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小說六部曲:你只能變成五千年沙漠裡的一粒砂】
妳去過沙漠嗎?可能很少人有過這種體驗:眼前是一片不可思議的金黃,延伸到無邊無際,甚至超出妳的想像力之外。那壯大的視覺奇觀,很容易令妳誤以為,整座星球早已經被這片沙漠覆蓋。
這種震撼甚至強大到令妳屏住呼吸……而當妳的自主神經開始發揮機制時,隨著空氣順勢鑽進鼻孔的細砂,將會刺痛妳的鼻腔。當妳發現,這刺痛其實意味著妳正呼吸著這奇觀的一部分時,也代表著妳正在接觸、接納、與不由自主地化為沙漠的一部分。
也許妳沒有去過沙漠,但妳仍然可以透過眼睛「吸一口」沙漠——閱讀《沙丘》六部曲,妳就能成為遙遠銀河裡那顆沙漠行星的一部分,享受壯麗、華美、殘酷、失落與茫然,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飄散在千年宇宙帝國的空氣中。
很難用文字或影像形容沙漠,而很難想像小說家法蘭克赫伯特,是如何用文字構築這片虛構的宇宙沙漠。50 年代,美國政府農業部研究如何透過植披來防治沙漠化現象,而赫伯特原本要以此為題,寫篇分析論文,但是他研究地越深,卻對這個「植物 vs 沙漠」的概念越發著迷。
最終這篇論文一直沒寫完,赫伯特倒是寫了一本新小說,描述遙遠星際裡的沙漠星球上,武裝勢力搶奪香料的浩瀚史詩。這個《沙丘》的誕生緣起有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趣味,但是這片柳蔭卻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還有野心、還要漆黑。
江湖傳聞,喬治盧卡斯借用了《沙丘》的元素,寫成了《星際大戰》的故事。史詩人人會寫,卻不是每篇史詩都能輕易抄襲,更何況是無法用一句話形容的《沙丘》——上段「浩瀚史詩」云云只不過是極為浮面的形容。
很難想像法蘭克赫伯特的經歷,因為單從《沙丘》看來,這位小說家應該有地理學家背景、歷史學家背景(應該特別了解英國玫瑰戰爭時期的宮鬥歷史)、生物學家背景(了解沙漠動植物生態與演化)、宗教學家背景(對於政教合一制度時代與宗教如何影響宮闈知之甚詳)等等,這讓《沙丘》描述的不止是一段冒險故事而已,而是一個栩栩如生、設定完備的宇宙。
那裡有前所未見的珍奇異獸、特殊的風土民情、政治經濟宗教三方角力的社會氛圍。你能說《沙丘》是科幻小說、是戰爭小說、是歷史小說、是超能力少年冒險小說、是王子復仇記、是宇宙版的《冰與火之歌》與《三國志》……用一句話形容《沙丘》,誰都辦不到。
法蘭克赫伯特曾說過:「有人說(《沙丘》)是一部宗教批判小說……很多人說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套哲學小說。以我的觀點,我能接受它被稱為科幻小說……但無論如何,我不關心他們怎麼稱呼《沙丘》、我不關心他們會不會把《沙丘》放在寫著『科幻類』的書架上。」
赫伯特沒說的是,《沙丘》系列要說得更多。
好吧,我們可以很不禮貌地說,《沙丘》就是一部塞滿各種奇想設定——而且不像維基百科那麼枯燥、仍然很好看的小說。但這樣仍然代表著我們小看了《沙丘》,因為《沙丘》還有續集:《沙丘:救世主》。
在前集法蘭克赫伯特已經鋪陳好一個完美的沙丘宇宙,搬演一套亡族王子復國的傳統戲碼,但到了《沙丘:救世主》,已經成為銀河裡最有力量的王子保羅,卻仍然要與其他勢力拉扯,甚至與自己拉扯——以他偉大的形象為名,一場聖戰已經爆發,而渴望平凡生活的保羅,必須著思如何找到自己的接班人,並讓自己的帝國長長久久地延續下去,最終讓保羅不再是「保羅」。但是這個把沙丘星球扛到全銀河最高高度的偉人,怎麼能夠一走了之呢?而身邊他最親近最關心的人們,又怎麼能不受到波及呢?
