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篇分享
#心理學家FritzRiemann對於恐懼原型人格的論述
#理解恐懼的原型
#如同開啓個人和陰影相遇的路程以啓動靈性轉化
#每個人多少都有每一類恐懼
#建議不要歸類為某一特定類型
第三類恐懼的原型為強迫人格,而強迫人格的恐懼是害怕改變。追求永恆及無限是人類的本能之一,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永恆不死。習慣了的人事物提供了安全感,但若驟然改變或不復存在,我們對永恆的渴望會更加強烈。對熟悉及習慣有了依賴,面對新事物或新觀點就會心存偏見。
強迫人格者認為自己應該避免不習慣的事物及陌生感,唯有如此才不會陷入危險;只要不改變,就不會落入接受新事物的風險。而這帶來更大的危險,因循守舊的代價是自我無法發展。再則,對安全感的需求強烈,是強迫人格者的根本問題。他們小心謹慎、想很多、著重目標與長遠的計劃,於是愈害怕變動,就愈緊抓著不變的教條。眼界與生存環境愈狹隘,就愈是想要維持不變,那麼將愈是恐懼新的發𣺹會奪走安全感。當所有事情都依照原則及安排進行,害怕改變的恐懼仍然存在,必須更強烈地去保持事情按照原則來,因此恐懼會內化發展出強迫性的思考及行為。
#強迫人格的感情世界
情感中的主觀、搖擺不定又容易消逝,是讓強迫人格者很難接受的,一切的不可控會讓自己處於不可靠的情況,因此強迫人格的關係較常處於垂直的關係,出於權力欲望,根據自己的需求打造聽話配合的伴侶。時間與金錢,就是這場權力角力與規律堅持的展現。對嚴重的強迫患者來說,伴侶的功能性很重要,沒有自己的想法及情感上的需求,只存在條件與規定,一切按照計劃走。而追求成功的欲望則常會表現在性上,一方面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另一方面也害怕自己能力有限,因此要好好分配免得浪費,這和用錢的態度如出一轍。
#強迫人格的侵略性
強迫人格者從小就知道要壓抑自己的怒氣、憤恨、藐視與敵意,否則就會被懲罰或不被愛。因此在不小心表達出怒氣時,會趕緊滅火求和或懲罰自己;而為了不表現出此類情形,強迫人格者會訓練自己操控怒氣,把所有不滿都關起來,時時控制自己以免哪天潰堤失控。
再則,強迫人格者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情緒波動,因此也可能把自己的憤怒合理化,以集體意識的理想主義色彩顯現,或者以變形的吹毛求疵,在壓抑情緒的情況下,在表達怒火。因為強迫人格者的怒氣是與權力及欲望有關的,因此容易有以規範、權威、風紀或法律為名,作為合理化自己怒氣的方式。
又或者,兒時因表達情緒而受到懲罰,會衍生出另一種後果,就是以為自己的所感所受不正常,進而感到自己不屬於自己,而開始呈現軀殻笨拙不受控,老是出錯笨手笨腳地來渲瀉心的怒火與激動。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變形是態度保留,除非經過深思熟慮,絕不輕易付出,保持沉默。這也是強迫人格者以這種態度來做為出氣的方式,相反地抱怨及碎嘴也是典型之一。如果害怕處罰及罪惡感太過強烈,壓抑了他們的侵略性衝動,則會出現身心症狀。心臟、血液循環方面有容有問題、全身酸痛,甚至引發偏頭疼、睡眠障礙、腸胃不適等,都是長期壓抑情緒和憤怒的結果。
#環境因素
早期發展階段中(2-4歲)孩子開始學習什麼可以跟不可以,與不被要求的天堂歲月告別,有了自我的意識與堅持,開始踏進世界和世界互動,因此感受到自己的渴望和衝動與環境產生衝突。對於自我意志與服從的第一次重要體驗,就是如廁訓練。如何執行自己的意志,如何自主都是早期建構出來的能力,並且形塑孩子日後的行為模式。個人意志與他人要求之間的衝突經驗,會內化為行為反應的限制。
發展出強迫人格的人,他的人生道路往往充滿了嚴謹的規律,來自於幼年時期很早就被訓練要克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衝動。而這些特質隨著時會成為第二性格,變成一種反射性動作,自動地控制著他。日後會在自己的衝動和行動之間造成一條裂縫一個斷層。而這斷層與思慮,會無法貫徹自己的主張,陷入懷疑。
懷疑在強迫人格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追溯至早期的生活經驗,可以做自己還是要服從別人打消衝動念頭,這樣的懷疑讓強迫人格者在要做決定時,有心懷一步錯將滿盤皆輸的恐懼,因而在每個想法間都必須提出反證做抗辯。
衝動與壓抑的反差愈大,身體表現為發抖或口吃,最後變成麻木及呆滯。另外,在混亂環境中長大的小孩,也有可能發展出強迫人格,這是一種反作用抵償的性質。因為在他的世界中找不到駐足點,自由反而讓他產生恐懼,因為那象徵無常。因此他只好向內尋求停泊,從自身發展出秩序與規律,以便從中獲得安全感。總言之,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灌輸「不許這樣做」等的觀念而不被告知理由,容易形成強迫人格。加上太早就曉得不能去做父母不喜歡的事,容易被導向完美主義,對失序嚴陣以待。
