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篇分享
#心理學家FritzRiemann對於恐懼原型人格的論述
#理解恐懼的原型
#如同開啓個人和陰影相遇的路程以啓動靈性轉化
#每個人多少都有每一類恐懼
#建議不要歸類為某一特定類型
第三類恐懼的原型為強迫人格,而強迫人格的恐懼是害怕改變。追求永恆及無限是人類的本能之一,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永恆不死。習慣了的人事物提供了安全感,但若驟然改變或不復存在,我們對永恆的渴望會更加強烈。對熟悉及習慣有了依賴,面對新事物或新觀點就會心存偏見。
強迫人格者認為自己應該避免不習慣的事物及陌生感,唯有如此才不會陷入危險;只要不改變,就不會落入接受新事物的風險。而這帶來更大的危險,因循守舊的代價是自我無法發展。再則,對安全感的需求強烈,是強迫人格者的根本問題。他們小心謹慎、想很多、著重目標與長遠的計劃,於是愈害怕變動,就愈緊抓著不變的教條。眼界與生存環境愈狹隘,就愈是想要維持不變,那麼將愈是恐懼新的發𣺹會奪走安全感。當所有事情都依照原則及安排進行,害怕改變的恐懼仍然存在,必須更強烈地去保持事情按照原則來,因此恐懼會內化發展出強迫性的思考及行為。
#強迫人格的感情世界
情感中的主觀、搖擺不定又容易消逝,是讓強迫人格者很難接受的,一切的不可控會讓自己處於不可靠的情況,因此強迫人格的關係較常處於垂直的關係,出於權力欲望,根據自己的需求打造聽話配合的伴侶。時間與金錢,就是這場權力角力與規律堅持的展現。對嚴重的強迫患者來說,伴侶的功能性很重要,沒有自己的想法及情感上的需求,只存在條件與規定,一切按照計劃走。而追求成功的欲望則常會表現在性上,一方面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另一方面也害怕自己能力有限,因此要好好分配免得浪費,這和用錢的態度如出一轍。
#強迫人格的侵略性
強迫人格者從小就知道要壓抑自己的怒氣、憤恨、藐視與敵意,否則就會被懲罰或不被愛。因此在不小心表達出怒氣時,會趕緊滅火求和或懲罰自己;而為了不表現出此類情形,強迫人格者會訓練自己操控怒氣,把所有不滿都關起來,時時控制自己以免哪天潰堤失控。
再則,強迫人格者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情緒波動,因此也可能把自己的憤怒合理化,以集體意識的理想主義色彩顯現,或者以變形的吹毛求疵,在壓抑情緒的情況下,在表達怒火。因為強迫人格者的怒氣是與權力及欲望有關的,因此容易有以規範、權威、風紀或法律為名,作為合理化自己怒氣的方式。
又或者,兒時因表達情緒而受到懲罰,會衍生出另一種後果,就是以為自己的所感所受不正常,進而感到自己不屬於自己,而開始呈現軀殻笨拙不受控,老是出錯笨手笨腳地來渲瀉心的怒火與激動。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變形是態度保留,除非經過深思熟慮,絕不輕易付出,保持沉默。這也是強迫人格者以這種態度來做為出氣的方式,相反地抱怨及碎嘴也是典型之一。如果害怕處罰及罪惡感太過強烈,壓抑了他們的侵略性衝動,則會出現身心症狀。心臟、血液循環方面有容有問題、全身酸痛,甚至引發偏頭疼、睡眠障礙、腸胃不適等,都是長期壓抑情緒和憤怒的結果。
#環境因素
早期發展階段中(2-4歲)孩子開始學習什麼可以跟不可以,與不被要求的天堂歲月告別,有了自我的意識與堅持,開始踏進世界和世界互動,因此感受到自己的渴望和衝動與環境產生衝突。對於自我意志與服從的第一次重要體驗,就是如廁訓練。如何執行自己的意志,如何自主都是早期建構出來的能力,並且形塑孩子日後的行為模式。個人意志與他人要求之間的衝突經驗,會內化為行為反應的限制。
發展出強迫人格的人,他的人生道路往往充滿了嚴謹的規律,來自於幼年時期很早就被訓練要克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衝動。而這些特質隨著時會成為第二性格,變成一種反射性動作,自動地控制著他。日後會在自己的衝動和行動之間造成一條裂縫一個斷層。而這斷層與思慮,會無法貫徹自己的主張,陷入懷疑。
懷疑在強迫人格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追溯至早期的生活經驗,可以做自己還是要服從別人打消衝動念頭,這樣的懷疑讓強迫人格者在要做決定時,有心懷一步錯將滿盤皆輸的恐懼,因而在每個想法間都必須提出反證做抗辯。
衝動與壓抑的反差愈大,身體表現為發抖或口吃,最後變成麻木及呆滯。另外,在混亂環境中長大的小孩,也有可能發展出強迫人格,這是一種反作用抵償的性質。因為在他的世界中找不到駐足點,自由反而讓他產生恐懼,因為那象徵無常。因此他只好向內尋求停泊,從自身發展出秩序與規律,以便從中獲得安全感。總言之,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灌輸「不許這樣做」等的觀念而不被告知理由,容易形成強迫人格。加上太早就曉得不能去做父母不喜歡的事,容易被導向完美主義,對失序嚴陣以待。
#強迫人格的正面特質
健康但帶有強迫傾向的人,往往表現的穩重、吃苦耐勞、有毅力與責任感。上進又勤勞,有計劃也有目標。如果能貫徹主張又有責任感,那麼容易成功,值得信賴。強迫人格者適合與權力相關的工作,或是公務員、精準的科學家、律師、外科醫師、財務人員銀行家、教育者、神職人員,或與歷史相關如藝術史、醫學史、哲學史、考古或史前史等,過往的事不會再出錯能永遠沉浸其中的職業。
illustration: Agnieszka Szuba
同時也有2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心靈僻靜花園,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下期天使塔羅諮詢師證書班(線上) #預計10月開課 每一個擁有靈魂的存有,都能夠和自己的天使及指導靈連結。在課堂中,我們除了看到自己內在自我架構的完善,了解自我在每一剎那的起心動念,和自己靈魂的腳步調頻,及開啓超感官來感應並接收宇宙間的訊息外,更能和一直在自己身邊的守護天使及指導靈相遇,過程...
「理解恐懼的原型」的推薦目錄:
- 關於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心靈僻靜花園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心靈僻靜花園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心靈僻靜花園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分享] [轉貼] 恐懼的原型- 看板humanit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20210807【馥閱場次】《恐懼的原型》01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 - Dcard 的評價
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繼上篇分享
#心理學家FritzRiemann對於恐懼原型人格的論述
#理解恐懼的原型
#如同開啓個人和陰影相遇的路程以啓動靈性轉化
#每個人多少都有每一類恐懼
#建議不要歸類為某一特定類型
第二類恐懼的原型,是害怕變成獨立的自我,擔心與世界及他人疏離的不安全感,所造成的憂鬱人格。不同於分裂人格竭盡所能地和他人保持距離,以便保護自己;憂鬱人格寧願為他人而活,而不願自我實現。他們需要被人所愛,因為認為自己無滿足自己的需要。害怕失去主導了憂鬱人格的各種表現,如:怕分離、怕被抛棄、怕寂寞及被孤立。因此愈是無法實現自我,愈是無法自立,也就愈得依賴別人。恐懼失去,就成為脆弱自我的一種展現。憂鬱人格追尋的只有一個目的,讓自己不用害怕失去或怕孤單。他們放棄自我與自己的希望,才能逃避個體化的過程所帶來的恐懼。
憂鬱人格在表達時無法明確說出自己想要什麼,或者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常感到失望,而怪罪於外境上。或者他們打從內心就不相信自己能夠擁有什麼,寧可一開始就棄守,然後恰如其份的失望。因為無法獲得自己心愛的東西,於是就貶低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另外,憂鬱人格在面對衝突與問題時,往往會出現消化系統的毛病,象徵性地顯現和需求及對自己的理解相關。心理作用反應在身體上,咽喉、扁桃腺、食道和胃都會不舒服。或者容易在失望沮喪時,吃東西或借酒澆愁。因此容易有成癮問題,代償的滿足是為了逃避現實世界。
#憂鬱人格的感情世界
愛、渴望愛及被愛,是憂鬱人格重要的人生課題。帶有憂鬱人格的健康人,往往擁有寛厚愛人的能力,願意付出奉獻,也能給予及接受安全感、滋養及愛。但失衡的憂鬱人格,因為怕失去感情或對方,因此完全按照對方的方式走,想要依賴對方而活。他們覺得做自己很危險,會有可能被抛棄,因此他們放棄自己原有的性格與好惡,活在對方的思想、觀點及嗜好之下。其潛意識中,他們把與父母的關係,套在伴侶關係中。如同嬰兒時期與母親共生的關係,以愛吞噬對方,這樣才不會被抛棄。但問題在於,憂鬱人格不願意發展自我,但也不允許伴侶擁有自我。因此這種披著過度窒息愛的保護衣,隱藏其下的是從害怕被遺棄衍生而來的權力欲望,是一種勒索的愛。如果沒有達到目的,則會以更強硬的手段來脅迫對方(比如自殘或自殺)來使對方產生罪惡感。
#憂鬱人格的侵略性
憂鬱人格的侵略性,來自於他們的道德優越感。在碰上人際衝突時,憂鬱人格因為怕失去,所以在需要據理力爭捍衛自己立場時,會轉向息事寧人的態度,說服自己小事別生氣,事情沒什麼大不了。刻意地允許自己被忽視,而為了補償自己心中的不平,內心會升起更大的道德優越感。象徵了自己是比較好的那個人,所以情操高貴要忍受一切,錯的都是對方,自己不必負責。這說明了低聲下氣的憂鬱人格長期扮演情操高尚的受害者,把伴侶變成一個有侵略性的壞人,則伴侶的罪惡感會日漸增加,若是他還生了病,伴侶將永遠逃不開罪惡感。憂鬱人格者沉重的愛情背面,隱藏著潛意識的侵略性。侵略性、罪惡感加上害怕被抛棄,吞下去的怒氣會逐漸攀升,由過度保護及自以為的謙虛,轉為抱怨、哀嘆及犧牲,終至自責、自我指控、自我懲罰,乃至自我毀滅。除了壓抑的情緒,還會伴隨著身體的症狀,藉著傷害自己報復一切。憂鬱人格者的低自我價值,其實來自心中的膽怯與壓抑的怒氣。
#環境因素
憂鬱人格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喜歡或拒絕、被愛或不被愛的初次體驗,取決於母親的眼神,和母親如何接觸及相處。一個擁有慈愛母親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若不幸擁有一個冷酷且拒絕愛的母親,則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造成憂鬱人格的環境因素中,母親的兩種錯誤態度是極其有影響力的。一是溺愛,永遠當孩子看待,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與學習。對這樣的母親而言,孩子愈來愈大,也就是快要不需要她了,於是就得愈牢牢抓緊他。嬰兒時期一旦哭喊,母親就趕快抱起他,扼止了孩子展現生命活力;或者小寶寶一旦不開心,她就用無窮的溫柔將之淹没,孩子根本沒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也無法為自己的不開心找到解決之道。她為孩子承擔一切,插手所有的事,把自己擋在孩子與外面的世界之間,用盡一切保護孩子。這樣的孩子從小就不能沒有母親,長大了也沒有屬於自己的願望,一切以母親認為的為主,變得懶散,希望別人來滿足他。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沒有渴望、志向與衝動,活在世上卻對任何事都插不上手,只好再度依賴他人。再則,孩子心中對母親的占有及讓他失去信心,其實會感到恨意,但若是說出心中部分感受,母親則會細數當年如何照顧犧牲,以激起他心中的罪惡感。而出於罪惡感與不安,他不再試圖解放自己。讓人透不過氣的親密感以及極度的依賴已顯而易見,孩子必須捨棄自我發展,否則將背負讓母親操心的罪惡。
二是拒絕,這是造成憂鬱人格的另一個環境因素。嚴厲、缺少愛、冷酷的母親,通常他們的童年經歷中缺乏做母親的範本,不太清楚小孩需要什麼。比如嬰兒時期,太過規律地餵奶,吃完後立刻被送回嬰兒床上,沒有足夠的愛心關注,或著母親時間不多,餵奶時總是匆忙及不耐煩,都會給孩子帶來過度的壓力。孩子還不會保護自己,也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只能絕望地忍受既定的事實,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期待的。這會形成憂鬱人格者最基本的感受:持續地處在沒有希望的狀態,無法相信未來,不相信自己以及未來的可能性,只學會要適應環境。悲觀主義者已成形,很難想像生活可以充滿快樂與幸福,懷疑自己不配得到真正的快樂,並且以避免失望的防衛措施來破壞他得到的快樂。典型的不要期望過高,失望就不會太大的悲觀者。
早期經驗到愛的剝奪,會對孩子產生雙面影響。一,容易變得太早就放棄。一個容易放棄自己需要,不會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人,當他看見別人毫不猶䂊就拿走他想要的東西時,很難不感到嫉妒。嫉妒心會使他產生罪惡感,並試著擺脫這種感覺。他會發展出一種態度,認為自己的克制是好的,把謙虛以及不要求加以理想化。二,孩子以為自己不討人喜歡,形成極深的自卑感。唯有體驗過被愛,才會覺得自己值得愛。若是不曾有這種經驗,會覺得問題在自己身上,產生自卑感。而嚴重的自卑感伴隨而來的,是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活在世上,活該如此。
#憂鬱人格的正面特質
健康但帶有憂鬱傾向的人,可以透過宗教信仰獲致熱忱與生命深度,或者藉由服務與奉獻發展出自己真正的自我價值與力量。如照顧、協助、服從他人的工作,樂意付出,發揮他們有耐心又善體人意的特質。社會服務、福利、醫護、心理治療、公益事業等母性類職業都適合。這類人格特質健康的人通常深具同理心,也願意助人且接納別人。貼心、體貼、寛宥及耐心、虔誠,將成就歸功於他人更甚自己,是很棒的謙遜。
