對話》;傳記文學《台灣查某人的純情曲—陳麗珠回憶錄》;劇本《多桑的百合花》。
作者粉絲頁: 施又熙。書寫療癒
出版社粉絲頁: 斑馬線文庫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凝視對象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