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最高殿堂 — 鼎革獎,大獎得主鴻海、緯穎現身說法!
他們是如何做到?接下來又有什麼規劃?
鼎革獎舉辦第一屆,就引起了業界的龐大關注!
超過 200 家企業的激烈競爭,最終決選出 33 個獎項,
而當中的贏家鴻海與緯穎,都是與 SAP 長期合作的夥伴,這次他們也都特別接受採訪,分享企業經驗👇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指出,接下來的規劃仍會放在 3-5 年的基礎建設,全力發展智能決策,而作為全球電子製造服務業的龍頭,他也不藏私的分享,企業轉型邁向智慧製造的關鍵第一步,正是資訊掌握能力。眼下外部環境不斷變動,未知風險頻傳,掌握資訊就是掌握先機!
而緯穎執行長洪麗甯在受訪中也告訴大家,數位轉型的專案是「投資」,必須用策略投資的角度來衡量,而不僅僅是短期效益評估。同時也要選擇適合的合作伙伴,緯穎便是運用 SAP 來打破部門的藩籬,串起資料與流程,落實數位轉型。
還想看更多?熱騰騰採訪報導,現在立刻看:http://saptaiwan.piee.pw/3nhbww
風險評鑑流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試管嬰兒補助案:衛生福利部正式方案說明文件:PART 1. >
各位好
我是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
試管嬰兒確定要於下個月一號開始補助
公文已經發出來了
-
關於很多大家之前在討論的問題
我會一項一項的回答各位
-
當然
我不是律師
我對文字的解讀就是一般人的理解
或者一個有醫學背景的醫師對於這段文字的解讀
-
畢竟
還沒有任何人申請過
所以詳細確切情形
真的也只能紙上談兵,
就文字上的說明作解釋了
真的有爭議,
恐怕還是會由國健署審查委員判斷為主
-
衛福部的試管嬰兒補助方案文字相當長
字字珠璣
為了避免各位吸收不良
也為了避免我的解釋未盡完整
所以我打算一個部分一個部分說明
最後在統一整理一次給大家參考
-
除此之外
我會在這個月底開一場直播
再做一次完整的線上Q&A
-
如若仍有不確定之處
我也會再向學會或國健署做求證
-
首先
試管嬰兒補助在世界眾多國家行之有年
目前已有37個國家提供試管嬰兒補助
台灣從善如流
也跟進世界潮流
減輕民眾在試管嬰兒療程中龐大的經濟負擔。
減少少子化的國安危機
立意良善,但為了避免被濫用
仍有許多限制
-
Q1:為什麼45歲以上不補助?
衛福部提出的解釋是:
“考量高齡婦女懷孕生產之母嬰健康風險”
所以超過45歲的婦女不予補助
這個大概就這樣定案了
超過45歲的好姊妹們就沒辦法用到這款補助案
-
Q2:為什麼限制植入胚胎數目?
為了得到適當的懷孕率
以及減少多胞胎及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的發生
方案中明文規定:
35歲(含35歲)以下:最多植入一個胚胎
36-44歲:最多植入2個胚胎
這裡的胚胎沒有限制第幾天的胚胎
也沒有做其他的說明
如果這樣
為了維持穩定且良好的單一胚胎植入懷孕率
我的猜測
恐怕胚胎切片(PGS = PGT-A)勢必會是一個趨勢
畢竟
國健署同時對各機構的懷孕率與活產率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
如若每個35歲以下的都只植一顆品質中等的D3胚胎
恐怕無法完成衛服部規定的38歲以下活產率需達25%的規範。
這樣實驗室的許多評鑑就無法通過了
-
Q3:補助條件如何認定?
依照文案說明
經人工生殖施術醫師診斷為不孕夫妻,需接受試管嬰兒療程者
這段文字只有寫到這樣
沒有進一步地說明
也沒有規範是否需要結婚登記滿多久?
或者需要提供其他檢查報告(如:輸卵管阻塞、精液檢查報告等等)
根據我上次跟國健署的電話詢問
得到的答案是:
“我們尊重醫師的專業判斷,以醫師判斷為準”
“嗯,好喔。”
-
Q4:補助的次數怎麼算?
