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侯孝賢導演獲選為2020年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實至名歸!
此影片節錄自1986年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戀戀風塵》,第一段影片的場景是已在1989年9月23日遭無名大火焚燬的台北後站,第二段影片的場景則是已於1992年10月底被夷為平地的台北市中華商場。
其中,有一場戲描述阿遠與阿雲到中華商場買鞋,結果阿遠停在商場騎樓的摩托車被偷了。在男女主角發現摩托車不見之後,電影出現一個站在商場西側鐵道旁一排機車間抽菸的中年男子,拿著菸的左手臂上有著榮民常見的反共文字刺青。事實上,這名男子並非劇組特地安排的演員,而是真正生活在中華商場的居民,認識他的人都叫他老李,他站在那裡並非偷閒抽菸,而是在「顧車」維生。
作家吳明益在以中華商場為背景所創作的自傳式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2011年12月初版)裡頭,就曾提到了這位老李:
「這個長鏡頭之前,有一個看似隨意的取鏡,主景是一個中年人,吸著像是插在竹管還是濾嘴上頭的菸,百無聊賴地站在摩托車旁邊。由於鏡頭是側著拍的,因此沒有拍到他的右手是從小臂齊根斷去的。沒有斷的那隻手臂上有青天白日旗的刺青,那個人就是老李。
老李就住在商場的屋簷下,他的工作就是一有機車停下來,就拿著木牌掛在停在商場的機車手把上,名正言順地跟車主收五塊的顧車費。當然沒有人允許他這麼做,但事情就這樣開始了。商場也沒有人問過老李是哪裡來的,老李也從來不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我童年時住在我家門口的退伍軍人老李,變成侯孝賢電影裡的一個鏡頭,連法國人都看過,說起來比小說還像小說。」
【第一段:台北後站】阿雲(辛樹芬飾)搭火車到台北車站,在後車頭(台北後站)月台等候男友阿遠(王晶文飾)來接她。
此片寫實地紀錄下當時因為鐵路地下化而即將面臨拆除命運(於1986年3月15日被夷平)的台北車站之站內風貌,包括了台北後站(後車頭)的第六月台,及其面對太原路的出入口景觀。
《台北後站的歷史》
1923年6月,台北驛(車站)為了便利大稻埕地區的旅客,增設台北裏取扱所(辦公室);裏台北木造站房於1937年4月14日完工,並在1937年12月1日改稱「裏台北驛」。
當時,裏台北驛取代北門驛成為淡水支線之起點站,台北驛還因此增建了一座岸式月台(第三月台),並延長了原本的跨站天橋。
1945年戰後,裏台北驛更名為「台北後站」。
台北後站的外觀,與氣派非凡的前站有著很強烈的對比,可說是日治時期真正屬於台灣人進出的台北火車站。後來,當台北車站增建到第六月台時,台北後站也成為了淡水線主要的出入門戶。
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三代台北車站正式停用,並自同年3月1日開始進行拆除工程。同年3月15日下午3點半,在數台怪手同時施工之下,走過45年歷史的台北車站因四周支柱斷裂而終告坍塌,而被夷為平地。
1989年台北車站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後(第四代台北車站於1989年9月2日通車),雖然已計劃要保存台北後站,但是沒想到在1989年9月23日凌晨,木造的台北後站竟然毀於一場大火,留下了台北車站歷史上最大的遺憾!
【第二段:中華商場】阿遠(王晶文飾)與阿雲(辛樹芬飾)專程到台北市的中華商場買皮鞋,結果停放在商場西側騎樓的摩托車竟然不見了……
《中華商場的歷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1985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騎樓產權登記」的推薦目錄:
- 關於騎樓產權登記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騎樓產權登記 在 吳沛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騎樓產權登記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騎樓產權登記 在 騎樓所有權使用權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騎樓產權登記 在 騎樓所有權使用權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騎樓產權登記 在 請教??騎樓是公產還是私產?? (第11頁)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騎樓產權登記 在 若為全體區分所有權人共有,依據民法第820條規定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騎樓產權登記 在 車停家門騎樓遭開單住戶:權狀有寫停車空間|TVBS新聞 的評價
騎樓產權登記 在 吳沛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到底還要拆掉多少文化資產?