#強迫人格的正面特質
健康但帶有強迫傾向的人,往往表現的穩重、吃苦耐勞、有毅力與責任感。上進又勤勞,有計劃也有目標。如果能貫徹主張又有責任感,那麼容易成功,值得信賴。強迫人格者適合與權力相關的工作,或是公務員、精準的科學家、律師、外科醫師、財務人員銀行家、教育者、神職人員,或與歷史相關如藝術史、醫學史、哲學史、考古或史前史等,過往的事不會再出錯能永遠沉浸其中的職業。
illustration: Agnieszka Szuba
「心理學家fritzriemann對於恐懼原型人格的論述」的推薦目錄:
心理學家fritzriemann對於恐懼原型人格的論述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繼上篇分享
#心理學家FritzRiemann對於恐懼原型人格的論述
#理解恐懼的原型
#如同開啓個人和陰影相遇的路程以啓動靈性轉化
#每個人多少都有每一類恐懼
#建議不要歸類為某一特定類型
第二類恐懼的原型,是害怕變成獨立的自我,擔心與世界及他人疏離的不安全感,所造成的憂鬱人格。不同於分裂人格竭盡所能地和他人保持距離,以便保護自己;憂鬱人格寧願為他人而活,而不願自我實現。他們需要被人所愛,因為認為自己無滿足自己的需要。害怕失去主導了憂鬱人格的各種表現,如:怕分離、怕被抛棄、怕寂寞及被孤立。因此愈是無法實現自我,愈是無法自立,也就愈得依賴別人。恐懼失去,就成為脆弱自我的一種展現。憂鬱人格追尋的只有一個目的,讓自己不用害怕失去或怕孤單。他們放棄自我與自己的希望,才能逃避個體化的過程所帶來的恐懼。
憂鬱人格在表達時無法明確說出自己想要什麼,或者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常感到失望,而怪罪於外境上。或者他們打從內心就不相信自己能夠擁有什麼,寧可一開始就棄守,然後恰如其份的失望。因為無法獲得自己心愛的東西,於是就貶低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另外,憂鬱人格在面對衝突與問題時,往往會出現消化系統的毛病,象徵性地顯現和需求及對自己的理解相關。心理作用反應在身體上,咽喉、扁桃腺、食道和胃都會不舒服。或者容易在失望沮喪時,吃東西或借酒澆愁。因此容易有成癮問題,代償的滿足是為了逃避現實世界。
#憂鬱人格的感情世界
愛、渴望愛及被愛,是憂鬱人格重要的人生課題。帶有憂鬱人格的健康人,往往擁有寛厚愛人的能力,願意付出奉獻,也能給予及接受安全感、滋養及愛。但失衡的憂鬱人格,因為怕失去感情或對方,因此完全按照對方的方式走,想要依賴對方而活。他們覺得做自己很危險,會有可能被抛棄,因此他們放棄自己原有的性格與好惡,活在對方的思想、觀點及嗜好之下。其潛意識中,他們把與父母的關係,套在伴侶關係中。如同嬰兒時期與母親共生的關係,以愛吞噬對方,這樣才不會被抛棄。但問題在於,憂鬱人格不願意發展自我,但也不允許伴侶擁有自我。因此這種披著過度窒息愛的保護衣,隱藏其下的是從害怕被遺棄衍生而來的權力欲望,是一種勒索的愛。如果沒有達到目的,則會以更強硬的手段來脅迫對方(比如自殘或自殺)來使對方產生罪惡感。
#憂鬱人格的侵略性
憂鬱人格的侵略性,來自於他們的道德優越感。在碰上人際衝突時,憂鬱人格因為怕失去,所以在需要據理力爭捍衛自己立場時,會轉向息事寧人的態度,說服自己小事別生氣,事情沒什麼大不了。刻意地允許自己被忽視,而為了補償自己心中的不平,內心會升起更大的道德優越感。象徵了自己是比較好的那個人,所以情操高貴要忍受一切,錯的都是對方,自己不必負責。這說明了低聲下氣的憂鬱人格長期扮演情操高尚的受害者,把伴侶變成一個有侵略性的壞人,則伴侶的罪惡感會日漸增加,若是他還生了病,伴侶將永遠逃不開罪惡感。憂鬱人格者沉重的愛情背面,隱藏著潛意識的侵略性。侵略性、罪惡感加上害怕被抛棄,吞下去的怒氣會逐漸攀升,由過度保護及自以為的謙虛,轉為抱怨、哀嘆及犧牲,終至自責、自我指控、自我懲罰,乃至自我毀滅。除了壓抑的情緒,還會伴隨著身體的症狀,藉著傷害自己報復一切。憂鬱人格者的低自我價值,其實來自心中的膽怯與壓抑的怒氣。
#環境因素
憂鬱人格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喜歡或拒絕、被愛或不被愛的初次體驗,取決於母親的眼神,和母親如何接觸及相處。一個擁有慈愛母親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若不幸擁有一個冷酷且拒絕愛的母親,則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造成憂鬱人格的環境因素中,母親的兩種錯誤態度是極其有影響力的。一是溺愛,永遠當孩子看待,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與學習。對這樣的母親而言,孩子愈來愈大,也就是快要不需要她了,於是就得愈牢牢抓緊他。