這看來讓故事進入了開國君主的治國困境裡,但是《沙丘:救世主》不只如此。換個角度,它同時也在分析服從與領導的議題:
為什麼我們會死心塌地的服從一個被我們稱為「領導」、「皇上」的人?而為什麼我們願意為這個領導犧牲一切?而當領導做出了與我們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決策時,我們又該堅持這份忠誠到什麼時候?
赫伯特從多個面向深入一個已經很複雜的故事架構,試著在這些角度裡解釋他對於現實社會議題的論述:如同他曾批評劃地為王的美國邪教教主吉姆瓊斯,瓊斯讓自己的 900 多名信徒集體自殺,釀成震驚社會的「瓊斯鎮慘案」。
《沙丘:救世主》的故事發生在《沙丘》的 12 年後、而下一本小說《沙丘之子》故事發生在《沙丘:救世主》的 9 年之後 、再來的第四集《沙丘:神皇》發生在《沙丘之子》故事的 3,500 年後……乃至第六集《沙丘:聖殿》結束為止,這六本由法蘭克赫伯特撰寫的《沙丘》系列小說,講述了超過 5 千年的銀河歷史,赫伯特的創意從有形的社會文化與動植物設定,延伸到形而上的意識、概念、生死等等議題。
儘管我們早在第一集的《沙丘》裡,就見識到保羅因為香料而啟發的超能力有多麼驚人:他可以看到無數個尚未發生的未來、他甚至可以心念一動就改變自己身體的分子結構。但如果讀者因此感到驚訝,那他們驚訝地太早了:
《沙丘:救世主》出現了可以保存人類意識到永久的生化技術,甚至可以將已死之人的意識轉存到生化人身上,使他永遠地「活下去」;而《沙丘之子》裡,意識與肉體甚至可以穿越物種的隔閡,讓渺小的人類與巨大的沙蟲合為一體,成為能有自由意志又刀槍不入的宇宙最強存在。
《星際大戰》、《冰與火之歌》、《時間之輪》、或是《戰鎚 40,000》這些由《沙丘》啟發而成的後世作品,都像是《沙丘》系列這條宇宙長河裡的一瓢江水而已。沒有小說能像這個系列涵蓋了這麼多的題材與議題,而且這個系列的六本小說,每一本都在顛覆或超越上一本小說的格局,更大、更壯觀、更虛無飄渺,它絕對能挑戰讀者想像力的極限,但另一方面也向讀者展示了人性的極限:
《沙丘》系列展示人類的多樣情緒,而後分解與剖析這些情緒,將它們放進時間長流之中,看看這些能夠操控人類做出各種舉動的情緒,在時間無情地沖刷之下,如何變質、衰退、轉化成新的樣貌。
我們曾經相信的愛、信任、與忠誠等等信念,也會在錯綜複雜的情節裡,合情合理地轉變成我們認不得的模樣。有人說,偉大的小說最終都會碰觸到佛家思想,而在《沙丘》系列裡,無論是多邪惡的詭計、多正直的信念、多麼難以割捨的愛情與親情,最終都如佛家說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照見五蘊皆空」。
就像我們開頭提到的,「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閱讀《沙丘》系列很難不感受到如墜五里霧中的漂流感。赫伯特一定清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能陷入的無助感,他在《沙丘》裡留下了這句話,彷彿在安慰讀者們不用擔心,既來之則安之:
「你不能透過停下整個過程去了解這個過程,而必須隨著過程的推進繼續理解、必須繼續參與、並隨著過程進行下去。」
隨波逐流、隨波逐流。你會在電影《沙丘》裡持續聽到這句台詞。
赫伯特對自己設計的世界觀與文字功力的自信心可見一斑,而事實上也真的是這樣,第一次閱讀《沙丘》系列小說時,未必能夠很清楚每個橋段裡真正想要傳達的意義是什麼——你必須了解,要描述一個能看透未來、過去、與無數平行宇宙的角色的心智是多麼困難。
但是,後來的劇情幾乎都能穩穩地接住掉隊的讀者,至少讓妳清楚這些橋段之間的因果脈絡,並且依然讓妳得到該有的感動或心碎。
多年來,台灣讀者一直沒有辦法親近這套赫伯特的曠世巨作:從來沒有台灣出版社出齊全六本的《沙丘》系列——我還記得拿著《沙丘:神皇》原文小說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的痛苦回憶。
如今,這片宇宙沙漠終於蔓延到了寶島,這當然是讀者之幸:因為我們有了一個放飛自我的機會。這片沙漠正在招呼著你,吸引你進入一片浩瀚的未知,引誘你拋開所有成見(還有大把時間),陷入、沈迷、困在《沙丘》系列的上下 5 千年的歷史之中,然後樂不思蜀、然後想到赫伯特沒寫出第七本《沙丘》就離世,不禁哀痛莫名。