illustration: pinterest
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來分享一下心理學家弗里茲李曼(Fritz Riemann)對於恐懼原型人格的論述。理解恐懼的原型,如同開啓個人和陰影相遇的路程,以啓動靈性轉化。
恐懼是源自個人的經驗和思想,既使有共通的集體恐懼,但大部分恐懼帶有個別的印記。個人的恐懼與生活條件、與生俱來的性情,及環境相關。它牽涉了不只是前世的記憶,也是個人自幼成長的故事。恐懼的原型關乎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的心理狀態,以及我們身處的兩個對立的矛盾,自我與整體。一面我們拚命追求永恆,另一面我們又求新求變。所以挑戰也就是,一方面我們想要做一個獨一無二的個人,無人能取代,肯定自我的存在;而另一方面我們又對這個世界及生活周遭的人敞開心,和他人互動與世界碰撞。因此,恐懼的原型就是源自一個很根本的矛盾:自我保存與自我實現,同時又要能夠捨己為人與無我;克服對失去自我的恐懼,以及對做自己的恐懼。因此,恐懼的原型,第一類為分裂人格。
分裂人格,簡單說是過度把自己隱藏起來,自我界線太過分明。而害怕與人親近,是典型的分裂人格的恐懼。人格分裂的內心世界,是永遠不確定感覺、知覺、想法與想像是自己的,或是是他人的(俗話說容易對號入座)。因此這種不安全感會使知覺混淆,內心與外在是非不分,把自己的心理投射視為外在的真實情況。而這樣不被信任內心深深的不安全感,就會造成滅少人際接觸的主因。
#分裂人格的感情世界
與某人親近時的交出自我與依賴,會讓分裂人格者更想逃離與徹退。因此每一次愛的相遇,他都會認為自我及獨立都危在旦夕。而愈是感受到親密,就愈是希望保有自我,因此在親密關係裡更是困難重重。而人格分裂者想要解決此種問題,會選擇態度冷漠疏離的策略,以這種方式保護自己,免得愈陷愈深。分裂人格者通常只屬於自己,也只信任自己。因此在感情中很難相信有人會真的愛上自己,於是把這樣的矛盾轉嫁到伴侶身上,不斷地測試對方,想要得到愛的證明,來緩解內在的不信任。這樣的心理上移轉,源自分裂人格者童年時期未被妥善處理的情感問題。對他們來說,害怕交出自己往往是以害怕承諾的形式來表現。與生俱來的愛人的渴望在不斷壓抑下被堵塞了,擴大了恐懼,以至於他想像承諾就是完全交出自己、放棄自我,陷入親密的深淵。因此較難投入長遠關係,而傾向短而濃烈、不斷交替的關係。
#分裂人格的侵略性
恐懼與侵略性密不可分,憎惡與恐懼會引發侵略的行為。倘若分裂人格者始終無法建立情感連結,他們會持續體驗到不安全感,覺得沒保障、被遺棄、受威脅,並且感受到危及他們存在真正的或想像的攻擊與脅迫,而有侵略性的舉動,只為擺脫心中的恐懼或觸發恐懼的事物,這是一種生存導向的舉動。
#環境因素
環境是形式分裂人格的關鍵,幼兒時需要的是一種被保護、安全、安心的氣氛,成長的條件才會在他身上生根。孩子若是少了這種被滿足的感覺,就無法培養信心,往後當他要對生命有所付出時,就會有被吞噬的恐懼。比如,在母親懷孕到產後,都感受到性別不受父母預期,而無法得到愛與關懷的滿足;或是嬰兒期長間被被抛下或環境刺激太強,而與他人及世界關係受損,退回自己的殻裡。嬰兒時期缺乏愛與關懷,是形成分裂人格的主因,再則就是沒學會當個小孩時,得學會成為不成熟大人間的家庭錯位角色。還來不及發展自我,父母的角色就被強加到身上。身為一個孩子,卻得理解成人世界,設想、斡旋及權衡情勢。為他人而活,而不是為自己而活。如此一來童年不但被偷走,自我也沒獲得良好的發展,屬於生命基礎的安全感因此殘缺不全。所有這些失調與創傷,都會讓孩子從一開始就抗拒世界保護自己。所以如果在外面世界找不到足夠的依靠,他就會縮回自己的世界,與他人保持距離。
#分裂人格的正面特質
具有領䄂魅力可引領巨大的變革,是先驅型人物。因為洞察力深刻,體驗過對人類存在的強烈質疑,以及所經驗到的恐懼與寂寞,因此對人事物不過度依賴,和世界不過度連結,反而更容易獲得生命智慧。因為他們獨立自主,對事物觀察入微、冷靜客觀,又勇於面對事物醜陋殘酷的一面,因此若是能整合自我保護與自給自足的對立面,就能夠不會太與世界疏離,又不必失去與所有人的人際連結。透過關係擴展,來突破自我設限。
illustration: pinterest
#人格不會只單一屬一種
#整合人格很重要
#內在人格整合有興趣報名
#剩最後一位
♥️自我認識工作坊
3.5小時的半日工作坊,主題和自我探索及自我認識相關,從意象、信念、冥想及催眠中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在工作坊中,你可以了解到:
*如何整合內在人格
*如何認識自己
*如何愛自己
*如何找到自我價值
*如何接納自己
*如何和自己相處
*如何認出自己的情緒
*如何接納及處理自己的情緒
*如何和自己的內在連結
*如何體認投射及揭露陰影
*如何和自己和解找到內在平安
*如何覺察兒時創傷
* 日期:星期日早上(9:00-12:30)等人數確定後會最後確認日期
* 費用:$3800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完成匯款後通知我後五碼才算報名成功
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心靈僻靜花園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下期天使塔羅諮詢師證書班(線上)
#預計10月開課
每一個擁有靈魂的存有,都能夠和自己的天使及指導靈連結。在課堂中,我們除了看到自己內在自我架構的完善,了解自我在每一剎那的起心動念,和自己靈魂的腳步調頻,及開啓超感官來感應並接收宇宙間的訊息外,更能和一直在自己身邊的守護天使及指導靈相遇,過程中的靈羽浮光著實令人驚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自己才是那人生補夢網中最偉大的編織者,為困厄流離的人生,落下完美的註腳,而創造出精彩的風景。
如果你也在性靈探索的路上,亦或是暫時擱淺在心靈的暗礁或淺灘上,歡迎一同來體驗一個不同維度空間的課程,讓你不再需要借閱他人的人生,來給予方向及指引。你,就是自己最棒的引渡者。
✏️【天使塔羅諮詢師證書班】
常有人問我塔羅解牌的方向,說實在塔羅牌難就難在從多種不同層面切入會呈現不同面向的結論。雖說它有原本心理原型的意涵在,但隨著解讀人的經歷及特質,所解讀出的結果會有所不同。天使塔羅課設計的初衷,是讓大家能以連結天使的能量來做為解讀塔羅牌的基礎,為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尋找方向性指引,及在靈性意識擴展上有工具能幫助我們深入和自己對話。
天使塔羅課是一套完整的密集課程,從能量調頻、接收天使訊息到解讀塔羅牌義。和一般仿間塔羅課不同的是,塔羅牌義只占解讀中20%,主體是以接收天使訊息為主。我的方式是和九位第五次元脈輪的大天使們、指導靈及九位IET療癒天使團隊合作,依照祂們的指引及牌義解牌,並深入探究問題核心意義及所要帶給個案的相關訊息,這會較能夠深層地來探究潛意識或靈魂想要提醒些什麼。基於這樣的經驗,我希望能夠讓更多人以此種方式為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獲得智慧、指引及心靈啓發。
課程超感官接收部分以不同風格塔羅為主,塔羅牌義則以偉特塔羅為主。
📌課程結束你會學習到:
• 如何和自己的能量氣場調頻
• 如何開啓超感官能力
• 如何接收天使訊息
• 如何得知身體病痛所傳達的訊息
• 西方神祕學元素及應用
• 色彩象徽符號及意義
• 數字代表意涵及象徵、靈性數字、古希伯來文數字
• 星座三態宮、四象宮及元素性質
• 78張塔羅牌牌義及相關神祕學及神話元素
• 牌陣解牌及應用
• 天使塔羅諮詢師結業證書
📌課程地點:
線上google meet
📌課程費用:
新台幣$30,000
--------------
#靈魂之旅
這期課程即將來到尾聲了,很開心與大家一同成長學習了三個月,還真有點捨不得。
我個人很喜歡這堂課,當初把新書的內容轉為課程,是因為部分內容深度較深,除了從靈魂角度去理解人生之外,還有很多心理學的知識及理論。透過每天群組的文章及一週一次的課程講解,教學相長我自己也獲益不少。如果你對於了解自己的各種面向、潛意識的運作及在各種關係間的衝突有興趣,歡迎報名下期「靈魂之旅」,預計十月開課。
💜
在人的情感深處,其實藏有許許多多隱祕又生動的人性需求。
不論是兒時與父母的關係、長大後與同儕朋友或長官部屬的關係、婚戀關係及人際關係等,無一不再顯現給我們看心靈修復之路的成長有多重要。一個人從嬰兒時期對周遭環境(人事物)的感知,將形成對世界的現實感知,而足以影響著成年人的一生。雖然我們已無法回到過去改變當時的環境,但我們能探索自己的內在運作,理解自己在無意識層面都是如何在與人及世界互動,而造成所謂自己的命運,或是如何一再地遭遇相同挫折的。
我個人的體驗是在找尋方法解決前,得先理解造成問題的原因,這一步已是一個大關卡;若是能有對原因的理解,那麼接下來的實際作為及療癒就能透過自己付出的努力去改變。真正推動自己成長及覺察的,是願意面對的勇氣及嘗試。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時間:
星期日晚上7-8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
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
靈魂之旅課程心得:
學員1)
這趟靈魂之旅走到至今,靈魂真的很有趣,有很多的收穫與驚喜。每一次上課我都很期待,有時候在寫筆記時會遺露一些重點,所以希望老師之後的每堂課都能錄音,這樣每次回聽時就會更清楚。謝謝老師帶領我們穿越了靈魂之旅。
現代深度心理學穿透心靈的表層,進入了潛意識的範疇一樣。我們不是只是身在這個世代,而是可以運用潛意識的能力連結各個世代的自己,以汲取累生累世的智慧。這段話讓我想到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說:「夢境是通往潛意識的道路。」
或許常看老師的文章,對於夢裡的情境發生往往反應現實當中靈魂被壓抑而無法呈現出來,最近有個友人同樣的夢境夢了5~6次,她以為是亂夢,後來女主告訴我時,我當下直覺告訴我事情沒那麼簡單要趕快處理。夢裡的男主角跟男主角的爸爸常去女主角的店裡跟店老闆聊天,女主角本身會塔羅占卜跟接收到造物主訊息,因此男主爸爸常來找女主詢問意見,有一天詢問到他的媳婦是怎樣的一個人,女主有跟男主爸爸說媳婦是孩子氣的人,這時男主的爸爸心裡有個底,他其實屬意女主成為媳婦人選,但沒說破,女主也看到男主跟太太的未來的結局不圓滿,但她也不能說。夢裡女主的車壞了無法外送,男主就說要開車送她去外送,在路途中,男主的太太打電話來,男主不接,女主覺得奇怪,男主就說我跟太太離婚了,接著男主跟女主說我喜歡妳很久了,於是擁抱了她,女主嚇到後醒來。我就跟女主說妳要跟男主的太太說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並且要跟太太道歉,也要跟男主說妳已經有對象讓他對妳徹底死心。後來在事情終於圓滿落幕,男主與太太願意重新面對彼此努力,讓這件事的結果瞬間翻轉。夢的根源源自於男主的爸爸的「起心動念」,當時女主跟我說她現實生活中沒有跟任何人說出男主爸爸跟女主所說的話,我就跟女主說:「沒有說出來,不代表靈魂不知道。」
由此可見,我們內心所想的每個人、事、物,都會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而讓事情會有所改變,顯化能力也是跟潛意識息息相關,現在的我會更謹慎於自己的想法與說出去的話,想法與話語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它就像一把利刃也像一對溫暖翅膀,完全取決於你當下的能量意識。
透過這場靈魂之旅,我成長很多,也感受到靈魂所要教導我們的功課,很多事情不能從單一面向去看,而是要從很多角度去覺察,過去的我無法真實地做自己,我拼命地壓抑自己的情緒與批判自己只是為了成為外人眼中完美的自己,兩年前的我已走到了極限,走到了生與死的邊緣,巨大的痛苦不斷朝我襲捲而來,我告訴自己不想再這樣過日子了,我決心要改變自己,透過自我對話讓我有機會面對過去的自己,這一切讓我很感謝過去的自己,我常在想每個選擇都是靈魂的選擇,透過這個選擇靈魂所要給我的功課是什麼,這些經歷讓我突破與成長,當同樣的事情再發生,我的心境也與過去不一樣了,也會感受到對方會這麼做的原因,對於曾經傷害過我的人,我選擇寬恕放下,放下的一刻,我的靈魂是輕盈的,我才能更堅定地走向未來的我。
學員2)
首先非常感恩這次的課程能以線上的形式開課,讓遠在德國的我也能參與。課程中老師透過心理學理論和案例解析,探討靈魂之旅、心理防衛機制、原生家庭與親密關係等議題,讓我們從各個角度切入,發現自己那些隱而未現的靈魂傷痛。我總能在每週的文章中發現自己的新面相,原來那些我走不過去的坎,是來自於我的原生家庭及成長環境;原來那些我討厭的人事物,只是我的內在投射,是我最不想面對的自己。本次的課程是個能開啟「自我覺察」的大門,將焦點重聚到「我」身上,讓我們有機會窺探自己的潛意識,並正視自我療癒的責任。也很感謝老師在課程中提供了許多相應的自我療癒的方法,透過層層的解析,我才發現其實一直以來我並沒有好好的對待自己。本次的課程除了讓我更了解自己的需求與限制,也讓我有機會去同理、擁抱那個內在需要照顧的小孩。
學員3)
之前對自己前世今生有興趣,所以就找Blair老師看看自己的前世今生。Blair老師詳盡的解說,使我對自己前世今生的事情更有興趣。所以當Blair老師開前世今生有關的課程,我就立馬參加。老師曾經提過她的取態是由心理方面解說,那時候還沒上課不了解。等上課了才發現內容和玄學沒太大關係。是從心理方面去看待什麼是前世今生。我特別喜歡這種上課方式,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大家有問題可以問老師,其中有的問題我一時想不到都被同學補齊,轉眼間,課程快完了,我還真有點捨不得呢。
學員4)
課程內容基礎是關係探討包含了關係療癒,關係療癒的前提是建立在自我覺察之上!原生家庭的影響範圍之廣,大部份的問題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可以影響到所有跟人之間的關係,家庭教育基本影響到二十五歲以前的人生,至於影響到幾歲也取決於個人的覺察。我的起步比較慢,我是到35歲才有覺察到,很多人一輩子也不會覺察到 ,這課程讓我的覺察更輕鬆也更快速。課程中,老師也分享了療癒原生家庭的方法,目前還沒有時間去嘗試,相信方法是有效的。非常開心有機會上到這課程,非常感謝老師的指導與分享。