就在華山文創園區旁,忠孝東路二段 1 號,樺山町 68 番地,這棟日本昭和時代罕見的商辦大樓,再次被台北市文資會判定「沒有文資價值」。
昭和大樓,戰後收歸中央審計部財產,閒置多年。現在文資會判生死,它的下場很有可能又是被拆除。
我翻閱北市文資委員現勘的會議紀錄,只能說,非常草率。
關於這棟建築的歷史調查完全沒有做,只用肉眼評判建築現況,就下「沒有保存價值」的結論。
就如同上個月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的台大日本時期宿舍,也是經過文資委員兩次現勘,文化局都告訴我們說「審查結果是沒有價值」。
直到民間團體提出新事證,說明這是文學大師 #臺靜農故居,最後文資會才依 #歷史紀念價值 判定保存。
沒有做歷史調查,就進行文化資產審查,#這樣的審查才叫作沒有價值!
文化局把自己當建管處,只看建築現況,#這還叫作文資審查嗎?
今天我已經送出新事證提報表,請北市文化局針對這棟昭和時代建築再次啟動調查。
這棟昭和大樓是屬於公有列冊建築,歸監察院審計部所有。多年來,審計部閒置處理,現在則很有可能因為北市文資會審查結果,直接拆除。
即將卸任的文化部長 #鄭麗君 任內倡議「部部都是文化部」。
這個概念我很認同,她說:「文化是國家的內涵,是每個人的事。」
若公部門本身,對待文資的態度都是如此僥倖、排斥,能拆就拆。我們又如何期待私有產權人,放棄蓋大樓的機會,願意保存文資呢?
我衷心希望,即使審計部不是文化主管機關,仍應展現公部門帶頭重視文資的態度。
忠孝東路、杭州北路口,這麼一棟美麗又有歷史意義的建築,請把它留下來吧。
比起拆掉蓋大樓,把它修復好再利用,和華山文創園區一起整體規劃,為台北市增添一處新的文化地景,這才是公部門應該做的事。
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該做文化守門員,而不是帶頭成為文資殺手。
———
感謝各界關心昭和大樓朋友的協助,以下是我們提供給文化局的資料:
該樓所座落土地,依據地籍資料以及土地台帳記載,1922 年前為地方漢人祭祀公業周金隆所擁有,並有祭祀公業管理者周祖北、周屬等人,地方土名為三板橋庄大竹圍。1920 年代町名改正後,該處地址改稱為樺山町 68 番地,並於 1933 年轉交給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開發後於轉手給齊藤樹所擁有,此位齊藤樹即為 1940 年接任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的齊藤樹。最後所有權由臺灣重要物資營團所接手,1948 年日產轉手成為財政部國有財產。
目前所見之建物,為建於 1942 年前後的「昭和ビル」為日治時期少見的辦公大樓,依據 1943 年台灣會社年鑑記載,地址登記在台北市樺山町 68 番地的會社共有 3 家,分別是義和產業株式會社、株式會社三友商店台北出張所、以及東都書籍株式會社台北支店。以下分別逐一介紹其重要性。
一、義和產業株式會社
該株式會社為日本時代臺灣人所創,「義」與「和」皆為李式宗親當年感念先祖而使用的特殊名稱,日本時代當時有「李義方祭祀公業」、「李太和祭祀公業」、「李德安祭祀公業」、「李三合祭祀公業」、「李智記祭祀公業」、「李謙記祭祀公業」,共六單位合併而成的株式會社。
「義」為紀念 15 世祖義方公、「和」感念17世祖渡海來台的開台祖。日本時代因李家事業有成,1937 年使用這兩名號,成立義和產業株式會社,二戰後,改為義和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另又在 1956 年以此公司主要成員與創辦理念為出發點設立「財團法人台北市義和堂」,目前活動依舊熱鬧多元。
二、株式會社三友商店台北出張所