(原文刊於《沙丘》小說六部曲導讀附錄本)
◈◈◈◈◈◈◈◈◈◈◈◈◈◈◈◈◈◈◈◈◈◈◈
我覺得沒有人能把《沙丘》說得清楚,事實上也不應該說得清楚,那片沙漠的全貌,需要你自己感受……所以本來我很抗拒寫的XD
我昨天說過了,我覺得電影拍得很好。但是,電影畢竟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的一種「個人解讀」,這片沙丘該長成什麼樣子,在你的腦海裡可以是完全不同,而這是你翻開書頁就能在內心開始構建的工程。
這套六部曲終於出齊,第一集書皮是電影海版,堤摩西柴勒梅德無論過去有多帥,這部電影裡他又帥出新海拔。不過,小說原本設計的封面也很美,而這層電影海報書皮是可以自由取下的,一書雙封面的設計真是感恩感謝。
不過我自己私心覺得,儘管六本大書擺在書架上真是氣派氣質,但是、但是、《沙丘》超過七百頁的厚度真的是折煞手腕,我還是推薦看電子書比較環保……不是環保、是「體保」、保護您的玉體。而且誰能帶著七百頁上山下海呢?我用一隻手機,就能把沙丘星帶著走、帶到馬桶之上(每次都用馬桶舉例實在是……
《沙丘》是大王最喜愛的長篇(實在太長了)科幻小說系列,6年前大王第一次寫,陸陸續續地寫到現在,內容乏善可陳,實在沒把握能把諸君推落深坑,可能還讓各位誤會一直洗版。現在終於有機會,大家可以親自品味這個系列,看看大王說的是不是又過譽了🤣。
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 購書訊息:
📙 沙丘六部曲【限量書盒珍藏版+導讀手冊】
🔔 網路通路目前預購熱銷一空,可改訂購 #無書盒一般版套書。若仍想珍藏書盒版套書,9/8正式上市時,可前往全台實體書店購買。
高盧戰記電子書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唯有離開,你才會出發﹞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離開組織,我也沒打算太去說明其中的原因,無論如何,它還是一道癒合中的傷疤,我想讓它結痂,之後淡化,直到消失在我的記憶中。如果沒必要,我不想提起。
但是當「人資小周末」的創辦人盧世安來找我談「中年危機/中年轉機/中年契機」,大概是世安值得信賴﹑拍攝的環境令人心安,我很自然地說起這件事,也想讓大家明白一個可能性,離開組織,還是可以活得很好,甚至是更好。沒錯,我想跟你說:
「唯有離開,你才會出發。」
像我這種不變動的人,每份工作做上10年或20年,要離開是很難的事,除非有人用力推我一把。說起來,每次離開一份工作,大都不是我自願,而是被迫,原因都有些莫名其妙。
不過我從不抱怨,因為事後我都很慶幸自己能夠離開,因為原來的工作環境已經產生變化,不再適合我發揮;而且離開後,我都再更上一層樓,做了很多事,也變得更強大。
像我在前年10月離開組織後,從職場作家跨到一個全新的維度,有了不同的身分,做起斜槓教練,也經手多件打從出娘胎起從未做過的新鮮事,比如:
1. 直播40場
-每一場動輒1~2萬人觀看
2. 錄製影片
-最高的紀錄是一支超過30萬人觀看﹑3萬人分享
3. 開課當教練
-一年多以來,全台灣有數千人上過我的課
如果我還留在組織裡,大概就是日復一日﹑原來的模式不變,不會像現在學了很多事﹑做了很多事,和很多不同的人一起工作,並教出不少成功的斜槓,在他們的眼裡看到希望的亮光。可是這些事對我而言,一點都不簡單,是很大的挑戰。來,我告訴你,我突破了哪些盲腸:
1. 我不善於言詞
--你看這支影片就可以感覺到我經常話不成句,可是你卻愛聽,因為我有乾貨與誠意。
2. 我的個性內向
--你一定想像不到,從年輕到前年,其實我是不照鏡子,對自己非常沒自信,可是你卻喜歡我,因為我就是你的鏡子,你在我身上找到自己。
3. 我有社交恐慌症
--連跟熟悉的學姊約見面,我都要緊張2天,一直在想見了面要說什麼才不會冷場,可是我卻可以經營fb粉專,擁有6萬多名粉絲。