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心靈僻靜花園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missthirty
#下期天使塔羅諮詢師證書班(線上)
#預計10月開課
每一個擁有靈魂的存有,都能夠和自己的天使及指導靈連結。在課堂中,我們除了看到自己內在自我架構的完善,了解自我在每一剎那的起心動念,和自己靈魂的腳步調頻,及開啓超感官來感應並接收宇宙間的訊息外,更能和一直在自己身邊的守護天使及指導靈相遇,過程中的靈羽浮光著實令人驚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自己才是那人生補夢網中最偉大的編織者,為困厄流離的人生,落下完美的註腳,而創造出精彩的風景。
如果你也在性靈探索的路上,亦或是暫時擱淺在心靈的暗礁或淺灘上,歡迎一同來體驗一個不同維度空間的課程,讓你不再需要借閱他人的人生,來給予方向及指引。你,就是自己最棒的引渡者。
✏️【天使塔羅諮詢師證書班】
常有人問我塔羅解牌的方向,說實在塔羅牌難就難在從多種不同層面切入會呈現不同面向的結論。雖說它有原本心理原型的意涵在,但隨著解讀人的經歷及特質,所解讀出的結果會有所不同。天使塔羅課設計的初衷,是讓大家能以連結天使的能量來做為解讀塔羅牌的基礎,為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尋找方向性指引,及在靈性意識擴展上有工具能幫助我們深入和自己對話。
天使塔羅課是一套完整的密集課程,從能量調頻、接收天使訊息到解讀塔羅牌義。和一般仿間塔羅課不同的是,塔羅牌義只占解讀中20%,主體是以接收天使訊息為主。我的方式是和九位第五次元脈輪的大天使們、指導靈及九位IET療癒天使團隊合作,依照祂們的指引及牌義解牌,並深入探究問題核心意義及所要帶給個案的相關訊息,這會較能夠深層地來探究潛意識或靈魂想要提醒些什麼。基於這樣的經驗,我希望能夠讓更多人以此種方式為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獲得智慧、指引及心靈啓發。
課程超感官接收部分以不同風格塔羅為主,塔羅牌義則以偉特塔羅為主。
📌課程結束你會學習到:
• 如何和自己的能量氣場調頻
• 如何開啓超感官能力
• 如何接收天使訊息
• 如何得知身體病痛所傳達的訊息
• 西方神祕學元素及應用
• 色彩象徽符號及意義
• 數字代表意涵及象徵、靈性數字、古希伯來文數字
• 星座三態宮、四象宮及元素性質
• 78張塔羅牌牌義及相關神祕學及神話元素
• 牌陣解牌及應用
• 天使塔羅諮詢師結業證書
📌課程地點:
線上google meet
📌課程費用:
新台幣$30,000
--------------
#靈魂之旅
這期課程即將來到尾聲了,很開心與大家一同成長學習了三個月,還真有點捨不得。
我個人很喜歡這堂課,當初把新書的內容轉為課程,是因為部分內容深度較深,除了從靈魂角度去理解人生之外,還有很多心理學的知識及理論。透過每天群組的文章及一週一次的課程講解,教學相長我自己也獲益不少。如果你對於了解自己的各種面向、潛意識的運作及在各種關係間的衝突有興趣,歡迎報名下期「靈魂之旅」,預計十月開課。
💜
在人的情感深處,其實藏有許許多多隱祕又生動的人性需求。
不論是兒時與父母的關係、長大後與同儕朋友或長官部屬的關係、婚戀關係及人際關係等,無一不再顯現給我們看心靈修復之路的成長有多重要。一個人從嬰兒時期對周遭環境(人事物)的感知,將形成對世界的現實感知,而足以影響著成年人的一生。雖然我們已無法回到過去改變當時的環境,但我們能探索自己的內在運作,理解自己在無意識層面都是如何在與人及世界互動,而造成所謂自己的命運,或是如何一再地遭遇相同挫折的。
我個人的體驗是在找尋方法解決前,得先理解造成問題的原因,這一步已是一個大關卡;若是能有對原因的理解,那麼接下來的實際作為及療癒就能透過自己付出的努力去改變。真正推動自己成長及覺察的,是願意面對的勇氣及嘗試。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時間:
星期日晚上7-8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
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
靈魂之旅課程心得:
學員1)
這趟靈魂之旅走到至今,靈魂真的很有趣,有很多的收穫與驚喜。每一次上課我都很期待,有時候在寫筆記時會遺露一些重點,所以希望老師之後的每堂課都能錄音,這樣每次回聽時就會更清楚。謝謝老師帶領我們穿越了靈魂之旅。
現代深度心理學穿透心靈的表層,進入了潛意識的範疇一樣。我們不是只是身在這個世代,而是可以運用潛意識的能力連結各個世代的自己,以汲取累生累世的智慧。這段話讓我想到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說:「夢境是通往潛意識的道路。」
或許常看老師的文章,對於夢裡的情境發生往往反應現實當中靈魂被壓抑而無法呈現出來,最近有個友人同樣的夢境夢了5~6次,她以為是亂夢,後來女主告訴我時,我當下直覺告訴我事情沒那麼簡單要趕快處理。夢裡的男主角跟男主角的爸爸常去女主角的店裡跟店老闆聊天,女主角本身會塔羅占卜跟接收到造物主訊息,因此男主爸爸常來找女主詢問意見,有一天詢問到他的媳婦是怎樣的一個人,女主有跟男主爸爸說媳婦是孩子氣的人,這時男主的爸爸心裡有個底,他其實屬意女主成為媳婦人選,但沒說破,女主也看到男主跟太太的未來的結局不圓滿,但她也不能說。夢裡女主的車壞了無法外送,男主就說要開車送她去外送,在路途中,男主的太太打電話來,男主不接,女主覺得奇怪,男主就說我跟太太離婚了,接著男主跟女主說我喜歡妳很久了,於是擁抱了她,女主嚇到後醒來。我就跟女主說妳要跟男主的太太說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並且要跟太太道歉,也要跟男主說妳已經有對象讓他對妳徹底死心。後來在事情終於圓滿落幕,男主與太太願意重新面對彼此努力,讓這件事的結果瞬間翻轉。夢的根源源自於男主的爸爸的「起心動念」,當時女主跟我說她現實生活中沒有跟任何人說出男主爸爸跟女主所說的話,我就跟女主說:「沒有說出來,不代表靈魂不知道。」
由此可見,我們內心所想的每個人、事、物,都會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而讓事情會有所改變,顯化能力也是跟潛意識息息相關,現在的我會更謹慎於自己的想法與說出去的話,想法與話語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它就像一把利刃也像一對溫暖翅膀,完全取決於你當下的能量意識。
透過這場靈魂之旅,我成長很多,也感受到靈魂所要教導我們的功課,很多事情不能從單一面向去看,而是要從很多角度去覺察,過去的我無法真實地做自己,我拼命地壓抑自己的情緒與批判自己只是為了成為外人眼中完美的自己,兩年前的我已走到了極限,走到了生與死的邊緣,巨大的痛苦不斷朝我襲捲而來,我告訴自己不想再這樣過日子了,我決心要改變自己,透過自我對話讓我有機會面對過去的自己,這一切讓我很感謝過去的自己,我常在想每個選擇都是靈魂的選擇,透過這個選擇靈魂所要給我的功課是什麼,這些經歷讓我突破與成長,當同樣的事情再發生,我的心境也與過去不一樣了,也會感受到對方會這麼做的原因,對於曾經傷害過我的人,我選擇寬恕放下,放下的一刻,我的靈魂是輕盈的,我才能更堅定地走向未來的我。
學員2)
首先非常感恩這次的課程能以線上的形式開課,讓遠在德國的我也能參與。課程中老師透過心理學理論和案例解析,探討靈魂之旅、心理防衛機制、原生家庭與親密關係等議題,讓我們從各個角度切入,發現自己那些隱而未現的靈魂傷痛。我總能在每週的文章中發現自己的新面相,原來那些我走不過去的坎,是來自於我的原生家庭及成長環境;原來那些我討厭的人事物,只是我的內在投射,是我最不想面對的自己。本次的課程是個能開啟「自我覺察」的大門,將焦點重聚到「我」身上,讓我們有機會窺探自己的潛意識,並正視自我療癒的責任。也很感謝老師在課程中提供了許多相應的自我療癒的方法,透過層層的解析,我才發現其實一直以來我並沒有好好的對待自己。本次的課程除了讓我更了解自己的需求與限制,也讓我有機會去同理、擁抱那個內在需要照顧的小孩。
學員3)
之前對自己前世今生有興趣,所以就找Blair老師看看自己的前世今生。Blair老師詳盡的解說,使我對自己前世今生的事情更有興趣。所以當Blair老師開前世今生有關的課程,我就立馬參加。老師曾經提過她的取態是由心理方面解說,那時候還沒上課不了解。等上課了才發現內容和玄學沒太大關係。是從心理方面去看待什麼是前世今生。我特別喜歡這種上課方式,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大家有問題可以問老師,其中有的問題我一時想不到都被同學補齊,轉眼間,課程快完了,我還真有點捨不得呢。
學員4)
課程內容基礎是關係探討包含了關係療癒,關係療癒的前提是建立在自我覺察之上!原生家庭的影響範圍之廣,大部份的問題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可以影響到所有跟人之間的關係,家庭教育基本影響到二十五歲以前的人生,至於影響到幾歲也取決於個人的覺察。我的起步比較慢,我是到35歲才有覺察到,很多人一輩子也不會覺察到 ,這課程讓我的覺察更輕鬆也更快速。課程中,老師也分享了療癒原生家庭的方法,目前還沒有時間去嘗試,相信方法是有效的。非常開心有機會上到這課程,非常感謝老師的指導與分享。
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心靈僻靜花園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下期天使塔羅諮詢師證書班(線上)
#預計下半年8-9月開課
每一個擁有靈魂的存有,都能夠和自己的天使及指導靈連結。在課堂中,我們除了看到自己內在自我架構的完善,了解自我在每一剎那的起心動念,和自己靈魂的腳步調頻,及開啓超感官來感應並接收宇宙間的訊息外,更能和一直在自己身邊的守護天使及指導靈相遇,過程中的靈羽浮光著實令人驚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自己才是那人生補夢網中最偉大的編織者,為困厄流離的人生,落下完美的註腳,而創造出精彩的風景。
如果你也在性靈探索的路上,亦或是暫時擱淺在心靈的暗礁或淺灘上,歡迎一同來體驗一個不同維度空間的課程,讓你不再需要借閱他人的人生,來給予方向及指引。你,就是自己最棒的引渡者。
✏️【天使塔羅諮詢師證書班】
常有人問我塔羅解牌的方向,說實在塔羅牌難就難在從多種不同層面切入會呈現不同面向的結論。雖說它有原本心理原型的意涵在,但隨著解讀人的經歷及特質,所解讀出的結果會有所不同。天使塔羅課設計的初衷,是讓大家能以連結天使的能量來做為解讀塔羅牌的基礎,為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尋找方向性指引,及在靈性意識擴展上有工具能幫助我們深入和自己對話。
天使塔羅課是一套完整的密集課程,從能量調頻、接收天使訊息到解讀塔羅牌義。和一般仿間塔羅課不同的是,塔羅牌義只占解讀中20%,主體是以接收天使訊息為主。我的方式是和九位第五次元脈輪的大天使們、指導靈及九位IET療癒天使團隊合作,依照祂們的指引及牌義解牌,並深入探究問題核心意義及所要帶給個案的相關訊息,這會較能夠深層地來探究潛意識或靈魂想要提醒些什麼。基於這樣的經驗,我希望能夠讓更多人以此種方式為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獲得智慧、指引及心靈啓發。
課程超感官接收部分以不同風格塔羅為主,塔羅牌義則以偉特塔羅為主。
📌課程結束你會學習到:
• 如何和自己的能量氣場調頻
• 如何開啓超感官能力
• 如何接收天使訊息
• 如何得知身體病痛所傳達的訊息
• 西方神祕學元素及應用
• 色彩象徽符號及意義
• 數字代表意涵及象徵、靈性數字、古希伯來文數字
• 星座三態宮、四象宮及元素性質
• 78張塔羅牌牌義及相關神祕學及神話元素
• 牌陣解牌及應用
• 天使塔羅諮詢師結業證書
📌課程地點:
線上google meet
📌課程費用:
新台幣$30,000
--------------
#靈魂之旅
這期課程即將來到尾聲了,很開心與大家一同成長學習了三個月,還真有點捨不得。
我個人很喜歡這堂課,當初把新書的內容轉為課程,是因為部分內容深度較深,除了從靈魂角度去理解人生之外,還有很多心理學的知識及理論。透過每天群組的文章及一週一次的課程講解,教學相長我自己也獲益不少。如果你對於了解自己的各種面向、潛意識的運作及在各種關係間的衝突有興趣,歡迎報名下期「靈魂之旅」,預計十月開課。
💜
在人的情感深處,其實藏有許許多多隱祕又生動的人性需求。
不論是兒時與父母的關係、長大後與同儕朋友或長官部屬的關係、婚戀關係及人際關係等,無一不再顯現給我們看心靈修復之路的成長有多重要。一個人從嬰兒時期對周遭環境(人事物)的感知,將形成對世界的現實感知,而足以影響著成年人的一生。雖然我們已無法回到過去改變當時的環境,但我們能探索自己的內在運作,理解自己在無意識層面都是如何在與人及世界互動,而造成所謂自己的命運,或是如何一再地遭遇相同挫折的。
我個人的體驗是在找尋方法解決前,得先理解造成問題的原因,這一步已是一個大關卡;若是能有對原因的理解,那麼接下來的實際作為及療癒就能透過自己付出的努力去改變。真正推動自己成長及覺察的,是願意面對的勇氣及嘗試。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時間:
星期日晚上7-8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
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
靈魂之旅課程心得:
學員1)
這趟靈魂之旅走到至今,靈魂真的很有趣,有很多的收穫與驚喜。每一次上課我都很期待,有時候在寫筆記時會遺露一些重點,所以希望老師之後的每堂課都能錄音,這樣每次回聽時就會更清楚。謝謝老師帶領我們穿越了靈魂之旅。
現代深度心理學穿透心靈的表層,進入了潛意識的範疇一樣。我們不是只是身在這個世代,而是可以運用潛意識的能力連結各個世代的自己,以汲取累生累世的智慧。這段話讓我想到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說:「夢境是通往潛意識的道路。」