根據方案說明
受術夫妻需提出申請
自申請日起算一年內
需完成該次申請的療程
也就是說
44歲或者39歲的人
必須於開辦之後盡快提出申請
並且申請後盡快接受療程
以便在年齡的限制範圍內
達到可能得最多的補助次數
以第一次提出申請的年齡為標準
如果39歲的婦女在40歲以前
已經做過3次補助申請
40歲之後,
仍能得以再申請3次
一共仍為6次
若是今年七月已經超過40歲者
就最多3次
一切以:”申請第一次補助時之年齡為準”
-
Q5:限第一胎嗎?還是每胎都可以呢?
依照方案上的說明
每一胎次均可申請6次
每一個單一胎次的嬰兒生產為準
也就是說
第一胎補助六次
生完小孩之後
如果補助案還在
還可以做第二胎
六次全部重新計算
以:”申請「該胎次」補助時之年齡為準”
-
Q6:補助包含哪些項目?哪些部分不補助呢?
所有療程項目:包含誘導排卵 (指排卵藥物)
取卵、取精(若需泌尿科手術取精者)、體外受精(傳統體外授精或顯微注射皆可)、
胚胎培養(D3 或 D5皆可)、胚胎植入、懷孕確認(抽血)
皆屬於給付範圍
但人工授精
跟胚胎冷凍保存費、跟解凍再冷凍費
這三種金額被排除在外。
當然啦,
基本上
這些加總起來
想必是會超過十萬
因此,胚胎切片(PGS/PGTA)或內膜切片(ERA/MIRA)
大概就不再補助範圍之內了。
另外
需要精卵捐贈的患者們
似乎也沒有在補助的範圍之內
-
今天先講兩頁吧
講太多我怕大家吸收不良
總之
整理一下重點
年齡看來是唯一申請的條件
需事前報備申請
申請後是否可以換地方做 (可以的,後面有,我明後天再寫)
每一胎都可以申請
不孕症的判定由專科醫師判定
沒有強制規定一定要結婚滿一年才算
也不用提出任何其他不孕症的檢查結果作為佐證。
基本上所有的試管費用都有補助
但人工授精跟胚胎冷凍保存費、跟解凍再冷凍費
這三項是被明文排除在外的。
最麻煩的點在於胚胎植入顆數的嚴格限制
為了兼顧懷孕率
恐怕胚胎切片會變成常態了
-
“試管嬰兒的新時代即將來臨,一個普及化、補助化、個人化的時代”
“對民眾來說,是一個好的機會。對醫生跟醫療院所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
“如何用合理的金額、便利的流程、再兼顧穩定的高懷孕率,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事情。”
-
“好想趕快開始做試管阿!!!!!!!”
“手癢、心更癢!”
-
~ 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
試管嬰兒懷孕成功率計算器 : https://haveababy.tw/predict/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mrwilliams999
個人網站 : https://haveababy.tw/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r_williams_li/......
-
風險評鑑流程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266例本土,校正回歸89例、10例死亡;專責病房採兩人一室、病床數須達急性一般病床十分之一;收治確診人數無法達標,則撤銷醫學中心資格:萬華確診人數逐步下降,北市府兩點呼籲:一週採買兩次、一人確診全家篩檢】
台灣今(30)日新增266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確診個案,校正回歸89例(新增與回歸數共355案例)。另外,今天公布新增10人死亡,沒有境外移入個案。
今日指揮中心也提出新政策,包含要求各醫院專責病房採兩人一室、病床數也須達到急性一般病床總床數的十分之一;若輕度、中度的病人住院10天,經判斷傳染力下降,則可回到家中進行7天居家隔離。
原本指揮中心公布新增死亡人數為11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在記者會中表示,今日一名50多歲女性(案4582),5月初有萬華活動史,15日採檢同日入住集中檢疫所,但僅有死亡通報,還未取得診斷書。不過指揮中心在會後發稿澄清,因疫調誤植,該案移除,今日死亡人數下修至10人。