所以我常說,要感謝那些對自己不好的人,按照佛家的說法,他們是來幫自己逆增上緣。只不過他們不是慈眉善目的菩薩,而是怒目而視的金剛,非得用力推自己一把﹑踹自己一腳,才能讓遲鈍的我們接收到訊息,走出舒適窩,啟程接受挑戰,這也是神話學大師坎貝爾說的「英雄之旅」,最後我們會一一克服所有困難,凱旋歸來,並且獲得重生,對生命有了更清晰的見識與體悟。
我相信,這次新冠疫情讓不少人提早遇見中年危機,那麼建議你來看這段我與盧世安對談的影片,持續5天,每天10分鐘,一定可以找到出發的力量。如果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夠改變,你一定也可以!
#職場斜槓
#尹星知識管理學院
*** ***
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
或點此直接加入:https://line.me/R/ti/p/%40bfj9781d
更多洪雪珍老師影片:https://reurl.cc/jD2nn
【教你強大 Be A Star】課程資訊:https://lihi.cc/KM8OI
*** ***
洪雪珍最新力作<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
在各大書店與網站都可以購買
-博客來:https://goo.gl/zqRv5c
-金石堂:https://goo.gl/uzEGpG
-誠品:https://goo.gl/DhCcHe
-電子書獨家>樂天KOBO:https://goo.gl/GLKKXI
高盧戰記電子書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誰適合讀阿德勒
昨天花了將近15個小時
重新整理了阿德勒父母學的內容
並且製作成134頁的投影片
完成時已經是凌晨一點鐘
但是大腦運轉下實在無法入眠
於是就點擊了 冏星人Kyon 的直播影片
聽聽冏大為何要談「憂鬱的人別讀阿德勒」
我快速地聆聽後
也將自己的心得打成了一篇落落長的文章
然後在發文的前一刻
瀏覽器就當機了!
所以現在這一篇
是我原本要睡到中午12點
卻在早上9點醒來就睡不著之後
重新完成的心得感想
學習阿德勒的這十年
更能夠悅納自己
也就更能夠悅納所發生的各種狀況了
#憂鬱的人別讀阿德勒
我很認同冏星人所談的
「憂鬱症是一種大腦的生理疾病」
其實我們在談心理學的時候
談的不是「心」而是「腦」
(所以應該要改稱腦理學?)
因此冏大以她個人的心路歷程
建議中、重度憂鬱症的朋友別讀阿德勒
#冏星人實踐了阿德勒
然而我在冏大的直播當中
看到了她在實踐著阿德勒的理念
首先是 #勇氣
要開直播談自己的狀態
甚至回頭談自己曾經推薦過《被討厭的勇氣》
而今卻告訴大家不要讀這本書
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而阿德勒的心理學也可稱之為「勇氣心理學」
再來是 #社會情懷
這次直播是高社會情懷的展現
讓更多身處於憂鬱症所苦的人
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也讓不熟悉憂鬱症的人(像我)
更有機會理解這項病症
也更能同理患有憂鬱症的人
還有 #課題分離
在直播過程有人在聊天室裡鬧場
發送攻擊式的言論
冏星人也是直接就決定封鎖對方
這正是課題分離的展現
我們無法決定別人怎麼做
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怎麼做
#為什麼我讀阿德勒
阿德勒曾說:
「用他的眼去看
用他的耳去聽
用他的心去感受」
這篇心得並不是要反駁冏星人的論點
因為我沒有憂鬱症的經驗
我想表達的是自己的觀點
就從「為什麼我讀阿德勒?」開始吧
#教養黑暗期
10年前綠豆4歲、粉圓2歲
我們正身處在「教養黑暗期」當中
兩兄弟的生理需求截然不同
綠豆不愛睡覺、粉圓很愛睡覺
綠豆需要大量的活動、粉圓還在熟悉自己的身體
我常在演講笑說
那兩年的時間裡
我每天生氣的次數比喝水的次數還要多
這是真的
雖然自己很努力地閱讀各種教養書籍文章
但試過各種方法都無法真正解決我們親子之間的狀況
於是最直覺的「暴力」教養法
就被我不斷地使用著
每天綠豆粉圓睡著之後(終於)
我又陷入了深深地懊悔
懊悔著為什麼要對他們這麼兇?