或許常看老師的文章,對於夢裡的情境發生往往反應現實當中靈魂被壓抑而無法呈現出來,最近有個友人同樣的夢境夢了5~6次,她以為是亂夢,後來女主告訴我時,我當下直覺告訴我事情沒那麼簡單要趕快處理。夢裡的男主角跟男主角的爸爸常去女主角的店裡跟店老闆聊天,女主角本身會塔羅占卜跟接收到造物主訊息,因此男主爸爸常來找女主詢問意見,有一天詢問到他的媳婦是怎樣的一個人,女主有跟男主爸爸說媳婦是孩子氣的人,這時男主的爸爸心裡有個底,他其實屬意女主成為媳婦人選,但沒說破,女主也看到男主跟太太的未來的結局不圓滿,但她也不能說。夢裡女主的車壞了無法外送,男主就說要開車送她去外送,在路途中,男主的太太打電話來,男主不接,女主覺得奇怪,男主就說我跟太太離婚了,接著男主跟女主說我喜歡妳很久了,於是擁抱了她,女主嚇到後醒來。我就跟女主說妳要跟男主的太太說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並且要跟太太道歉,也要跟男主說妳已經有對象讓他對妳徹底死心。後來在事情終於圓滿落幕,男主與太太願意重新面對彼此努力,讓這件事的結果瞬間翻轉。夢的根源源自於男主的爸爸的「起心動念」,當時女主跟我說她現實生活中沒有跟任何人說出男主爸爸跟女主所說的話,我就跟女主說:「沒有說出來,不代表靈魂不知道。」
由此可見,我們內心所想的每個人、事、物,都會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而讓事情會有所改變,顯化能力也是跟潛意識息息相關,現在的我會更謹慎於自己的想法與說出去的話,想法與話語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它就像一把利刃也像一對溫暖翅膀,完全取決於你當下的能量意識。
透過這場靈魂之旅,我成長很多,也感受到靈魂所要教導我們的功課,很多事情不能從單一面向去看,而是要從很多角度去覺察,過去的我無法真實地做自己,我拼命地壓抑自己的情緒與批判自己只是為了成為外人眼中完美的自己,兩年前的我已走到了極限,走到了生與死的邊緣,巨大的痛苦不斷朝我襲捲而來,我告訴自己不想再這樣過日子了,我決心要改變自己,透過自我對話讓我有機會面對過去的自己,這一切讓我很感謝過去的自己,我常在想每個選擇都是靈魂的選擇,透過這個選擇靈魂所要給我的功課是什麼,這些經歷讓我突破與成長,當同樣的事情再發生,我的心境也與過去不一樣了,也會感受到對方會這麼做的原因,對於曾經傷害過我的人,我選擇寬恕放下,放下的一刻,我的靈魂是輕盈的,我才能更堅定地走向未來的我。
學員2)
首先非常感恩這次的課程能以線上的形式開課,讓遠在德國的我也能參與。課程中老師透過心理學理論和案例解析,探討靈魂之旅、心理防衛機制、原生家庭與親密關係等議題,讓我們從各個角度切入,發現自己那些隱而未現的靈魂傷痛。我總能在每週的文章中發現自己的新面相,原來那些我走不過去的坎,是來自於我的原生家庭及成長環境;原來那些我討厭的人事物,只是我的內在投射,是我最不想面對的自己。本次的課程是個能開啟「自我覺察」的大門,將焦點重聚到「我」身上,讓我們有機會窺探自己的潛意識,並正視自我療癒的責任。也很感謝老師在課程中提供了許多相應的自我療癒的方法,透過層層的解析,我才發現其實一直以來我並沒有好好的對待自己。本次的課程除了讓我更了解自己的需求與限制,也讓我有機會去同理、擁抱那個內在需要照顧的小孩。
學員3)
之前對自己前世今生有興趣,所以就找Blair老師看看自己的前世今生。Blair老師詳盡的解說,使我對自己前世今生的事情更有興趣。所以當Blair老師開前世今生有關的課程,我就立馬參加。老師曾經提過她的取態是由心理方面解說,那時候還沒上課不了解。等上課了才發現內容和玄學沒太大關係。是從心理方面去看待什麼是前世今生。我特別喜歡這種上課方式,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大家有問題可以問老師,其中有的問題我一時想不到都被同學補齊,轉眼間,課程快完了,我還真有點捨不得呢。
學員4)
課程內容基礎是關係探討包含了關係療癒,關係療癒的前提是建立在自我覺察之上!原生家庭的影響範圍之廣,大部份的問題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可以影響到所有跟人之間的關係,家庭教育基本影響到二十五歲以前的人生,至於影響到幾歲也取決於個人的覺察。我的起步比較慢,我是到35歲才有覺察到,很多人一輩子也不會覺察到 ,這課程讓我的覺察更輕鬆也更快速。課程中,老師也分享了療癒原生家庭的方法,目前還沒有時間去嘗試,相信方法是有效的。非常開心有機會上到這課程,非常感謝老師的指導與分享。
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20210807【馥閱場次】《恐懼的原型》01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分享書籍:《 恐懼的原型 》0:00:00 馥閱讀書會0:00:08 開場引言-鈞 ... 會刻意誤解現實成為他自己想要 理解 的狀況,很容易為了堅持觀點,而不願意別人的 ... ... <看更多>
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恐懼的原型 ︰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Fritz ... 兩個人不同的恐懼,或許我們從沒認真看待過自己的恐懼,也無法理解對方的不安,以 ... ... <看更多>
理解恐懼的原型 在 [分享] [轉貼] 恐懼的原型- 看板humanit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恐懼的原型(上)
【Fritz Riemann, Grundformen der Angst: Eine Tiefenpsychologische Studie. Mü
nchen: Reinhardt, 2006;恐懼的原型,Fritz Riemann著,楊夢茹譯。台北:台灣商務
,2003年】
序言
恐懼屬於生命的一部份,人人在劫難逃,它自誕生直至死亡都以不同的面貌伴隨著我們。
人類自古以來就不斷藉由巫術、宗教與科學,思索可以克服、減緩、戰勝或約束恐懼的對
策。恐懼始終潛伏滲透到我們的意識中,雖然現代人懼怕的東西已經與古人不一樣。千百
年來,與恐懼作戰的方法並沒有推陳出新,古人有巫師作法犧牲獻祭,現代則改由醫藥登
場(雖然恐懼並未因此而退場)。不同的心理治療是現代處理恐懼最具影響力的新策略:
心理治療以漸進的方式釐析恐懼的心理,開掘個人早年的成長背景中導致恐懼的因素,研
究個人與家庭以及社會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培養人與恐懼對峙的能力。以前的人面對自
然災害時一籌莫展,畏懼魔鬼與神靈的懲罰,今日我們害怕的對象卻是自己。
恐懼的型態千變萬化,作者藉由觀察形形色色的恐懼,將其中的變數加以整理分類,將之
稱為「恐懼的原型」,認為諸多的害怕情緒都屬於這些原型極端的變體或扭曲或轉移。恐
懼的原型與我們的存在,與這個世界的兩大矛盾有關,我們身處無解的對立情境中。我們
存在的世界中有四種動力: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以及由此產生兩種對立又互補的搏動:萬
有引力與離心力。當這四種動力均衡和諧,宇宙才會有秩序上軌道。現在我們將每一種基
本動力架構移到人的層面上,轉譯為心理,與我們的心靈做對照,發現從生命延伸出來的
兩大矛盾與此類同,而每一種恐懼都和這兩種矛盾相關。心理學上說的「自轉」表示人的
性格,獨一無二的個人。繞日而行的「公轉」表示服從大格局,為了顧全大局,自治權與
個人意願都可以受到限制。由此我們提到第一個自成一套系統,不願臣服於人類整體,與
大局對峙的矛盾。「地心引力」與我們內心追求永恆與穩定的嚮往一致;「離心力」則符
合我們不斷向前、追求變化的意態。另一個矛盾因此是:同樣與大局對峙,一面拼命經營
永恆,一面又求新求變。
我們以宇宙為例,類推出四種基本挑戰,人類在自己身上找到相互抵觸、同時互補的動力
。(一)譬喻中的「自轉」。要作一個獨一無二的個人,肯定自我的存在,與他人有所區
別,無人可以取代。個人化過程中,人們在接受和發展自己特色時,會逐漸失去歸屬的安
全感,繼而在徬徨不安中,體會作為一個個人的寂寞況味、不安、不被理解。(二)譬喻
中的「公轉」。對這個世界、生活與周遭的人敞開心扉,與人交往。人們因此害怕失去自
己,變得依賴,任憑別人擺佈。(三)譬喻中的「向心力」,即萬有引力,也就是我們對
永恆的嚮往。人們害怕消逝、依賴,害怕人生中捉摸不定的事物,排拒新事物和沒有把握
的計畫,害怕生活一直向前流動,瞬息萬變。(四)譬喻中的「離心力」。我們隨時準備
改變自己,肯定所有革新與新發展,拋棄熟悉的事物,將傳統與習俗扔之腦後。不再追求
變化意味著死亡。於是,根據這四種力量,我們整理出恐懼的四種原型:(一)認為將自
己交出去是失去自我與依賴,因而恐懼;(二)認為作自己太不安全、太孤立,因而恐懼
;(三)害怕變化,視之消逝與不可靠;(四)害怕既定的事實,視之為終結與束縛。所
有恐懼都是從四種原型中衍生出來,也都和這四種和人類存在息息相關,互補也互為矛盾
的動力有關:保持自我與孤絕疏離,與此相反的是將自己交出去以及歸屬感;追求永恆與
安全,與此相反的是追求多變與風險。每一種恐懼及強度都和我們與生俱來的性情(即遺
傳),以及我們成長的環境密切相關;換言之,與我們的身心狀態和個人經歷脫不了關係
。內心的恐懼情節,必然有一個形成的背景,由此看出童年所佔的比重。性情與環境,家
庭與社會,都可能成為培養恐懼的溫床。
以下將逐步介紹每一種人格,詳述每一個人個性中或多或少的傾向。若明顯偏向某一種人
格類型,表示與幼年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一開始這四種人格只有些微的偏向,若片面性
明顯且突兀,超過極限值,成為四種基本人格的變體,心理治療和精神分析學上稱之為「
分裂」、「憂鬱」、「強迫」與「歇斯底里」人格。當然並不代表大部分人都得了精神官
能症。恐懼(Angst)與害怕(Furcht)這兩個詞在本書中反覆出現,但作者並沒有嚴格
區分其詞義,這部是本書的重點。通常我們認為「害怕」是指特定具體的東西,「恐懼/
焦慮」則指非特定的對象,比較不理性。
第一章 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分裂人格(Die schizoiden Persönlichkeiten)
我們從恐懼與基本動力兩個層面觀察,探討害怕付出、有「自轉」傾向的病態人格,心理
學上稱這種人過度地把自己隱藏起來,過度劃定自我的界線。我們將之稱為「人格分裂」
。
人格分裂的人費盡心力獨立過活,盡可能自給自足。他不依賴任何人,不需要任何人,尤
其重要的是,不需要為任何人負責。他與人保持距離,一旦距離被跨越,便感受到如同生
活空間遭到侵犯,獨立自主遭受危害。對他而言,盡量避免與人接觸,絕不容許與人有親
密關係。他把人際關係公式化,處於團體或小組之中最自在。他因為出於害怕,閃躲人們
的親近,不願回饋人的情誼,因此變得越來越孤單。隨著交往而產生好感,產生親密行為
以及表露愛意,在他而言都極為危險。橫亙在他與周遭環境之間的,是一道聯繫上的鴻溝
;他變得越來越與世隔絕。這引發一連串的問題:他因為缺乏經驗,不甚瞭解他人的世界
,以致於處於人群中沒有安全感,他無法正確得知他人到底怎麼回事,只好靠臆測來調整
人際關係的方針,極度揣揣不安。是幻想或是時他都沒有把握。這種不安會讓人猜疑,病
態地對號入座,風馬牛不相及地猜想和知覺混淆,內心與外在是非不分。但人格分裂者不
認為他是非不分,因為他把自己的投影視為真實情況。當他因為欠缺與他人的密切關係,
無所改善內心的不安,這種憂慮演變成經常性的心理狀態時,不難想像他有多焦慮。這股
不安促使人格分裂者發憤尋求安全感,因此成就出特殊才能,理智且冷靜,如此才能在芸
芸眾生中有個避風港。感性、感覺會造成不安,因此他們只能保證可以得出結論、讓人百
分百放心的「純粹」知識。我們因此不難明白,人格分裂者何以能夠全神貫注於科學研究
,因為他們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得以暫時不理會自身的感受。相對於理智的發展,屬於
感情的部分卻萎縮了,因為這樣的關係裡需要一個「你」,來傳達情感和感覺。致力高人
一等,情感方面卻很遲鈍,這是分裂人格的特色。
分裂人格的感情世界
精神分裂的人在人際關係上特別麻煩。父母與照顧者及人格分裂者童年時期的相處情形,
和早期分格的形成有一定關連。他們必須在惱人的渴慕與害怕親近的衝突中找尋解決方法
,他們通常採取簡單的策略,諸如冷漠的態度,要不就維持純粹的性關係,不帶任何感情
。他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越陷越深。他們只屬於自己,只信任自己。義務責任之於他形同
束縛,需要付出的太多,對責任義務的畏懼膨脹到無限大時,他會將自己封閉起來。他的
性關係中抽離了感情因素,他根本不相信有人會愛上他,於是將愛恨之間的矛盾轉嫁到伴
侶身上,不斷針對自己的懷疑做測試,要求提出翻新的愛的證明,以消彌他心中的疑點。
Christiane Rocefort的小說「安靜枕頭」(Das Ruhekissen)所刻畫的就是這樣一種關
係,原來可愛的女主角長期和分裂人格者在一起,最後包容力蕩然無存。如此一來,伴侶
的愛被系統性地摧毀,除非伴侶的能耐超乎尋常,不然就是另有動機。伴侶的撤退被分裂
人格者視為一種勝利。Strindberg的自傳體小說有許多這類分裂人格的戰術,對患者的生
活背景,人格發展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女孩的兒子」(Der Sohn einer Magd),
Axel Borg的小說「在開放的海邊」(Am offenen Meer),對分裂人格的描繪逼真寫實。
冷漠的情感持續發展,會走極端的偏激,變得病態,如果分裂人格者對伴侶的恨及報復行
動沒有清楚的意識(心理學稱之為「轉譯」),就會使如同原始的童年再現,而展開報復
。他的性發展往往不脫稚氣,愛和希望奉獻的慾望一再被壓抑,時而轉化為無以復加的醋
意,甚至嫉妒到發狂。分裂人格者心力交瘁,只為證明自己值得人愛。與生俱來的愛人的
渴望在不斷壓抑中堵塞,擴大的恐懼,以致於他想像伴侶應該任他擺佈,伴侶要放棄自我
,被他消耗殆盡。他們因此不太敢嘗試長遠的關係,比較傾向於短而濃烈、時好時壞的關