台北市政府今天也提出呼籲,希望民眾一週至多出門採買兩次、減少市場人流;且這次疫情多是家戶內相互傳染,因此未來一人確診,將會針對全家都做採檢。
另外,41萬劑AZ疫苗還有26萬劑未接種,陳時中今天表示,將於明天開始配發給各縣市,提供全國所有第一類醫事人員、雙北第二、三類人員接種。
■整體病例趨勢,待下週研判較清楚
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的266例本土個案,包含123例男性、1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90多歲,發病日介在5月14日~29日。校正回歸個案的89例中,則包含42例男性、4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27日。
綜上總共355例,新北市193例最多,台北市85例、桃園市24例、苗栗縣、台中市及彰化縣各9例、基隆市8例、花蓮縣6例、南投縣4例、嘉義縣3例、連江縣、台東縣、宜蘭縣、新竹市及高雄市各1例。其中具有萬華活動史者20例、台北茶藝館相關1例,其他已知感染源118例、關聯不明47例、疫調中169例。(見最新疫情概況圖)
今日死亡人數10人,包含9男1女,年齡都在60歲以上,其中7例具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病等慢性病史,發病日介於5月6日~2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4~29日。
今日校正回歸的人數下降,陳時中表示,不代表5月19日起實施的全國三級警戒奏效,「目前講效果有點言之過早,」他認為下週可以對整體的疫情有初步判斷,也才能知道目前的防疫手段是否正確。此外,雙北、桃園等縣市都在規劃封城演練,陳時中表示,指揮中心目前沒有封城計畫,會以好好實施三級警戒為主。
不過,重症人數的比例依然不容樂觀。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目前有9.3%病人嚴重肺炎,接近或已經呼吸衰竭的病患有258人、佔3.3%,其中180人使用呼吸器、葉克膜2人。
■居家隔離標準:住院10天後評估傳染力下降,則返家進行7天居家隔離
張上淳表示,目前專家小組已經訂出一套基本標準,針對住在醫院的輕度、中度個案,在發病10天後,若醫師評估傳染力下降,就可以回到家中,繼續居家隔離7天,一共完成17天的隔離治療,他強調,「這是全國統一的標準。」
台北市政府昨日也提出,針對輕症、無症狀患者開立居家隔離書17天,羅一鈞解釋,居家隔離17天是預開的動作,假設病患疫情沒有大變化,可以17天都待在家中觀察。17天居家隔離通知書會由篩檢單位代替衛生局開立,但若期間病患疫情有變化,改安置到集中檢疫所,也會再開立集中檢疫通知書,需要住院也會改開住院通知書。
羅一鈞說,因為發病後10天具有傳染力,因此居家隔離者、無症狀感染者,在家10天解除隔離後,須繼續在家中完成7天居家隔離;若轉住院,也須住院10天解除隔離才能回家,居家隔離期間有電子圍籬和每日關懷機制。
而為了加強對居家隔離者的監測與照顧,石崇良表示,指揮中心已經緊急採購1萬5,000個指尖血氧儀,預計6月2日送到各縣市衛生局,提供居家隔離病人使用。
安置量能部分,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表示,目前中央集中檢疫所可以收治的房間為2,000間,現已收治1,979人,包含新北市1,184人、台北市593人,中南部的空房較多,未來3天會持續增加新的房間、加上陸續解隔離完畢的房間,估計還有600間可擴增。他表示,今天上午與雙北聯繫,今日就可以將PCR陽性的確診者,全部確實移到集中檢疫所,避免在家中感染。
■醫療量能整備:專責病房兩人一室、床數須達急性一般病床十分之一
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宣布,為了可以收治更多病人,要求各醫院專責病房必須兩人一室,如果醫院因為硬體設備受限,無法做到,就要加開更多專責病房,每家醫院專責病床的床數,必須要是該院急性一般病床總床數的十分之一。
