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分享玩具是小氣自私嗎?!羅寶鴻:成人需釐清5觀念】
孩子總是不願分享,是不是很自私?成人該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擁有「分享」的好品格?
許多父母在教養路上都會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問題,又或者,孩子會因為不願意分享而出現「搶奪物品」的爭執情況。孩子怎樣都不肯和別人一起玩、分享,甚至會出現很大的負面、抗拒情緒時,家長該怎麼透過蒙特梭利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了解「分享」這抽象的名詞呢?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成人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在發展和人際關係上達到平衡?
討論這話題之前,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要跟別人分享才是正確的行為」這籠統的觀念,其實是有些問題的,為什麼這麼說?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為各位說明一些關於「分享」的觀念:
1️⃣ 發展尚未到,孩子「不願分享」是很正常的事情
要求孩子「分享」這件事,首先要考量孩子的年齡,因為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成熟度,我們對一個5、6歲孩子所使用的方式,會跟一個2、3歲孩子不一樣。
5、6歲的孩子他已經開始發展社會化,會比較理解「將心比心」的觀念,但是對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這些話語他是還聽不懂的,因為這階段的孩子還在發展對環境的定位、秩序與安全感,著重在自身心智功能建構,先天的內在衝動也比後天發展的意志力強,而且尚未開始發展社會化,還不懂得什麼是「尊重、禮貌、輪流、等待」,所以出現不想分享、不想輪流等待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些3歲、甚至2歲左右的孩子,他們的物權觀念尚未成熟,還不知道什麼叫做「你的」、「我的」,只會覺得「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也是我的」,因此會去搶別人的玩具,也不樂於分享。這時請家長不用太緊張,他並不是「自私霸道沒禮貌」,只是「成熟階段還沒到」,希望各位了解,這是孩子成長過程裡面不同發展成熟度的展現。
所以我會建議成人,在孩子還沒有足夠成熟到理解「分享」的觀念之前,不要強迫他必須要分享,甚至用:「你如果不分享,就是自私、不大方」的觀念來灌輸孩子,這是不正確的。
2️⃣ 分享與否,請讓決定權在於孩子
不管孩子3歲與否,或是更大的孩子甚至大人,在分享這件事的前提之下,我們也要注意一個很基本的觀念就是:「有些東西是我們不想分享的」。
舉個例子:「您喜不喜歡跟別人分享您的錢?」又或者是「您剛買了一部新車,您願意跟別人分享嗎?」我想,答案是很顯然的。有些東西(例如有紀念價值、貴重物品)是連我們大人都不想分享,別人也強迫不來的!
將心比心,其實孩子也一樣。所以,不管孩子年齡幾歲,每個人對於自己的物品,都有權力決定是否要分享,如果您的孩子在玩玩具時不想借給別人,這也是應該要允許的,因為,在心不甘情不願之下做出的強迫分享,是一種犧牲,是為了取悅別人的行為,不但會削弱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也並非美德培養的方式,成人需要做的是,去體諒孩子不想要分享的心情。
3️⃣ 沒有該物品的擁有權,給了別人也不能說是分享
有些大人會要求孩子「大的要讓小的」,如果不借、不給,大人就會給予相對應的懲罰。但這代表玩具的所有權是大人的,所以就算大孩子把玩具讓給小小孩玩,他也不會學習到「分享」,只會感受到屈服在大人下的「委屈」。
在孩子玩玩具的過程當下,模特梭利教育提倡的規範是:「玩具在誰手上,其他人想玩就要輪流等待,不可以用搶的。」比較好的做法是跟孩子A說:「等你玩完之後,再跟孩子B『分享』」;成人要讓孩子學習「要玩就要輪流等待」,同時嘗試轉移孩子B的注意力去玩別的東西,或者找另一個玩具。每個孩子都需要更多與他人互動的經驗值。這是急不來的,希望家長能循序漸進,一步一步慢慢來。
4️⃣ 培養孩子分享美德,要先從他願意分享的物品開始
在孩子心甘情願之下、釐清並接納分享的概念之後,分享的行為才會達到教育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可以在平時事先與孩子討論,詢問孩子有哪些玩具是在朋友來時他願意分享、哪些是他不想分享的。到了跟其他孩子玩的時候,他就可以把願意分享的玩具拿出來給其他孩子玩。先從此練習,是培養孩子分享最好的開始。又或者,孩子生日時您準備了蛋糕,可以藉此機會,讓孩子學習平均分享給家裡的每位成員,這也是一種分享的喜悅。