係。通常他是婚姻理論家、改革家,至少他勇於挑戰習俗與傳統,捍衛自己的生活方式。
總而言之,精神分裂的人最難培養的是愛人的能力。他的自由與得力若受到威脅,對什麼
都異常敏感;他的情感表達十分薄弱。
分裂人格的侵略性
害怕與侵略性密不可分,厭惡與恐懼會引爆侵略性。孩童時期,害怕是最強烈的不快感,
孩童常分不清楚恐懼與憤怒的區別,厭惡與害怕產生的情緒,一觸即發持憤怒或火大。孩
童一開始以無助的惱怒哄叫來抵銷心中的恐懼,幼童的意識裡還沒有你我的分別,表達憤
怒時因此沒有特定對象,只能發洩自己的不滿,討厭自己所處的情境,自然而然地表現他
的憤怒,事後也不感到愧疚;會感到內疚就跟「人」有關了。孩童的憤怒出於自身的徬徨
無助,覺得受到威脅,存在受到莫大的危害。「火大」與「恐懼」是所有生命體不加修飾
表達恐懼與憤怒的模式:向內逃避、退縮、死寂;向外逃避、發脾氣、攻擊人。
當分裂人格者一意削減過重的負荷,亦即宣洩心中恐懼時,態度粗暴冷酷,他無法想像自
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什麼影響,不把別人的感受放在心上,他們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無
所不用其極。「巴曲的自畫像」(Selbstporträt des Jürgen Bartsch)中有駭人聽聞
的例證。分裂人格者沒有安全感,孤立無緣,因此心生猜忌,將別人的親近當作威脅,一
開始他覺得害怕,然後用攻擊作為回應。對於分裂人格這而言,控制怒火是一件難事。他
們缺乏控制自己怒氣的能力,性虐待、粗暴、尖酸刻薄、玩世不恭等手段派上用場。分裂
人格的攻擊性還有另一種功能,他用憤怒來抗拒保護,藉著展開攻擊來與人接觸,這似乎
是他唯一的橋樑。攻擊是他爭取某樣事物的方式。
環境因素
分裂人格者永遠處於細緻敏感的情境,寂寞脆弱、心靈容易受傷。他刻意與周遭保持距離
,距離之於他有絕對的必要性,如此他才能處於其中並且活下去。距離給他安全感,感覺
受到保護。這種害怕付出,誓死捍衛「自轉」生活方式的人格形成過程由何而來?環境是
形成分裂人格的關鍵。孩童如果沒有足夠的身體接觸,感受不到溫情,經常長時間獨處,
世界空茫,刺激太強或印象過於繁雜,就可能形成分裂人格,他與世界的關係以蒙受損害
,只好退回自己的殼中。不被愛或者父母不希望有卻自動報到的嬰兒特別容易形成分裂人
格。嬰兒時期缺乏關懷與愛是形成分裂人格的一個主因。熟悉是信任的基礎。過多的刺激
,不知道孩子要什麼,則是另一個主因。孩童很早就學會察言觀色,以避免災難降臨在自
己身上,他還來不及發展自我,他為別人而活,不是為自己,他的本質無法獲得良好的發
展,屬於生命基礎的安全感因此殘缺不全。分裂人格之所以形成,缺乏聯繫是其中關鍵。
母親與嬰兒之間缺少一份親密,也是重要因素。戰爭中長大的小孩,以及在特定惡劣環境
中成長的嬰兒,很容易造成分裂人格。分裂人格的藝術表達震撼人心,但往往是排斥一切
的。大環境也使得西方人容易人格分裂,人們情感因為大量無所遁逃的刺激而脆弱不堪。
現代人藉由瑜珈、冥想、和毒品來探索內心世界,疑問一天比一天多,在在讓人難以釋懷
。
分裂人格者發展出害怕付出與親近的個性,促使他自我保護,自給自足顯然是唯一可行的
方法。分裂人格者不得不培養出一套本事,提升他寂寞的價值;繼續下去便對任何人事都
懷有憤世嫉俗的仇恨,瞧不起人,玩世不恭和虛無主義。沒有人注意到,藏在這些現象背
後的憂傷,事實上他對親密、信任、愛與被愛無限神往。這樣的個性很容易發展成反社會
人格與罪犯。分裂人格者擔心被拒絕,因此顯得漠不關心,冷淡,仇恨甚至輕視別人,都
是環境使然。分裂人格者運用他清明的智慧,感覺器官和思考過程雷達般的敏銳(「開與
關的過程」),來取代他不高明的感情世界。
補充說明
分裂人格者的行為是他所有心靈印象的總和,無論出發點和反應都殘破不全,他的生命力
與情感沒有任何交集。換句話說,當不同的經歷和人格特質融入他的感覺之中時,他並不
會因此感到快樂。橫亙於理解力與愛人的能力、理性與感性之間的是不相同的成熟度;他
的情感與理智不會在同一軌道上並馳,也不會相容,成為一體的經驗。他從小靠著理智與
感官感覺作為行為的準則,沒有豐富的情感導引可資借鏡,體察不出細微經妙的情感,他
只認得原初模式的情感,以及內心的激動與衝動;這一切皆起因於缺乏與他人的情感互動
。
分裂人格者不假外求,很容易變得自我中心或利己主義者。他體會到的恐懼遠超過一般人
,當恐懼達到他無法承受的程度,他所感所知的是別人很怪異,世界缺乏安全感。恐懼是
他認知的唯一真實。分裂人格者長期處於恐懼情緒中,他的缺點與軟弱被提顯出來,越來
越感到害怕,到了難以擺脫的地步。他喪失理性,扭曲評估事物的標準,活在一個不真切
的世界裡。他把恐懼轉換為外在世界的一個東西,可以稍加迴避、抗拒或消滅,但藏在內
心的恐懼卻讓他舉手投降。分裂人格者自閉的症狀越來越嚴重,對這個世界及周遭的人越
來越沒有興趣,這是遺失客觀物體的前兆,對病人來說,彷彿世界消失了。換句話說,他
對世界的參與與感情逐漸淡薄,世界之於他變得貧瘠。遠離塵世,退縮到自己的天地,他
在驚恐中逐漸被世界遺忘,衰敗至一無所有的地步。分裂人格者常用大災難,諸如世界末
日之類的想像和夢境,來表達他心中的恐慌。
他以無比的敏銳感受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芝麻綠豆變化,自成一套妄想系統,解讀別人的
一舉一動。他飽嚐煎熬,痛苦不安,時時刻刻問自己怎麼了,隨時準備應付突發的意外與
危險。當一個人裡外的世界都脆弱不堪,不難理解他為何要創造出一套生存的技巧,不依
賴他人,不為所動也不感動他人,始終公事公辦,保持距離,盡可能維持優勢,絕不與人
平起平坐,讓人捉摸不定。驕傲自大、難以親近、冰冷沒有感情,當他的保護措施不管用
時,可能瞬間變得尖刻爆怒。但是可以確信的是,當一個分裂人格者能夠忍受所有的痛苦
與恐懼,克服一切時,他一定可以達到人格的最高境界。分裂人格者具有多種面貌,其中
不乏有天分者,因為才華洋溢,他們的孤獨寂寞和少與人來往有著正面的價值,不受傳統
束縛,一般人沒有這樣的膽識。分裂人格者對宗教多半抱持懷疑的態度,極盡挖苦之能事
。他們是理性主義者,無從感知一些特定的經驗,傾向於無神論。他們懷疑倫理與道德。
由於他們的特殊個性,分裂人格者喜歡從事少與人接觸的職業,理論、抽象的最得他們青
睞,最常見的是自然科學家、太空人、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始終期盼被揭示
、被發現。他們可以是獨領風騷、先驅型的人物,他們不斷質疑人存在的種種問題,所知
所感十分強烈,憂懼戒慎又寂寞,被放逐到社會的邊緣,沒有安全感可言。他們最令人讚
許的地方在於他們的獨立自主,不麻煩,有勇氣按照自己的主張安排生活。他們對事物觀
察入微,冷靜客觀,有批判性且堅定,敢看事物醜陋殘酷的一面,不會刻意美化。不甘於
傳統的束縛,不向權威低頭。命運對他們來說是需要克服的,唯有他自己才可以創造命運
。分裂人格者的個性架構完整且強大,他們不覺得痛苦,反而認為自己正常健康。他們贊
同自己的自給自足,不與人來往,並且賦予極高的價值。為高全仲,無須多作考量,目中
無人,指使他人,屬於這一類。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有專心追求目標的兩極,自給自
足,又不至於忽略奉獻付出的那一面,他把奉獻付出內化為一種彌補措施,這樣他所堅持
的「自轉」才不會過於極端,方便他那病態式的孤絕疏離,可以棄所有聯繫不顧。
第二章 害怕做自己:憂鬱人格(Die depressiven Persönlichkeiten)
第二種恐懼的原型,害怕變成獨立的自我,擔心走出被保護的世界的一種恐懼,極力避免
「自轉」,心甘情願把自己交出去。對於這樣的人格而言,第一個影響是伴侶有著非常的
重要性。這當然是一種依賴和附屬,也是他最大的問題,心理學上稱為「憂鬱」:他比其
他人都依賴他的伴侶,這是他愛的方式,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他渴望被愛。Erich Fromm
在他的書「愛的藝術」(Die Kunst des Liebens)中有著精闢的說明。相對於分裂人格
者,憂鬱者盡可能要靠近別人,留在他人身邊。他對「自轉」的認可越少,距離對他而言
就越強烈,他害怕伴侶疏遠離開他。疏遠和離開意味著:獨自一人,被拋棄,他將墜落憂
鬱的谷底,悲觀絕望。要擺脫分離和損失引發的恐懼,唯一的對策是讓自己獨立自主不依
賴,但是憂鬱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他轉向別人那裡找尋安全感。他依賴別人,也包括他
希望別人依賴他;兩者動機一樣,都是要營造依賴感。害怕有所失,主導著憂鬱人格的個
性,他害怕被孤立、分離、不被保護和寂寞,以及被拋棄。親近對於憂鬱人格而言是:安
全和受到保護;對分裂人格者卻是:自給自足遭到威脅和束縛。分裂人格者認為距離代表
安全和獨立,憂鬱人格者卻視之為威脅和孤立無援。當憂鬱的人意識到他的個人必須與別
人分開才能成立時,他不是放棄作為獨立的個人,就是否定伴侶是一個獨立的個人。換言
之,他用這樣的方式來擺脫恐懼,不考慮「自轉」,或是不承認別人的自主性。依賴越多
就越害怕被拋棄,這會形成惡性循環,除非他勇於作自己,突破自己的心障。
分裂人格者抗拒別人的親近,堅稱所有人都危險不可信,以掩飾自己的害怕付出;憂鬱人
格者完全相反,他將別人理想化,包容他們的缺點,在有疑處不疑。他不太能夠體認到人
性的陰暗面,他的信任滴水不漏,他的愛沒有條件,迴避衝突、意見紛歧,因為這可能導
致伴侶離開他。為了營造和諧和永不煩膩的親密,憂鬱人格者必須表現「良好」,勤奮地
訓練自己具備利他主義的本事。這些加起來只有一個目的:放棄一切以達成願望;沒有自
我才能驅趕寂寞,不必發展自己的特質。他從自己的一舉一動中創造理想,出發點不僅是
因為害怕被拋棄,他面對不及他謙卑、凡事忍讓的人,不由自主有種道德上的優越感。他
的美德都是迫於無奈。因為要避免自己付出高昂的代價,不敢有所希求,不敢興起做事的
衝動,不敢動感情和培養嗜好。憂鬱人格者對生命的期待都是被動的,他的心願不滿足,
很容易感到失望,當然也就鬱鬱寡歡。一旦他停止以犧牲奉獻來換取一切,憂鬱就會來敲
門;他們反覆陷入坦塔羅斯的困境中。從自怨自艾中,他獲得了某種程度的滿足,因此無
須改變自己。
憂鬱人格者害怕強烈的刺激,因為次機會引起矛盾衝突,讓他們渴望些什麼,又不能真正
獲得。他們只好過濾過許多刺激,很快死心,聽天由命。這會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容易倦
怠,無法專心,形成保護的篩選功能,反作用是他們更加憂鬱,因為他老是受挫,對自己
感到絕望。所謂記憶力不好,經常是聽天由命的徵兆,因為他們打從心底不相信自己能夠
學會什麼。如此一來,雖然他們省下了得不到東西的失望感,但是世界之於他們也越來越
黯淡無光、晦澀、沒有生氣,且不抱持任何希望,生活會日益空虛,沒有去為。他們只能
滿懷妒意看著別人享受生命的盛宴,不敢走上前,但卻因此感到欣慰。
憂鬱人格的感情世界
愛情、渴望愛、渴望被愛,是憂鬱人格最重要的人生課題,他可以從中發展出最美好,也
是最危險的性情。他和伴侶的關係很容易變得緊張對立,衝突四起,憂鬱人格者面對此手
足無措、沮喪絕望,害怕時會運用恐嚇威脅的手段,甚至不惜自殺。憂鬱人格者有一點很
迷人,他有同理心,像愛自己一樣深愛對方,為對方而活,這是他最美好的特質之一。潛
意識中憂鬱的人希望在更高的境界上,重新找到嬰幼兒時期與母親的親密關係。早前與母
親的經驗對我們發展愛的能力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有憂鬱性情的人,通常擁有寬厚的愛
人能力,可以付出與奉獻,也能夠與伴侶共度難關;他給予對方安全感,深謀遠慮,無條
件地支持對方。嚴重憂鬱的人所經營的感情被害怕遺棄所主宰,這樣的關係因此困難重重
,充滿抑鬱。他活在對方的思考、觀點、嗜好中,分不出他與對方有何區別。他們不太有
自己的生活,可以迎合任何人,而且適應良好。重點是,他們不要孤獨過一生。
抑鬱的兩性關係中比較麻煩的是憂鬱的愛情,這種愛情被過渡的關心與照顧包裝著,藏在
背後的卻是從害怕被遺棄衍生出來的權力慾。如果不能達到目的,他會施展更強的手段,
以自殺要脅對方,讓對方產生罪惡感;若出此下次仍達不到目的,他會陷入極度的憂鬱與
絕望之中。憂鬱人格者的恐懼與衝突有一些共同性:愛得越深,越擔心失去對方,人們在
生活的危機中尋求安全感,因此希望擁有真情摯愛。然而,不願意做自己也未必能夠使自
己免於被拋棄的恐懼。相反地,當人們委曲求全時,刻意避免的事物反而更為突出。性關
係對於憂鬱人格者並不特別重視,從沙文主義到服從遷就,都可能是強烈依賴伴侶的憂鬱
人格的兩性關係模式,無論哪一種,都被視為留住伴侶的為依方式,以致於忽略了自己的
感受。
憂鬱人格的侵略性
憂鬱人格者的憤怒與情緒問題可以略微探知。當憂鬱人格者發怒時,可行的方法之一經常
是吞下火氣,藉此培養息事寧人的風度。他藉由壓抑自己情緒,認為自己在道德方面略勝
一籌。他忍受一切,自以為有「美德」,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折磨伴侶。Franz Werfel的劇
本「是被殺的人錯了」(Nicht Mörder, der Ermordete ist schuldig)正是最佳的寫
照。憂鬱人格者沈重的愛情背面,隱藏在潛意識中的侵略性;他愛得辛苦,溫柔的迫害,
足以使伴侶喘不過氣來。他不知自己具有的侵略性,經常以怨艾的方式表現出來:抱怨、
悲嘆、訴苦。他將矛頭對向自己,將所有不快集中在自己身上,把責任歸咎於自己,視之
為一種處罰。幼小的孩子把遭人拒絕沈澱在心裡,憤怒轉化為痛恨自己,他害怕被遺棄,
沒有安全感,若反抗恐怕會危及他的處境。這樣的人在幼年時沒有學習處理自己憤恨的情
緒,長大後變成了憂鬱人格。憂鬱人格者吞下去的憤怒情緒逐漸攀升,他過度焦慮,理想
化謙虛的意涵,息事寧人而且低聲下氣,叫苦連天又凡事忍讓,自責、控訴自己與處罰自
己,乃至於毀了自己。無法表達的情感、不被允許發的脾氣,這種找不到出口的情緒煎熬
難耐,更會削弱人的原動力,變得被動懶散,壓抑的不滿衍生成新的心理障礙。人們唯有
在累積與自己憤怒的情緒相處的經驗,才可以掌握妥善處理情緒的方法;發脾氣是一種能
力,屬於自我價值、人格尊嚴中非常重要的成分,同時也是一種健康的自負。憂鬱人格者
的低自我價值來自於深植心中的膽怯、壓抑怒力。歌德的「親和力」(
Wahlverwandtschaften)中寫道:「再也沒有比愛情更能與另一個人的優點相互抗衡的好
方法」,這是昇華之後的嫉妒心;但幼童如何懂得昇華的道理?