為什麼要打罵他們?
我不是最不想要當一個打罵孩子的爸爸嗎?
然後隔天醒來
一天照舊重新上演⋯⋯
#孩子的挑戰
我一開始並不是直接認識阿德勒的
(當然也沒法認識,因為阿德勒早已過世)
而是閱讀了德瑞克斯《孩子的挑戰》這本書
書中有超過100個真實案例
所描述的狀況
許許多多也在我家上演著
於是我嘗試著練習《孩子的挑戰》書中的建議
從「了解孩子」開始
然後「鼓勵」
再來理解原來孩子的不良行為並不是故意的
其背後有著我和孩子都不知道的「錯誤目標」
我們組成線上讀書會
每天暢談運用這本書的酸甜苦辣、心酸血淚
然後隔天醒來
我開始不一樣了!
孩子還是可能有著同樣的行為
但因為我看孩子的角度不同
我有了不同的回應之後
孩子和我就開始「改寫劇本」
當然劇情並不是馬上進入「幸福快樂的日子」
而是開啟了「教養排毒期」的序幕
我在嚐試新方法對應孩子
同樣的
孩子也在嚐試新方法回應父母
而且很多時候
孩子的方法一點都不客氣
#踩地雷
我和剛開始學習阿德勒的父母聊到這段
會用「踩地雷」來形容
過去我們在親子關係中埋藏了很多地雷
現在我們開始拆地雷了
而孩子則開始踩地雷
如果我們的速度不夠快
就會被孩子踩到然後爆炸
我們要接納自己爆炸的狀況
只要比前一天好一點即可
就像我在演講的最後所談到的
「我們成為當責的父母即可
而不是追求當一個完美的父母」
#認識阿德勒
真正認識阿德勒
是在練習《孩子的挑戰》兩年之後
我覺得「學生準備好、老師就會出現」
如果一開始我就直接閱讀阿德勒
可能也不會認為對我有幫助
正因為我從「實務」的《孩子的挑戰》切入
感覺到受用了、改變了
再開始理解阿德勒學派的核心
反而更能理解
這也是我們的線上讀書會
一直到接下來的第五期
我們才拿起阿德勒原著的《心理學講義2》的原因
#被討厭的勇氣不是要你被討厭
我知道多數台灣的讀者
會認識阿德勒
是因為岸見一郎所著《被討厭的勇氣》
然而岸見一郎在第二集一開始也寫到
「大家都誤解了阿德勒的思想」
但他應該沒想到
(或是正因為他想到,所以才在第二集寫了這篇)
許多人對阿德勒的誤解
正是來自於《被討厭的勇氣》吧!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別誤解了「被討厭的勇氣」》
https://jetinchao.poedu.org/1419/
摘錄如下:
----------
然而單從書名《被討厭的勇氣》來看,卻很容易讓人誤解、誤會、誤用。
不少人把重點畫在「被討厭」三個字上,或許認為有心理學大師的著作背書,自己就可以為所欲為的當一個「被討厭的人」吧?
攻擊他人、嘲諷他人、把別人貼上某些病症的標籤⋯⋯,然後還大言不慚的認為自己很真、很直白、很有被討厭的勇氣。
事實上,這樣的人的確做到了「被討厭」,但卻往往是「最沒有勇氣的人」。
----------
阿德勒談的是「勇氣」
並不是要我們「被討厭」
而是回到個體
理解我們沒有辦法取悅每一個人
因此即使有別人討厭我們
那也是對方的選擇
我們要做的
就只是放下這段關係而已
#阿德勒沒有否定心理創傷的存在
也因為《被討厭的勇氣》第一章的名稱
「否定心理創傷」
更是造成許多正陷在心理創傷的人很不好受
我想這也是冏星人認為憂鬱的人別讀阿德勒
然後說阿德勒是「一帖猛藥」的原因吧!
