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yd試用活動 Stryd跑步功率計正式登入臺灣!
因為大多數跑者對Stryd與跑步功率都很陌生,Stryd 跑步功率計 TW 舉辦一個搶先試用活動:
登記時間:即日起 - 2019/11/29(五)23:23:59
試用期間:2019/12/02(一)- 2020/01/06(一)
登記申請:https://forms.gle/TStEHXisYpJ5NWxSA
*詳情請參考活動內容
==
#Stryd跑步功率是什麼?
功率Power=力量Force x 速度Velocity
是功率的公式(讀書時代每個人應該都學過!),用來計算力量F產生的速度。對於大多數的競技運動,運動員有力量還不夠、還要有速度,得到功率數據對於訓練非常有幫助。
自行車擁有悠久的功率訓練歷史,「踩功率」早已被視為常規訓練的一環。然而跑步因為動作與環境變數太多,一直無法有好的量測方式與器材,直到Stryd的出現,這是個很大的進步。
Stryd能「計算」出跑者在跑步時輸出的功率,目前第4代還能把「風」的因子納入考慮(第4代Stryd上有進風口)。
對我來說,#功率數據比心率與速度更好用,不會被被地形、氣候、疲勞等因素干擾,對訓練與比賽策略都非常有幫助。針對已經有Stryd的學員,都會以功率訓練為主軸。
--
更多Stryd的資訊:
譽寅教練有非常豐富的功率訓練經驗,在他的粉絲專頁 羅譽寅 LO U IAN、或部落格(https://uiantraininglog.blogspot.com/)找到更多關於跑步功率與Stryd的知識與資訊。
輸出功率公式 在 飛教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淺談如何利用簡單的生物力學公式找出適合自己的爆發力訓練菜單🤔🤔
結論:如果說有一個領域,是必須要熟悉後才能了解身體的運動模式,那生物力學絕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文長慎入~~~~~~~~~~~~而且這篇裡面有數學概念@@
飛教練前陣子,跟一位讀研究所時認識的老朋友,在討論排球的爆發力訓練菜單,他表示最近跳躍時,好像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才能到達最高點,畢竟我這位朋友,接觸排球的時間,跟我接觸健身的時間幾乎一樣,所以跳的技術上就算沒有非常卓越,但絕對不會是新手等級,所以就在猜是不是訓練上出了問題(或是變胖了,誤),有時候晚上睡前都會想想他的問題,最近利用了一些簡單的生物力學公式,好像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飛教練是利用這三個公式去假設的 (當然都假設是直上直下的運動軌跡)
1. 力量(Force) = 質量 (可以想成是負重的重量) * 加速度(地心引力 9.8 )
2. 功 (work) = 力量 * 距離 (動作的行程)
3. 功率(爆發力Power) = 功/時間
這三個公式是非常有關連的,如果”重量”越重,就會產生越大的”力量(Force)”
如果我們的動作”行程”完整,讓”距離”最大化,那就會產生越大的”功(work)”
在完整的行程上,意思是模擬比賽時所需的最大移動軌跡而已,當然這邊暫時先不談彈震訓練所給予肌梭的刺激。
如果訓練一組用最短的”時間”做完,將時間最小化,那麼就可以產生最大的”爆發力(Power)”!