石崇良說,健保署會介入了解,如果醫院在這部分病房中沒有收治確診病人,健保則不予給付。中央也確定把收治COVID-19的確診病人數,列入醫學評鑑的監測指標,若無法達標,則撤銷醫學中心資格。
他也呼籲,近日有民眾不願意與其他病人同房,目前已經規定必須兩人一室,請民眾配合醫院措施,收容更多需要醫療的病人;若民眾達到出院條件,也請配合出院,交通部會提供防疫計程車的聯絡窗口,讓民眾出院不必擔心無法返家。
由於過去兩週雙北確診大量病患,目前全台已有超過6,000名確診個案,其中3~4成需要到醫院就醫,造成重災區醫院病房爆滿、人力不足。石崇良說,目前協調結果如下:
1.使用氧氣的病患,先轉至急救責任醫院收治,若都滿床,第二階段轉到外縣市的急救責任醫院,第三順位則回到北區的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
2.使用呼吸器的病人,因為需要更複雜的照顧,第一會轉到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加護病房,其次是外縣市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最後則是北區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
近期傳出消防員將病人送到醫院無法收治不斷轉院的問題,石崇良說,醫院得要有時間調整量能,因此無法一次快速且大量的收治病人;而台北與中南部醫學中心已建立綠色通道,互相支援病患的即時轉送,這中間院際轉送的救護車費用會由指揮中心負責。
石崇良也表示,醫院病床量能增加,人力也正盡快補足,各醫院在這一週已協調訓練其他科別的醫護投入,指揮中心已放寬津貼計算基準,投入照顧病人的醫護每人每班10,000元。
■消防前線累癱,民間救護車無法支援,形成「消防累死、民護餓死」
《報導者》自去年3月報導〈【防疫斷線】119救護員運送病患的SOS:高風險名冊看不到、拿N95口罩還得寫「借據」〉(https://bit.ly/3wIOtsB)當時即提到,民間救護車形同「防疫孤兒」,只能負責醫院院際之間的轉送,甚至也沒有被編列體制內,無法拿到防疫物資補給。
而此次雙北疫情短時間內爆發,大量病患需要分流、北病南送,或載往醫院、加強版集中檢疫所與防疫旅館,這些都是用前線救護車的消防救護人力。不僅消防員自己的救護量能受到擠壓,也得面臨長時間、大量的出勤,更有染疫風險,至今也有消防員因此確診。
全方位救護車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姜尚佑接受《報導者》採訪表示,希望政府可以盤點載送資源,編列預算納入民間救護車,加入目前載送確診病患的行列,並非只是少數的院際轉送。「各縣市的民間救護車約佔整體救護車輛數20~30%,在前線消防員繃緊時期,民間救護車可以加入一起支援,讓消防員有餘裕去處理原本的緊急救護。」
姜尚佑表示,目前民間救護車反而因為一般民眾住院人數下降、門診停診、非必要醫療行為暫緩,載送轉院的件數下降,明明可作為補充人力卻始終無法加入戰力,形成「消防累死、民護餓死」的奇怪狀態。
對此,石崇良回應,指揮中心已自昨日起試辦「遠距檢傷分類」,讓居家隔離、檢疫民眾可透過此平台,讓專科醫師問診,這也會降低非必要的送醫人數,減輕一線消防人員的負擔。此外,若是醫院轉送,目前也有公費補助,民間救護車也可加入。台北市長柯文哲則回應,會授權消防局去評估,如果有需要會考慮,若目前可以解決,就會以目前的系統來處理。
■北市提出兩大政策:一週採買兩次、一人中鏢全家篩檢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日下午召開記者會時表示,目前萬華的確診人數已逐步下降,目前評估沒有升四級的打算,同時各醫院的整備也開始慢慢完備,昨天開始就沒有出現救護車載病人到急診被擋下的問題,但會進一步精進,想辦法讓救護車載送的速度更快更準確。
柯文哲說,這兩週下來,只要政府的命令清楚,8成的民眾都會遵守,是高素質國民的展現,因此有幾項要點也呼籲民眾遵守:
第一,一週最多出門採買兩次。柯文哲說,目前傳統市場的人潮還是太多,希望民眾減少去市場的次數,少去、多買。北市府會協調市場自治會,希望每天暫停四分之一的攤位,大家輪流擺攤,設法讓市場人流下降。