學習分享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覺得「這是公平的」,還有出於孩子自己願意的情況下,他就會慢慢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到了。與此同時,若成人能在孩子踏出一步時,就給予即時、誠懇、具體的鼓勵,這將增長孩子的歸屬感與價值感。
5️⃣ 幫助孩子了解「約定」的重要性
年齡較小的孩子,對於「分享」這件事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抗拒心理,若孩子表示:「所有東西都是我的,不要分享。」父母除了要注意前述提及的四個重點之外,如果是有討論過且約定好,但當下孩子情緒卻強烈拒絕分享,建議大人要幫助孩子遵守約定,讓他瞭解約定的真義(約定不是高興就遵守、不高興就不遵守的事情),幫助他把之前說可以分享的玩具讓其他小朋友使用。當然,在當下他也是可以玩他願意分享的玩具(在沒有其他孩子使用下)、以及他不願意分享的玩具的(他保留給自己的那些)。
‼️ 但這時候大人要注意的是:
安定自己內心:大人內心必須先讓自己內心安頓好,再處理孩子的情緒;
b. 要瞭解這是常有的事情:孩子年紀還小,不要把他當下行為解讀成「自私」,他只是尚未學會「大方」;
c. 同理但不處理:同理孩子情緒,但當下不要一直跟他道理;
d. 轉移他注意力:引導他讓他玩其他的玩具;
e. 不要坐以待斃:若情緒一直無法恢復,可以先把孩子帶離現場,等恢復後再回來跟其他孩子一起玩。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同時也有1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75的網紅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你們家有學齡階段的孩子嗎? 他們寫的字,你覺得好看嗎? 有次幾位家長跟我反應,孩子因為文字書寫的美醜產生問題,包含緊張的師生、親子關係,甚至影響自我概念的發展。 這則短片正奇從自身經驗談起,跟你分享我對這個部份的看法。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
「自我概念發展階段」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銀享全球 Silver Linings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的評價
- 關於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兒童自我概念發展順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兒童自我概念發展順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臺灣教育專業學會- #自我概念#自我價值... | Facebook 的評價
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銀享全球 Silver Linings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必看‼設計TIPS:為百歲人生打造理想環境】
「#史丹福長壽中心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熱烈報名中🔥相信參賽團隊們都正在如火如荼地發展設計方案中!
.
在此為大家整理了設計時可參考的 #設計思考點👀讓我們一起激發思考🧠力!
.
1. 『友善空間與安全環境』
可從大部分的人都可便利的使用的「通用性」思考。不同族群的身體特性伴隨著需求的產生,環境也應確保安全與通用。像是起居空間中貼心的空間配置與動線設計,戶外的完善和安全的行人設施與標示,有助於讓使用者更自主與安心。
.
2. 『智慧科技真正走入生活』💻
新興科技力結合環境,讓智慧生活重新打造百歲生活樣貌。而設計必須以人本與智慧導向,站在不同使用者角度思考與生活融合,創造出不同族群皆能互相尊重和使用的理想環境。
.
3. 『易達的社區機能與服務』🏘
生活中對於運動休閒🏌️、醫療服務🏨、社區社群👯♀的多樣需求串連,形成共體生活圈的概念,多樣化的需求同時能夠被滿足, #縮短與所需服務的距離 是打造理想百歲人生環境的關鍵要素。
.
4. 『激發社會互動以活化心靈』💝
設身處地想像百歲人生不同階段的身、心、靈狀態,會需要的是一個彼此互動和包容的社會,更多能促進人際交流及與社會連結的設計,讓心靈上更富足。
.
5. 『第二人生的自我價值感』
不少人退休後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以自由安排,因此,是否有機制能夠帶領打造自己的 #第二人生 使生命更精彩💗,也透過更多的社會參與,讓自我價值更能被看見。
.
.
看完了五大設計思考點,是不是對百歲人生的環境再設計更有想法了呢?然而知易行難,如何設計出可落實又友善的設計實為一大挑戰,後續我們也會分享更深入的相關案例,從國內外的案例更了解實務的設計方法,千萬別錯過~
.
👉關於史丹福長壽中心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擁抱百歲人生的環境再設計
競賽詳情:#連結請見下方留言處
.
⚠徵件到2021年10月11日 (一),美好長壽生活等你來設計!