在我這幾年的學習
我個人認為
阿德勒本人應該不會如此輕易就「否定」一個狀態
因此我使用電子書搜尋阿德勒原著
《心理學講義》
當中只有出現1次「否定」
而《心理學講義2》
則只出現2次「否定」
分別為:
----------
我們都知道疑神疑鬼的人永遠只會費心猜疑,因而一事無成。但是,當他們採取否定立場說「我不做」時,通常都是心口如一,真的會收手不做。
聽到這種否定性的責備,兒童很少不被深深刺傷。不過,也有些兒童會藉由貶低自己的天賦和能力來自我保護。
對此,寬容是一種必要的素質,特別是對於教師而言,對新的心理學觀點抱著開放的心態是很明智的,即使這些觀點和我們至今所持的看法互相矛盾。從今天的情況來看,我們也沒有權力斷然否定教師的觀點。
----------
從這兩段文字來看
阿德勒本人認為「否定」是會刺傷他人的
我們也沒有權力「斷然否定」他人
回頭搜尋《被討厭的勇氣》第一集
則是出現了38次的「否定」
因此看起來
否定心理創傷存在的是岸見一郎
不是阿德勒呀!
我也發現岸見一郎有記錄阿德勒對於「心理創傷」的看法: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創傷的相關論述中是這麼說的:「無論任何經驗,它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心理創傷)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我自己在解讀阿德勒這一段文字時
並不會覺得是「否定心理創傷」
而是給予對方另一種「可能性」來看待心理創傷耶!
在「知乎」也有人問到同樣的問題
當中有個解答我也很認同:
----------
這肯定是個誤會,阿德勒從沒否定創傷,不論是否定創傷的存在或是影響。阿德勒主義認為人的意識可以決定自我發展,人的經歷(包括創傷經歷)對心理發展的影響取決於我們的主觀認識,即我們賦予事件的意義。他說創傷可以修復,這不是說創傷不存在,至少在妥善處理之前是存在不良影響的。他認為創傷的影響是可逆的,處理得當的創傷可以轉化為成長的契機。這樣,心理咨詢才有發揮治愈作用的餘地。
作者:岑CHEN老師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876260/answer/301812316
來源:知乎
----------
#盡信書不如無書
當年身陷「教養黑暗期」的兩年
我也是翻閱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教養書籍
有建議要數一、二、三的
有建議要設置冷靜椅並要求孩子乖乖坐在上面的
有建議要用手掌而不用棍子打孩子的⋯⋯
因此我認為
「沒有好書、壞書
對自己有幫助的就是適合讀的書」
這一年我「外插」學習了許多和阿德勒近似的內容
像是馬斯洛的需求理論
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
葛拉瑟的現實療法和選擇理論
依附關係、依賴劇本
以及正念減壓⋯⋯等等
都是因為「我準備好了,所以書本自然出現」
(當然偶爾還是要逛一下書店,我都逛網路書店)
不要因為冏星人的標題
就否定了阿德勒的書
也不要因為綠豆爸的心得
就愛上了阿德勒心理學
找到自己所需要的
才是最重要的!
阿德勒曾說:
「也許會有沒人想起我名字之時,即使有阿德勒學派存在,我的名字也可能被忘記,但就算這樣也無所謂,因為在心理學領域工作的所有人,都會像是和我一起學習般,進而付諸行動吧。」
--工商時間--
今天(10/26)下午2點
我在 TutorABC-T館 有公開講座
現場可以直接報名喔!
歡迎大家前來
無法親臨現場的夥伴
主辦單位也開了線上直播的平台
大家可以點選下列網址報名參加:
https://www.tutorjr.com/count.asp?code=ypyKXoQojO
另外11/9(六)下午2點
粉圓媽也要在同一點地點公開演講
從阿德勒父母學的角度談「成為情緒的主人」
目前已經開放報名囉!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0912035340899183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