嬰兒時期一旦哭喊,母親就趕快抱起他,扼止了孩子展現生命活力;或者小寶寶一旦不開心,她就用無窮的溫柔將之淹没,孩子根本沒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也無法為自己的不開心找到解決之道。她為孩子承擔一切,插手所有的事,把自己擋在孩子與外面的世界之間,用盡一切保護孩子。這樣的孩子從小就不能沒有母親,長大了也沒有屬於自己的願望,一切以母親認為的為主,變得懶散,希望別人來滿足他。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沒有渴望、志向與衝動,活在世上卻對任何事都插不上手,只好再度依賴他人。再則,孩子心中對母親的占有及讓他失去信心,其實會感到恨意,但若是說出心中部分感受,母親則會細數當年如何照顧犧牲,以激起他心中的罪惡感。而出於罪惡感與不安,他不再試圖解放自己。讓人透不過氣的親密感以及極度的依賴已顯而易見,孩子必須捨棄自我發展,否則將背負讓母親操心的罪惡。
二是拒絕,這是造成憂鬱人格的另一個環境因素。嚴厲、缺少愛、冷酷的母親,通常他們的童年經歷中缺乏做母親的範本,不太清楚小孩需要什麼。比如嬰兒時期,太過規律地餵奶,吃完後立刻被送回嬰兒床上,沒有足夠的愛心關注,或著母親時間不多,餵奶時總是匆忙及不耐煩,都會給孩子帶來過度的壓力。孩子還不會保護自己,也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只能絕望地忍受既定的事實,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期待的。這會形成憂鬱人格者最基本的感受:持續地處在沒有希望的狀態,無法相信未來,不相信自己以及未來的可能性,只學會要適應環境。悲觀主義者已成形,很難想像生活可以充滿快樂與幸福,懷疑自己不配得到真正的快樂,並且以避免失望的防衛措施來破壞他得到的快樂。典型的不要期望過高,失望就不會太大的悲觀者。
早期經驗到愛的剝奪,會對孩子產生雙面影響。一,容易變得太早就放棄。一個容易放棄自己需要,不會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人,當他看見別人毫不猶䂊就拿走他想要的東西時,很難不感到嫉妒。嫉妒心會使他產生罪惡感,並試著擺脫這種感覺。他會發展出一種態度,認為自己的克制是好的,把謙虛以及不要求加以理想化。二,孩子以為自己不討人喜歡,形成極深的自卑感。唯有體驗過被愛,才會覺得自己值得愛。若是不曾有這種經驗,會覺得問題在自己身上,產生自卑感。而嚴重的自卑感伴隨而來的,是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活在世上,活該如此。
#憂鬱人格的正面特質
健康但帶有憂鬱傾向的人,可以透過宗教信仰獲致熱忱與生命深度,或者藉由服務與奉獻發展出自己真正的自我價值與力量。如照顧、協助、服從他人的工作,樂意付出,發揮他們有耐心又善體人意的特質。社會服務、福利、醫護、心理治療、公益事業等母性類職業都適合。這類人格特質健康的人通常深具同理心,也願意助人且接納別人。貼心、體貼、寛宥及耐心、虔誠,將成就歸功於他人更甚自己,是很棒的謙遜。
illustration: pinterest
心理學家fritzriemann對於恐懼原型人格的論述 在 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 - 博客來 的相關結果
書名: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原文名稱:Grundformen der Angst,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4772018,頁數:304,出版社:商周出版 ... ... <看更多>
心理學家fritzriemann對於恐懼原型人格的論述 在 【好書推薦】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 ... 的相關結果
這四種需求形成四種恐懼的原型,分別如下:1、害怕將自己交出去;2、害怕做自己;3、害怕變化;4、害怕必然性。 本書是德國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慕尼黑 ... ... <看更多>
心理學家fritzriemann對於恐懼原型人格的論述 在 Fritz Riemann - 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 摘要 的相關結果
Fritz Riemann 《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 摘要 ... 心理學上稱這種人過度把自己隱藏起來,自我界線太過分明。分裂人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