.
.
.
#史丹福長壽中心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 #銀享全球 #台灣人壽讚 #5designaction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百歲人生 #社會設計 #服務設計 #空間設計 #設計競賽 #設計行動 #社計行動 #在地安老 #成功老化 #幸福長壽
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建國前如何強化台澎的軍事防務、建國前後ROC軍武的移轉 https://wp.me/pd1HGm-np
重點整理來了♡順手轉發好嗎?
【直播EP31重點整理】🥜台澎小堅果🌰
時間:9/4(六) pm8
講者:臺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創辦人-黃聖峰 +皮筋兒
主題:
1. 建國前如何強化台澎的軍事防務
2. 建國前後ROC軍武的移轉
🧋🧋🧋🧋🧋🧋🧋🧋
1️⃣建國前如何強化台澎的軍事防務
分三個部分來討論。
👉🏻第一個是思想上面,雖然目前ROC政權沒有老實承認盟佔代管身分,所以大部分台澎人思想都停在「保家衛國」,這個「國」是中華民國政權想代表的國家(其實是中國,但被誤以為是還沒建國的台灣)。
其實我們要在思想上做調整,對台澎人來說要先知道史實、知道台澎法理地位,而ROC政權是不可以要佔領地人民對它效忠、進行募兵徵兵,但台澎人保衛「台澎」仍舊是必須的,無論是建國前還是後。
所以可以轉變一下想法,把保護的對象從國家這個轉移成腳下的這塊土地跟上面生活的人,從保家衛國轉變成「保鄉衛土」的概念。
所以第一個是思想上改變,不管現在、過去、未來治理台澎上的政權是誰,不管它是否已經承認是盟佔代管機構的身分,也不管是否未來建立了國家,我們要保護的對象都是ㄧ樣,都是土地跟上面生活的人,這個觀念要建立起來,從衛國改變成保護家鄉跟人、從愛國變成愛鄉愛土愛人,這樣就會不會變成某個「國」的奴隸,如果有個國家的執政者是窮兵黷武,或要求軍隊把槍口對著自己的人民,那你如果沒有愛鄉愛人的觀念,你就會被操控,所以這是精神面、思想面的強化,知道要保護什麼。
無論你是在之前、現在或之後接觸到ROC政權的軍事教育、軍訓課、或被徵召入伍,這之中其實最重要的觀念是你要知道你為什麼而戰。
那ROC政權的軍隊就是中國的軍隊,譬如黃埔軍校的精神等等那就是中國的東西阿,現在的所有軍校就是中國的軍校,訓練的都是中國的軍人,裡面灌輸的東西都是充滿大中國思想,譬如說軍隊的莒光日、莒光園地,到某時間就是要看洗腦影片。(莒城、即墨就是中國以前的故事)
金門還有什麼毋忘在莒。中國難民兵來到台澎就有莒光新村等等,其實莒光這個詞背後就是反攻大陸統一中國的意思,直到現在都還有莒光園地這樣的節目,只是目前不會強調反攻大陸統一中國了,因為在動員戡亂片面的喊停後,「反攻大陸」一事就暫時喊停,可是入伍後還是會接觸到這類節目背後的價值觀。但當然ROC政權中國本質仍在,也仍是想要反攻大陸。
對法理建國派來說就是要思考如何跟這些思想去抗衡。我們希望在還未入伍之前的年輕人可以先建立好觀念。
保鄉衛土這個觀念在還沒建立之前我們就需要先來推廣,這可以當作一個保護罩。一旦建立起來,你進入ROC政權軍隊內就不會輕易被洗腦成功。
再說一次,ROC政權要對付的敵人(PRC政權)其實是它自己帶來的敵人,不是台澎的敵人。台澎被扯到中國內戰裡,但台澎人的認知卻沒了解清楚,所以要建立正確的觀念。
為誰而戰?為保衛台澎鄉土而戰,精神上的強化是第一步。
所以你如果是為了愛ROC就會認為進軍隊要愛ROC,那你如果你不是愛ROC你進入到軍隊,你已經建立好保鄉衛土的觀點,那你入伍是要學習實用的武器知識、戰技,你要保護的是鄉土跟人,你的精神觀念改變後就會認真,而不是進去耗費時間跟光陰。
👉🏻第二個部分,ROC政權收台澎人的稅金會買些軍武,那這個觀點也一樣,台澎自身的防衛武器的開發、製造跟維護要做好。
你有第一個觀念知道自己進軍隊要幹嘛,然後你若進入研發軍事武器的單位,或者與所謂「國艦國造」計畫有關的企業中,你進入這些方面領域中工作,甚至是以替代役的方式進去工作,這時候你認清楚你做這件事情不是為了ROC,而是為了台澎鄉土跟人。