第二,一人中鏢全家篩檢。柯文哲說,這次疫情很明顯家戶傳染占多數。目前確診者資料由各行政區的健康服務中心做疫調追蹤,未來當出現一個確診者,健康服務中心人員去給居家隔離書時,會提供如何聯絡、如何做全家人採檢的方式,並會以公費處理,由北市府負擔。相關細節今天晚上北市府會做細部討論。
■馬偕醫院傳出院內感染,指揮中心及台北市皆否認
今日國民黨台北市議員鍾小平出面爆料,表示接獲馬偕董事會和醫護陳情,醫院傳出院內群聚感染,不僅封鎖消息、也封鎖兩層樓,匡列100多名醫護人員。
對此,石崇良在記者會中表示,他今日上午才前往馬偕醫院,因為該院目前無法達到專責病房的房間數,所以暫時封鎖兩層樓,來擴充病房數,不是因為院內感染而封,嚴正否認院內感染一事。柯文哲也在北市記者會上表示,馬偕醫院封兩層樓改建整修成防疫專責病房,讓人以為是感染,「這是假新聞。」
■陳時中:國產疫苗有效性數據須說服專家;中央已與兩家國產疫苗公司簽約
針對國產疫苗二期試驗結束是否可以上市,陳時中說,知名疫苗如莫德納、輝瑞、AZ,都是二期做完、三期還沒完成就取得緊急授權EUA;而國產疫苗目前二期做了3,000多人,安全性得到認可,「但有效性受到的質疑比較多,三期是透過有接種疫苗、沒有接種疫苗的兩組人,染疫人數的比例,來證明有效性。未來國產疫苗的有效性,會跟自然感染病人的中和抗體、或有打過疫苗者的中和抗體相比來判斷,但當然要經過專家認同。」(本土疫苗進度如何?只做二期臨床試驗問題在哪?請看〈疫苗進行式〉https://bit.ly/3yQZTfE)
而目前政府已公開表示7月可以接種國產疫苗,也已簽了預採購合約。但陳時中也坦承,目前二期還未解盲,任何實驗都可能成功或失敗,都還需要科學證據。
至於近日民間欲申請疫苗來台,陳時中表示,民間組織或企業幫忙疫苗供應,若有意願或管道,可以先跟中央確認貨源。但他強調,進來的疫苗,政府必須審查是否有授權,若有就會協助後續行政流程、統一安排配送接種。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晚間則證實,疾管署28日已與高端、聯亞兩家國產疫苗公司完成簽約,兩家合約相同,都是採購500萬劑,再加上擴充上限500萬劑的開口合約,也就是中央採購國產疫苗數量最多可能達到2,000萬劑。
■6月1日起公開物資配給資料,同時補助全國社區篩檢站設置
陳時中表示,疫情緊張時期防護衣的消耗很快,當中央機關、地方政府到一線醫療院所有物資需求時,指揮中心都會及時供應。自5月3日~27日,指揮中心已撥配一般醫用/外科口罩4,508萬片、N95口罩240萬個、隔離衣161萬件、防護衣約27萬件。6月1日起,物資撥配資料會公布在疾病管制署網站「COVID-19防疫專區」供各界查閱。
此外,陳時中說,社區篩檢是現階段非常重要的工具,可以即時把病人找出來。指揮中心已訂定各地方政府社區篩檢站補助要點,鼓勵各縣市可以在個案數多、確診者足跡熱區設置,並且給具有相關接觸史、活動史的無症狀民眾篩檢。同時,為了保全醫療量能,篩檢站地點要設置在社區健康中心,或非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接下來會提供社區篩檢站設置指引做為參考。
相關補助則為每一篩檢站提供20萬元、每一案費用補助500元,採檢醫師一班6,000元、護理師等醫事人員一班3,500元、行政、清潔人員每日2,000元。
(文/陳潔;設計與資料整理/林珍娜、柯皓翔;攝影/王騰毅、鄭宇辰、蔡耀徵)
#延伸閱讀
【「這是我們集體的失敗」──疫苗生產大國卻被疫情重創,來自印度沉痛的告白】https://bit.ly/3bXnguw
【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https://bit.ly/3fJSUfW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校正回歸 #快篩 #疫苗 #輝瑞 #AZ疫苗 #莫德納疫苗 #國產疫苗 #社區篩檢站
風險評鑑流程 在 資安風險評鑑方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將「資訊資產清冊」工作表有異動的資料自動帶入評估表更新之。 55:01 https://reurl.cc/qNDnOy 詳細 風險評鑑 相關條文59:10 https://reurl.cc/9popnY. ... <看更多>