OK!講到這邊如果頭還沒暈,就請繼續看下去。
那我們就必須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所以從源頭,也就是從負重開始著手,相信有在訓練的人都可以想像,當我們在做1RM的時候,那一下,一定是相較其他較輕的重量,必須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想想健力比賽,選手仰天長嘯的樣子),所以如果有考慮到時間最小化的問題,我們就必須要找出適合的重量,讓功(work)最大化,時間(Time)最小化,才能讓功率(Power)最大化。
最後根據肌力與體能第四版書中的建議,模擬你競賽的需求,如果是單次爆發的(舉重、跳高…),大概80~90 1RM的重量,每組做1~2次,如果你是籃球或排球選手,需要多次跳躍的,以75%~85% 1RM的重量,每組做3~5次。就可以在功(WORK)最大化和時間(TIME)最小化的情況下完成爆發力訓練組時,最大的功率輸出,將訓練最佳化。
所以稍微去調整一下訓練的重量和一組完成動作的時間,過一陣子之後再看看有沒有甚麼變化,希望會有好的結果。如果文章中有寫錯的地方,或是有更好的建議,也麻煩告知我一聲,彼此交流一下,一起進步。
#ACE #CPT #NASM #CES #IFBB #FNI
#PersonalTrainer #一對一私人教練 #說書團 #說書團精神 #增肌減脂 #健康瘦身 #安全運動 #運動矯正 #運動營養 #基礎皮拉提斯
#基隆上課地點 #自由重量健身俱樂部
#台北上課地點 #阿基里斯FitnessBar
圖片來源:https://woundero.wordpress.com/2013/02/17/volleyball-1/
輸出功率公式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用Vector量化踩踏技術】
作者:羅譽寅;編輯:徐國峰
https://youtu.be/jOFxyuGWeoE
最近譽寅在專研我們最弱的一塊:功率訓練。他把功率訓練的相關知識消化吸收後,整理了接近兩萬字的稿子出來。今天完成了初稿,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部分成果,也是我最有興趣的一塊:量化踩踏技術。
如果我們把曲柄當作時鐘來看,1點到5點之間為主要的「施力區」,在此區間內所施的力都能有效地為腳踏車產生動力,其中又以3點鐘方向產生的力矩最大(因為力臂最長);12點跟6點則分別是下/下死點,因為在這兩點沒有力臂,所以不管踩得多用力對前進都沒有幫助;至於後半段的7-11點,可說是踩踏技術優劣的分水嶺。
我們回到曲柄上以機械的角度來看,如果能夠對踏板進行360度均勻地施力當然最具效率,就像引擎一樣把動力平均施加到齒輪的每一個齒片。但實際上我們的腳天生就不適合這種運動模式。人類演化至今,發展出強壯的股四頭肌,再加上地心引力的關係,往下踩這個動作對於這雙腿來說可說是習以為常。但往上提又是另一回事了,除了負責上拉的肌群(在大腿上方的髂腰肌與腿後肌群)相對比較弱之外,還得要克服地心引力,所以要透過提拉來驅動後輪就會費力很多。
用力往下踩人人都會,差別就在於能產生多大的功率而已。踩踏技術的關鍵是:
◎下踩時另一隻腳的重量是否完全離開踏板,又不花多餘的力氣提拉。
◎上拉結束後能不能順暢地劃過下死點。
◎腳掌過死點後從7-11點,沒有任何重量留在踏板上,也不用提拉來驅動踏板。
我們都知道當前方腳處於3點鐘方向時,踩踏最有效率,但與此同時如果後方腳「完全沒有做出上提動作」,那麼整隻腳的重量(約10公斤)就會成為前方腳的阻力。試想想每轉動曲柄一圈所輸出的功率除了要用來驅動腳踏車前進之外,還要克服這10公斤的重量,就好比綁著10公斤的沙包去跑步一樣,既跑不快也跑不遠。
如果想要拿掉這個「沙包」,訓練雙腿提拉的技巧是不二門法,只要能夠在7-11點時作出適當的提拉,下踩的力量就能夠全作為前進之用了。但問題來了,究竟我們如何得知自己已經懂得運用這套技術呢?換一個問法,我們要如何得知這額外的10公斤已經不見了?