環境因素
生活的型態與內容會造成憂鬱人格。幼兒有很長一段時間會認為母親與他就等於「我們」
,如同Künkel所說:母親與幼兒是一種共生的關係,自成一個單位,幼兒要過了許多才
會分辨母親與他不是同一個人,在他的意識中一時不明白母親與他的分隔界線。他完全仰
賴母親,一切以她為準,她是他最重要的基準點。母親被「內化」了,變成幼兒不可或缺
的心靈要素:好像母親對自己的角色的經驗,日後也會變成內心的基準。母親的形象、個
人與母親相處的經驗會反映在我們自身的態度上。母親的形象與人格形成幼兒對人與人性
的第一印象。幼兒與自己的關係也在這個時候「駛入軌道」,為他的自我價值打下基礎。
在這個階段有什麼干擾因素造成一個人「自轉」,他沒有快樂的經驗,反而害怕、有罪惡
感?原因是作母親的缺少兩種特質,我們不妨稱之為寵愛與拒絕。
寵愛在嬰幼兒母親身上最容易發現到。有憂鬱傾向的母親,出於潛意識的害怕失去以及對
於生活無名的恐懼,或者恐懼失去孩子對她的愛,就會寵愛孩子。他們把溫柔傾注在幼兒
身上,不放手讓幼兒從事有益健康及學習的事物。這類型的母親導致小孩變得被動懶散,
停止期盼,將他的憂鬱藏在他的樂園裡。Gontscharow的小說「歐布羅莫夫」(Oblomow)
中有非常精彩的描寫。在母親密不通風的親密與極度依賴下,孩子必須捨棄自我發展,不
然他將背負母親操心擔憂的罪孽—對小孩而言,這是解決困境的為依方法。沒有什麼比這
種喚醒罪惡感的「教育」,更能讓孩子趕到肩頭上千鈞般的重擔。另一種是「拒絕」,是
造成憂鬱人格的第二個背景因素。這裡指的是貧瘠、缺少母愛的環境,冷酷的女性通常童
年時即少體驗到愛,自己的經驗中又缺乏做母親的範本,不太清楚小孩需要什麼。孩子不
會保護自己,也不要表達自己的需要,只能絕望的容忍既定的事實,認為這個世界沒什麼
好期待的。這造成憂鬱人格者的人生中最基本的感受:持續處在沒有希望的狀態,無法相
信未來。不相信自己以及未來的可能性,他們只學會適應環境。前途茫茫的感覺凌駕它們
,忍耐與捨棄是他們的本事。隨著嚴重自卑感來的,是這個人根本不認為自己有資格活在
世上,「我的存在就是一種錯誤」。
無論是極度寵愛或拒絕孩子,兩者都可能導致憂鬱人格。被溺愛的小孩發展外在的世界沒
有人像他母親一樣寵他,找不到人接替母親的角色,才懂得害怕,產生危機意識。在乏味
及冷漠環境中找大的小孩,很早就學會放棄一切。他永遠不可能實現心中的想法,因為他
恐怕自己太貪心,時有罪惡感,緊接而來的是憂鬱。許多憂鬱人格者怯於與多人來往。他
們嘗試把愛的赤字昇華為樂善好施的行為,普渡眾生;這麼做是因為他們希望受人喜愛或
讚美。憂鬱人格的主要問題在於無法快樂的「自轉」,以及主體不健全的發展。他們的自
我如此脆弱,過多的要求讓他們頹喪絕望不已。
補充說明
恐懼和避開恐懼在憂鬱人格者身上發揮很大的作用。害怕「自轉」、做為主體、害怕被拋
棄,以及害怕孤單一人、寂寞,屬於恐懼原型的第二種,與分裂人格者害怕別人接近、害
怕付出是截然不同的兩極。不願成為自我、擁有獨立的個性,憂鬱者的性情必定充斥著歉
咎,逐漸變成一個生命的客體。憂鬱的人或許覺得生活對他們要求太多,無力負荷,隨時
隨地滿心不安。憂鬱人格者因此培養出一種美德,將自己的行為昇華為理想主義,以便處
理自己的嫉妒,自認道德上高人一等,以安慰自己。他們耗費太多精力在捨棄與不嫉妒上
,因此待人處事不太靈活,顯得能力不足。日常生活上許多瑣碎、無關緊要的是,都會引
起憂鬱人格者一些官能上的症候。他們面對身體的症候卻毫無抵抗力,潛意識鐘這是保護
他免於過度操勞的機制,因此他不會為種種病徵感到不安。
他們不曾當過主體,這種經驗幾乎無可避免的讓人生恨,對自己被人利用,他嫉妒、懦弱
、滿腹辛酸。他反而培養自己謙卑為懷、順從、息事寧人以及一無所求的理想,如此來獲
得內心的平靜;這樣的寧靜畢竟危機四伏,鬱結著被壓抑的情緒。基督教是一個以愛為主
的宗教,宗教史上卻充滿仇恨、殘暴以及戰爭。順服是否與基督教義有關,教會政治利用
這點,讓信徒永遠長不大,用天堂的獎賞換取他們一世的恭敬順從。從中產生的恨與妒,
轉化為「驗證」過的偏執,被用來鬥爭非基督徒或叛教者,諸如焚燒巫婆、迫害異教徒,
以及宗教法庭上所展現的,都是不尋常的變態發洩。
憂鬱的人通常很虔誠,在宗教裡尋求寄託,其中擺脫痛苦以及釋放罪惡感對他們最為有用
。他們希望藉由冥想,找到統合與團結的神秘經歷,滿足他們的渴望。所有倡導無私忘我
的信仰,對他們都有吸引力,天真地以為現世無法滿足他們的願望,下輩子會好轉,現在
受苦正是一種提升。生活中不公義的事情如此多,他們所從世的工作多半與犧牲自我、捨
棄美好事物有關。對他們來說,最難承受的是現代自然科學理論可能推翻他們的信仰,因
為他們唯有深信不疑,生命才有意義,才能堅持下去。另一方面,憂鬱人格者有過度將自
己交給上帝和魔鬼的傾向。在倫理方面,他嚴守戒律,捨棄犧牲一切,經由此種生活狀態
把自己從這個世界抽離出來。他們善於「等待」,耐性十足。憂鬱的人心裡放著史比特勒
「普羅米修斯與艾琵米修斯」(Prometheus und Epime-theus)的故事:「自我價值另他
們感到羞愧」。寧可把光芒藏在暗處,讓別人來「發現。他們通常是靜靜的深淵,感情豐
沛深刻、溫暖。
https://blog.roodo.com/kunsttheorien/archives/5718445.html
==
恐懼的原型(下)
【Fritz Riemann, Grundformen der Angst: Eine Tiefenpsychologische Studie. Mü
nchen: Reinhardt, 2006;恐懼的原型,Fritz Riemann著,楊夢茹譯。台北:台灣商務
,2003年】
第三章 害怕改變:強迫人格(Die zwanghaften Persönlichkeiten)
人們渴望長久、熟悉的事物、信賴的人一直回到我們身邊。關係人持之久遠以及信守承諾
,對於人的記憶、認知與經驗的發展,亦即在世界上的定位,十分具關鍵性。我們的世界
系統,應該滿足我們的求知慾,反映內心的感情,社會井然有序,並且有法規可循。追求
永恆是我們的本能之一,不希望失去所愛,是我們感情的根源;神就是以這種不受限於時
間、永恆以及當下的形態,滿足了人類的願望。一旦我們信賴、習慣的人事物驟然改變,
或者嘎然而止,不再存在,強烈的思慕會立刻湧上心頭。被消逝的恐懼所襲擊,在驚訝中
體會到自己有多依賴,原來生命如此短促。這一章要談的是第三種恐懼的形式:害怕消逝
。這種人格希望一切保持原狀,所有讓他聯想到消逝的事物都要避免。一絲一毫的變化都
是一種干擾,坐立不安,感到害怕。新奇的經驗他避之唯恐不及,迴避不了的時候只好加
以曲解,想辦法把他扭曲成熟悉的經驗。對安全感的需求排山倒海般強烈,是強迫人格者
的根本問題,小心、謹慎、長遠的目標,對永恆抱持的態度,都與此有關。會結束的事物
讓他聯想到消逝,特別讓他想到死亡。沿襲傳統,與害怕改變與消逝是一樣的;這是隱藏
在背後的恐懼。愈是努力緊抓著事物不放,愈顯現人們怕消逝與流失,愈是抵死反抗新發
展。當人們全心全意保持事物不變時,心中懷著畏懼,害怕改變,試圖讓生活規格化,對
於所有新的不熟悉的事物,一概予以峻拒。因為他強制自己做這一切,最後把自己的人扭
轉成強迫人格。
因此,每一種習慣、教條以及狂熱主義,背後都潛藏著害怕變革,害怕消逝,最後害怕死
亡。強迫人格者最不能忍受的是別人奪走他的權力,擊垮他的意識,不聽命於他。他盡全
力讓一切事物按照他的意思進行。但是生活中總會碰到不順遂,直到最後他接受一個事實
,就是一切照常進行,他的意志卻消失殆盡。意欲強制定下所有人事物規章的人,變成強
迫人格。我們從中觀察到他的生命力失去平衡,走向偏狹。這類人格者懷憂喪志,擔心自
己一旦鬆懈,頃刻間一切都將變得不可捉摸,混亂非常。他們片刻不安,認為自己一旦開
放,內心或外在的壓抑,那些不按照他的意思進行的事物,會在一瞬間氾濫成災。因此保
護自己免於忍受不喜歡的事物,是強迫人格者最重要的生活原則。他們會基於保護自己之
類的理由,把自己隱藏起來。被人們壓抑的東西必然會浮出水面,這是我們的心性;內心
的壓力會上升,強迫人格者需要更多的時間與力氣,把壓抑的情感是唯一樣東西,於是形
成惡性循環,只有當他也接納壓抑的強趕的「另一面」,與之辯論,才可以解決問題。唯
有如此,他才可以將迴避的、懼怕的東西內化,甚至在其中得到助力。這個人格者希望他
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無誤的」,殊不知隱藏在背後的是他害怕風險。然而即使生活中所
有一切都按照原則進行,他心中的恐懼依然存在,於是發展出強迫症以及強迫行為。這些
都與恐懼有關,逐漸化為己有,深植於內心,是「它」強迫他,即使它毫無意義,他也沒
辦法擺脫。洗滌、冥思、數數兒和一再回憶某些片段,都屬於強迫行為,若能試圖擺脫這
些行為,心中的恐懼或許會隨之被釋放出來。
強迫症有許多種,追根究底不外乎是他不敢自動自發地做一件事,總是因為某些事物太過
新穎、沒見過、沒保障、被禁止,是一種誘惑、偏離日常習慣,形成了強迫人格。F.
Th. Vischer在他的小說「也有一個」(Auch einer)中用幽默的筆調敘述強迫人格的問
題。書中人物不斷與「陰險的東西」奮戰,卻經常因為突如其來的激動或發脾氣而吃敗仗
。Freud的理論中經常可以找到這類失誤的例子:失言、忘記等等。這些意外之所以發生
,其實洩露了他們亟欲隱藏的壓抑。強迫症患者嚴重的話,會近一切力量來實踐生活,形
成陰森恐怖的性格,以魔鬼般的力量安排自己的生活。不難想像,在心理學不發達的年代
,這類非做不可的強迫行為,即使知道其中並無多少意義,仍然被視為被鬼附身,或者被
視為瘋子。強迫症患者以為有外力介入,連他自己都認不清自己,只好任憑擺佈。值得注
意的是,性被基督教與天主教兩大教派譴責,性使人心懷罪惡,因此導致精神官能症,許
多年輕人(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人),對自己的身體有敵意,害怕,有罪惡感。他們不認
為所謂的原始其實是他們的本能,是青少年發育階段不可或缺的素質。自慰這類被視為有
害身心的活動,讓人陷入坐立不安的驚恐之中,罪惡感如影隨形。
強迫人格的感情世界
不理性的、衝破界線、超越感官直覺的愛情,不斷上升的窒烈熱情充滿危險,只會使強迫
人格者揣揣不安,在愛情的領域裡,他自己的規律派不上用場,束手無策,意識力蕩然無
存,這些都和強迫人格者需要的安全感與權威大相逕庭。強迫人格者努力嘗試控制情感,
使之處於自己能掌控的狀況。他們覺得感情根本不可靠,過於主觀、搖擺不定,容易消逝
。他們因此在付出感情時十分吝嗇,不輕易流露感情,也不太願意體諒伴侶。這使得他們
在感情關係中,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冷靜與清醒。遇到緊要關頭或是需要溝通的時候,強迫
人格者往往不太理智;即使知道自己站不住腳,卻不肯讓步。他將自己和過去牢牢黏在一
起,數落伴侶的不是,舉證歷歷,以前做錯什麼,現在明知故犯,犯錯的頻繁程度等等。
不太相信感情的他,提出自己為良好的建議,定下規矩,要伴侶和自己遵守。強迫人格者
與伴侶相處,時間、金錢、守時與節儉很重要,因為全力的角力、一成不變以及頑強,都
在這幾項中被突顯出來。父權制度下,男人經常都是仰賴妻子的犧牲才保住婚姻。對一個
嚴重的強迫人格者,伴侶的「功能」再重要不過。守時、精確、值得信賴、不出狀況,如
同一台機器,沒有自己的願望,甚至沒有情感上的需求。他不和伴侶有情感上的互動,不
給對方也不期待得到什麼,兩人之間只存在條件和規定,是他和伴侶都要遵守的。
強迫人格者的性時常帶有虐待的色彩,強迫伴侶,親密關係中混雜著權力慾望。而伴隨著
性而產生的羞恥與罪惡感,可以讓親密關係便,折磨人、不愉快,不帶任何幻想,只能依
照特定的模式,在規定好的條件下進行。強迫人格者追求成就的欲望經常表現在性上,性
關係意味著他的能力、生殖能力,伴侶成為他證明自己能力的一項物品。強迫人格者對性
和金錢的看法很一致:他們希望別人知道他們有「潛能」;基於害怕的原因,能付出的潛
能十分有限,因此必須好好分配,免得浪費。強迫人格者往往把愛與性、柔情與感官分得
一清二楚,因為他們不期待從所愛的人那裡得到他們想要的,又只能把這些渴望轉到不愛
的人身上,性之於他們齷齰無比,無法和他們心愛的人一起擁有。強迫人格者中因此不乏
有深深迷戀某人,卻找妓女上床的例子。
強迫人格的侵略性
強迫人格者在面對自己的憤怒與激動時也有一些麻煩,他太早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觀察
他的生活。他們對自己生氣、懷有恨意、固執己見時說出的話,感到十分害怕,早在童年
時期就知道要壓抑情緒,不然將會被罰或者不受寵愛。他的本我發展的比憂鬱人格來得強
一點,孩提時代的他不曾經力失去的恐懼,無須隱藏自己的情緒,但因為害怕受罰而禁止
自己表達憤怒。尋求解決衝突的方法時,強迫人格者會將自己訓練成頗有理想,也就是三
緘其口。靠著克己的理想,他讓激動的情緒徹底消失:表達怒氣意味著讓它去,無法掌控
自己,他認為這樣的行為太不高尚。強迫人格者處理進退維谷窘境的另一種方式是,把自
己的憤怒合理化,不僅允許自己暢所欲言,還賦予它價值。他們的憤怒並不像憂鬱人格者
那樣衝著自己來,反而是針對外在的人事物而發。他們自認為理由充分,怒火一發不可收
拾,還以為自己的出發點十分神聖 — 我們可以從基督教的理想主義中得到印證。假設強
迫人格者將他的不滿染上理想主義的色彩,形成一種集體意識,整個情況就會變得非常棘
手。第三帝國時期迫害猶太人,戰爭中殲滅敵人的殘酷手段,就是最好的例子。
比較溫和的「合理化」的憤怒是吹毛求疵,這是壓抑怒火的同時,最常見的表達怒火的方
式 — 只是強迫人格者並未意識到他必須整飭自己的不滿。用吹毛求疵乃至於性虐待,來
轉移激動的情緒,這類例子不勝枚舉。這些人用表面上看來合理的方式,雞蛋裡挑骨頭發
現心中的不平,濫用權力,偽裝自己的行為是有原則,正確無誤,箇中還蘊含某些價值。
這正是強迫人格者的可怕之處,因為他們賦予自己的行為某些價值,難以識破的是,這麼
做只是為了他自己。強迫人格者的憤怒表現在守規矩和原則上,這與他們的權力慾緊密相
連。另一種強迫人格者憤怒的特徵是與權力慾的結合。他們不像分裂人格者基於恐懼,對
怒氣採取排拒、自我保護、不反應的態度。強迫人格者的憤怒是為權力服務,而權力也為
他的憤怒服務。我們在職場上看到強迫人格者一方面出讓權力,一方面又假借規範、風紀