ROC政權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它受到一中框架的限制,所以它跟別人買武器的時候都會很容易受到阻礙,那要賣武器給台灣的國家,可能是要找強到可以去抗衡PRC政權的國家,或者是只打算撈一筆就結束的國家,例如法國之前賣幻象給ROC政權,但法國本身也跟PRC政權有許多的合作,PRC政權就會利用這些合作機會來牽制法國。
因為ROC政權的中國政權本質不會改變,當讓ROC政權對外代表台澎時,與承認PRC政權是合法中國政府的國家往來就很有可能會遇到困難,加上PRC政權又認定ROC政權是叛亂政權的情況下,那其它國家要跟ROC政權做交易更會受到嚴重影響。
雖然我們知道ROC政權想代表的中國沒有台澎領土主權,但它的確是具有治理台澎的合法治理權。只是台澎在以ROC政權的中國政權本質為基礎的「一中」框架限制下,你就是很難買到武器。在欠缺議價籌碼的情況下,其實說起來某程度來說就是任人宰割啦!
像ROC政權之前花了些費用跟美國買武器,當然美國不會賣給你不能用的,但她絕對不會隨便賣第一線的武器給你,甚至有的時候ROC政權會去買美國要退役的軍武。雖然美國的軍武即使是快要退役的,可能跟其他國家既有軍武比起來仍舊相當不錯,但還是二手貨。
在還沒建國之前,我們沒有辦法在軍火交易的市場上,以一個主權國家的身分跟人家進行正常交易,如果想買武器,我們只能去找可以,且有意願運用ROC政權的「台灣治理當局」身分來突破該政權的「一中」框架與PRC政權抗衡的國家。
所以在這情況下,我們絕對必須強化自己自己軍武的能力。
法理建國派想的是不管建國前還是建國後,我們都需要可以掌控自己製造軍武的能力,這樣才不會受制於他人。所以應該要支持、去推動自己的軍武跟研發,應該要有這樣的想法。自己的軍武自己做。
當然,我們不是要標新立異,也不是要變成什麼軍火大國之類的,所以在研發時要注意與既有武器的結合匹配。譬如現在用的大多是美式武器,那我們在研發的技術,也要能配合這些武器,並且可以進一步努力將武器做得更好,這樣才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快進步的速度。最關鍵的是透過發展軍武的技術,從裡面累積經驗增強台澎的實力,假如跟別人買的東西不合用,我們也會有技術可以去修改。
研發時也要清楚知道台灣的狀況,台灣是海島,有天然屏障。所以要發展的一定是以海空為主,絕對不是陸軍,台灣有很多高山,所以是易守難攻,而且台澎上沒有像中國那樣的大平原,我們都市化程度也很高,所以不太會發生陸軍大會戰。那要研發武器要著重的焦點就是海空部分,對船艦的武器去研發。所以不用去研發大會戰,這根本不適合台灣。
陸軍的部分要思考怎麼精兵化,去妥善利用台灣這邊的地形,跟台灣高度都市化的地方要怎麼運用。那如果像農村地方,就是強化行動力、快速移動。
我們要針對我們最需要的防空、防海部份去研究,這樣才可以把錢用在刀口上。
👉🏻第三部分,民間自我防衛的能力。
#民防
我們在談自我防衛能力的時候,除了軍事武器還有民防的部分。
以法理建國派來說,就是在精神思想方面來讓台澎人改變觀念,而民間防禦的部分,則要建立一個民防團體的架構。
如果今天萬一台灣被攻擊了,不管是誰來攻擊,如果說軍隊在最前線,但敵人從後方滲透了進來,那在這情況下,一般民眾遇到這情況要怎麼處理?
所以說在這個地方民間的自我防衛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核心精神還是一樣的保鄉衛土保護人民。
很鼓勵大家去學一些自我防衛的技術,例如防身術等等。現在有些團體有成立民防組織在教大家這方面的技術,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進去主要是去學技術、技巧,雖然有人說「攻擊是最好的防禦」,但防禦的技巧、技術也是很重要的!至少要知道當有武器朝自己攻過來時,要怎麼閃躲。
🧋🧋🧋🧋🧋🧋
2️⃣建國前後ROC軍武的移轉
很多人都會有這個疑問會說這些軍隊、武器都是ROC政權的,你要怎麼拿?