以往在只有大盤式跟花鼓式功率計的時代裡,雖然可以知道總共輸出了多少功率,為體能訓練這一塊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但有關踩踏技術的層面大家仍都只能「憑感覺」,技術好不好只有自己才知道。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年在市面上已推出了好幾款分腿踏板式的功率計(例如Garmin Vector),這種設計的好處在於能夠針對單腳進行個別分析,現在的你不只可以知道功率輸出有多少,也可以知道左腳還是右腳用力比較多、甚至連踩踏技術也能夠作出量化,接下來介紹的兩項數據,正是踏板式功率計所帶來的新意義。
【有效扭力】(Torque Effectiveness)
下圖是一名自行車手踩動曲柄一圈的功率示意圖,X軸是曲柄的角度,Y軸是輸出功率的大小。從這圖中可以觀察到兩個關於踩踏的重點:當曲柄在0度到180度之間,所產生的功率是最大的,特別是在90度時(3點鐘方向),出現功率值的最高峰;另外,在過死點之後(180度之後),會出現負功率,代表此時所產生的功率完全無助於自行車前進,甚至會減少正功率。
負功率的產生正是因為腿部的重量還留踏板上,使它成為另一隻腳往下踩時的負荷之一。
圖:http://ppt.cc/fWA~
◎P+ 代表正功率,是踩踏到曲柄的力量(90度時的力矩最大)
◎P- 代表負功率,即無助於前進的功率
◎有效扭力 = (正功率+負功率)÷正功率×100%
從公式可見,當後方腳所做成的負功率越小(或等於零),有效扭力就會越大:「這正是判斷技術好壞的關鍵」,當有效扭力為100%時,代表單腳轉動一圈時完全沒有產生任何負功率(在7-11點沒有重量留在踏板上),所有的功率皆轉化成向前的動力上。
有效扭力跟踩踏的迴轉速有很大的關係。迴轉速愈高(>90rpm),愈難達到較高的有效扭力,因為後方腳會跟不上踏板,造成越多負功率。但如果要刻意加快後方腳上提的速度,又會容易造成上拉肌群的疲勞。基本上對於在平路或下坡的時候,由於慣性較高,負功率對前進的影響不多,所以有效扭力只要不要低於60%就足夠了。
在迴轉速較低情況下(<80rpm),通常是爬坡的時候,上拉技術優秀的選手的有效扭力大多會處於90%以上,主要是因為踏板的移動的速度較慢,後方腳很容易就能跟上,甚至有可能會在7-11點方向之間產生正功率。
有效扭力在爬坡時是非常重要的數據。如果選手不善於上提的技術,在爬坡時只會更慢、更費力。假設現在有兩名體重同樣是60公斤的選手同時進行爬坡:
A選手輸出250W,擁有良好技術的他有效扭力為95%
B選手輸出300W,但有效扭力只有70%。
現在我們來分析誰會爬得比較快。如果單從功率大小的角度來看的話,B選手擁有絕對的優勢,因為在相同體重的情況下,他可以輸出300W,功率體重比高達5W/kg,而A選手只有250W,功率體重比只有4.2W/kg。但我們再來看看他們的有效扭力,B選手的有效扭力是70%,代表在這300W當中,只有210W是有效用來驅動腳踏車前進,其餘的90W被浪費在克服後方腳的重量上。反觀A選手,有效扭力為95%,所以他有高達238W是用在前進上,比起B選手的210W還高出28W,速度自然也會比較快。因此,A選手雖然功率輸出較B選手差,但擁有優異踩踏技術的他把輸出的功率運用得淋漓盡致,所以還是比B選手更快攻頂。
【踩踏平整度】(Pedal Smoothness)
現在我們知道產生負功率是不好的,那是不是都把後方腳用力往上拉就是最好呢?當然不是。接著要介紹的「踩踏平整度」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由於人類雙腿的生理構造,天生就較適合往下踩,所以當我們轉動曲柄一圈時,0度到180度之間加總起來的力量(下踩)會比起其他角度都還要高。踩踏平整度是計算曲柄轉動一圈後,其平均功率與最大功率之間相差多少的百分比,數值越高,代表一整圈的功率越平均。
圖:http://ppt.cc/JNrs
◎Pmax 是轉動一圈中的最大功率值
◎Pavg 是轉動一圈的功率平均值
◎踩踏平整度=(轉一圈的平均功率轉動)÷(圈中最大功率)x100%
但我們知道,要讓雙腳達到100%平均用力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上拉肌群的力量比起下踩肌群弱太多了,下踩的力道一定會比上拉的高且更有效率。如果我們把後方腳刻意快速往上拉,前方腳輕輕的往下放時,踩踏平整度會明顯提高,但同時你會快速感到疲勞,因為身體根本不習慣用力地上拉。因此可以知道這種騎法是沒有效率的,7-11點鐘方向並不是拉得愈用力愈好。
根據統計,踩踏平整度只要在10-40%之間就屬於在正常範圍內,所以我們其實並不需要過份上拉來取得更高的踩踏平整度,只要維持在10-40%便已足夠。
功率踏板的好處,除了能夠看出兩腳下踩的用力程度是否一樣,還能量化「有效扭力」、「踩踏平整度」,這些三種據,能讓我們更具體地瞭解自己踩踏技術的優劣。
輸出功率公式 在 擴大機的輸出功率是怎麼算的?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文章關鍵字 輸出功率 ... 有個不對勁的地方,交流值的功率計算,無法用電壓乘電流得知功率的 ... 拉普拉斯等)這樣就可以使用基本電學所有公式在換回時間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