、法律、權威等名義,提供自己合法發洩怒氣的管道。每個社會的規定和階級觀念,給予
強迫人格者很多合法發現心中怒與恨的機會。家庭、學校與教會是小孩接受交欲的初始環
境,鍛鍊、馴養、以及冷漠的教育方式,包括喚起學童的罪惡感,懲罰他們,都會滋養出
日後形成強迫人格的土壤。強迫人格者的憤怒只能用狡猾一詞來形容,詭計多端又懦弱,
憤怒的情緒被隱藏,在潛伏處出擊。因為情緒往外擴張,激動憤怒而受懲罰的小孩,會認
為自己身體的感受並不正常,他沒有學到與自己身體相處的正確方式,覺得他的軀殼「不
屬於他」。情況嚴重時,他會以笨手笨腳、不靈活、闖禍的方式來「出其不意」表露出他
的不滿
附帶一提的是,伴隨時時刻刻全神貫注、超乎尋常的自我控制而來的,是疑神疑鬼的自我
觀察,其實這就是他的憤怒情緒;他利用他的疑心病和相關徵候來折磨身旁的人,搗毀所
有的歡樂氣憤。強迫人格者咄咄逼人式的迫不及待,喋喋不休。抱怨,成為強迫人格者憤
怒的典型之一。在他們的心裡,表達憤怒的渴望不斷與不可表達憤怒交戰不已,渴望擁有
強迫別人的權力,同時又沒有作自己的勇氣,這些衝突始終得不到解答。Rilke的小說「
布麗格的畫像」(Malte Laurids Brigge)中,對這種人格有生動的描寫。這類人格的壓
力來自於他非比尋常、極為不自然的自我克制,以及情緒沒有宣洩管道。
環境因素
機械式的動怒、性、以及個性外向,任性和獨立,都是造就強迫人格的主要原因之一。我
們在研究環境造成的影響時,不該忽略患者的個性;以前的人把重點放在遺傳上,無視於
環境的因素。孩童的早期發展階段,當他處於逐漸脫離母親的時期,獨立自主的傾向日益
增強 — 他第一次說出「我」,表示他知道自己與母親是不同的兩個人,與母親共棲時他
還沒有你我的觀念。而且在這個發展階段,他也學習到另一項課題,就是弄清什麼是可以
做或不可能做的,淺顯的區別好或壞。每個孩子都必須在自己的意志與不得不順從、貫徹
到底與適應配合之間找到個人的解決方法,而找到的方法往往又和他的性情、所處的環境
相關。通常在兩到四歲的階段,孩童開始有向外發展的衝動,形成自我意志;他所學習到
的課題塑造出他的行為模式,個性由此養成。因此,孩童何時、以什麼樣的方式接觸到可
以或不可以的課題,格外重要。這個孩童長大後是否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識、意志力、以及
勇於作自己,能否反抗威權或乖順配合,都是在這個階段養成,強迫人格亦同。早期個人
的意願與環境中的可以或不可以產生的衝擊,都在孩子身上淺植自由或不自由的動力,他
的道德良心,受環境條件影響、心理分析上稱之為「超我」的道德觀,是溫和抑或嚴謹。
比較晚才發展出來的強迫人格,人生中充滿嚴謹的規律性,幼年時期很早就受到訓練,要
克制自己的情緒,不可動怒,抑制衝動,如果表達自己的意志力的話,就會遭受處罰,或
者必須把自己的感覺吞嚥下去。環境與強迫人格發展的關係顯而易見:外向的孩子比安靜
的孩子常挨罵、被喝止,嚴加管教。倘若申斥無效,父母恐嚇不再愛他,不然就是處罰一
頓。此外,弟妹的連接出生也是一項課題;該隱殺害弟弟亞伯的陰影籠罩他的心頭,已經
具有自我意志,也會惱火動怒的他,把地位視為競爭對手。若是父母不瞭解他的心情,不
知道要減輕他心頭陰影的話,他對弟妹的敵意與不滿轉化為罪惡感,很早便形成了強迫人
格。
一個太早就學會緊急克制自己衝動,不會變得不友善,也知道不要吵別人的小孩,這些素
質隨著時間漸漸成為他的「第二性格」,變成一種反射動作,自動地控制自己。日後,他
把心中的每一個衝動和該採取的行動推到一邊,造成一條裂縫、一個斷層,因為他必須考
慮這樣做是否過於冒險。懷疑持續擴張,變成了強迫性的懷疑,每一個湧上心頭的衝動都
必須立刻作廢。懷疑在強迫人格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懷疑可以保護他免餘音自由字在所造
成的危害,不受到誘惑,事後懊悔來不及。懷疑不可或缺,變成他自身的目標,因而取代
了真正自動去做些什麼。強迫人格者欠缺的是採取行動的勇氣,又害怕受罰,就是下不了
決心。做決定的時候,被調教出來的恐懼和心中原始衝動讓他舉步維艱。童年時期如何處
理衝動和害怕受罰的程度,決定他強迫人格的嚴重性。強迫人格者認為一旦做出決定,這
個決定必須是最終的、不容更改的,否則懲罰將接踵而至。強迫人格越嚴重,越是對有意
義的活動心存懷疑,他們像上了癮一樣疑神疑鬼,變成一種反射心理,有必要為相反的論
調一一作答。強迫人格者在幼年時期太早就有世界上許多事都得照一定模式進行的經驗,
因此容易變成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完美主義在他手上變成原則,把所有事情都依照他的看
法條件化。在混亂的環境中長大的小孩也有可能發展出強迫人格,屬於反作用、抵償的性
質:他在他的世界裡找不到方針,沒有駐足點,愛怎樣就怎樣,這樣的自由令人不寒而慄
。他只好向內尋求停泊處,同時嘗試從自身發展出秩序與嚴格的規章,以便棲息其間從中
獲得安全感。
諸多情節和錯綜複雜的情緒和意念,埋下了神經官能症的種子:神經官能症讓強迫人格者
將悔恨、犧牲與自我懲罰集於一身。他從未有機會表達心中的痛苦、恨意和失望,此外還
有對親情的渴望、悲傷、羞恥以及罪惡感,全都壓抑下來,造成了日後的強迫徵象。有的
環境特別容易造成小孩的強迫人格,父母人格是影響因素之外,社會期許以即要求子女步
步高升都是。而強迫人格者則運用神經官能症的方法,彌補孩提時代渴求不到的東西。家
中有人位居要津,是社會名人,孩子常常變成犧牲品;閃亮的形象使得孩子籠罩在社會期
許的陰影中。強迫人格者必須自己發展出更多保護自己的措施;我們稱之為「策略」,實
際上他是獨自面對難題。
補充說明
從某種層面看來,積習會形成強迫人格;某些習慣固定之後,人們為有照著做才會心安。
但是這些習性並不會折騰人,因此不太強迫色彩;唯有有些事情毫無意義,我們卻非得這
麼做時,才能稱之為強迫行為。意識到自己強迫行為的背景原因,知道自己出於害怕而壓
抑哪些衝動。一般而言都涉及到憤怒、激動的情緒以及性衝動。強迫人格者害怕人事物消
逝,恐懼時間和金錢流逝,強烈的表達他渴望擁有不變的權力:如何利用時間,如何與金
錢打交道,取決於我的意志。Ivo Andric的小說「那位小姐」(Das Fräulein)就描寫
一位將所有出口都封死的強迫人格者。
強迫人格者在生活各層面的行為模式:宗教上他們傾向教條和正統,無法接納信仰不同的
人。對於習俗和儀式視為比信仰還重要。贖罪券似乎救出自強破人格者的點子。
Nicolaus Ljesskow的小說「騙子潘發龍」(Der Gaukler Pamphalon)中,成功地塑造出
一位完美主義、強迫人格的虔誠教徒。強迫人格者所到之處,都樂於守規矩和原則,機械
化、無意義的遵守,殊不知自己這麼做是出於害怕。強迫人格者堅信不移的原則、意見和
理論,若是與日新月異的進步有所抵觸,生活方針遭受威脅,奉行的系統停止運轉時,或
者他們的安全感以及存在稍有動搖,都會有大難臨頭的感覺。
強迫人格者喜歡從事與權力有關的工作。他們對專業知識駕輕就熟,非常值得信賴。與即
興式的創作或表演則完全絕緣。強迫人格者對歷史興趣濃厚,藝術史、醫學史、哲學史對
他們深具吸引力,因為這些都是過往的是,不會再出差錯,可以永遠沈浸其中。基於權力
觀點,政治對強迫人格者最具魅力,可以合法揮霍他的權力慾,但要如何逍遙其間,則要
看他是否有出眾的才能。這類人通常傾向保守主義,忠於所屬的黨派和政權。我們簡單將
健康但帶一點強迫性格的人、強迫人格者、以及罹患嚴重強迫症的人區分為兩種:精力充
沛又活潑的其中之一,從客觀、負責、值得信賴,到冷靜理智甚至汲汲於名利者;其二是
緊張症,天生虛弱的屬這一型:不動聲色全力配合的人、多疑者和猶豫不決者、低聲下氣
和欺善怕惡之流等。健康但帶一點強迫性格的人,趨向穩重、吃苦耐勞、堅毅並且有責任
感,上進又勤勞,有計畫也有目標;Reinhold Schneider的著作「菲立浦二世」(
Philipp II)中便描繪了這樣一位出眾的人物。
第四章 害怕既定的規律:歇斯底里人格(Die hysterischen Persönlichkeiten)
新的事物有魅力,認識新鮮玩意是一種刺激,喜歡冒險犯難,這屬於我們天性的一部份,
就像我們喜歡追求長久的關係一樣。我們喜歡冒險,鄉愁與漫遊癖等量齊觀。第四種恐懼
的原型,排拒最終的、既定的人事,害怕自由受到約束。這種恐懼是強迫人格的倒影,強
迫人格者對自由、改變以及冒險十分畏縮,這一章要介紹的歇斯底里人格恰恰相反。他們
竭盡所能的追求改變與自由,肯定所有新的事物,性喜冒險,對他們而言,未來表示大門
敞開,大好機會等著他們。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絕對的,重要的是對未來態度開放,隨時準
備擺脫過去。這樣的人不把那股聚攏且集中的萬有引力放在眼裡,只想依照反其道而行的
離心力活在片刻之中,他拋開計畫與明確的目標,只是翹首期待新鮮感,不斷追求刺激與
新奇的印象與驚險,隨時臣服於外在的誘惑與內心的呼喊。種種規定與律法都讓人透不過
氣,自由無比重要,遵守規定會限制他的自由。他拼命追求的自由比較像是要擺脫什麼,
而非自由去做什麼。義務、約束性他敬而遠之。容不得人們自行規定,被稱之為「真實」
的事物,最令他感到害怕;法律不可或缺,他只好努力適應並且多方容忍。他盡量避開或
者不承認這種被稱為真實的存在,因此獲得了假自由,活在自己虛幻的世界中,坐著春秋
大夢,不識人間的真相,遠離事實,一切發展遠不如他預期,失望之於,益發捲縮在自己
幻想的國度裡,虛幻與真實之間的裂縫越來越大,造成歇斯底里人格的惡性循環。歇斯底
里人格因此在面對讓他動彈不得的事物時,他靠著鴕鳥策略混過去,假裝根本沒有這些因
果。倘若他心中的渴望讓他無法自處時,他採取滿不在乎的態度瞞混過去。
歇斯底里人格的行為模式:心中有所期盼而鬼迷心竅,不立即獲得滿足絕不罷休,別的事
無法讓他分心;不睜開眼睛審視自己的行為,不想後果;按照自己的意思捏造、竄改故事
;自然而然忘卻不愉快的事,尤其是自己的罪惡感。他們面對真相,時間的流逝,守時與
否,甚至看待倫理道德,都是以一種蠻不在乎的態度,邏輯對他們來說也是討人厭的東西
,然而他還是有辦法發展出自己的邏輯。他對自己的恐懼 — 責任、義務與前後一致 —
並不知覺。他把真症的恐懼轉移至旁邊的、無害的、他可以避開的東西上。事實上他憂懼
的是自由受限,誘惑人的情境,他難以與之分庭抗禮,一方面棄之可惜,一方面又沒膽子
嘗試,內在的衝突轉化為外因性的恐懼,以便消除無法拒絕誘惑時的衝突。他只願意活在
當下,彷彿他是個沒有過去,也沒有明天的人。歇斯底里的人像是變色龍,可以是映任何
一種新的狀況,只是從中發展出自我的持續性,一般稱之為個性。他莫測高深,總是根據
當下的需求扮演一個角色,千變萬化,到後來連自己都認不清自己。他的個性不真實,沒
有連續性,欠缺清晰的輪廓和陶鑄出來的性情。另一種情況是,當他覺得進退維谷時,也
有可能反守為攻,把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自責對他而言非常陌生,他把錯誤推到別人身
上,越來越虛偽,一開口就謊話連篇。暗地裡他缺乏安全感,惶惶不可終日,卻不知所懼
為何物。萬不得已時他尋求一個新的身份,讓他遠離束縛,不必面對真相,譬如藉由生病
來逃避。
歇斯底里人格的感情世界
歇斯底里的人熱愛談情說愛,所有能提升他自尊心的都深情以對:意亂情迷、快感、熱情
;他喜歡攀升至高峰。強迫人格者渴望一成不變,歇斯底里的人卻把自己奉獻給生命,意
欲打破界線,但不如憂鬱人格者那樣反躬自省,而是擴張自己,神化自我。憂鬱的人在自
我的界限中奉獻,尋求融為一體的共棲關係,超乎感官直覺,歇斯底里的人恰恰相反,所
有感情經驗的強度皆由他向外延伸。歇斯底里的人談情說愛時勁道十足,他在其中尋求自
我肯定,期待達到人生的顛峰。其實他愛的戀愛本身,伴侶僅居次位。他盡情享受,幻想
力豐富,甚至有點貪心。忠實(尤其是他自己是否忠實)並不重要,見光死的關係最讓他
心動,他浪漫的情懷才有揮灑的空間。歇斯底里人格者的性,挑逗、前戲都比滿足性需求
來得重要,他努力享受這片刻的沈醉,藉此拖延,不希望結束。他喜愛變化多端,一旦自
己和伴侶對性的態度不一致,他可能因此變得冷趕或性功能有障礙。歇斯底里的人把性當
成提振自尊心和操控伴侶的途徑,他在性活動中體驗自己無窮的魅力。深入探討歇斯底里
人格,發現這類人需索無度,強烈希望被肯定的態度。情愛關係是一種用來肯定自我的設
備,必須時常予以更新,以證明他的確是重要的。伴侶崇拜他,渴慕他,仰賴這些他可以
保住自尊。伴侶對他而研究像他的鏡子一般,他在鏡子中看見幾多麼可愛,為他脆弱的自
尊心增值,像水仙般自戀。他需要伴侶來為他的所有優點背書。他和分裂人格者不同,他
不會愛上和自己不同的人,因為他希望在相似的人身上重新發現自己,愛上自己。
歇斯底里人格者根據一開始對異性關係人的觀察,擷取一個畫面,從此這個印象停格,造
成他感情生活極大的困擾。歇斯底里的人格成形於童年結束前的階段,大約四到六歲,尋
找典範,是為日後對待自己與異性態度的養成時期。或者,童年時我們對關係人的失望、
害怕與痛恨揮之不去,滯留在心中,負面的經驗轉化為對伴侶的期待,長大後與伴侶的關
係先天不足,充滿的偏見。父母親的形象被投射到伴侶身上,這個原型不容改變,這對於
伴侶或我們自己而言都不對。對母親失望的兒子痛恨女人,意欲展開報復,對父親感到失
望的女兒,用同樣的手法報復男人,要不就變成走偏激的獨立女性路線,並非爭取平等,
只想反守為攻,基於報復追求平全,爭得女性霸權地位。要不就是委身雞鳴狗盜之徒,藉
此打擊父親,是男人為豬玀,利用貶抑他們。這類令人不寒而慄的女性,史特林堡的小說
和舞台劇中俯拾即是。歇斯底里的男性和女性都對異性失望透頂,要不就害怕異性,變成
同性戀。
要探討歇斯底里人格者的感情與兩性關係,一定要觀察他們對人生、愛情、婚姻以及異性
錯亂的期待。時時無限神往,要求頗多,卻不去想自己的定位,是他們的問題所在。他們
選擇伴侶時,把重點放在對方的經濟能力與名聲上,地位、財產、頭銜等,這些勝過一切
,合得來與否倒是其次。找到伴侶後,他們樂於當小孩,容易被外在的事物牽著鼻子走。
一旦生活不如預期,便習慣性地將過錯推到伴侶身上。他們與伴侶爭執,怨聲載道,歪曲
事實到毀謗與裝神弄鬼的地步。文學作品中不乏以歇斯底里女性為主角的例子,S.