株式會社三友商店成立於 1936 年 8 月,本店位於大阪市東區安土町 3 丁目 21 番地,是鐘淵企業下的鐘淵紡績株式會社關係企業。鐘淵紡績株式會社前身是 1887 年成立的東京棉商社,1889 年 5 月在日本東京創立第1座新式機械紡織工場,並改名為鐘淵紡績株式會社,之後不斷拓展工場據點,成為日本最大的紡織商,甚至在中國都有多座紡織廠,之後又跨足化學工業,生產化妝品、藥品及食品,如現在全球知名的化妝品品牌佳麗寶(Kanebo)。
鐘淵企業在臺灣目前留下的相關文化資產還有鐘淵曹達工業株式會社台南工場。
三、東都書籍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東都書籍株式會社成立於 1930 年 11 月,本店位於東京都小石川區春日町 1 丁目 1 番地,是株式會社三省堂書店的關係企業,三省堂書店創立於 1881 年 4 月,店名來自於論語學而篇的「吾日三省吾身」。東都書籍株式會社台北支店最具代表性的出版物,是由池田敏雄與金關丈夫合辦的《民俗台灣雜誌》,《民俗台灣》是第 1 本探討台灣民俗學的專門刊物,於 1941 年 7 月 15 日創刊,至 1945 年 2 月因戰事吃緊而停刊,一共發行了 43 期,因該雜誌的編輯係出自對台灣文化的關心,出刊後頗受好評,內容中立石鐵臣的版畫和松山虔三的攝影也讓雜誌增色不少。除此之外,也是各類臺灣民俗風情短冊的出版處,如圖所示的《臺灣的家庭生活》、《臺灣的少女》。
可說該大樓見證了臺人臺灣祭祀公業、日人重要紡織集團,以及日治時期臺灣民俗學的熱烈與其成果的生產重地,皆可視為該建築的保存價值。
建築特色:
位於街廓西南角,立面設於西南方面向馬路交會處,共三層樓高。一樓位置以 12 座仿石材質柱子做騎樓,大門口處木門上有精緻菱形紋路做裝飾。二樓、三樓部分皆做狹長型長方窗,北側與東側設廊道以避免直接被日光照曬,內部隔間以鋼筋混擬土做寬廣的開間,但若干細節如窗戶、樓梯,天花板等,也有簡約的歐風造型以做裝飾。西側臨杭州北路側做頂樓至底排水的外露排水管。整體而言為 1940 年代當時十分少見的鋼筋混凝土 3 層樓商辦大樓,另推測審計部時期只對該樓做立面修改,並未對該樓做不可逆的隔間調整,因此也可窺見日本時代商辦大樓的辦公空間分布情形。
環境特徵:
鄰近糧食局舊倉庫、原華山樟腦精製工廠、原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場,呼應日本時代開發此鄰近華山車站的開發歷程,且該樓於戰後改為審計部使用,見證此處由工廠、倉庫轉向為政府機關的發展歷程,現周遭為林務局大樓、農糧署大樓,以及審計部新大樓本身。
附註:以上資料為凌宗魁、蕭文杰、呂其正先生提供整理,部分內容經原作者林先生同意轉載,出處為其網站「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延伸閱讀:
http://linchunsheng.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03.html
騎樓產權登記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此影片節錄自1986年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戀戀風塵》,第一段影片的場景是已在1989年9月23日遭無名大火焚燬的台北後站,第二段影片的場景則是已於1992年10月底被夷為平地的台北市中華商場。
其中,有一場戲描述阿遠與阿雲到中華商場買鞋,結果阿遠停在商場騎樓的摩托車被偷了。在男女主角發現摩托車不見之後,電影出現一個站在商場西側鐵道旁一排機車間抽菸的中年男子,拿著菸的左手臂上有著榮民常見的反共文字刺青。事實上,這名男子並非劇組特地安排的演員,而是真正生活在中華商場的居民,認識他的人都叫他老李,他站在那裡並非偷閒抽菸,而是在「顧車」維生。
作家吳明益在以中華商場為背景所創作的自傳式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2011年12月初版)裡頭,就曾提到了這位老李:
