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1.6億年前的光,臺灣也有!✨
中研院用 #臺灣物種 找到 #蕈類發光 起源
🌿🍄🍄🍄🍄🌿
中研院多樣中心 #蔡怡陞 副研究員最新研究指出:
✨蕈類最早的 #發光基因簇 🧬始於1.6億年前,
✨發光基因由於特殊的 #演化機制 被逐漸淘汰。
研究論文發表於《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並被選為當期封面故事,為 #全球第一篇探討真菌發光基因演化的學術文章。
✨#蕈類特殊的演化機制✨
研究發現,因為小菇支系蕈類的發光基因簇位在高變異的位置,在演化過程中被不斷重組,部分蕈類發光的功能也因此漸漸被淘汰,導致現今存在的發光基因也就散落在不同分支。
✨#最早的發光基因簇✨
沿著基因線索往前追溯,再透過化石資料校正及分析42個菇類總共五十萬多個基因,團隊推估出世界上第一株發光蕈類,應出現於距今1.6億年前的侏羅紀。
✨#對研究的意義✨
👩🔬論文第一作者✨柯惠棉✨博士表示,這有助於了解生物在面對不同環境的生存策略,也提供了研究的藍圖。未來,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探討 #物種調控發光的機制。
👨🔬蔡怡陞強調,發光蕈的應用已愈發成熟且備受重視,本次研究定序的5個物種皆在臺灣採集,如目前僅在臺灣發現的 #墾丁小菇及 #金星小菇等,也將成為國際間研究真菌的重要基因體資源。
--
How bioluminescent fungi🍄 have evolved, retained or lost their luciferase cluster have been revealed by a team of scientists led by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Academia Sinica Taiwan. 👨🔬Dr. Isheng Jason Tsai, 👩🔬Dr. Huei-Mien Ke’s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and colleagues sequenced the genomes🧬 of five bonnet mushroom (Mycena) species the genomes in the Mycenoid lineage, which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light emitting fungal lineages in Taiwan. By comparing the bioluminescent and non-bioluminescent mushroom genomes, the team estimated that the world's first bioluminescent mushroom would have appeared in the Jurassic period, 160 million years ago, using fossils and data analysis.
--
🌿🍄🍄🍄🍄🌿
✨論文全文: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49/31267
✨新聞稿: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741
✨Press Release: https://www.sinica.edu.tw/en/news/6741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蔡怡陞副研究員
#發光蕈
封面故事2516期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城市焦點】第2517期封面故事
難民,新年快樂!
當我們開開心心過農曆新年的時候,滯留在香港的難民生活過得怎樣?
前美國CIA僱員斯諾登,2013年逃亡至港。他選擇在香港向傳媒披露美國政府大規模監控互聯網,事件轟動全球。在那一段旅程中,他經加拿大籍香港律師Robert Tibbo幫忙轉介,先後匿藏在荔枝角、深水埗和堅尼地城的難民家庭裏。2016年,身處俄羅斯的他接受加拿大傳媒《Ricochet》獨家訪問,想起自己的救命恩人的待遇,以「罪行」來形容香港政府對待難民的做法。他語重心長地說:「當你今天晚上躺在牀上睡覺時,請設身處地想想,那孩子的父母,明天醒來時,會面對怎樣的生活?」
那次訪問的中文版由專題組記者鄭祉愉翻譯及整理,率先在《明周文化》網站跟加拿大媒體同步刊出。
「香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我卻看見這裏的難民每天苦苦掙扎求存,他們飽受歧視和壓迫……」
斯諾登說,每一個人都不完美,但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英雄。「這是我在香港(流亡時)學到的事情。」他說,那些冒險接待他的難民,有權不開門給他,有權置身事外,有權明哲保身,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他們懂得什麼事情更重要。他們悲慘的經歷,讓他們明白,一個人亟待救援,你必須施予援手。」有人敲門的時候,他們沒有裝作聽不見,他們義無反顧,把自己的家門打開,就是這樣一個細微的動作,拯救了另一個人的生命。
今期封面故事,從青山灣入境事務中心一個被覊留的個案說起,然後從各個層面揭示香港難民(官方說法是被覊留者或聲請人)的精神和生活處境。採訪過程中,編輯室裏經常聽到記者鄭祉愉的電話緊急響起,然後是一輪緊急的對話……
大部分時候,記者沒有辦法拯救世界。但是,一個記者,至少能為一些自覺走投無路的人,準備好一雙聆聽的耳朵。
採訪主任 張帝莊
【延伸閱讀】
《【香港難民,看不見的牆】被遣返之後真的安全?》https://goo.gl/M72B8N
《【香港難民,看不見的牆】青山灣入境事務中心》https://goo.gl/LP8Z3h
#明周文化 #封面故事 #封面故事2516期 #CIC #人權 #免遣返 #入境處 #國籍 #聲請機制 #越南 #難民 #香港難民 #看不見的牆
----------------------------------------------
【關於我們】
瀏覽明周網站:http://bkb.mpweekly.com/
Like 明周文化 FB:https://www.facebook.com/mpwculture
Follow 明周 IG:https://www.instagram.com/mingpaoweekly
封面故事2516期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城市焦點】聽音樂長大的雞
到底,一隻聽莫扎特音樂長大的雞,會不會好吃點呢?年輕雞農方志雄嘗試利用音樂飼養法去養雞,更發展出一套循環的模式,他說︰「不會好吃點,但雞會比較健康」。
【延伸閱讀】
《【本地雞農.本地雞】雞販蒲世文︰我賣了一輩子的雞》https://goo.gl/IvjRfz
《【本地雞農.本地雞】嘉道理農場︰為本地雞留下活歷史》https://goo.gl/Bqqe3J
#明周文化 #雞年 #封面故事 #封面故事2516期 #本地雞農 #本地雞 #動物研究 #營養研究 #音樂修養 #聽音樂的雞 #雞販 #養雞 #嘉道理農場 #振興音樂農場 #嘉美雞 #粵皇雞 #香港家禽嘉美雞發展有限公司 #鏡記雞鴨 #香港養雞業 #養雞業
----------------------------------------------
【關於我們】
瀏覽明周網站:http://bkb.mpweekly.com/
Like 明周文化 FB:https://www.facebook.com/mpwculture
Follow 明周 IG:https://www.instagram.com/mingpao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