Maugham的「露意絲」(Luise),或者Margaret Mitchell的小說「飄」當中的郝思嘉。
Puschkins與Fontane的妻子都具有歇斯底里人格。童話「漁夫和他的妻子」(Fischer
und seine Frau)亦同。
歇斯底里人格的侵略性
小孩在四到六歲之間獲致的特殊侵略模式,不外乎對抗與競爭,這兩種模式像每一個成長
的烙印一樣難以磨滅。追求與征服,是性別造成的兩個基本的侵略行為形態,更為普遍的
是為了要肯定自己而引發的大小爭戰,以及對抗所有對自己造成威脅的人事物。比賽與希
望證明自己的能力這兩件事,最能顯露歇斯底里人格的侵略性,他非常愛慕虛榮。與強迫
人格者不同,歇斯底里人格的侵略性靈活、隨性,顯得並非十分在意,經常不加思索便出
手,因此時間不會太久,也不會過於耿耿於懷。口不擇言、任性,矛頭對準人而非事情本
身。歇斯底里的人有時裝腔作勢,巴不得成眾所矚目的焦點,隱藏在背後的往往是心裡不
踏實,分不清表象與實相,搞不清楚扮演的我與真實的我有什麼不同。他不太自我批判,
也無從克制自己。發動攻擊時砲火很猛;不由自己地要發怒,一發不可收拾;誇張本來是
這種人格的特質之一。歇斯底里人格的侵略行為與古代的狂飆運動有幾分相似,分裂人格
的人因為自己的存在受到威脅有所不滿,歇斯底里的人則將之戲劇化,他表現心中的憤恨
不平時,往往是即興式的表演,這比計畫好的戰術更令人措手不及,意味他勝券在握。先
下手為強,是最好的防禦工程。歇斯底里的人個性易怒且自尊心脆弱,善意的批評和極為
輕微的抨擊都會使他備受委屈;他的自我建立在狹隘的基礎上,像一個易爆物,自尊心稍
微受傷,就會引爆他的恨意,這都和他害怕自己不值得人愛有關係。甩手段是歇斯底里侵
略行為中很特殊的一種,可從中觀察到家庭式始作俑者。歇斯底里的人傾向在「舞台上」
發動攻擊,運用他與生俱來的表演天賦,劇本則依照觀眾的脾胃撰寫,高潮迭起。怒火中
燒、激昂的手勢與又哭又笑的抱怨,是他典型的表達方式,若是觀眾無動於衷,他的內在
旋即崩潰。
環境因素
是什麼造成一個人對既定的規律和待人處式的前後一致戒慎恐懼,逼得他把內心的衝動變
得離心脫軌?先天的因素:別人的欣賞與肯定對我們十分重要。歇斯底里的人很早就曉得
要運用自己外在的優勢,以為自己所到之處理應受人愛戴。心理分析研究指出,四到六歲
最容易發展出歇斯底里人格。這個年紀的小孩逐漸脫離童稚,邁向成長,接受新挑戰的時
刻逐漸來到;他慢慢踏入成人世界,學習大人的遊戲規則;認知自己的性別角色,知道有
個未來在等他,不但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與眾人較勁。這意味著原先輕鬆舒適的日
子不再,他處於真實生活中,願望與能力都有一定界限。在這個最需要領導與模範的階段
,孩子需要父母對他們的看重,以及父母成熟的人格,做為孩童的榜樣。如果兩者付之闕
如,就會造成歇斯底里人格。孩童需要長大,認識人生的真實面,不再當一個不知天高地
厚的孩子,而要負起責任,尊重約定俗成的規律。這個世界必須給孩子井然的秩序,讓他
才能承攬這些新任務;父母也必須喚醒他勇於作自己的願望。孩子需要具備與年齡相符的
能力,異性的肯定,當他努力完成新任務時感受到喜悅,自豪自己用正當的方式滿足自己
的自尊心。沒有父母做榜樣的小孩,只有兩種可能性:仍然以父母以及他們表面的價值為
師;不然就不把父母當一回事,孤立無援。等到長大,父母怎麼做,他依樣畫葫蘆,要不
予之對立,發誓絕對不要和父母一樣,但良好的示範依然從缺。另一種困擾是父母雙方的
性別角色錯亂,母親獨攬大權,父親懼內。小孩沒有一個恰當的性別角色可以效法,成長
過程也很崎嶇,日後與異性相處時問題叢生。雖然我們明白性別角色的訂定與時代有關係
,而非基於生物學上條件。每個社會男女有別,依照需要設定角色,從孩提時代就著手教
育。Margaret Mead在她的著作「男人與女人」(Mann und Weib)中舉了不少精彩的例子
。
四到五歲的小孩,如果體驗到父母親婚姻的不幸,也可能形成歇斯底里人格。一個孩子被
安排一個超齡的角色,喪失完整性,沒有安全感,只能發揮別人要求的功能。當他無法滿
足對方的期許時,自卑感隨之而來。對生活不滿意,把自己做不到的寄託在兒女身上,利
用兒女完成自己心願的父母,也會造成孩子歇斯底里的人格。這種父母非但沒有成為小孩
的榜樣,也沒有好好引導,只把自己熱中的強加在孩子肩上,這通常會造成歇斯底里人—
憂鬱人格。如果小孩被迫扮演父親或母親的小太陽的話,也會造成相似的結果。這樣的孩
子必須保持開朗、開心,行為無懈可擊,好讓父母高興;這樣雖然贏得父母的愛和讚賞,
但日後卻難以認同自己。他所必須扮演的角色很可能成為他的第二天性,本性卻被遺忘了
,如果長大以後這個角色被抽離、不再被需要,會引發嚴重憂鬱症或者精神崩潰。更複雜
的是,與一般人生長環境天差地別,建立在特定社會地位意識或少數人具共事的環境,在
家中孩子學習到的觀點和行為模式,雖然受到大人鼓勵,但一離開家就變得不可理喻。通
常等到小孩進入學校,驚覺自己在家中學習到技巧無可套用時,心理危機便應運而生。孩
子往往退回家庭。這類背景會形成歇斯底里—分裂人格。
歇斯底里人格的核心問題在於患者不認同自己的身份,他也許走不出童年時期當作模範人
物的性格陰影,要不就極力驅趕這個陰影,也可能接收強加於他的那些角色。除了上述這
些環境之外,極端壓迫、強制的環境,也會造成歇斯底里人格的溫床。歇斯底里成為小孩
抗議刻板、強迫、限制自由、壓抑衝動的教育的手段。這些孩子的「不成材」往往是這種
嚴厲、矯飾作態或權威封閉環境下的產物;嚴格來說,這並非歇斯底里,而是一種反作用
。
從歷史著手,探討為何前人認為歇斯底里是女性專屬,就連這個詞也是陰性的,它源自希
臘文hystera,意指子宮。古代西方婦女的生活侷限在妻子、家庭主婦與母親的範圍內,
生命的意義以及社會期待她們扮演的角色。男人則大不同,可以盡情發揮自我。女性的自
我發展限於家庭,被迫履行男人與社會為她們設定的目標,她的自我被壓在集體偏見之下
,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女性被認為沒有心靈,並且被剝奪性自主權。父權之下的女人,歇
斯底里成為她唯一的武器,與強勢男人的世界對抗,趁機報復他們。我們幾乎可以說歇斯
底里是女人「發明」的,男人一碰到歇斯底里的女人就沒輒,只有絕望的份。歇斯底里的
行為不理性、不合邏輯、看不透、無人能懂,男人的理論與邏輯完全派不上用場。女人身
體的症狀,悲觀到瀕臨崩貴的地步,甚至以死威脅。憑藉天賦異稟的潛意識,女人發覺歇
斯底里可以抗衡男人的不可一世,自我防衛與報復兩者得兼。典型的歇斯底里現在漸漸銷
聲匿跡,是女性爭取現代平權、不受壓迫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歇斯底里的起源:壓
迫、輕視、箝制、強迫以及不瞭解自己的伴侶和社會,歇斯底里變成一種反彈行為,與性
別無關。患者懼怕既定的規律、前後一致以及責任義務,未達父母期待而感到失望,以致
於不滿自己的無能;長大後以微薄的力量打天下,造成歇斯底里的惡性循環,導致崩潰。
我們因此可以理解,歇斯底里的人何以對自己和生活不滿,非常渴望刺激,不斷尋求變化
,以為靠這個可以達到目的;老是想該改變的是別人,而不是他自己。歇斯底里是一種病
症,他必須認知,不要對真實的世界敬而遠之,反而要熟悉其中的遊戲規則、規矩以及法
律,理解並且接受這些規範。他需要真誠的勇氣。唯有看清楚真實世界的正面意義,他才
有在真實世界獲致滿足與實踐的機會。
補充說明
歇斯底里的人活在謊言築成的城堡中,無時無刻不說謊。真實性是他們最根本的問題,扮
演的角色正反映出他們內心對真相的排拒。宗教之於實用至上的歇斯底里人格,束縛較少
。懺悔與告解後,所有過錯就可以被原諒,又可以像純潔的新生兒一般重新開始,這類想
法他們深表贊同。他們在倫理觀念方面也是一樣天真,不願受到束縛,把所有事情加以比
較一番,過錯推諉給別人,就不是會反躬自省、自我批判,因此鮮少從危機中學到教訓。
歇斯底里的人會從群體中找尋「敵人」,必須揪出一兩個人,來平反他的過失。每個人、
宗教團體以及各種族都有這樣的傾向,不願真誠面對自己的人,反而熱中於尋找代罪羔羊
,濫用全力或扭曲別人。戰爭、種族仇恨與宗教戰爭,往往是這類失去況至、腥風血雨的
投影心裡所引爆的。憂鬱的人所有的不安與歉咎都往自己身上攬,歇斯底里的人走相反路
線,他忘記或否認自己的過錯。歇斯底里人格的父母和老師熱情洋溢、風度翩翩,很具影
響力,口才絕佳,讓小孩生活美好,生命有價值。但是嚴重歇斯底里的父母缺乏一貫的教
育方式,十分情緒化,冷熱變幻無常,小孩往往不知所措,永遠不知如何估量情勢,他們
陰晴不定的性格搞得小孩誠惶誠恐,對生命產生錯誤期待。歇斯底里的父母讓他們的孩子
帶著不安的態度踏上人生之路,孩子的認知既不理智也非放珠四海皆準,日後只會讓孩子
對自己和人生感到失望。他們訓練孩子早熟的傾向,孩子應該光宗耀祖,不許讓父母失望
,否則就得不到關愛。他們最常做的,是賦予兒女重責大任,讓自己有面子,逼迫小孩代
為完成自己未竟的心願。
政治方面,歇斯底里的人喜歡加入標榜自由或革命的黨派,倒不是因為愛慕虛榮,而是基
於某種不滿,以及對未來模糊的盼望。作為革命份子,他們不向分裂人格者那樣剽悍堅定
,對進步充滿天真的信心,新的就是好的,和依戀業經認可與考驗的舊事物的強迫人格者
南轅北轍。但是他們絕佳的表演能力,他們高遠的目標與高超的幻想力、絕佳的表達能力
以及喜歡上台表演的特質,會昇華為藝術,在演藝與舞蹈界適得其所。藝術是歇斯底里人
的最愛,創意在藝術領域中得到發揮,內心的痛苦呼之欲出。他們特別喜歡沈溺於白日夢
中,冒險犯難,把不切實際的想法挹注於日常生活中,與真實世界越來越疏離 — 只有藝
術家才能把幻想轉化為創造力。
結語
本書所探討的四大恐懼原型存在每一個人心裡,我們應該深入瞭解。人活著的一天,這些
恐懼便如影隨形、寸步不離,我們是否成長與它們有密切的關係,我們若試著逃避,焦慮
憂愁便不斷來侵擾。形形色色的恐懼症不厭其煩地在我們身上投石問路,目的是要引爆我
們內心深處的恐懼炸藥。恐懼的基本形態含意深遠:它並非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禍害,而
是我們幼年時期成長的重要因子。每當恐懼的巨大陰影籠罩心頭,表示我們正處於人生的
關卡,面臨重大的挑戰;如果我們先行接納,並且嘗試克服恐懼,新的力量將我們身上萌
生。
恐懼都有一個前身,與我們的成長經驗有關。成年人害怕什麼,恐懼來襲時的規模與強度
,在在涉及童年時期的經驗。必須提及的是幼年時期的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的重要性。父母
所屬的社會、文化、社會階層,所奉行的理想主義,都會把一己的觀點、批判與挑戰移轉
到孩子身上,這些價值觀會在小孩心中烙下印記,往往具有社會功能。我們的社會和國家
應該好好研究這四大恐懼原型,可以從其中找出主流意識形態的痕跡。這四種恐懼的基本
形態,亦即四種基本動力或挑戰,適用於每一個人,屬於我們生命的一部份。原則上,我
們可以從這種原型中找到人生各種處竟的解答;人與人的關係,我們可以根據這四種類型
調整自己。每一個人的「完整性」都受到限制,我們既不完美也不完整。但是,我們狹隘
的本質因嚮往完美而得到不少啟發。我們的身心結構來自遺傳,受到早年環境的影響,個
人的經驗與行為模式,生活的內容,形成我們的人格與個性,在在使我們不完整、很片面
。認可自己的狹隘與片面,知道「完整性」不可期,然後盡可能活得精彩,這樣的人可以
作為這四種基本動力的代表,盡可能使自己接近完整。完美與完整,兩者皆為人類得不到
的理想境界,但是我們都有能力接近目標。
我們可以:分裂(害怕失去自我,避免與人來往);憂鬱(害怕分離與寂寞,落得百般依
賴);強迫(害怕改變與消逝,死守熟悉的事物);歇斯底里(專斷自為,以逃離既定事
實與前後一致的態度)。這些都會使我們錯失高難度的挑戰,人性因而脆弱不堪。這暗示
著,相互矛盾且互補長短的兩種人格往往具有吸引彼此的能力,分裂與憂鬱人格,強迫與
歇斯底里人格相互吸引。兩種對立人格類型相互矛盾的吸引力,彼此提供了互補的機會。
這四種基本概念與恐懼原型,有助於我們瞭解伴侶之間相互吸引的條件,以及平常的人際
關係。這四種類型是我們生存在世界上的要件,不同的時代、文化、社會結構以及共同生
活的條件;因時代而異的理想主義與價值觀;倫理和宗教,政治與經濟觀點,每個人所體
驗到的這四種恐懼的基調不盡相同,評價也不一。也許其中一種類型成為主流,長達數世
紀之久,在這個環境中長大的小孩看出它的缺點,集體抗拒或藐視,相反的類型因而發展
出來。農業定居的文化最適合保存這些特色,堅守傳統以及代代相傳的經歷,強調安全、
佔有與永恆 — 這形成強迫人格的特質。今日的社會都市化、工業化,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改變許多,不帶感情的職業應運而生,人人面臨失根的威脅,如同精神分裂者過的日子一
般,沒有人際往來,對周遭漠不關心,靠著高科技維持生活所需。父權體制中絕對的權力
和專制,固守傳統以及以他為中心的地位,是培養強迫人格者的溫床;但不再是靠著農業
社會的機制,而是直於更強烈的權力慾,壓迫以及利用依附它的弱勢族群。一旦受壓迫的
人覺醒,群起攻之,極端者性解放、打破各種禁忌,溫和者嘗試追求新的自由。四種人格
類型與年齡,四種動力與生物學之間彼此相互牽連。
最後,假使我們深受某種恐懼的折磨,或者回顧哪些挑戰曾經讓我們在生命歷程中卻步,
這有助於我們識破恐懼的真面目,跨越彼時的障礙,獲得新的自由,賦予生命新的秩序與
責任。如此一來,恐懼便有了正面的意義,富含創造力,刺激我們創新求變。
https://blog.roodo.com/kunsttheorien/archives/5733825.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80.122.141
※ 編輯: kuca 來自: 111.80.122.141 (07/17 18: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