「這個長鏡頭之前,有一個看似隨意的取鏡,主景是一個中年人,吸著像是插在竹管還是濾嘴上頭的菸,百無聊賴地站在摩托車旁邊。由於鏡頭是側著拍的,因此沒有拍到他的右手是從小臂齊根斷去的。沒有斷的那隻手臂上有青天白日旗的刺青,那個人就是老李。
老李就住在商場的屋簷下,他的工作就是一有機車停下來,就拿著木牌掛在停在商場的機車手把上,名正言順地跟車主收五塊的顧車費。當然沒有人允許他這麼做,但事情就這樣開始了。商場也沒有人問過老李是哪裡來的,老李也從來不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我童年時住在我家門口的退伍軍人老李,變成侯孝賢電影裡的一個鏡頭,連法國人都看過,說起來比小說還像小說。」
【第一段:台北後站】阿雲(辛樹芬飾)搭火車到台北車站,在後車頭(台北後站)月台等候男友阿遠(王晶文飾)來接她。
此片寫實地紀錄下當時因為鐵路地下化而即將面臨拆除命運(於1986年3月15日被夷平)的台北車站之站內風貌,包括了台北後站(後車頭)的第六月台,及其面對太原路的出入口景觀。
《台北後站的歷史》
1923年6月,台北驛(車站)為了便利大稻埕地區的旅客,增設台北裏取扱所(辦公室);裏台北木造站房於1937年4月14日完工,並在1937年12月1日改稱「裏台北驛」。
當時,裏台北驛取代北門驛成為淡水支線之起點站,台北驛還因此增建了一座岸式月台(第三月台),並延長了原本的跨站天橋。
1945年戰後,裏台北驛更名為「台北後站」。
台北後站的外觀,與氣派非凡的前站有著很強烈的對比,可說是日治時期真正屬於台灣人進出的台北火車站。後來,當台北車站增建到第六月台時,台北後站也成為了淡水線主要的出入門戶。
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三代台北車站正式停用,並自同年3月1日開始進行拆除工程。同年3月15日下午3點半,在數台怪手同時施工之下,走過45年歷史的台北車站因四周支柱斷裂而終告坍塌,而被夷為平地。
1989年台北車站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後(第四代台北車站於1989年9月2日通車),雖然已計劃要保存台北後站,但是沒想到在1989年9月23日凌晨,木造的台北後站竟然毀於一場大火,留下了台北車站歷史上最大的遺憾!
【第二段:中華商場】阿遠(王晶文飾)與阿雲(辛樹芬飾)專程到台北市的中華商場買皮鞋,結果停放在商場西側騎樓的摩托車竟然不見了……
《中華商場的歷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1985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騎樓產權登記 在 若為全體區分所有權人共有,依據民法第820條規定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時事法律 【騎樓可不可以停車?行人權利?】 一、騎樓的所有權到底屬於誰? 關於騎樓的所有權,原則上屬於建物所有人,在建物登記上屬於建物的附屬 ... ... <看更多>
騎樓產權登記 在 車停家門騎樓遭開單住戶:權狀有寫停車空間|TVBS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南投有透天厝住戶控訴,自家一樓在權狀上明明有記載"停車空間",但車停在自家 騎樓 ,卻遭警方開單,縣府說,要釐清 產權 ,但就算這樣,住戶停車也不能 ... ... <看更多>
騎樓產權登記 在 請教??騎樓是公產還是私產?? (第11頁)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該處進一步說明,一般常誤認騎樓係登記在1樓房屋所有權狀,所以只有1樓可以減徵地價稅,事實上騎樓部分的土地是由整棟樓房的人持分共有,因此2樓以上住戶一樣可以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