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化跑步功率訓練》(Run with Power)書中第五章探討影響「跑步效率」的因素,作者Jim Vance分類為四類型因素。
「生物力學與肌肉骨骼系統」
落地方式、體重、彈性、鞋子與鞋墊
「神經肌肉因素」
神經肌肉途徑、疲勞、受傷
「生理因素」
性別、年齡、溫度
「心理因素」
動力、專注力
分類方式與《跑步的科學與實務》(Science of Running)第七章有一些差異。沒有提及「代謝效率」因素,或許是強調跑步效率與體能之間的區隔。疲勞與受傷都會對神經肌肉因素產生負面影響,改變動作控制與神經連結。但不同的是疲勞耐受性可以訓練,但受傷需要休息。
#溫度與跑鞋
溫度、鞋子鞋墊都屬於外在的因素,但對於效率都有很大的影響。跑者都非常關心練跑或比賽時的天氣,也很在意自己穿著的鞋款。《跑步的科學與實務》提到簡單改變鞋款,就會使步態產生巨大的差異,對跑步的生物力學造成改變。
氣溫高時,身體為了散熱增加周邊微血管血流量。輸送氧氣的血液量減少,造成代謝效率降低,長時間下身體無法維持同樣的輸出功率。但經過熱適應訓練後,能夠改善。
#內心的力量
效率是個很科學化概念的數據,卻受到內在心理因素很大的影響。越是好的運動員越能在重要比賽提高集中心志,突破自己的極限。
「就效率來說,跑者是否能專注在技術精準地進行動作,同時承受壓力和疲累,這些都和心理素質強度有關。」
「我們可以訓練自己接收、採納和拋棄收到之訊息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可能就是成為專家的關鍵。」
這兩段分別是《科學化跑步功率訓練》與《跑步的科學與實務》提及內在心理因素對跑步表現的重要。選手或全力投入比賽的跑者,都可能在比賽中經歷極度專注,感受不到跑步以外事物的經驗。經訓練有能力在深度疲勞下持續維持專注,就能大幅改善長跑的跑步效率。
#runningefficiency
#跑步效率
[ 跑步效率Running Efficiency (1) ]
跑步效率傳統使用「跑步經濟性 (Running Economy)」指標,傳統定義方式:
「同樣速度,耗氧量越低(消耗能量越少),跑步經濟性越高。」
同樣速度,效率(或經濟性)提升跑起來更「輕鬆」,更有機會將跑步表現往上突破。菁英或訓練有素的跑者,大多數的成績進步可以用跑步效率的改變來解釋。
#影響跑步效率的元素與意義
必須清楚了解影響經濟性的元素,才能夠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撇除地形、天氣、鞋款等外在影響,內在影響可以分成三大項:
#神經肌肉
- 神經與肌肉的溝通效率,動作的精練程度。
- 影響的因素:神經訊號傳遞與跑步動作控制、肌肉力量生成、肌纖維特性等
#生物力學
- 身體跑步「力學」的優劣,能量(彈性位能)的運用能力。
- 影響的因素:身體構造、下肢彈性能、落地方式等
#代謝效率
- 供給肌肉運作的能量生成效率。
- 影響的因素:肌肉需氧量、氧氣輸送與使用效率、基質利用方式與產生能量的效率等
簡而言之,以上三大項可以分別視為跑步的「主動」、「被動」、與「體能」層面,代表不同類型的效率。
提升效率必須考慮三者的平衡,顧此失彼的訓練模式反而將造成總效率降低。
#跑步效率
#跑步經濟性
#這絕對不是拖稿XD
#接下來要探討訓練層面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