所以還是回到第一點建立正確的觀念是很重要的。有正確的觀念就會意識到ROC政權是盟佔代管身分,它保護佔領地跟治理台澎人是合理合法的。
ROC政權當時的難民兵流亡到台澎時,它拿的武器其實是很爛的。美國跟ROC政權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有在台澎駐軍,也帶來了很多武器,就算美軍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於1980年廢止後撤離,也留了很多東西下來,其中也包含技術移轉。這些武器技術是美國用於防禦台澎的,台澎建國後當然應該留下來繼續用。
ROC政權花了很多錢去跟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買武器,也花了很多經費做軍武技術的研究。這些基本上都是為了保護台澎而花台澎人繳的稅金取得的,所以這些是屬於台澎、應該用於台澎的東西,是屬於台澎人的,不是ROC政權的。ROC政權拿台澎人的錢,製造武器保護台澎ok。但在概念上,這些武器的所有權是屬於台澎人的,不會是ROC政權想代表的中國的國有財產。所以台澎建國後ROC政權它不能夠帶走軍武。
建國前台澎人使用這些軍武也沒問題。至於建國後,基本上,在法理建國派提出的建國程序中有個階段一定會出現:也就是ROC政權老實承認盟佔代管身分。一旦ROC政權老實承認這件事,那原本保護台澎的中華民國政權軍隊中的台澎人,就應該要改隸屬盟佔代管區的「台澎自衛隊」,而用於保護台澎的軍武的所有權則移轉到自衛隊手中。當然,這個自衛隊必須受盟佔代管機構的指揮。
換句話說,在台澎住民行使自決權建國之前,一旦ROC政權承認自己在台澎的真實身分(盟佔代管身分),不管是軍隊、軍事武器還是技術,就會跟受制一中的ROC政權脫鉤,移轉有權治理台澎的盟佔機構。等建國完成後,就會移交到新建立的國家手中。
法理建國派主張的建國步驟是穩紮穩打的,都是計畫好的。先建立好觀念跟思想很重要,了解正確的史實很重要,有了這些知識,在進入到後面的終止代管自決建國步驟時,你就不會感到疑惑。
如果你現在身在ROC政權軍隊裡,無論在建國前還是建國後,你做的事情其實不會有什麼改變,都是在保護台澎這塊土地及上面的居民,改變的只是你的法律上身分。
由於一切的改變都是在「大家都理解」的狀況下依安排進行,從這角度去思考的話,自然就不必去擔心會有什麼突發狀況,法理建國派主張的建國步驟,是透過讓台澎居民理解客觀史實後,自覺產生建國意志,進而水到渠成地完成和平建國的三步驟。
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你們家有學齡階段的孩子嗎?
他們寫的字,你覺得好看嗎?
有次幾位家長跟我反應,孩子因為文字書寫的美醜產生問題,包含緊張的師生、親子關係,甚至影響自我概念的發展。
這則短片正奇從自身經驗談起,跟你分享我對這個部份的看法。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http://www.doctseng.com/
立即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並開啟小鈴鐺即時收到影片消息!
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art #inkart #painting
龍洞岬灣是台灣北部規模最大的岩場,因為整個海岸地形如蟠龍捲曲纏繞,從龍頭到龍尾就像一道弧形,形成洞穴般的港灣,故稱「龍洞」,而此作正是描寫該處最引人入勝景觀的代表作品之一,現為私人收藏。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兒童自我概念發展順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兒童自我概念發展順序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rogers自我概念理論、 ... [PDF] 五專學生繪畫發展階段特徵之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討五專動畫系科學生繪畫發展 ... ... <看更多>
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兒童自我概念發展順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兒童自我概念發展順序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rogers自我概念理論、 ... [PDF] 五專學生繪畫發展階段特徵之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討五專動畫系科學生繪畫發展 ... ... <看更多>
自我概念發展階段 在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的推薦與評價
六年的小學教育階段剛. 好是Erikson(1969)心理社會期發展階段論的第四個關鍵期(六歲至青春期,這. 時期的危機在於化解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兩極間的衝突。如果學童的成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